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走向多元化工业设计史
工业设计史 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工业设计史)一、考查目标1.《工业设计史》是讲授工业设计发展历史进程的一门课程,为适应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要求,以时间为轴线,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地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
考查学生在工业设计领域中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创新意识。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题方式:闭卷,笔试2.本试卷满分为150分,答题时间:180分钟3.题型比例:名词解释 30%填空题 20%判断题 20%简答题 20%论述题 40%一、考查目标1、通过系统地掌握人类历史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发展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的特色,以及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正确理解工业设计内在的动力和源泉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工业设计史的基本文献,通过学习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培养观察、分析、创造能力和研究国内国际工业设计基本动向的独立思考能力。
从中吸收中国古代以及近代西方先进的工业设计观念和工业设计形式与内涵,逐步提高设计借鉴能力和理论水平。
二、考查范围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1. 设计的萌芽阶段设计概念的产生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2. 手工业设计阶段中国及国外手工艺设计的主要特色及代表性的设计风格和特色。
手工艺设计向工业革命时期设计的过渡;明代家具;古希腊、罗马的设计;中世纪、文艺复兴、洛可可。
二、 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1、18世纪的设计与商业市场的扩展及其对设计的需要;劳动分工与设计专业的出现;18世纪的设计风格;新古典;切普代尔与18世纪的家具业;魏德伍德与陶瓷工业;保尔顿及其小五金工业;新条件下的设计。
2、机械化与设计英国的纺织工业;技术与设计;美国的制造体系与设计;美国早期的汽车设计;标准化与合理化。
3、设计改革19世纪上半叶设计理论的发展;“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拉斯金、莫里斯与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的工业设计师——德莱赛;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1. 新艺术的背景2. 法国的“新艺术” 3. 比利时的“新艺术” 4. 西班牙的“新艺术” 5. 苏格兰的“新艺术” 6. 奥地利的“分离派” 7. 德国的“青年风格” );托什与维也纳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018-741-设计史及设计概论

原始时期玉器的器型、种类及著名遗址。原始时期玉器的发展过程、社会功能及风格特征。
(四)原始时期的其他工艺品
二、先秦时期工艺美术
(一)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形态与时代背景。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造型特征。
(二)夏、商、西周时期玉器、陶瓷及象牙器具
夏、商、西周时期玉器、陶瓷及象牙器具的形态特征。
(三)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艺术装饰风格的特点及影响;流线型风格的特点及代表作品;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特点以及代表作。
(四)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美国职业工业设计师的特点及代表人物;欧洲职业工业设计师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四、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
(一)战后重建与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演变;现代主义的发展特征;美国的商业性设计及“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及意大利的汽车设计;联邦德国设计的特征;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特点;我国台湾地区与韩国的设计特点;公司识别计划发展;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特征;新材料新技术对设计的推动
(一)元代织绣印染
元代织绣印染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征及背景。元代织绣印染的风格。
(二)元代陶瓷
元代陶瓷的艺术特点。元代陶瓷的形制特征。
(三)其他门类工艺美术
元代其他门类工艺美术的特点。
八、明代工艺美术
(一)社会背景与生产格局
明代工艺美术社会背景与生产格局间的关系。
(二)织绣印染
明代织绣印染的艺术特征。
2、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脉络,把握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相关的知识,包括每个朝代的基本风格倾向和演变,并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
考试内容:
一、原始社会时期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章节重点笔记(精华8页)

工业设计史绪论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二、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 、第一个时期(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第二个时期(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机械化生产密切相关。
三、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和组织折衷主义欧美各国1820—1900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1890—1910 吉马德,戈地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1897—1933 霍夫曼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1907—1934 穆特休斯,贝伦斯风格派荷兰1917—1931 里特维尔德,构成派苏联1917—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格罗披乌斯艺术装饰风格法国1925—1935流线型风格美国1935—1945 罗维,盖茨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1930—1950 阿尔托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20—1950 米斯,柯布西埃商业性设计美国1945—1960 厄尔有机现代主义美国意大利斯堪1945—1960 沙里宁,尼佐里<理性主义欧洲美国日本1960—高技术风格欧洲,日本1960—1980波普风格英国1960—1970后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65—文丘里,索特萨斯解构主义欧美各国1980—盖里,屈米绿色设计欧美各国1970—四、1、产生: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2、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
3、作用: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
4、历史的传承:传统的设计风格被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符号,不断影响到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史》课程标准

《工业设计史》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课程承担单位[ ]学时[]制定人[ ] 制定日期[ ]审核人[ ]审核日期[]批准人[ ] 批准日期[]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理论性课程.本课程采用理论单元教学,学习世界工业发展的线索、概貌、各个时期主要流派、组织、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归纳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照。
最终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创造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国内工业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需要前期学习《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完成前导任务是“工业设计初步“,为本课程学习提供相关的专业概念和专业基础知识.本课程为后续课程《产品造型设计》、《设计心理学》、《产品结构与创新设计》提供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能力是辩证的认识工业设计历史,将设计思维和理念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创新设计中。
这就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工业设计是什么,掌握工业设计概论的知识与内容,对专业有初步的认识。
学习工业设计史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今后的设计储备基础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工业设计理论研究、设计项目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1.工业设计的萌芽;2.18世纪的工业设计与设计风格;3.19世纪的工业设计与设计风格;4.熟悉工业设计的历史;5.设计代表人物与作品;(二)能力目标1.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2.能够分析和解读设计作品;3.能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今后的设计中;4.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三)素质目标1.具备设计的思维与能力;2.具备分析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3.具备技术与艺术结合进行设计的能力;4.具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能力;5.具备设计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与要求,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艺术修养的,掌握工业设计史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够在今后的课程中融会贯通,最终将专业理论课程融入到专业设计中,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做好铺垫和基石。
工业设计史

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设计的萌芽阶段 手工艺设计阶段
二、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1 、第一个时期(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第二个时期(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 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机械化生产密切相关。
五、人类设计活动的三个阶段: ①设计的萌芽阶段——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 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 ②手工艺设计阶段——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 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 ③工业设计阶段——工业革命——工业设计阶段。
磨制石器: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 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这就成了磨制石器。
三、生存设计
1、需求增加: 一旦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他的需求也就会不断出现。 2、需求发生变化:原有的需求也会以一种比先前的方式更先进的形式来得到满足。 3、舒适生活欲望的产生:随着温饱的解决和危险的消失,更为舒适的生活欲望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这样,人类设计的功能发生变化:由保障生存发展到了使生活更有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便由设计的萌芽阶段走向了手工艺设计阶段。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园林建筑兴起 (2)木材丰富 (3)木工工具的发展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用四字来概括:简、厚、精、雅。 简——指造型洗练,不繁琐,不堆砌,落落大方。 厚——指形象浑厚,具有庄穆、质朴的效果。 精——指做工精细,线面的曲直转折,严谨准确,一丝不苟。 雅——指风格曲雅,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艺术格调。
工业设计史(重点整理)

1。
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发展概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
萌芽阶段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通过化学变化改变材料特性的创造性活动,也标志着人类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端。
而工业革命兴起,人类开始用机械大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设计活动便进入工业设计阶段。
2。
工业设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工业设计真正为人们所认识和发挥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
1。
工业设计的产生工业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工业革命宣告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终结,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各行业、各工种的分工细化。
在变革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管理生产各环节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
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使大批区别于原来艺术品的拙劣工业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引起工业制品与需求者的利益冲突,工业振兴和设计危机的矛盾困扰着生产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这种情况下英国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工业和艺术要结合,主张国家应和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管理市政设计和工业制品设计,使当时的英国工业振兴找到了出路.2.工业设计的发展20世纪,欧美国家现代设计运动影响了德国的机械化生产。
包豪斯打破了纯美术与实用美术的对立局面,以机器为创作工具,将设计成果纳入批量化生产中,使艺术与技术获得了新的统一.二战之后百废待兴,各国工业设计师担负起重建家园及使产品重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
3。
工业设计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一是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75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逐步建立,并完成了有传统的手工业设计向工业设计的过度;第二个时期是1915年—1939年的工业设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是现代工业设计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阶段之后走向成熟的年代。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总结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工业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此期间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逐步向工业设计过度,并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出道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西方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工业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
中国手工艺设计铜是人类最早冶炼和使用的金属。
青铜在我国商代得以广泛应用。
熔铸法、失蜡法。
汉代的漆器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
实用和美观的典范。
瓷器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印花工艺应用。
明代家具达到鼎盛。
明代家具的主要特色:注意材料质地,多用硬质树种,所以又称硬木家具;充分体现木材的纹理与色泽,不加油漆;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
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远林建筑的兴起;木材丰富;木工工具的发展。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四字概括:简;厚;精;雅.明代家具之所以取得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设计上来说有以下四个因素:注意意境美;注意材料美;注意结构美;注意工艺美。
国外手工艺设计古埃及的家具给后世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希腊家具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一种称为克里斯姆斯的靠椅。
希腊家具形式上有极大飞跃。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艺术形式的完美。
代表:雅典卫城及其中心建筑帕提农神庙。
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从下到上缩小);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两边卷);科林斯柱式(柱头加满卷草花篮)。
中世纪的最高成就是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又称高直式,是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
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的圆拱.以彩色玻璃为特色。
工业设计史课件:走向多元化

• 1972年他出版了《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一書,把賭城中光怪陸離、五光十色的世俗建築與設計奉為流行文 化的傑出代表。
《工業設計史》
走向多元化
如果說20 世紀50 年代是現代主義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那麼20 世紀60 年代以來設計的特徵則是走向了 多元化。
第一節 理性主義與“無名性”設計
在設計的多元化潮流中,以設計科學為基礎的理性主義占著主導地位。它強調設計是一項集體的活動,強 調對設計過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個人風格,因而體現出一種“無名性”的設計特徵。 隨著技術越來越複雜,要求設計越來越專業化,產品的設計師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 設計隊伍。 20 世紀60 年代以來,以“無名性”為特徵的理性主義設計為國際上一些引導潮流的大設計集團採用,如 荷蘭的飛利浦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德國的博朗公司等。 芬蘭設計師弗蘭克(K.Frank)認為:“無名性設計屬於批量生產。……使設計師成為產品的推銷者是錯誤的, 這有損於產品、消費者和設計師。如果不依賴於設計師的名聲,產品就必須立 足於其自身的優點,而設計就 是這些優點的一部分。這並沒有貶低設計,只是恢復了設計與整體關係的比例。”
• 波普風格的中心是英國。在尋求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產品的過程中,他們將目光轉向了美國,對 20 世紀50 年代美國商業性設計,特別是汽車設計中體現出來的權力、性別、速度等象 征性特徵大加推崇。
• 1964年,英國設計師穆多什(PeterMurdoth)設計了一種“用後即棄”的兒童椅,它是用紙板折疊而成的,表 面飾以圖案,十分新奇。與此同時,紙質的耳環、 手鐲甚至紙質的服裝都風行一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20世纪4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已逐渐发生了许多实际上和风格上的 变化。这些变化离开了包豪斯纯几何形式和“工程”语言的美学
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 在1939年的纽约国际博览会上,确立了以“瑞典现代风格”作为一 种国际性概念的地位
新的观念:认为普通百姓有权享有舒适的家,这个家不但是有益于 健康的,而且还应满足功能和美学上的要求。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 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
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风格
斯堪的纳维亚风 格
三三个个斯斯堪堪的的纳纳维维亚亚王王国挪国威挪、威瑞、典瑞和典丹和麦丹以麦及以两个及共两和个国共(和芬国兰(、芬冰岛兰)、冰岛)
雅各布森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筒系 列不锈钢餐具
不锈钢的材料、简洁的外形和精湛 的制作工艺使产品富于高雅的现代 感
丹麦的设计
B&O公司
一方面系统地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开发,首创了线性直 角唱臂等新技术;另一方面瞄准国际市场的最高层次, 并致力于使技术设施适合于家庭环境,从而设计出了 一系列质量优异、造型高雅、操作方便并富有公司特 色的产品
战后重建与设计
风格:
1、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 几何形式被柔化,边角被光顺成S形 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 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情味和生气。 2、20世纪40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 而产生的怀旧感,常表现出乡野的 质朴,推动了这种柔化的趋势。早 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20世 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 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 设计师们的喜爱。 3、1945年后,另一种怀旧的趋势— —丹麦精良的手工艺传统在瑞典和 挪威也得到了加强。
丹麦的设计
汉宁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
PH灯具的重要特征是: 1)所有光线都经过至少一次反射才到达工作面,以获得柔和、 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 2)并且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 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避免室内照 明的反差过强。这类灯具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且因 为它是来自于照明的科学原理,而不是由于任何附加的装饰, 因而使用效果非常好,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工业设计的鲜he Chair)
系列“中国椅”
丹麦的设计
雅各布森
1927年毕业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但大 器晚成,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成名。 他将刻板的功能主义转变成了精练而雅 致的形式
雅各布森的作品十分强调细节的推敲, 以达到整体的完美。他把家具、陈设、 地板、墙饰、照明灯具和门窗等的细部 看成与建筑总体和外观设计一样重要。 他的大多数设计都是为特定的建筑而作 的,因而与室内环境浑然一体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 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 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 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因而受 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是功能与艺术的美妙和谐。
代表人物:汉宁森,克林特(丹麦),阿尔托(芬兰), 马姆斯登(Carl Malmsten)和马特逊(Bruno Mathsson) (瑞典)
“蚁” 椅
丹麦的设计
“蚁” 椅
丹麦的设计
雅各布森的三个 经典的椅子设计, 世界闻名。即 1952年为诺沃公 司设计的“蚁” 椅,1958年为斯 堪的纳维亚航空 公司旅馆设计的 “天鹅”椅和 “蛋”椅。这三 种椅子均是用热 压胶合板整体成 型的。
丹麦的设计
丹麦的设计
20世纪60年代,丹麦的工业设计中开始反映出 立体主义艺术和所谓“硬边艺术”的影响,在 产品设计中强调简洁、有力的形式,并使用工 业化的材料。
“有机现代主义的开端”
芬兰的设计
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建 筑
战后重建与设计
第2节 现代主义的发展
丹麦的设计
3、20世纪90年代,B&O公司的工业设计开始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设计的 风格开始由严谨的“硬边艺术”转向“高技术/高情趣”的完美结合
把新技术与装饰 完美结合
该公司生产的家用 音响系统采用透明 面板来展示CD碟片 的运动过程,并以 鲜艳的色彩对比来 营造一种游戏般的 情调,在家电产品 的设计中独树一帜,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 特色
丹麦的设计
芬兰的设计
阿尔瓦·阿尔 托
阿尔托于1898年2月3日生于芬兰的库奥尔塔内小镇(Kuortane),1921 年毕业于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1923年起,先后在芬兰的于韦 斯屈莱市和土尔库市开设建筑事务所。
特点:他说:“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 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同房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 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 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使 人感到空间不仅是简单地流通,而且在不断延伸、增长和变化。阿尔托热爱 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纯朴。
丹麦的设计
PH-5吊灯
PH洋蓟吊灯
丹麦的设计
维纳
毕业于哥本哈根工艺美术学校。维纳与 其他丹麦家具设计师一样,自身就是手 艺高超的细木工,因而对家居的材料、 质感、结构和工艺有深入的了解,这正 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维纳的设计极少有生硬的棱角,转角 处一般都处理成圆滑的曲线,给人以 亲近之感,
丹麦的设计
强调逻辑操作和人机之间的双向交流,因为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了,逻辑操 作意味着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相反。不应故意强调产品的高技术特点,人 为地使操作复杂化。这正是丹麦设计文化在高技术产品上的体现
丹麦的设计
1、B&O公司的产品风格早期受家具设计的影响,多采用柚木作为机壳
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收音机
2、20世纪60年代以后趋于“硬边艺术”风格,采用拉毛不锈钢和塑料 等工业材料制作机身,造型十分简洁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