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高空急流的次级环流及其与锋面系统的耦合
急流

急流
副热带急流
最大风速中心,出现在对流层上层Hadley环流与 Ferrel环流汇合处,也是热带对流层顶与中纬度对流 层顶的断裂处(约300百帕),它是由Hadley环流的 上升支携带低层大气在东风带中获得的地球角动量 来维持。 在同一季节内位置相对稳定,平均图上很清楚,平 均位置,冬季在25-32度之间,夏季北移10-15个纬度 。
强的水平温度梯度 —高空的强西风
急流
极锋急流附近的风切变 急流附近风切变很大且不对称 锋区内水平、垂直 风切变最大 垂直风切变》水平风 切变 水平风切变南北不 对称,锋区内切变 最大。
急流
极锋急流、副热带急流比较
急流 副热带急流与极锋的结构特征比较
极锋急流 急流下方对应的锋 极锋 最强斜压区位于 副热带急流 副热带锋(空中锋)
急流
二、急流的结构特征
1. 急流附近温度场特征 2. 急流附近风场特征 3. 急流区的涡度、散度、垂直 速度分布和次级环流
急流
极锋急流附近的温度场
极锋急流中心下方有强 极锋区,急流中心位于 500百帕锋区上方的对流 层顶附近
u R T p fp y
南向北的温度梯度
—高空为大范围的 西风
极锋急流
副热带急流
急流
极锋急流 位于中高纬度地区上空,最大风速层约在 300hPa。 南北位移很大,平均图上不明显,平均位 置,冬季在40-60N之间,夏季在70N附近 。 平均高度,冬季为8-10km,夏季9-11km。 厚度在3-4km。 急流中心最大风速(位于波谷):一般 45-55m/s。 冬季强,夏季弱
急流
急流
极地平流层急流 位于纬度50-70上空,风向有明显的年变 化,冬季西风,夏季东风,且冬季西风远 大于夏季东风,平均最大风速可超过100米/ 秒。 最大西风冬季出现在50-60公里的高度上 ,且20-30公里的高度上有次大风速中心, 即极地黑夜西风急流。夏季最大西风位置 更高。 形成:冬季极地长期黑夜持续辐射冷却, 而其南部平流层臭氧吸热使大气增温,造 成强大的向极温度梯度,形成急流。
天气原理第4章 -06 急流(ppt文档)

第六节 急 流
一、行星锋区 二、急流
1.急流的一般概念 2.急流的基本特点 3.极锋急流的结构特点 4.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结构特点 5.热带东风急流 三、切变线和西南涡
一、行星锋区
在对流层中上层的等压面图上,常有环绕半球、 宽度为几百公里的等温线最密集的带状区域,这就 是所谓的高空锋区,也称行星锋区。
3)准静止锋式切变线:偏东风与偏西风之间的切变线。
冷式切变
暖式切变
2.切变线的活动
在中国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根据切变线出现地区的不同,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有三种切变线。
i)华南切变线:大多数都有地面冷锋或静止锋相对应。华南 春季的低温阴雨天气与该切变线活动有一定关系。
ii)江淮切变线:是六、七月份活跃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的切变线,地面上有准静止锋相对应。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与切变线活动密切联系。
切变线北侧的小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合并时,切 变线消失。
(二)西南涡
西南涡是夏半年活跃于中国西南地区700或850hPa的 气旋性小涡旋,直径一般为3-4个纬距,维持时间2~3 天。是影响江淮和华北地区降水的气旋系统。
西南涡源地多集中于三个地区: 九龙、巴塘、康定及德钦一带(28-32N,99-102E); 黑河、托托河、班戈一带(31.5-34°N,88-97°E); 四川盆地。
这里主要讨论中国东部地区的低空切变线 (850~700Hpa)。
1.切变线的类型
根据切变线的风场形式,切变线可分为:
1)冷锋式切变线:偏北风与西南风之间的切变线。这类切 变线偏北风占主导地位,常自北向南移动,性质类似冷 锋。
2)暖锋式切变线:东南风与西南风或偏东风与偏南风之间 的切变线。这类切变线西南风或偏南风占主导地位,切 变线往往自南向北移动,性质类似暖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10锋面系统

过境时
过境后
气团或 天气系统
暖气团
冷锋
冷气团
从气温,气压, 天气状况思考
天气特征
气温高、气压 低、天气晴朗
阴天、大风、 气温降低,气压 雨雪、降温 升高,天气转晴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锋前
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 锋后
冷气冷团气团
暖气暖团气团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气团或 天气系统
冷气团
暖锋
暖气团
从气温,气压, 天气状况思考
01 关于暖锋形成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 降水常发生在锋前,降水时间较短,强度较大 B. 降水常发生在锋后,降水时间较短,强度较大 C. 降水常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D. 降水常发生在锋后,多为连续性降水
02 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D)
A. 气压降低,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好 B.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好 C.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D.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学习目标:掌握锋面系统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冷锋
暖锋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物理变化,包括气温、湿度(降水)、气压
等方面。
风矢
观测风的来向 (风向)
感知风的力量 (风力)
风向杆 风羽
思考: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 秋雨一场寒”的谚语,为什么春雨过后会变暖和, 秋雨过后会变寒冷,其中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准静止锋—— 控制下的天气:多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 a)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类型
形成原因
江淮准静 止锋
冷暖气团 势力相当
b) 气团受到地形阻挡
类型
形成原因
昆明准静 冷气团受云 止锋 贵高原阻挡
第四章_5高空急流

三、副热பைடு நூலகம்西风急流的结构特点
1.副热带西风急流位于中纬度对流层顶和热带对流 层顶断裂处,副热带锋区上方。 平均高度150~200hpa(12公里左右)
2. 随副热带锋南北位移 冬季:20o~30oN 夏季:35o~45oN
四、热带东风急流
1. 冬季在赤道附近 夏季位于10o~20oN
2. 平均高度在热带对流层顶,100~150hpa
第五节
高空急流
一、急流的一般概念和基本特征
1.定义:对流层上部强而窄的气流带 Vmax 30m / s 2. 水平长度: 上万km 水平宽度: 几百km 厚 度: 几km
3.水平风切变: 垂直风切变:
4. 急流轴左侧风速具有气旋性切变 急流轴右侧风速具有反气旋性切变
5. 急流轴左侧有偏差风的辐合 急流轴右侧有偏差风的辐散
二、极锋急流的结构特点 (P194图4.43)
1.极锋急流位于极地对流层顶和中纬度对流层顶的断裂 处,极锋锋区上方,平均高度在300hPa(10公里)
2. 急流随着极锋南北位移,冬强夏弱 冬季平均:40o~60oN,甚至更低纬度 夏季平均:60o~70oN,极圈附近
3.急流下方地面气旋、反气旋活跃
3. 亚洲——非洲东风急流最强:海陆对比和青藏高 原热源作用
卫星云图-大范围云系——【天气预报 精品资源】

卫星云图上云系大范围分布分析
卫星云图上常见的云型和云系
1.带状云系:具有清晰的弯曲或直的长轴,长和宽之比约为4:1,且 宽度常大于1个纬距的云带,它与天气尺度的锋面、急流和热带辐 合带相联系。
卫星云图上常见的云型和云系
2.涡旋云系:是一条或更多的螺旋云带朝着一个公共中心 辐合的云系,它常与天气尺度或行星尺度的涡旋相联系 。在卫星云图上不仅可以看到较大尺度的气旋,还可以 看到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小涡旋。
南海洋面上的弧状积云线
卫星云图上常见的云型和云系
5.细胞状云系:细胞的形状成环状或U字形,其中心为无云或少云,边缘是 云区,并且主要是由浓积云组成,称为开口细胞状云,它常出现在 气温与下垫面之间那些温差大,对流较旺盛地区。闭合细胞状云呈 球形,中央为云区,四周少云或无云,主要由层积云组成。
6.逗点云系:形如逗号,它是由于大气非均匀旋转使云变形造成,所以 它总与最强的正涡度平流相联系。识别注意其后边界应是“S”形。 具有逗点头(宽)而逗点尾细,以及有干侵入区。
台风云型 台风是热带气旋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经历了热带低压、风暴、强风暴三
个阶段后才发展为台风。热带气旋发展初期,其云型千姿百态,大 体可以归结为热带辐合带中扰动、东风波和高空冷涡等。台风云型 主要由外部螺旋云带、中心密实云区和眼区三部分组成。 1 螺旋云带:一条或多条宽度多在1/2纬距以上不等的云带,旋向一个共 同中心汇合,云带常常嵌着一些白亮的对流云团。
中小尺度天气学

中小尺度天气学第一章1.(选填)简述Orlanski分类法对中尺度的分类?Meso:α中尺度200---2000km;β中尺度20---200km;γ中尺度2---20km2.(选简)简述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按时空细分)①空间尺度小,生命期短。
②气象要素梯度大。
③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及强的垂直运动。
④小概率和频谱宽、大振幅事件。
第二章1 什么是“对流近似”?只有与重力联系的项中保留了密度扰动,而在气压梯度力项中,则略去了密度扰动的影响,这样的近似称为对流近似。
2 什么是“对称不稳定”? 判断用气块法所谓对称不稳定,从物理上看就是大气运动在垂直方向上是对流稳定的和水平方向上是惯性稳定的情况下,作倾斜上升运动时仍然可能发生的一种不稳定大气现象。
第三章1 (★反复记忆)简述强风暴发生的天气学必要条件?①位势不稳定层结,并常有逆温层存在②低层有水汽辐合③有不稳定的释放的机制④强的风垂直切变⑤低空急流⑥中空干冷空气等。
2 (★)什么是条件不稳定、对流不稳定?其适用条件各是什么?①条件不稳定:γm<γ<γd,对于未饱和大气是静力稳定的,而对饱和湿空气来说是静力不稳定,这种大气层结称为“条件不稳定”层结。
适用于气块②对流性不稳定:对流性天气一般发生在条件性不稳定层结的情况下,但有时在上干下湿的条件性稳定层结下,如果有较大的抬升运动,特别是发生整层大气得到抬升时,原先的条件性稳定层结变成不稳定的了,这种不稳定层结称为对流性不稳定。
适用于气层3逆温层和干暖盖的作用是什么?在强对流爆发前,中低层常常有逆温层和稳定层,它相当于一个阻挡层,暂时把低空湿层与对流层上部的干层分开,阻碍了对流的发展,这样使风暴发展所需要的高静力能量得以积累,当大气低层出现阻挡层时,一般称为干暖盖。
具有稳定层结的干暖盖抑制对流的作用是十分清楚的,另一方面它对于大气低层不稳定能量又有储存和积累作用。
4普通积云的云外下沉气流与强风暴中尺度环流的下沉运动对对流运动各起什么作用?①普通积云对流的云外下沉运动的出现,使对流运动的发展受到不利的影响。
高等天气学

2005春季1.瞬变波的动量、热量输送特征以及瞬变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P24-P312.说明高空急流形成的原因,画出高空急流同高空锋以及对流层顶三者之间关系的综合图,并图示高空急流入口区垂直环流(或称次级环流)状况。
P138-139,P147-148在对流层中,中纬地区上空经常出现温度梯度较大的狭长区域,水平温度梯度的方向由南指向北,根据热成风原理,西风风速随高度迅速增加,因而中纬度上空地区就会经常出现西风急流。
3.试述大气环流突变现象,什么叫六月突变?在全球范围内,大气环流一年中只存在两种主要的环流形势,即冬季型和夏季型。
这两种环流形势在每年的6月和10月发生明显的季节转换,这种转换在非常短促的时间内完成,所以称为大气环流突变。
从典型的冬季型环流到典型的夏季型环流的转换发生在六月,称为“六月突变”,从典型夏季型到典型冬季型的演变发生在十月,称为“十月突变”。
这种突变是半球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现象,但以亚洲最明显。
中东地区和我国青藏高原附近变化最早,向东逐渐波及太平洋中部,美洲最迟也最不明显。
环流突变以高空东西风带为标志。
冬季东亚存在着两支强西风带,到了6月,南支强西风带突然不见了,而北美的强风带也明显北移。
到10月东亚又出现两支强西风带,北美的强西风带也南移回到冬季的位置。
对流层中部环流:冬季的主要特点是以极地低压(又称为极涡,分裂为两个中心)为中心、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西风带中有尺度很大的平均槽脊,其中三个明显大槽分别位于亚洲东岸、北美东部和欧洲东部。
与之并列的三个平均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和青藏高原北部。
副高强度小,中心都位于海上。
夏季和冬季相比极涡中心合并为一个,中心位于极点,环绕极涡的西风带明显北移,而且等高线变稀,中高纬度出现四个槽。
冬季从青藏高原北部伸向贝加尔湖地区的脊,在夏季变为槽,北美东部的大槽由冬到夏略为东移,东亚大槽移到堪察加半岛附近。
冬季在欧洲西海岸的平均脊,夏季变为槽。
预报技能竞赛试题1

预报技能竞赛试题(一)一.填空题1. 对于移动性锋面,由于及锋两侧水平温度。
2. 水平无辐散的主环流强迫出次级环流,主强迫是通过作用而产生次级垂直环流,环流又通过产生加速或减速锋生速度。
3. 制约气旋发展的物理因子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的有,,凝结潜热,摩擦,辐射和。
4. 在中纬度,气旋发生的基本机制是的斜压不稳定,能源是气团间的。
5. 水汽通量是表示的物理量。
它的定义是: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
6. 数值预报产品存在误差,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可见光、红外及水汽图像,分别是由卫星探测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形成的8. 卷状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有时出现的__________来识别的。
9. 运用红外云图估计降水强度时,主要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的移速和环境中的湿度条件。
10. 在我国常见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按天气状况分类,在我国常见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一般有:、、、、、、。
12. 在我国常见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一般有:、、、、、、、、、、等。
13. 主导系统是指所显示的有高空图范围内,直接操纵或左右影响系统移动、演变的环流系统,一般指、、、、等。
14. 统计表明,中尺度雨带大多数出现在相应天气尺度系统中的区域。
中尺度雨带的移动方向,一般偏向于周围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高空锋生和对流层顶(虚线)折叠的横向/ 垂直环流示意图(Danielsen,1968)
图5.5是一个高空急流-锋系移过一个天气尺度斜 压波时的概略图。这可代表一个短波槽移过长波槽的 天气型式。开始在一极槽和中纬度脊间有一汇合区, 这种气流汇合区一般可导致高空锋和急流的形成和加 强(图5.5a)。大约一天之后(图5.5b),急流和锋 在西南-东北倾斜的辐散槽后西北气流中移到了拐点 处。这时温度槽落后于气压槽四分之一波长,因而锋 面位于冷平流区。如果在发展的短波扰动附近,基本 纬向风随纬度出现西风不断增加,则高度场的倾斜意 味着有正压发展,而温度波和高度波的分离对斜压发 展最有利。
1954年2月27日15时,最大风层(a)等风速线,(b)平均高度,(c)12小时后 的等风速线,(d)图是(a)和(c)图的槽以西最大风等风速线的空间—时间剖 面。这张图的绘法是根据每个时间的图,在穿过急流带中心而正交于急流轴的一 条线上填上各点的风,然后分析等风速线,稍加平滑。
图5.5 72小时期间一个对流层上部急流—锋系通过一中纬斜压波传播的 理想概略图。(a)急流—锋在中高纬气流间的汇合区中形成;(b) 急流—锋位于增辐波西北气流拐点中;(c)急流—锋位于强烈发展的 波槽槽底;(d)急流—锋位于阻尼波西南气流拐点处。粗实线是等高 线,粗虚线是等风速线,细虚线是等温线。
d u 2 v2 等值线,即: K V V F dt 2
上式 F 是摩擦力, 是位势高度。由图可见,在急流入口区出现正 K 的最 大值,而在急流出口区为负 K 的大值区。前者表明位能向动能转换,后者是动 能向位能转换。 K 的这些正负中心位置与相对静止的急流风速最大值区是相配 合的。 急流也与锋区相一致。 在入口区辐散的气流向量表现出一单圈的直接力管 环流,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这支简单的环流与极锋和急流横交,厚度达整 个对流层, 它可以解释该区强的动能制造。 在急流出口区为明显的深厚间接力管 环流圈,这说明动能向位能的转换很强。
图5.5b的流场结构反映了早期发展阶段非对称槽结 构的特征。在48小时后(图5.5c),急流锋系达到长波槽 底,且具有弯曲的取向。由于温度场和高度场间南北倾 斜和位相差的消失,而变成对称结构,这表明正压和斜 压发展停止。最后(图5.5d),急流和锋移到长波槽下游 西南气流中的拐点处,而长波槽具有汇合的结构,槽轴 的西南-东北向倾斜及温度波超前于高度波分别意味着 正压和斜压阻尼。这时波槽的非对称结构与图5.5b相反。 上面的过程清楚地说明了一个移动性急流-锋系与一缓 慢移动的斜压波相互作用的情况。
气候平均1月份的急流所在高度(250hPa)上的纬向风速分布。等值线 间隔为15ms-1。粗线为零线,实线表示西风,虚线表现东风【数据来 源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由Todd P.Mitchell提供】。
1998年11月10日12时风和位温的垂直剖面图。这个 剖面从内布拉斯加州北普拉提延伸到密西西比州杰 克逊。
观测表明,高空急流并不是一种围绕地球的均匀气流。一般它的很强的风 速是集中在一些急流风速最大中心或急流带中, 急流带之间风速较弱。 这些急流 带沿急流轴一个个地向下游传播, 由于急流带前进速度比风速要小得多, 因而当 空气穿过急流带时,在上风方速度就会增大,在下风方速度会减小。图 5.1 是 1 月东亚和西太平洋平均 200hPa(1968~1977 年)的等风速线和风向量分布。不 计粘性项, du dt 的运动方程为:
图 5.4 等压面上各种位温和沿锋面地转风分量理想配置的概略图。 这是对对流层 上部是直线急流最大值的情况。 粗实线是位势高度线, 粗虚线是沿锋面风分量的 等风速线,细实线是等温(或 )线。粗实箭头是正交于锋面的非地转风分量。 正负号代表对流层中部 的方向。 (a) 沿急流方向不存在温度平流下 ( x 0 ) 的纯汇合和疏散; (b)不存在汇合和疏散作用下具有 x 0 的纯水平切变; (c)~(f)汇合/疏散和水平切变同时存在的不同情况; ( c)沿急流有冷平流; (d)沿急流有暖平流; (e)急流在温度脊中; (f)急流在温度槽中
du f v v g fvag dt
式中 vg 是地转风的经向分量。在线 AA 以左, du dt 明显为正,即在急流 入口区,当空气质点向中心移动时不断加速,因而有 v vg 0 ,或 vag 0 ,这 表明所有入口区运动的气块会得到向左偏(看向下游)的非地转风分量。结果在 急流北侧产生高空辐合,急流南侧产生高空辐散。进而北侧出现下沉气流,南侧 出现上升气流。 低层大气会随之发上质量调整, 产生与高层相反的辐散辐合区和 北风,从而形成垂直环流。也即在急流入口区存在一直接的力管环流。在线 AA 和 BB 之间,风向量的方向与等风速线方向一致,du dt 近于零,v vg 或 vag 近 于等于零,即气块的运动不再发生偏转。在 BB 线之右, du dt 为负值,即空气 块向下游运动时是不断减速的,则有 v vg 0 ,或 vag 0 ,即空气块的运动向 右偏转,这导致在急流的出口区产生一间接环流。图 5.2 是根据实际资料计算出 的入口区和出口区的垂直环流图, 图中向量的水平分量是等压面上的无旋气流或 水平风的辐散分量, 而向量的垂直分量是垂直运动 dp dt 。 图中还给出动能
高等天气学系列讲座 单元二:中纬度天气系统
(2014年春季)
第五讲 高空急流的次级环 流及其与锋面系统的耦合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预备知识
冬季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的平均位置示意图。两支急流皆是西风急流,高空 急流从西向东,是一支快速流动的气流。它以波状的形式在中高纬从西流向东。 图中所示为冬季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的平均位置。虽然急流是一条连续的强 风速带,但实际上是不连续的,强风速带中存在着一些更强的风速中心,并且 每天其位置和强度都会变化。
Q1
Q1
x
(a)1979年2月19日0000GMT通过对流层上部锋区的剖面图。细实线:θ 线, 粗实线:位涡(10×10-6K mb-1S-1)。 (b)等风速线(虚实线)和流函数线(100=3.100×105m2S-1) (c)同(b),但是对19日1200GMT
(c)同(b),但是对19日1200GMT
图5.2 1979年11月 20日00GMT日本 和东亚地区横交急 流轴剖面中的二维 流场(向量是无旋 分量与垂直运动之 合成)。(a)入 口区情况;(b) 出口区情况。实线 是 K 等线,单位: Jkg-1s-1×10-4
急流中心四象限模式的三维环流示意图。只考虑汇合情况。 管状箭头:急流轴。两个曲线箭头:与急流相交的水平面 上的地转风。垂直虚线:正交于急流轴的垂直面上的Vg等 值线。流线代表横向/垂直环流(Carson,1993)
1998年11月10日00时风和 温度的垂直剖面图。 这个剖面从怀俄明州瑞尔顿到意图(BAM,1987,见 Shahiro)
急流的形成与对流层顶 断裂(BAM,1987)
图5.1 200hPa 1月平均风速和风向(1966~1977年)。风 速的单位:ms-1。AA和BB为图5.2剖面的位置,分别代表 急流入口区和出口区
在风速为U的均匀西风带中,以相速度c向东传播的流动空气块的流 线及轨迹。实线黑箭头表示初始时刻的流线。曲线箭头表示空气质 点在不同的西风带风速下从A处开始的运动轨线。AB为U>c的轨线; AC为U=c的轨线;AD为U<c 的轨线(见华莱士等,2008)。
5.1高空急流的次级环流及其天气意义
高空急流与锋面及锋面的次级环流有密 切的关系,故人们常把高空急流和锋面(主 要是高空锋区)统称为急流—锋系,它们相 伴随的次级环流称急流—锋次级环流。高空 急流是对流层中上部重要的风系,过去对它 的讨论和研究已经很多。本节只重点讨论一 个问题,即与急流风速最大中心(或急流带) 相联系的垂直环流及其与天气的关系,另外 也简略地讨论与东亚高空急流有关的能量学 问题。
上面讨论的急流次级环流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况。由于温度场(位温场) 相对于高空急流最大值的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次级环流也不同。图 5.4 给出不同 温度场分布条件下直线高空急流中心的次级环流方向。 根据锋面次级环流方程的 强迫项可以决定地转强迫符号和横向次级环流的方向, 也可以根据自然坐标系中 类似的表达式 2r n ug S 来讨论。图 5.4a 和 5.4b 中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分别 为 x 0 和 y 0 ,因而它们分别代表汇合和水平切变的作用。图 5.4c 和 5.4d 中的等温线相对于急流轴旋转了某一角度,这沿锋面方向分别造成了冷平 流和暖平流。它们代表了汇合和水平切变机制共同作用的情况。
地转悖论(Geostrophic paradox)
在急流入口区,地转风场是汇合的,它使平均温 度场在急流中心处增密(图5.6)通过热成风关 系,使地转垂直切变增强。
图5.6 急流入口区汇合流场使南北温度梯度增加
同时,地转风把较低的地转动量从外区向内核区输送,这 使内核区的风速减小(尤其是上层平流作用为主的层次), 从而减小了该气柱中的地转风垂直切变。因此,完全相同 的地转风急流一方面增加内核区(中心区)垂直切变的量 值,另一方面通过负的地转动量平流减少地转风的垂直切 变(图5.7)。
图5.8 B(A)位于急流入口区右(左)侧,所激 发的次级环流即减少经向温度梯度,又增加垂直 切变(热成风)。低层东风增加,高层面风也增 加。
5.2高空低空急流锋系的垂直耦合及 其对天气的影响
它代表风向的局地变化率,当风向变化是 零时,轨迹与流线一致。或稳态气流中,气 流的轨迹与流线是相同的。这是一种特殊情 况,对梯度风方程,曲率R是Rt不是RS。
• 如果水平风场随时间改变,即不是定常的,则瞬时水平风 场的流线与空气块的水平轨迹是不同的。如下图所示。有 一相速度为c的正弦波向东传播,并迭加在风速为U(不变) 的均匀西风带上,实线为t时刻的水平流线,虚线为波动 向东传播的t+△t 时刻的水平流线。轨迹从A点出发。初 始时刻,A点在波谷。当西风带的风速与波动的相速度一 致时,原位于波动中A点的空气块向东移动,一直位于波 的槽底,如直线轨迹 AC 所示。如西风带波动的相速度快 (即U>c),则空气块在 t+△t 时刻将超前于西风气流, 位于槽前偏北方向(如轨迹图中的AB所示)。反之,如U <c, 则空气质点在t+△t 时刻将位于槽后偏南方(图中 轨迹AD所示。总的来说,这三条轨迹均与最初经过A点的 流线平行,也与之后经过B,C,D点的流线平行。其中最 长的轨迹AB与西风带速度最大值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