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影片赏析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花木兰》影评

《花木兰》影评

《花木兰》影评影片中的花木兰形象鲜明,她不仅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和勤劳,还拥有着勇敢、坚强和自信的特质。

身为花家的大女儿,她一心想为花家争荣耀,却常常因为自己的冲动和鲁莽而闹笑话。

但她从不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锻炼,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战士。

在从军的路上,花木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没有退缩,时刻把家、国放在心上。

即使在被同伴认出是女儿身时,她也豪不放弃,坚持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也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花木兰的魅力和力量。

《花木兰》讲的依然是木兰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情节,以动画的形式拍述下来将其性格更突现出来。

我国传统意识影响下,木兰做为女儿身为花家光宗耀祖的是做个好女子好媳妇,遵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

不过,又是花家的独生女,父亲对她自然疼爱有加,放纵包容,孩子终归要长大终要出嫁,悠久的传统观念与父亲的爱似乎有所冲突难以取舍。

木兰在祖母和母亲的带领下去媒婆那里,结果闹出笑话,媒婆盛怒之下指责——木兰不能成为好媳妇!木兰很伤心,她并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觉得自己不能如家人所愿成为好姑娘好妻子,一方面孩子心性放任爱玩,一方面不可辜负家人。

在成长中的挣扎和矛盾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也必这时,父亲并没有指责木兰,在花开的院子里在木兰身边坐下若无其事的说;“天啊!今年院子的花开得真好!可是你看这朵迟了,但等到他开花的时候,一定会比其他的花更美丽!”说着顺手摘朵花戴在女儿头上,相信此时眼里充满了关爱。

木兰的心豁然开朗时却听到朝廷征召壮丁的锣鼓声,花家老父亲年事已高略有腿疾,但,在接受朝廷圣旨时依然将拐杖交给妻子,自己庄重地走到马前双手接下。

此时,我看到的是一名心爱国家的热血男儿!一名肩负责任的勇士!善良弱小的木兰看着两鬓染霜的父亲在房间独自舞剑,看到父亲的心有余力不足,她决定替父从军。

这个故事情节在豫剧里是经过家人商议后同意的,在动画里为更突现木兰的性格编为偷去圣旨自己上路。

任性大胆不知天高地厚由此可见。

从女性视角浅析迪士尼电影《Mulan》

从女性视角浅析迪士尼电影《Mulan》

从女性视角浅析迪士尼电影《Mulan》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根据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女子为了保家卫国,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从女性的视角来深入探讨,“花木兰”这个角色以及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

从女性的视角来看,《花木兰》中的主角花木兰是一位顽强、勇敢、聪慧的女性形象。

她冲破了传统的性别束缚,化身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不仅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自立,更是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古代中国,女性往往受到家族、社会、传统等多重束缚,很少有机会为家国出力。

而在《花木兰》中,花木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观众展示了她的坚韧与勇敢,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家人,更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危。

从女性的视角来看,《花木兰》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挣扎求存的真实写照。

在古代中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家庭的软弱者,她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依附于男性,缺乏自主权和权利意识。

《花木兰》中的女性形象并非如此。

花木兰不凭依男性,她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她敢于冲破束缚,挑战传统,最终以自己的方式拯救了整个国家。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也经常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她们需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实现。

从女性的视角来看,《花木兰》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展现了不同个性和价值观的女性形象。

除了花木兰外,电影中还有许多其他具有独特性格和魅力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坚毅、或温柔、或聪慧、或豪爽,各有所长,相互之间也相互扶持、相互启发。

这种多样性的女性形象给观众展现了女性的广泛魅力和活力,她们不仅拥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有着独立的思想和行动能力。

《花木兰》这部电影以女性的视角来呈现了一个充满力量和智慧的女性形象,给予观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她们需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挑战传统和束缚,赋予自己以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希望在未来的影视作品中,能够更多地呈现出这样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给女性观众更多的鼓舞和启迪。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观众可以从中思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必要性。

电影中木兰作为女性独自参军,挑战传统观念,体现了西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与中国家庭观念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文化碰撞在电影中的呈现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融。

【关键词】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多元化、电影《花木兰》1. 引言1.1 介绍电影《花木兰》迈克·卢的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的动作冒险片。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花木兰冒充男装,代替父亲入伍参加军队,最终斩获胜利的英雄故事。

这部电影充满了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同时也涵盖了家庭情感、女性力量、尊重传统等多个主题。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好评,成为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1.2 概述中西文化差异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修改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勇敢追随内心信念,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不同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在电影《花木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孝道,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影片《花木兰》浅析电影花木兰

影片《花木兰》浅析电影花木兰

影片《花木兰》浅析电影花木兰话题:电影花木兰表现手法儿童心理不足之处花木兰内容提要提到美国的迪斯尼电影公司,大家一定马上会想到唐老鸭、米老鼠等阴平上的经典之作吧?是的,迪斯尼公司是美国比较早开发动画片市场的电影公司之一,其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设计多年来带给我们许多个欢快的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是以幽默著称的美国风格的代表,1998年,迪斯尼公司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将中国古代故事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搬上了银幕,让美国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让中国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美国的电影事业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诚然,这是1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想过没有,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它们的一分一秒都凝结着创造者的心血。

如果说《花木兰》的成功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新鲜的话,那么其在国内的风靡又代表什么呢?当我们看到这部到处都充斥中国元素的美国影片时,我们不禁沉醉其中了。

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影成功的几个因素:情节的跌宕起伏、幽默的从始至终;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中美文化的完美结合。

影片完全采用中国古典设计,无论是人物的形象还是思想观念,黑头发黄皮肤的造型、中国象征的龙、为家争光的传统观念、报效祖国的大无畏精神,一点一滴中都可以看到迪斯尼公司的设计人员为了制作这部影片,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风俗、文化、思想底蕴,才将这位巾帼英雄的伟大形象再现在我们眼前。

《花木兰》的成功不仅是一部作品的成功,更是1个里程碑,它预示着中美文化的融合、代表了中美影视的1个交集,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电影人也能够创作出这样将中美元素结合的优质影片。

影片《花木兰》浅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大概正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最近若干年来,倒不曾听见人提及了。

可是在美国,1998年却掀起了一股中国花木兰热。

世界文明的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制作完成了一部长篇动画片花木兰,在六月中旬首映。

这部长篇动画片耗资一亿美元,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由华裔艺术家与美国本土艺术家合作完成。

迪斯尼经典动画研究---《花木兰》

迪斯尼经典动画研究---《花木兰》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故事梗概: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 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做花木兰(Mulan),身为花 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 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 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征召上 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 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 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 上战场去。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 与要为花家带来荣耀的信念,木 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匈奴 的来犯,救了全中国。
迪士尼动画《花木兰》取材我国传统文 化故事的经验带来的启发?
2、追求意境优美、内容动人、视效震撼的同 时,更要重视中国动画艺术创作的精神和神质, 更应在人物性格塑造与故事情节方面大胆创新 与突破,让中国风、中国气派动画片重新屹立 于国际化的舞台。
课后思考与练习
• (一)《花木兰》动画与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 主题上有什么区别? • (二)举例说明《花木兰》的影视语言的特点。 • (三)《花木兰》中中国元素的运用分析。 • (四)迪士尼改编世界文化故事的动画方法与特 点探析。 • (五)试着比较《花木兰》与《功夫熊猫》在中 国传统文化元素利用上的异同点。
2、自我实现主题——少女追求自我的经历
(一)主题赏析 《花木兰》中的爱情是怎样的?
3、势均力敌、附属品、女性意识的展现、大团圆 结局 思考:与《木兰辞》相比,动画片的主题上有什么 不同?
《木兰辞》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二、《花木兰》赏析
• • • • (一)主题赏析 (二)故事情节 (三)美术设计 (四)视听语言

花木兰 影评

花木兰 影评

花木兰影评
《花木兰》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勇气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女孩为了保护家人和
国家而勇敢奋斗的故事。

影片中的花木兰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智慧,她不仅要面对外敌的威胁,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挑战。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从绚丽的场景到精美的服装,每一个细
节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的魅力和美丽。

加上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和特技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中国的战场之中。

其次,影片的情感表达也非常打动人心。

花木兰为了家人和国家不顾一切的决
心和勇气,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共鸣。

她的成长过程和内心挣扎,让人不禁为她的勇气和坚持点赞。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家庭和爱情的温暖,让人感受到了亲情和爱情的力量。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非常值得思考。

《花木兰》不仅是一部动作片,更是一部
关于自我价值和女性力量的故事。

影片呼吁女性要有自信,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要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种正能量的主题让影片更加有意义。

总的来说,《花木兰》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和感动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中
国的美丽和力量,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这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具备的品质。

对贺岁电影《花木兰》特点浅析

对贺岁电影《花木兰》特点浅析

对贺岁电影《花木兰》特点浅析美国人已经用”花木兰”的故事拍成动画片,我们又一次次用这个素材拍电影、话剧,为什么我们拍了很多遍的东西还能经久不衰?而这个故事中的核心价值观拿到今天又应该怎样去评判?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思考。

一、从电影学的角度解读影片1987年的时候,拍摄主旋律电影还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是在二十一世纪,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这个主旋律逐步突出。

接受这个正在变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要政治多线,二要表现人和社会接轨的东西。

政府希望宣传的是简单的爱国和朴实的大众关怀,《花木兰》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宣扬的也好。

一个故事能一拍再拍,不论是在中国三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以国家为重的主题思想永远不过时,而影片又在这个大众主题中说出了一个令大家好奇的社会现象”女儿替父从军”就体现出它的与众不同。

1、用丰富的现代艺术形象演绎传统故事花木兰的选材非常好,很有艺术眼光。

为女子”竖碑立传”,从《山海经》、《木兰诗》到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一直是中国文学和艺术最宝贵的传统,是对女性获得同男性一样权利的肯定,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影片以丰富的现代艺术想象,生动演绎了巾帼女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统故事,比起鲁迅先生批评的那些带有”三国气”、”水浒气”的叙事,要更有思想和美学价值。

可以说,影片所着力突出的与《红楼梦》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因此,艺术感染力很强,感人至深。

笔者认为,木兰主题故事还可以一直创作下去,只要有足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中国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2、对”两性平等”进行深入解读记得学生时代学习《木兰辞》的时候,除了木兰的家国情怀,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这也是那个年代对男女平等的理解--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

而电影《花木兰》却在阐述另一种解释:女人可以从军,可以进入战场,甚至可以成为将军,但女人不适合战争。

首先战争拒绝感情,这是影片一直强调的。

先前正因为木兰感情用事,前去营救文泰,导致许多兄弟受到敌军袭击,战死沙场。

花木兰观后感作品赏析

花木兰观后感作品赏析

花木兰观后感作品赏析《花木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动画电影,它讲述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女子花木兰代替父亲参军,最终成功击败入侵者的故事。

作为一部充满力量和勇气的作品,它给观众们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启示。

首先,电影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坚韧勇敢的女性角色,她不畏艰难困苦,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担当起家族和国家的责任。

尽管身为女性,她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阻力,但她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这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其次,电影中的花木兰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她勇敢地选择了摆脱传统的束缚,不再按照传统社会的期望去过自己的生活。

她不愿被束缚在传统的妇女角色中,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梦想和渴望。

这种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精神,使得花木兰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形象,鼓舞了很多女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此外,电影中培养了观众对于家庭和爱的尊重。

花木兰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和家族的荣誉,勇敢地决定代替父亲去参军,这种为家庭而奉献的精神不禁让人敬佩和感动。

电影以家庭为核心,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所带来的力量。

从花木兰父亲的支持和理解,到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孝顺,电影传递了一种深深的家庭情感,使得观众产生了对家人的感激和珍惜。

与此同时,电影中的花木兰也展现了坚持自己信仰的勇气。

面对军队中男性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花木兰并没有屈服和退缩,而是坚定地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和尊严。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性别并不应该成为评判能力和价值的标准,每个人都应该被公平对待。

这种坚持和勇敢鼓舞了无数观众,引发了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讨论。

总的来说,电影《花木兰》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强大的感染力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肯定。

它塑造了一个同时勇敢和独立的女性形象,传递了对家庭和爱的敬重,展示了坚持信仰的勇气,为观众们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反思。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它通过花木兰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勇往直前,坚守信念,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成就一番伟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木兰影片赏析
花木兰影片鉴赏
视觉142
潘宏媛
2014064228
花木兰影片赏析
《花木兰》由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制作出品。

本片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该片巧妙的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

木兰的事迹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已经超出了历史传说的范畴,她是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

她与民间四大传说一起成为了我国千古流传的民间故事。

然而,1999年,由迪斯尼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似乎在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我们看完了这部由西方人导演的中国神话,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呼道:木兰还是那个我们千百年来代代流传中的木兰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们心中,花木兰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而是一个集结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女性写照。

是坚强、勇敢、孝道、爱国的象征。

而由西方人制作的《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取材于中国故事的影片,但不论是木兰奶奶
的开放思想,还是媒婆的穿着、造型,完全被夸张化了,或者说是西化了。

总之,影片里处处透漏着西方文化的气息,连约翰逊都坦率表示,《花木兰》没有成功表现中国文化,“连影片中的山都是哥伦比亚山的样子,而不是中国山的地貌。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对中国文化的颠覆和扭曲的影片。

从花木兰的身上可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影片中花木兰是一个好玩好动的开朗活泼女子。

即使,她被迫打扮成一个窈窕淑女的形象遵从父母之命去相亲,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情。

当从棋盘经过她会忍不住的伸手动动棋子;见到小孩在玩闹她也会上去插一手;面对心仪的人,她会像一般少女一样的面红耳赤;甚至,被识破女儿身后,被众人离弃在雪山中,孤身一人,伤心绝望的她,回想自己当初偷偷离开家替父从军的初衷,只是想借机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是为了父亲,而是在为了自己。

这完全不是上述中讲到的中国女性的行为,而是一位美国当代女生的开放作为。

不得不说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次颠覆的和解构。

整体风格
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

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
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

剧情结构
依照悉德‐菲尔德的剧情结构法,从开始到木兰离家为第一幕建置部分,该部分包括:1,介绍主要人物:以木兰见媒婆体现角色性格和状态。

2,提出戏剧性前提:征兵。

3,戏剧性情景:社会对女人的要求与木兰自我观念的冲突。

情节点1是木兰扮男装从军,也即故事真正开始处。

从离家之后到木兰去京城为第二幕对抗部分,木兰放下布娃娃为第二幕中间点。

第二幕前半部分的动作主题是木兰想要成为合格的军人,其中木兰爬上桅杆拿箭为紧要关头1。

第二幕后半部分的动作主题是木兰想要和大家一起打败匈奴,其中木兰的身份被揭穿是紧要关头2。

木兰决定去京城救人是情节点2。

剩下是第三幕结局部分。

角色设计
角色造型设计沿用美式动画常见造型原则,正面角色基本为长方形和圆形脸,头顶平直;反面角色为三角形脸,头顶尖。

按美式动画惯例为主角配备了多话、滑稽、多动的配角——龙,起调剂情节、幽默搞笑、在无人时与主角对话、揭示主角心理、代替旁白和引进神话因素等多重作用。

此片因情节需要,龙出场较晚,故另增加一无言配角——蟋蟀,在第一幕发
挥相同作用。

反面主角单于也配有一只鹰作为陪衬,是此类动画片中较为少见的。

鹰的头部造型采用了模仿单于的方法,构思新颖。

片中单于出场不多,且此类威胁性角色不宜多话,也不宜多动,本来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故片中通过增加鹰的方法,在单于不出场的情况下,也让观众通过鹰感到他的威胁,效果极佳。

片中正面角色的马,借鉴了中国汉唐时期的马匹艺术造型风格,写意神骏,是该片一亮点。

相反匈奴的马造型基本写实,但夸大头部,使之有野兽的感觉。

动作设计
动作设计首先是影片中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如衬托木兰女性魅力的头发运动的设计,表现其叛逆性格的跳过桥栏的设计,表现木兰父亲好强性格的放开拐杖、跛脚走路的设计等。

动作设计还是衡量动画片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精细的动作设计,才能使动画角色栩栩如生。

如在花树下,父亲劝慰女儿前,先抚摩手背表示考虑的设计,龙在看报纸时添手指的设计等,都起到类似作用。

预备动作是动画中场景转换的常用手法,如在花树下,父亲先抬头皱眉,然后传来隆隆战鼓声,转入征兵一节。

细节设计
精巧的细节设计,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同类型的细节在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情节方面,如木兰第一次在花树下和父亲交谈的细节,虽然短暂,但却起着连接角色情感,与结尾呼应,并铺垫后继主要情节的作用。

在动作方面,如木兰用龙点火放炮一节的设计,巧妙的将现实与神话,严肃与搞笑完美结合在一起。

在道具方面,如木兰在见媒婆时用过的扇子,后来用于夺下单于的剑。

进一步点出了角色冲破性别歧视,实现价值理想的主题。

三维技术
本片为二维动画片,但部分地方也使用了三维或仿三维技术,用以增加画面深度、写实性和立体感,如开始的三维长城、部分三维烟雾图层的导入等。

场景造型
偏重风景设计,总体追求写实和意境结合。

如雪山一节,山体为写实造型,远处的雪地采用水墨写意的方法表现。

部分采用了夸张手法衬托人物,如象镜子一样映出木兰身影、使她感到迷失的祖宗碑刻。

节奏
本片总体节奏紧凑,在容易减缓情节的部分,如训练、行军、木兰心理描写等,都采用歌曲带过。

在叙事部分,人为制
造多处紧张情节,使全片保持快节奏感。

如木兰的奶奶闭目过街,木兰军中洗澡等。

悬念插入是美式动画常用手法,可以在紧张节奏处进一步制造高潮,或将幽默因素加入到严肃段落中。

如雪崩一节,士兵射出绳索却又没有抓住,木兰随意射出绳索却被士兵抓住的悬念制造。

场景动画
因本片为二维动画,难以体现三维场景运动效果,故大场景动画的表现相对较弱。

因此额外设计了一些辅助段落来加强场景动画效果,如雪崩一节中,加入龙乘坐金属盘滑雪的设计。

镜头技巧
镜头的剪接长度控制,是制造气氛、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

木兰抱着最后一枚炮弹去炸雪山时,采用了越来越短的剪接手法,以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气氛。

相反,在高潮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则延长镜头时间,以调动观众期待情绪,如雪山被炮打中的延长镜头,单于挥剑砍向木兰时的停顿。

画面构成与效果
画面的构成因素直接决定效果的营造,如第一次在花树下,前景花枝对中景人物的衬托作用。

又如雪地之战中,将俯
视远景表现数量庞大的敌军画面,和冲向镜头的敌军骑兵中景画面,交叉使用,营造出富于强大冲击力的威胁效果。

影调色调
影调和色调的设计非常讲究,不同情节段落有自己的成套色系,且相互间协调统一,共同衬托主题。

如开始用于家乡场景象征木兰性格的明艳色调,结尾象征胜利团员的高调,雪山中象征战争的灰白青冷色系,皇城中象征威严与危险的暗红色系等。

又如在看到被烧毁的军营时,利用从高调到低调的突然转变,加重突然面临危险的戏剧效果。

音乐音效
本片的音效和音乐设计非常精致,无论用于抒发思想的歌曲——部分同时起场景过渡作用,还是衬托情节的音乐,以及各种音效的使用都极具匠心。

如马匹在雪崩中冲突一节,因实际雪地中的音效必然不够响亮,难以衬托紧张情节,片中就在每一次马匹冲落的时候加入磬的打击声,效果完美。

又如木兰和军队离开烧毁营寨进入雪山一节,用主调高亢的音乐预示隐藏的危险。

总结
一部好的动画片,是由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制作共同打造的结果。

目前有些人认为某些国产动画片的差距,仅仅在于故事的问题,或是制作技术的不足。

我个人认为缺乏大规模、全方位的影片设计,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