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分析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爱国主义
D.自强不息
8、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中华民
族之所以能够历尽磨难艰辛而信念愈坚,斗志更强,就
在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 ( )
①上下五千年文化②世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③大大小小
几百个朝代④永不泯灭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带着全国人民 的希望和梦想飞向太空。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要 向“航天英雄”学习,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 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我们要做到( )
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又 以“两弹一星”精神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 神等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阅读P191《灾难中,我们众志成城》
阅读这篇短文,体会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出 了什么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热爱祖国 的民族精神
在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中,有哪些可以体现民 族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位卑未敢忘忧国
你认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 的原因是什么?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爱国主义是核心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以下能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有: ①团结统一 ②爱好和平 ③勤劳勇敢 ④自强不息
这些格言都反映了明志、持节、自强、 诚信、改过、厚仁、贵和、好学、勤俭 、敦亲等
列举一些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并 讨论哪些已经过时,为什么?哪些仍然 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1.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4. 见利思义; 5. 多行不易必自毙; 6.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7. 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8. 百闻不如一见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传统美德与国家民族精神》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传统美德与国家民族精神》一、传统美德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在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中,传统美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传统美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关键。
通过学习传统美德,学生可以了解和传承我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道德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1.1 陶冶情操培养正直诚信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思想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美德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对正直诚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认同。
比如,在教案中可以引入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倡导学生待人接物时要以诚实守信为基本准则,并从历史案例出发展示违背此原则所造成的后果。
1.2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团队意识传统美德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案中可以选取鲁迅的著名小说《老师傅》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主人公李先生舍己为人、积极奉献的精神,明白只有在团结合作与奉献他人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二、国家民族精神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培养国家民族精神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共同意识,是维系国家和谐稳定运行的基石。
对于高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来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十分重要。
2.1 引导理解爱国情怀培养担当社会责任作为中国青年一代继承者和建设者,学生应该发展爱国情怀,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教案中可以加入相关文化古迹保护与环境保护的议题,通过学习和讨论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挑战、担当社会责任。
2.2 培养积极向上的民族自尊心勇于创新在教案中应该突出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伟大精神文化成果,激发学生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如,在课堂中,可以用鲁迅《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传统价值观与近代洋务运动过程中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并引发他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思考。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反映奉公方面的格言,“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 师表》);
反映务实方面的格言,“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充国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 聿》)。
○ 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 传统格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例如,“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认为没有生男孩传宗接代就是不孝,这与现代社会 主张男女平等是背道而驰的。
民族精神
P191
1、不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就不能到达千 里远 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 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
(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具有持 之以恒的精神)
2、有志气的人不在年岁大小,没志气的 人虚度终生 . 理想
3、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 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以和为最高
境界。
——《论语》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别人要 宽容,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 要求,惟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尚书》
志存高远:立志应当崇高远大。
——诸葛亮《诫外生书》
我们传承中华美德
既要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鉴 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既要继承中华的传 统美德,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为其注入新的 时代内容。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 航天精神……
○ 怀远县的干部和群众在行洪过程中表 现出了团结统一、顾全大局、热爱祖国 的民族精神。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 口占示家人》)“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略
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_演讲稿

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_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站在这里,因为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永恒而又充满活力的主题——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我们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如何发扬自己的民族精神,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要深刻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它包含了诚信、仁爱、礼义廉耻等多个方面。
这些美德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修身立德的基石。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仁爱是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礼义廉耻则是对我们行为规范的指导,它要求我们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
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品质和精神风貌。
它包含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等多个方面。
这些精神特质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它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团结统一是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它要求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实现国家统一;勤劳勇敢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它要求我们勇于担当责任,不断开拓创新,为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要将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可以尊敬师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倡导绿色生活,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中国传统美德传承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美德传承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美德和民族精神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这些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一、忠诚与诚信忠诚与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在古代,忠诚是中国士人追求的至高境界。
忠诚不仅仅是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更是对原则和信仰的忠诚。
在今天的社会中,忠诚与诚信仍然被高度重视。
忠诚和诚信的表现方式有多种,例如对工作的专注、履行承诺和守时守信等。
二、孝敬与家庭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孝敬父母被视为美德的核心。
在中国的文化中,尊敬长辈和关爱家人是美德的表现。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对家庭价值观的坚守。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传承这一传统美德,有助于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并在社会中传播正面的价值观。
三、礼让与和谐礼让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文化中,礼让是一种表达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方式。
它反映了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个人生活中,礼让的态度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传承这一美德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观念,进而促进友好和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
四、孜孜不倦与追求卓越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勤奋和追求卓越。
孜孜不倦的精神鼓励个人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这一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反映在中国人对于艺术、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上。
传承这一美德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推动社会进步。
五、团结与互助团结和互助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视团结为重要的价值观,相信团结的力量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团结不仅仅是个人间的亲密关系,还包括国家间的友好合作。
互助精神则是中国人民互相扶持和帮助的传统观念。
在社会中,发扬团结和互助的精神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总结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对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都有着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3、革命时代形成的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等。
4、民族精神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5、如何传承传统美德和弘扬民族精神?
学习和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既要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6、我们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宣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认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7、如何对待外国的文化?
要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外国文化中好的元素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其“洋为中用”,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
中考考点:欧洲联盟、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宗旨、职能,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三大国际组织:EU 、UN 、 WTO
欧洲联盟(EU)
(1)概况:其前身是1967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联盟1993年车成立,现有27个成员国。
2002年,12个欧盟成员国使用了统一的货币—欧元。
(2)性质:是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3)作用:欧盟的。
承继传统美德__弘扬民族精神_

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二九一中学初一四班卢绪慧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美丽。
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和谐。
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
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父母、老师、长辈总是教导我们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那么,真正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什么呢?语文老师说:“中华美德”是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数学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条长长的线段,它连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过去,艰苦奋斗地创造灿烂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英语老师说:Chinese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 oldest in the world。
地理老师说:“中华美德”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它是中国山川秀丽、晴空万里与第一轮阳光所组成的。
它是东方不败。
历史老师说:“中华美德”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
美术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它的颜色是光芒而又耀眼的。
音乐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首歌,它的音色美妙动人,它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努力拼搏。
我说:泱泱中华美德,几千年来绵延不息就如那川流不息的江河。
而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
“文明进步”成为了最重要的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体现不在于它有多么壮观、伟大,而事实上,它在我们不经意的动作中已经产生。
雷锋叔叔,你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你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2.
3.
民族精神是传统美德中的精华,他们
有哪些? 爱国主义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我们该如何传承中华美德?
我们传承中华美德
既要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鉴人类文
明的共同成果;既要继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我们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举例说明
12、胡锦涛同志3月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 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 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树立什么观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格言、 史书 、 传说 、 经典小说 、 戏曲 、 民俗
解释书本的格言:
1、不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就不能到达千里远 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
能形成大江大海。
2、有志气的人不在年岁大小,没志气的人虚 度终生。 3、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 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4、竹子牢牢扎根青山不放松,那根原来埋在 破败的岩石中,尽管遭到千万次磨砺打击 依然坚强挺立,任你们东南西北风吹打 依旧从容。 5、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
了什么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热爱祖国 的民族精神
在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中,有哪些可以体现民 族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位卑未敢忘忧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二:怀远行洪
阅读课本P191——192页,“怀远行洪 ”资料,回答 问题: 1、当地群众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如果你是当事 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假如你是一名电视台记者,在怀远行洪的现场 进行报道,并对这一事件进行现场评论,你会怎 样报道?
3、课本第192页活动一:体会怀远县的干部和群众在 行洪过程中表现出了什么精神。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 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是中国人最盛大的,最隆重的,最普天同庆的,最不能 割舍的,最自觉而真切地投入的,美好而温存的节日。 是一个重要的家人团聚的日子 。是为春天过得节日 。
※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哪些传统美德和民 族精神?
探究一:格言荟萃
1、课本第191页活动一:讨论说明以上格言的具体意思, 并至少举出三个例子,分别体现上述某则格言的精神。
2、课本第191页活动二:至少再举出两则反映中华民 族某种传统美德的格言。
反映重义方面的格言有:“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反映创新方面的格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 易·系辞下》);
怀远县的干部和群众在行洪过程中表现出了团结统一、 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4、课本第192页活动二:在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 中,有哪些可以表达这种民族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记》)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 维艰”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4、课本第191页活动四:除了格言外,还有哪些思想 文化资源可以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值得我们今天 继承和发扬?
除了格言之外,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文 化资源很多,如史书、传说、经典小说、戏曲、民 俗等等。
8、“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 能够借鉴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 短处。释义:语出《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这句格言 意在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习别人的 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做事才有望臻 于完美。
9、“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 艰。”
第二课《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 第四课时
《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本节课关键词:
“继承”与“创新”
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 别是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另一方 面,我们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同时,要善于在世 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借鉴人类文 明的优秀成果,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译文:竹子牢牢扎根青山不放松,那根原来埋在破败的岩石 中,尽管遭到千万次磨砺打击依然坚强挺立, 任你们东南 西北风吹打依旧从容。释义:语出郑燮《题画·竹石》。郑 燮就是郑板桥,清代画家,一生喜爱画竹子。他在画竹中寄 托了一种精神,或是高洁不俗,或是虚心有节。《竹石》这 幅画和四句题诗,歌颂了那种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气节。
10、“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寓言出自《列子》。传说,愚公家的门正对着太 行、王屋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愚公决心把这两座山搬 走。他带领全家人凿石挖土,用筐把泥土石块运到海边,他 深信这样不间断地干,总有一天,他的子孙后代能够实现他 的心愿。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两个天神 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反映奉公方面的格言,“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 《后出师表》);
反映务实方面的格言,“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充国 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 夜读书示子聿》)。
3、有哪些传统格言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请举例说明。
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没有生男孩 传宗接代就是不孝,这与现代社会主张男女平等是 背道而驰的。
7、“事父母,能竭其力。”
译文:伺候父母,能做到尽心竭力。释义:语出《论语·学 而》。儒家把孝弟忠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孝就是孝敬父 母,弟就是敬爱兄长,忠就是忠于君王,信就是做人要讲信 用。孝是放在第一位的,中国古人又有“百善孝当先”的说 法。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颇具特色的道德尺度。在 现代社会,父慈子孝、敬老爱幼还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民 族 精
与专 时题 俱探 进究
神 )(
格言荟萃
认识传统美德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待传统
温
故
知 新
怀远行洪
感受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与时俱进 的民族精神
,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 总会尊敬他。释义:语出《孟子·离娄下》。孟子这句话 表达的是仁爱的思想,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即“爱 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下而上 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爱 人”的思想,对维系社会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至今仍有 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义。
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 事情了。释义:语出《左传》宣公二年。这句格言强调的是人 要勇于改过。改过就是改正过失或错误,古人认为,即使是圣 贤,也难免有过失。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人。但是,如果有 了过错,却不想改正,那就真的错了,正如孔子所说:“过而 不改,是谓过矣。”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因为中华民族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和民族精神。
二、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的核心是什么?(课本第190页第二自然段)
三、我们在传承中华美德时应该如何做?(课 本第190页第三自然段)
四、我们如何弘扬民族精神?(课本第190页第 四自然段)
《九九歌》
6、“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译文:对待民众和气,对待下属厚道,对待别人宽容,这样的 人才是君子。释义:语出宋朝林逋的《省心录》,这句格言强 调的是“和”。“和”的本意是和谐、协调。中国古人非常重 视“和”,重视合理地开发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持社会的稳定;主张善待邻邦,平 等互利。贵和一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还有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击非典 精神。
世代传承的 传承传统美德,既要保持中华文明的 内 传统美德 特色,又要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容
点
传析 统 美
永不泯灭的 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又要在实践中注入新 的时代内容
德
与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不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 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释义: 语出《荀子·劝学》,这句格言意在说明,要成就大的事业, 必须从小事做起,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 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3、“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译文: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 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释义:语出袁采《袁氏世范·处 己》,这句格言强调的是诚信,诚信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人格 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一是言论要与事实相符,二是言论要与实践相符,三 是言论要发自内心,不能口是心非。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 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