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想象开篇,“北山”“白云”交代张五居住的环境,烘托出他恬然自得的心境。

B.雁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信使代称,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

C.清秋的山里风景宜人,尽管因时近黄昏,作者心头泛起哀愁,但他却饶有观赏的兴致。

D.诗歌创造了高远清幽的境界,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色。

2.这首诗的七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寄张五”有何关系?(6分)【答案】1.B2.①描绘了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傍晚归来的村人安闲从容,自然界的景物静谧优美;②景象中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引出结尾与张五相约“共醉重阳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理解有误。

“心随雁飞灭”意为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雁消逝在天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作用的能力。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

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专题46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

②“欻忆”句:欻,忽然。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

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

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含答案(2023·湖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①钱起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②,看山免采薇③。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④。

[注]①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田》赠别。

②怀橘,《三国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③薇:野菜名。

④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义有所不同。

B.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句。

C.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

D.前两联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思乡孝亲之情。

“徇禄仍怀橘”,写自己任职微官,求得俸禄.仍旧怀乡孝亲。

②随性自适,追慕隐沦之心。

自己虽“卑栖”而能恬然自得;“看山免采薇”,有美丽山居风景可赏,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暂可随遇而安。

③思念朋友,珍重知音之意。

晚归蓝田,而时时回首身居长安的知音,可见眷恋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说法错误,颈联“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的意思是:日暮鸟归才骑着马回去,弯弯的新月已升上来了,等待归人打开柴门。

综合颈联上下句语义关系看并无反衬关系,也无愤懑之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颔联上句“徇禄仍怀橘”的意思是出仕在外仍然想着孝养父母。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名校高三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名校高三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程公许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

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

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2.《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轻松愉快的心情”错,“飘然”写出诗人即将远离祖国的漂泊之感,并非轻松愉快。

2.【答案】①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②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③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多告知朝廷讯息,以解自己对国家的忧思。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存君兴国”意思是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三致志焉”意思是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①“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深”,“江国”“蓬山”指的是诗人要去的地方,“五云”指皇帝所在地。

而“千里寄”“遥想”则是说纵然到了千里之外,也会把感情寄托在“遥想”之中,惦念君王和国家。

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②“论思禁闼须公等”中“论思”指议论或思考,在这里特指皇帝与学士、臣子之间讨论学问的行为。

“禁闼”指的是宫廷、朝廷;而“须公等”指的是在座的各位,即为他饯行的好友。

此句意思是“我走了之后,能够在朝廷上与皇帝谈论政事、出谋划策的,还得仰仗各位”,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③“肯念交盟数寄音”是对饯行的好友说的,意思是希望各位念在我们好友一场,多多给我寄些书信,告知朝廷的近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辛弃疾洗尽机心随法喜②。

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

谁与先生宽发齿③?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

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

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

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

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机心”指机谋之心。

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2.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自己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沉醉于那微风不动的优美田园风光中,安心过平静的生活。

②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词人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表达其洗尽机心、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反问的方式”错,这里是设问。

“谁与”二句写醉歌可以延年益寿。

词人以设问的方式,说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发白齿落的忧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卧”二句写躺在石龙上酣睡,别人叫都叫不醒。

周围一点风都没有,似乎老天也喝醉了。

这谁也不能叫醒的石龙不正是诗人的化身?他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其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恰似陶渊明来归隐。

他以陶渊明为榜样,以淡泊高雅的情怀,对待落职闲居。

其志在高山流水之心事,言其落职之后,将高卧不起,波澜不惊,安心地过寂寞的生活。

“微风不动天如醉”七字,写的虽是山中寂静如醉如寐一般的景色,却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洗尽机心”,淡薄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

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君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直抒胸臆。

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

②借景抒情。

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

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

“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的“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

“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诗歌鉴赏】前两句通过想象写友人远去。

接下来两句通过夸赞友人所到之地的美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冲淡了友人的离别之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限时:60 分钟总分:63 分一、(2019 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9 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 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 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 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 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 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 歌曰: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老人所唱的歌, 后人称《击壤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 人事变迁, 老友难相见, 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 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 景象凄凉残败, 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 诗歌中说的“不我招” , 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 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 祝友人前路顺利, 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 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 除此之外, 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答案B “景象凄凉残败”错, 从全诗来看, 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 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 答案①对比: 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诗人慨叹青山依旧, 故人难见, 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 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 却触动诗人的离情, 更显悲哀。

③用典: 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 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 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对于手法题, 第一步, 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

第三步, 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 分)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江左衣冠世有名, 几人今复振家声? 朝廷独立清冰节, 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 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 顾我堪羞恋宠荣。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联运用“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语气上颇为沉重。

B. “朝廷”与“闾里”对举, 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 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 可以看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 对于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钦慕之意。

4. 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答案B “朝廷”代指“为官” ,“ 闾里”本义是平民、邻居,这里是“退休”。

“朝廷”“闾里”分别指张卿退休前后的两种状态, 不存在“壮志难酬”的情况,诗人也并未对其表达同情。

4. 答案①磊落刚正, 心怀天下。

在朝堂之上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

②清廉自律,淡泊名利。

在荣宠面前保持戒慎警醒之心, 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

③勇于自省,重视传承。

敢于以人为鉴来剖析自我, 并指出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的重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酬赠入手, 结合整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首联“几人今复振家声”指出了应继承和发扬家风。

颔联运用“朝廷”和“闾里”的对比, 表达对张卿以清终始的敬佩。

颈联“犹慷慨”与“益聪明”描绘出一位老当益壮的致仕官员形象。

尾联描述了两人不同的处境,一个与“长松野水”为伴,但仍关心国事;一个仍在官场,但以张卿为鉴, 告诫自己莫恋荣宠,保持警醒。

根据以上分析来总结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即可。

三、(2019江西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题目。

(9 分)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 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 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 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 《黄庭经》, 道经。

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上片第一句表现了居住地的环境优美而又纯净, 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与之相比。

B. 下片前三句表明词人就是要理直气壮地享受这种自在的生活, 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

C. 最后两句表明词人抱怨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 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D. 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 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的心情。

6. 请赏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答案D “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的心情”有误, 应是较为婉转地表达。

6. 答案①“家住苍烟落照间”写出了词人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

②“苍烟”字面已包含着色彩, “落照”中虽没有出现表示颜色的词, 但其中暗含色彩, 引起人的多种联想。

③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处的环境, 与龌龊的仕途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9 分)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 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 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 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 残灯落碎花。

7.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边塞景物, “黄云”“紫塞”“女墙”“乌啼” , 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 “落日”两句, 有远有近, 有动有静, 场面宏阔, 呈现出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 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表达了词人戍边的豪情。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7. 答案C “表达了词人戍边的豪情”理解有误, 本词虽然词风豪放, 意境开阔, 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马嘶声悲凉, 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 ,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 而非“戍边的豪情”。

8. 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 引发其思乡之情。

②直抒胸臆。

“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

③以景结情。

“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落下,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来愈浓。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体会感情,分析所用抒情手法。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两句借景抒情。

当胡笳吹起时, 那呜咽的声音充溢着的是悲凉的情调, 词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

而“空城黑”三字, 又为词境增加了些许凄凉之意。

这两句在肃杀中寓以悲凉, 传达出词人已经蓄满的感情。

“秋梦不归家”直接抒情, 道出了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

“残灯落碎花”写眼前实景,词人欲“归家”而不得,希望于梦中实现心愿,但又无法入睡,只能在“残灯”前独坐, 落下的灯花又何尝不是词人心碎的隐喻, 一个“落”字使得境界全出,这是以景结情。

五、(2019 福建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9 分)石柜阁(节选)[注]杜甫石柜曾波上, 临虚荡高壁。

清晖回群鸥, 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 感叹向绝迹。

信甘孱懦婴, 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 放浪陶彭泽。

吾衰未自安, 谢尔性所适。

[ 注] 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入蜀, 途经石柜阁所作。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第一、二句描绘的画面:石柜阁高耸在起伏的波浪之上, 高壁的倒影好像在空中回荡。

B. 第三、四句中, 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色彩丰富, 又富有动感。

C. 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 以致辜负了奇绝的山水景致。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 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0. 诗篇最后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9. 答案C “痛恨自己生性孱懦”错。

诗人说自己生性孱懦,又为饥寒所迫,回答了他面对蜀地奇绝的山水, 无法轻松享受优游之乐的原因, 隐含了一种无奈与悲凉之感, 不是痛恨自己的这种性格。

10. 答案①面对蜀地山水,诗人羡慕陶、谢的随性自适,希望像他们一样,享受优游之乐; ②个人境况的不如意, 使他无法彻底放松, 体现了他对自我和家人的担忧; ③时局的艰难和平生的志向也使他不可能像陶、谢那样超脱世俗, 体现了他心怀天下的伟大胸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最后四句” , 锁定答题区间。

其次翻译最后四句, 了解其大意。

答题时可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情感(忧国忧民)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9 分)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 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 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 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 男儿莫顾身。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 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得悲壮, 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 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 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与此同时, 还流露出羡慕之情。

C. 诗人多次出塞, 因此诗中对边塞“多雨雪”“有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

D. 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的颓丧之气为之一振, 使作品显得有气势, 格调雄健, 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12.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答案B “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12. 答案勉励友人莫畏艰辛, 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 为保卫边关贡献良策, 为祖国奋不顾身;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