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调查报告
乡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调查报告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稳和我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区,西南连接汉源少数民族乡,西北交甘孜州的泸定县,这样紧邻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了大批少数民族人口无序迁入我县定居。
少数民族的无序迁入,一方面为我县部分厂矿、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我县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同胞又耕种了我县大量高山地区农户的弃荒地,减少了我县土地资源的浪费。
当然,少数民族人口的无序迁入在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无序迁居少数民族工作,多次组织人力对少数民族迁入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无序迁居少数民族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并收到一定效果。
今年,针对我县无序迁居少数民族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再次对少数民族情况进行调研,并决定采取更加有效、有力的措施——申报建立民建彝族乡和宝峰彝族乡,规范和加强对我县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解决无序迁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最终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一、我县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民族种类及人口分布情况全县现有少数民族人口2369人,10种民族成份,其中:居住在县城内53人(包括:藏族21人、回族13人、土家族10人、蒙古族3人、苗族1人、羌族3人、满族1人、彝族1人);居住在农村的有2316人、567户,有彝、藏、壮、苗、傣五种民族,其中:彝族达到2040人,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8%;彝族人口主要集中定居在民建(976人)、宝峰(624人)两个乡,占全县农村彝族总人口的78%,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9%;傣族人口为133人,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7%;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新建乡(76人)和三合乡(22人),占全县藏族人口总数的74%;苗族和壮族人数较少,分别只有2人和8人。
民族调查报告

民族调查报告关于民族调查的报告1. 调查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社会中不同民族群体的情况,包括人口比例、文化特点、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民众进行,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大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实地访谈则主要针对特定群体或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以获取更加详细和具体的信息。
3. 人口比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5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
少数民族中,壮族、回族、满族等人口较多,而藏族、苗族、侗族等人口较少。
4. 文化特点: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
通过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汉族的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强调家庭观念、中庸之道等价值观念。
而少数民族则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壮族的水族节、回族的开斋节等。
5. 经济状况:从经济状况来看,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而汉族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享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
6. 教育和就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教育和就业机会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汉族普遍接受较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拥有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更好的就业前景。
而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经济等原因,普遍面临教育和就业机会的不足。
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口比例、文化特点、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平衡分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发展和融合。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当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
那么你真的会写调查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
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
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二、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散杂居地区开展少数民族帮扶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农村少数民族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做好少数民族帮扶工作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帮扶工作,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多措并举,力求使本镇所有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一、**县**镇少数民族家庭扶贫工作基本情况**镇共有少数民族家庭218户,少数民族人口243人,其中侗族121人,占%,苗族79人,占%,其他还有回族、土家族、彝族等。
在这些少数民族人口中,女性占%,大部分是通过婚嫁来到本镇的,分布在本镇18个村、社区,分布较散,村少数民族家庭多则30余户,少则3户。
本镇少数民族家庭,大部分是贫困家庭,其中家庭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有15户,纳入低保的有5户。
本年度计划帮扶脱贫5户。
由于少数民族家庭分布较散,因此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原则上以各村少数民族服务之家为主阵地。
其中,**村对少数民族家庭给予生活补助、争取上级帮扶等,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本镇少数家庭参保率达90%以上;对少数民族人口自主创业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目前自主创业的家庭相对较少;结对帮扶也仅是局限于本镇少数企业和各村委会,帮扶的面和力度较小;进企业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由于大部分技能缺乏、学历较低,主要从事于包装、纺织等行业,收入相对不高。
因此,下一阶段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帮扶还需要花大力气,发挥各方面力量,统筹兼顾,抓好落实。
二、开展少数民族帮扶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完善工作络,构建格化管理模式一是成立少数民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各村居帮扶工作负责人,成立各村居少数民族服务之家,维护少数民族家庭权益。
二是建立信息员队伍。
在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村居明确信息员,一旦苗头性情况发生,及时通报镇党委,以便妥善解决。
三是完善信息库。
对少数民族家庭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完善信息,以便全面掌握情况。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咋写

少数民族调研报告咋写1. 背景介绍少数民族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或社会中人口相对较少、相对落后的民族群体。
我所在的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为了更加了解这些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传承和发展需求,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少数民族群体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
根据研究的范围和需求,我选择了不同的调研对象和调研方式。
首先,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了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文化传承、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我通过社区和学校等地方发放问卷,并向调查对象进行解释和说明。
其次,我进行了一些深度访谈。
针对一些重点问题,我选择了一些代表性人物进行访谈,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经历、观点和需求。
最后,我还参与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活动和庆典,观察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4. 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以及对观察的总结,以下是我对少数民族的一些调研结果:4.1 经济状况少数民族群体普遍存在经济落后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条件,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较少,收入也不高。
这一情况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
4.2 教育程度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教育程度不高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学习资源匮乏。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发展,也限制了整个民族群体的进步。
4.3 文化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习俗和价值观逐渐被现代化生活方式和外部文化冲击所影响,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导致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4.4 社会环境少数民族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着一些不公平和歧视。
他们往往没有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机会,缺乏参与决策和发言的渠道。
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不公正和不稳定。
乡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调查报告

××乡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调查报告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稳和我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区,西南连接汉源少数民族乡,西北交甘孜州的泸定县,这样紧邻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了大批少数民族人口无序迁入我县定居。
少数民族的无序迁入,一方面为我县部分厂矿、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我县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同胞又耕种了我县大量高山地区农户的弃荒地,减少了我县土地资源的浪费。
当然,少数民族人口的无序迁入在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无序迁居少数民族工作,多次组织人力对少数民族迁入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无序迁居少数民族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并收到一定效果。
今年,针对我县无序迁居少数民族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再次对少数民族情况进行调研,并决定采取更加有效、有力的措施——申报建立民建彝族乡和宝峰彝族乡,规范和加强对我县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解决无序迁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最终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一、我县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民族种类及人口分布情况全县现有少数民族人口2369人,10种民族成份,其中: 居住在县城内53人(包括:藏族21人、回族13人、土家族10人、蒙古族3人、苗族1人、羌族3人、满族1人、彝族1人);居住在农村的有2316人、567户,有彝、藏、壮、苗、傣五种民族,其中:彝族达到2040人,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8%;彝族人口主要集中定居在民建(976人)、宝峰(624人)两个乡,占全县农村彝族总人口的78%,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9%;傣族人口为133人,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7%;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新建乡(76人)和三合乡(22人),占全县藏族人口总数的74%;苗族和壮族人数较少,分别只有2人和8人。
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

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各个民族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现状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少数民族的调查。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推动少数民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调查背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一项广泛而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研究等。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少数民族的问卷,涵盖了教育、就业、文化传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我们选择了若干个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了实地访谈,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以了解历史背景和政策措施。
三、调查结果1. 教育问题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机会上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缺乏本民族语言教育的机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同时加强本民族语言教育,促进文化传承。
2. 就业问题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少数民族人员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3. 文化传承问题调查表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和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衰退。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建议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乡镇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乡镇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一、工作概况近年来,我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积极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全面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 本乡镇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少数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将对我乡镇少数民族工作情况进行如下汇报:二、少数民族概况我乡镇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其中有苗族、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广泛,大多生活在山区等偏远地区。
三、工作成绩1. 教育工作乡镇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教育扶贫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校舍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教育,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文化节日等活动,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经济扶持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帮助少数民族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山区,到城镇务工,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3. 医疗保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障水平。
同时,通过派驻医生、送医下乡等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健康的关注,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4. 文化活动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文化展演,形成瑶族歌舞、苗族绣花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
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
5. 宗教宣传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活动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宗教活动的合法性和秩序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和睦与社会稳定。
同时,注重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提高宗教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引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少数民族人口情况调查报告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稳和我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区,西南连接汉源少数民族乡,西北交甘孜州的泸定县,这样紧邻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了大批少数民族人口无序迁入我县定居。
少数民族的无序迁入,一方面为我县部分厂矿、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我县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同胞又耕种了我县大量高山地区农户的弃荒地,减少了我县土地资源的浪费。
当然,少数民族人口的无序迁入在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无序迁居少数民族工作,多次组织人力对少数民族迁入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无序迁居少数民族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并收到一定效果。
今年,针对我县无序迁居少数民族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再次对少数民族情况进行调研,并决定采取更加有效、有力的措施——申报建立民建彝族乡和宝峰彝族乡,规范和加强对我县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解决无序迁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最终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一、我县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民族种类及人口分布情况全县现有少数民族人口2369人,10种民族成份,其中: 居住在县城内53人(包括:藏族21人、回族13人、土家族10人、蒙古族3人、苗族1人、羌族3人、满族1人、彝族1人);居住在农村的有2316人、567户,有彝、藏、壮、苗、傣五种民族,其中:彝族达到2040人,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8%;彝族人口主要集中定居在民建(976人)、宝峰(624人)两个乡,占全县农村彝族总人口的78%,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9%;傣族人口为133人,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7%;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新建乡(76人)和三合乡(22人),占全县藏族人口总数的74%;苗族和壮族人数较少,分别只有2人和8人。
2、少数民族人口的来源及原因据调查,我县农村无序自发迁居少数民族主要来自四川的稻城、峨边、甘洛、金阳、美姑、昭觉、越西、康定和云南的鲁甸、巧家、昭通等县,其中来自甘洛、金阳、巧家三县的最多,达到1114人,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总人口48%。
农村少数民族自发迁居的主要原因为:婚姻、原藉地生产条件差、原藉地治安状况差、投靠亲友。
婚姻迁居我县有147户,占农村迁居总户数的26%;因原藉地生产条件差迁居我县有419户,占总户数的74%。
可以说,因原藉地生产条件差和婚姻迁入两大原因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少数民族无序迁入我县的根本原因。
3、少数民族人口的户籍落户情况在县城内定居的53名少数民族均在我县上户,其中有8人从事国家行政管理工作。
而无序迁入我县农村的2316名少数民族在我县上户的仅有21人,只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人口的0.9%。
造成这样的现状,既有国家户藉管理制度的因素,也有无序迁入少数民族人口的法制观念淡溥、随意性强、超生严重等原因。
农村无序迁居少数民族基本上游离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以外。
规范少数民族同胞户藉管理,纳入正常的行政管理,是做好少数民族工作的最基础的工作。
此次调查,农村少数民族同胞对能否在我县上户表现出极高的热情,100%的少数民族同胞强烈表示愿意在我县入户。
2005年7月11日,县政府召集民宗、公安、民政等部门和相关乡镇召开协调会议,专题研究了散杂居少数民族户籍迁入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安排布署,要求各乡镇和公安部门按照户籍管理程序,积极做好我县少数民族同胞的户籍迁入工作。
目前,我县已从石棉县借调了两名优秀的彝族干部,协助公安部门和相关乡镇进一步核实少数民族人口的户籍状况,此项工作的开展,是落实少数民族户籍问题的关键所在。
4、少数民族人口年龄及文化结构经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中,20岁以上的有1334 人,占总人口的58%,20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有982人,占总人口的42%,其中学龄儿童(6——16周岁)的有532人,占2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总数的54%,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但却有307人辍学在家,丧失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全县农村少数民族同胞总体文化程度太低,不识字的就有882人,占总人口的41%;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42人,占总人口的25%;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可谓凤毛麟角了。
而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太多的少数民族学龄儿童无法接受义务教育,造成这样现状的最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家庭经济条件太差,当地学校的收费已远远超出了他们家庭的承受能力,当然我们国家整体的教育体制也是他们无法接受教育的客观原因。
5、少数民族人口生产生活现状由于受文化程度的制约的语言上的障碍(88%的少数民族懂汉语,但在交流上仍有一些困难),加之迁入我县的少数民族同胞只能生活在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的高寒山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家庭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苦生活;在高寒山区,农业生产基础实施太差,加上地理和气候原因,只能种植玉米、洋玉和油菜,而无法种植水稻,少数民族家庭要吃上大米,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获得。
在调查中,有266户家庭表示自己缺粮,占全县农村少数民族总户数的47%,表示自己不缺粮的家庭有301户,占总数的53%。
尽管不缺粮,也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他们同样过着较为艰辛的生活,远离小康水平。
全县少数民族家庭共计耕种高山地区弃荒地和与农户协调地1624.1亩,户均占有土地2.8 亩,受种植技术、生产投入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他们实际的生产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家族受雇于当地某些厂矿企业和其它行业(如我县民建乡的塔子山茶场),这部分家庭生活条件相对比单靠务农的家庭要好一些。
在对农村少数民族家庭2004年收入情况调查中,有务工收入的家庭276户,占总户数的48%,平均为家庭增加收入2786元.二、我县做好少数民族工作所采取的措施1、积极做好申报建立民族乡工作,规范和加强对我县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
2005年3月22日上午,县长杨建光主持召开荥经县民族工作协调会,专题分析我县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落实民族政策,解决自发迁居到我县的少数民族规范管理的相关事宜,根据我县实际,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按照《四川省民族乡工作暂行规定》(四川省人民政府1991年第27号令)第二条规定:“散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30%左右的乡,可建立民族乡”,决定申报建立“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和“荥经县宝峰彝族乡”。
民建乡现有户籍在册人口数为2533人,自发迁居少数民族人口1084人,全乡总人口实为3617人,如果能将1084名少数民族同胞全部在该乡上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比例为30%,符合申报民族乡人口比例条件。
宝峰乡现有户籍在册人口数为1693人,自发迁居少数民族768人,全乡实际总人口为2461人,如果能将768名少数民族同胞全部在该乡上户,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全乡人口比例为31.2%。
也符合申报民族乡的人口比例条件。
目前,我县初拟了《关于建立“民建彝族乡”、“宝峰彝族乡”的请示》,同时也已编写完成两乡的《人口结构分析》、《农村经济结构情况分析》、《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期规划》、《农村扶贫工作近期规划》等相关资料,一旦户口问题解决,即可逐级向上申报。
2、从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塔子山茶场,帮助塔子山茶厂规范管理,提高和保障塔子山茶场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经济收入。
荥经县塔子山茶场位于我县民建乡行政辖区内,共有茶园2000余亩,其前身系国有企业。
1999年,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以258万元的价转让给私人,正式命名为“荥经县塔山有限责任公司”,从1999年到2004年,塔山有限责任公司逐渐扭亏增盈,并成功申报了全国无公害茶园,其法定代表人姚清国也当选为2005年全国劳模。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迁居我县少数同胞的功劳。
茶场改制后,大量茶园荒芜,一时间茶场的生产和管理举步维艰。
此时,居住在茶场的部份无序迁入的彝族同胞便与茶场达成协议,承包了部分茶园。
少数民族同胞承包茶园一方面为茶场提供了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帮助了茶场很快恢复了生产,同时从客观上也解决了这部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问题,现在塔子山茶场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已近500余人,成为我县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
从2002年起,县民宗局开始注意塔子山茶场的少数民族问题,多次到现场调研,积极向茶场管理人员宣传国家民族政策,并和公司法人姚清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茶场在考虑企业利润,扩大生产的同时,积极保障少数民族同胞合法权益,茶场的近500少数民族其生产生活条件较其它单靠务农的少数民族家庭要好得多。
在对农村少数民族家庭2004年收入情况调查中,这部分家庭仅靠茶场管理带来的收入就达2786元.三、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对策措施和长远打算1、重视民族工作、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做好少数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不能有大汉族思想,要积极引导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努力形成有利于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各级党政干部要带头尊重少数民族同胞,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歧视少数民族同胞和强迫少数民族同胞改变风俗习惯,只有各级党政干部带头做好少数民族工作,才能教育群众尊重少数民族。
2、认真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县农工办、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等相关涉农部门要在实施农村移民、新村建设及卫生、扶贫工程(如:改水、改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科技培训)等具体项目时,将已在当地定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纳入统一规划,同等对待,结合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重点传授油菜、玉米、小麦、水果等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鼓励少数民族同胞积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长毛兔等适合我县的特色经济。
从2001年来,我县在农村新村建设及各项扶贫工程中以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纳入了享受范围,如我县宝峰乡、天凤乡的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已不同程度受益。
3、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同胞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改善少数民族同胞的医疗卫生状况。
今年5月,我县针对民建乡曾发生过麻疹流行的情况,对我县500余名少数民族儿童进行了免费麻疹疫苗接种,对我县改善少数民族同胞医疗卫生状况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整体上我县少数民族同胞医疗和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现在我县正在开展申报民族乡工作,在筹备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们教育、卫生等部门也正在拟定全县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规划和卫生发展规划,我们将以申报民族乡为载体,带动全县少数民族教育和卫生的大发展民族工作是社会的基础工作,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