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面对面 专题五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湖南省中考语文面对面 专题五 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写
角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度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不正面描写对象,而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7.常见表现手法
衬 托
特 征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衬托双方属类可以不同,是主次关系且被衬托的主体可以不出现。
顺叙
定 义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 用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技巧点拨
从表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等关键词入手。
示 例
《树林和草原》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了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4.常用修辞手法
比 喻
辨 析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
运用了……(肖像(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环
境
描
写
特点
作用
自然环
境描写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 用
使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 例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考点归纳中考语文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截了当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啥?"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觉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别意义的物品。
A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要紧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XXX线索:中心事件⑤时刻线索作用:是贯通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截了当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讲明、抒情、描写[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讲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别同的感受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截了当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办法(5)环境描写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记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事情。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进展。
③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身边(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情况节的进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中考语文面对面专题五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

创新考点
赏析写作手法 拓展探究
首页
目录
尾页
湖南4年真题面对面 文体知识梳理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课时讲解1
整体感知
点击链接至
文章一《忘》
Word文件
首页
目录
尾页
湖南4年真题面对面 文体知识梳理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考点
1 内容概括 [高频:7年20考]
考向1:概括事件[7年14考] 1.(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2分)
湖南4年真题面对面 文体知识梳理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第二部分 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
专题五 记叙文阅读
首页
目录
尾页
湖南4年真题面对面Βιβλιοθήκη 文体知识梳理阅读能力1对1辅导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课时讲解1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首页
整体感知
文章一
内容概括
把握写作思路 标题赏析 内容理解(原因分析)
尾页
目录
湖南4年真题面对面 文体知识梳理
湖南4年真题面对面 文体知识梳理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分析标题作用(妙处)可采用如下方法: (1)修辞分析法:标题运用修辞——寓意含蓄, 引人思考;形象生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 悬念。
(2)内容分析法:标题和文章密切相关——表明
写作对象;更好地表现主题(点明主旨);确定文章
感情基调;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主旨。
和主要事件即可。③答案分条整理。
首页 目录 尾页
湖南4年真题面对面 文体知识梳理
阅读能力1对1辅导
考向2:概括全文/某段内容[7年6考]
(2)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1分)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中考语文科目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以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为主,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中考记叙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的定义与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叙述人物的行动、事件的发展来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
记叙文的特点包括:- 真实性:基于真实事件或人物经历。
- 叙述性: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 情感性:通过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可以根据叙述的内容和目的分为以下几类:- 人物记叙文:主要叙述人物的生平、性格、事迹等。
- 事件记叙文:主要叙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
- 景物记叙文:主要叙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特点和变化。
- 抒情记叙文:在叙述中融入作者的感慨和抒情。
三、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通常具有以下结构:- 开头:引出主题,设置背景。
- 发展:叙述事件或人物经历的详细过程。
- 高潮:事件或情感达到最紧张或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悟或观点。
四、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事件特点。
-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时空转换:灵活运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增加文章的层次感。
- 视角变换: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事件,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五、记叙文的语言表达-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注意语言的音韵美,适当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
六、记叙文的审题与立意-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写作要求。
- 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 立意要新颖,避免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结束语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考中更好地完成作文题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记叙文。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共64张PPT)

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
记叙顺序:
插叙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 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 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 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 着主线继续叙述。
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 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举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 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 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 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 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贰
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的分类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哲理散文
小说
特征? 区别?
线索分类: 地线
以地点的 转换为线索。
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是以 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线索分类: 时线
以时间的 推移为线索。
如: 《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 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 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 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记叙了斯 科特和他的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 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线索分类:
感情线
以人物思想 感情的变化
为线索。
如: 《阿长与〈山海经〉》以 “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憎恶、讨厌——敬重、 爱戴)为线索。
线索分类:
双线并行
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 明线是藤野先生(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 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 生),暗线是鲁迅的爱国情感。统编教材中这样的 文章还有很多,如《一棵小桃树》明线是小桃树的 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中考语文(湖南省,语文版)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B m i U23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一文,时间(毛泽东少年时期)、地点(湘潭韶山)、人物(毛泽东)、事件(毛泽东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经过(毛泽东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结果(在十五岁时离家求学)。
记叙文分类广义散文叙事散文在散文中,作者的记人和叙事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如:《忆读书》。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来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
如:朱自清的《春》。
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展现给读者一个富于理性的形象和一种富于理性的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
如:周国平的《家》。
小说详见(二)小说知识梳理。
狭义写人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如:《我的老师》。
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写景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如:《春》。
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如:《石榴》。
461记叙线索物线以某一件具体的(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风筝》中以“风筝”为线索回忆往事,组织行文。
事线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一厘米》以“该不该买票”为线索展开故事。
人线以人物为线索。
如:《小男孩》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行文。
地线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
时线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如《忆读书》以作者幼时、少时等不同时间读书体验来展开行文。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必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干货收藏)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必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干货收藏)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湖南省近年中考语文面对面专题五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3(2021年整理)

湖南省2018中考语文面对面专题五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2018中考语文面对面专题五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2018中考语文面对面专题五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3的全部内容。
专题五记叙文阅读考点强化训练3(2017永州改编)记叙文阅读。
(23分)想念母亲梁实秋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
她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
我同胞兄弟姐妹十一人,母亲的劬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格格地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功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
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
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
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
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我从小不喜欢喧闹。
祖父母生日照例院里搭台唱傀儡戏或滦州影。
一过八点我便掉头而去进屋睡觉。
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些缝缝连连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的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物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写
方
法
物
描
写
语言描写(7年3考)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肖像(外貌)描写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
心理描写
对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
欲扬先抑
特 征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对象。
作 用
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示 例
《白杨礼赞》第七段中,作者先抑写白杨树和其他树相比
,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笔锋一转扬写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肯定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对 比
特 征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
作 用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示 例
《石榴》中,作者将石榴树和其它树木对比突出石榴树不畏炎热的品格,总结出石榴树是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如有侵权请你们的配合!
铺 垫
特 征
在主要人物、时间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作的描写。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是“显性”的。
作 用
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示 例
《囚绿记》中,作者在“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
伏 笔
特 征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答题规范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肯/否定语气,突出(强调)了……,引起读者反思。
示 例
丰子恺《山中避雨》:“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以反问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5. 常见表达方式
记叙
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以插叙、倒叙作为考查重点)
夸 张
辨 析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 用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拟 人,
辨 析
把物当人来写。
作 用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答题规范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作 用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
答题规范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示 例
朱自清《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描写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
反 复
辨 析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作 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作 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避免叙述的呆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技巧点拨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②开始追叙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③追叙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示 例
《海燕》中,作者用倒叙的方法描写故乡的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场景,然后再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情感,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烘托渲染
特 征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或特点)鲜明。
作 用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示 例
《故乡》中,作者用不同色彩的语言描绘环境,烘托渲染气氛。写今日之故乡,语言低沉、冷峻,展现的是一幅炭笔画,衬托出人物心情的“悲凉”;写昔日之故乡,语言明朗、热烈
,展现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彩画,这明朗的环境正是少年闰土和迅哥儿纯洁友谊的背景。
答题规范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句子表现的情感)。
示 例
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连续反复使用“盼望着”这个动词,强化了期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反 问
辨 析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 用
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顺叙
定 义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 用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技巧点拨
从表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等关键词入手。
示 例
《树林和草原》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了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4.常用修辞手法
比 喻
辨 析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的六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
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举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作 用
使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同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 例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描
写
角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度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不正面描写对象,而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对象。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7.常见表现手法
衬 托
特 征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衬托双方属类可以不同,是主次关系且被衬托的主体可以不出现。
作 用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示 例
《我的老师》中,作者用老师来之前的“纳闷和痛苦”“疲倦和寂寞”和后来对生活的乐观相对照,从反面衬托了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设置
悬念
特 征
设置疑团,不作解答。
作 用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使文章情节曲折起伏。
示 例
《铁骑兵》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在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通过设置多个悬念,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显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技巧点拨
一般出现在文章中间,是对顺叙、倒叙的补充说明。
示 例
《故乡》中,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我”脑中闪现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就是插叙。将闰土过去与现在的形象及生活境况进行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倒叙
张家界)
定 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
运用了……(肖像(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环
境
描
写
特点
作用
自然环
境描写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象 征
特 征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 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示 例
《白杨礼赞》中,作者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主题。
社会环
境描写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风俗风貌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人物性格的描写作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作 用
①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示 例
杨朔《铁骑兵》:“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的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中用“流星”形容骑兵行动迅速,神出鬼没。
事件发展变
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我的老师》,作者以莎利文老师给自己的教育和帮助、对自己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