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的线索⑴物线:以具体事物或是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人线: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事线:以中心时间为线索,如《变色龙》以景观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感情线: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时间、地点线: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见闻线: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3、记叙的顺序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4、表达方式:记叙(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议论(1)描写从对象分:@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肖像)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作用:烘托氛围或人物心情社会环境作用: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

(3)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4)记叙文中的抒情#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抒情(5)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画龙点睛(6)记叙文中的说明作用: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5、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铺垫、象征、伏笔、烘托、照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想像等6、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作用: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的情感。

(2)借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分代整体)路上走来两个红领巾(特征代整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具体代抽象)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专有名词代泛称)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总结记叙文是探究事件发生过程、人物经历、情节发展的一种文体形式。

在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考知识点。

1. 表现手法记叙文通过刻画人物、情境、氛围等来让读者感受到事件的发生。

在表现手法上,常出现的手法有描写、对话、心理描写、比喻、象征等。

描写: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场景和物品的形象特征进行详细描述,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

对话:对话是通过交流对话方式,通过人物之间的言论和语言交流,让读者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通过刻画人物内心想法、感受和情绪的表现方式,让读者了解人物内在世界。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相似但不同的事物来增强情感表现效果。

象征:象征是通过某个符号或意象来代表一种情感、主题或意义,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

2. 文本结构记叙文的文本结构通常包括开头、过程和结尾。

这些部分的内容和布局方式直接影响读者对事件的整体理解和感受。

开头:开头包括标题和导语。

标题是对文章主题的简短概括,导语则是引出文章主要情节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开头通常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情境。

过程:过程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包括事件的发生、人物的行动和情感变化。

在过程中,写作者需要通过上面提到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事件和人物,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故事情节。

结尾:结尾可以提供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总结。

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开放式结尾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3. 主题思想记叙文的主题思想可能是情感表达、人生观察、社会现实等。

在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时候,需要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背后所传递的主题思想。

情感表达:记叙文常用来表达情感,如爱、恨、快乐、悲伤等。

通过情感传递,写作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交流。

人生观察:记叙文常用来观察和反思人生的价值,如道德、人际关系、生命意义等。

写作者可以通过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点。

社会现实:记叙文通常会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如战争、革命、自然灾害等。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_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和技巧记叙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答题的时候,要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和套路,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技巧【1】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1、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①象征,
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记叙文是一种描写故事或事实经过的文体,通过叙述人物、事件和场景来传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

下面是记叙文的基础知识大全,包括定义、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定义:记叙文是一种以讲述的方式来叙述人物、事件或故事的文体。

它强调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和情节的推移,通过描写人物行动、语言和心理等细节来塑造形象,以达到情感或思想的表达。

二、特点:1. 叙述性:记叙文的主要任务是叙述,以基本的事实和事件为中心,并通过描写细节和引发读者的联想来使读者对故事或事件产生共鸣。

2. 连贯性:记叙文的叙述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3. 具体性:记叙文注重描写人物、事件和场景的具体细节,通过丰富的描述和生动的语言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意义。

4. 个性化:记叙文可以突出个人观点和情感,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叙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写作方法:1. 确定叙事目标:写作前应明确想要传达的信息或情感,确定好自己要写的故事或事件,以及叙述的重点和方向。

2. 角色设定:确定好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设定他们的性格、外貌和背景等细节,使角色更加鲜活和可信。

3. 时间和地点: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便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变化来叙述故事,增加连贯性。

4. 情节安排: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故事发展的情节,合理安排事件的顺序和时间跨度,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5. 描写细节: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状态等细节来塑造形象,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和同情,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意义。

6. 语言运用:运用形象、具体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和情感,使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使叙述更加通顺和易懂。

四、写作技巧:1. 开门见山:在开头就交代清楚故事的主题或事件的重要背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记叙文答题模板

记叙文答题模板

记叙文答题模板
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事件或经历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在写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基本要素,以确保文章内容连贯、生动。

下面是一份记叙文答题模板,希望能对大家在写记叙文时有所帮助。

一、开头。

1.引出事件或经历,引发读者兴趣。

2.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二、事件发展。

1.描述事件的起因,引出事件的发展过程。

2.详细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包括人物的行为、情感等。

3.通过细节描写,让事件更加生动、具体。

三、事件高潮。

1.描述事件达到的高潮,情节的发展达到紧张、悬疑的程度。

2.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对话等方式,增加事件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事件结局。

1.描述事件的结局,包括结果、影响等。

2.对事件的结局进行适当的总结和反思。

五、结尾。

1.对事件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2.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以上就是记叙文答题模板的基本内容。

在写记叙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模板进行参考,灵活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希望大家在写记叙文时能够有所收获,写出优秀的作品。

记叙文答题技巧--完整版课件

记叙文答题技巧--完整版课件

常见表现手法
• 铺垫:作用:知道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 性。例:《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 皇帝如何喜欢新衣服,为下文故事的发生 做铺垫
• 伏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 照应,情节严丝合缝。例:《故乡》中, “ 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 …他也 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点明了闰土 和“我的关系,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 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考试常见题型: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故 事情节。 答题要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 果) 答题常见格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 ”“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举例:《散步》内容概括:南方初春的田 野上(时间、地点),我和母亲、妻子还 有儿子(人物)去散步。路上产生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事件起因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时,母亲却 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经过),最后我们一 家人高兴的朝小路走去。并在一处,我背 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我们深感责任重 大(结果)。
• 反问、设问等(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注意, 引发思考)
2.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 按描写对象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人物描写方法包括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 常见答题格式:运用 …描写方法,形象写
出(句子概括),写出人物的 … 心理,刻 画了 …人物形象。
• 第二人称“你”“你们”作用: • 1.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亲切感 • 2.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 第三人称“他”“他们”作用:
• 1.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 自由。
• 2.客观地展现生活。

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通过描写人物、事件、环境等,来展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人物的经历。

以下是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的基本要素1. 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亲切感;第三人称则能更客观地展现事件。

2. 时间:记叙文要明确时间,包括时间period(时代)、时间point(时刻)和时间relation (时间关系)。

正确把握时间,有助于读者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

3. 地点:记叙文中的地点包括空间location(地点)、space relation(空间关系)和atmosphere (氛围)。

地点的描述有助于读者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增强身临其境的感觉。

4. 人物:记叙文要描绘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动作、语言、心理等。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变化。

5. 事件:记叙文要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

事件的描述要有起伏、波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记叙文的结构1. 导入:引出记叙文的背景、人物、事件等,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 主体:详细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人物的动作、心理、对话等。

3. 高潮:事件发展到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阶段,是文章的关键部分。

4. 结局:叙述事件的结果,包括人物的命运、情感变化等。

5. 尾声:总结全文,点明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 描述: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事件、环境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力。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3. 心理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4.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暗示文章主题,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5. 抒情议论:在记叙过程中,适时加入抒情、议论,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四、记叙文的语言特点1. 生动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文体知识一、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作用:强调了……事件的结果或高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铺垫。

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

(4)补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五、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常见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六、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①塑造人物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①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地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地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地观念地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②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地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是:可以显示情节发展地必然性,增强作品地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地兴趣和关注。

③象征:通过特定地、容易引起联想地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地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是:把抽象地事理表现为具体地可感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④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地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地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⑤衬托(烘托):指地是以乙托甲,使甲地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地某个特征。

⑥抑扬:把要贬抑否定地方面和要肯定地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地目地,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是: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地艺术效果。

⑦(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地作必要地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完整严谨。

⑧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地直接地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地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地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地人物或景物地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⑨虚实结合:是指现实地景、事与想象地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地情感。

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地性格,凸现事物、景物地特点,突出主旨。

⑩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地基础上融入作者地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地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地余地和想象地空间。

⑪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地情感和富有哲理性地思想。

⑫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地情感。

⑬融情于景:人要表达地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地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⑭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地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地特点,营造氛围。

⑮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地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⑯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地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⑰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地特点。

⑱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地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地立场和态度、个人地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地思想、情感。

⑲白描:不用华丽地辞藻,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地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地效果。

⑳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地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地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地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地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地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地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地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地效果。

九、记叙文的语言语言特色: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5)说理深刻,内容厚重(6)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7)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一、问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答题提示:(1)是全文的线索;(2)题目点明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问情节1、概括主要事件答题提示:抓住文中六要素,从主人公的角度表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2、人物感情变化轨迹答题提示:从文中找出描述心理的词语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答题提示:(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三、问主题答题提示: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

概括层意、段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四、赏析句子答题提示: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

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提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