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体的相关知识、各种题型解答技巧
说明文常识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常识一、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的常识:1、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2、说明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东西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5、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周密6、说明文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递进式三、说明的文分类: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四、常见9种说明方法:1、举例子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作用:把比较复杂的事物说的具体明白。
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把事物说的精确直观。
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的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把抽象事物或陌生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易理解。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园林的特点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说明文答题技巧和中考例题一、说明对象1、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如何找准说明对象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方法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是指按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多用这种顺序。
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3、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描述物候现象,再列举物候形成的原因。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
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三、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层进式(递进)(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如《苏州园林》(总分);《故宫博物院》(总分总)(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如《向沙漠进军》。
(4)并列式: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
如培根的《论读书》。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知识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是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鹭鸟越来越少了。
“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说明内容常考题型:本文某个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 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 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 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常考题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某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答题技巧:说明文有三大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
多用表时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
一般为: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考点三: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考题型:某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题技巧: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等。
八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如下:①下定义(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分类别(这句话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了……,把事物说明得一清二楚,有条理,让读者更清楚)③举例子(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有代表性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的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方法归纳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方法归纳一、说明对象1.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说明对象是一点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来说,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也要看标题,并找准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起句。
答题技巧: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即可,事理说明文应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对象)的……(内容),如“桂圆的功效”。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熟悉作者介绍的事物。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如何抓住事物特征?分析标题,便能给说明文进行分类,其规律如下:(1)看标题和首段,有时直接点明对象或特征;(2)留意关键句,如中心句、首起句、过渡句,看说明对象及特征。
(3)看字面意思,文中有语言标志,直接写出特征。
(4)概括归纳法,如“笔”把各种笔(钢笔、毛笔、铅笔等)的各种不同用途归纳起来。
(5)比较法,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加以比较。
总之,事物说明文的特征多在开头或前面;事理说明文的特征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
二、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一)题型一: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1.答题技巧:(1)认清说明对象,根据对象作出判断。
一般说来,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沿革等,一般都以时间为序。
(2)抓标志性的词语。
每一种说明顺序,都有其标志性的词语。
如以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的语段,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或表示空间方位的词;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
(3)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就某一文段而言,可以先将其分成几个层次,然后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最后把层意衔接起来就很容易弄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1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加以概括。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2.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首先看题目,其次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2.举例子举了什么的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3.列数字例举了什么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4.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易理解5.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6.作比较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7.引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8.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9.作诠释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什么特征10.画图表简明,直观,具体的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方法一、掌握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1】从现象到本质【2】从结果到原因【3】从特点到用途【4】从整体到局部【5】从概括到具体【6】从主要到次要【7】从一般到个别2.确定说明顺序;【1】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2】把握语言的标志。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还要注意有时说明文的顺序。
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二、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考点及解题技巧

说明文考点及解题技巧考点一: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1.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2.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手慢无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二:说明对象特征1.看题目2.在首段中找3.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4.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三:说明顺序及作用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答题模板:××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四:说明方法及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正确的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提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1. 概述说明文阅读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对一些事物、过程或概念的理解能力。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说明文题型及相应的答题方法。
2. 描述题型描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说明文中的描述,对相应问题进行描述或回答。
为了准确理解问题,并找到正确答案,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阅读问题,确保理解问题的要求;- 注重理解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从中获取有关提示,帮助回答问题;- 综合理解不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正确回答问题。
3. 判断题型判断题型要求考生根据说明文的内容,判断给定陈述是否正确。
在回答判断题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仔细阅读陈述句和说明文,确保理解其意思;- 针对给定陈述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是否与文中事实相符;- 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避免被文中的修饰性词汇所迷惑。
4. 推理题型推理题型要求考生根据说明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或推理。
下面是一些应对推理题的方法:- 仔细分析说明文中提供的信息,注意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使用逻辑推理,结合事实和常识进行推断;- 注意文中的引导词和关系词,从中获取线索进行推理。
5. 摘要题型摘要题型要求考生根据说明文的内容,提取出核心要点或主旨概括。
为了准确概括文段,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 确保理解说明文的整体内容;- 找出段落中的关键句,提取出核心要点;- 避免过度概括或歪曲原文的意思。
6. 总结说明文阅读题型多样,涵盖了描述、判断、推理和摘要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通过掌握相应的答题方法,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应对考试。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寻的作用:使说明内容条理化。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
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其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注意:①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②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③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三、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大都是三个字;论证方法是四个字;修辞手法是两个字。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是基础,
活用最关键;
毅力来攻关,
成功在眼前。
——教师寄语
说明文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的类型: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从内容来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小结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三大类:时间空间和逻辑。
发展变化有时间,空间位置和方向,内外大小左右中,前后上下好辨认。
逻辑总分和因果,主次特殊到一般,具体抽象皆思维。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和递进式两种。
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
1、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2、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X X事物的××特点。
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
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
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
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如:《杨树》一文就作了这样的分类说明:"杨树,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植物学家把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五大派。
"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3)列数字: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作用: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如: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6)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再如: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7)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8)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
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
听水声。
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诗词句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说明文阅读口诀:说明文,写客观,实物事理文艺分。
讲顺序,讲方法,语言更讲准确性。
说明顺序三大类:时间空间和逻辑。
发展变化有时间,空间位置和方向,内外大小左右中,前后上下好辨认。
逻辑总分和因果,主次特殊到一般,具体抽象皆思维。
说明方法十多种: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加诠释。
语言准确而无误,平实生动两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