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_张红霞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贸易研究进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研究的基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

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里卡多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兴起,带来了希克斯-奥尔洛夫模型、利奥塔模型等一系列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近年来,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为国际贸易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罗·萨缪尔森、保罗·克鲁格曼等学者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产品差异化理论等,对国际贸易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制定的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政策也在不断演变。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政策的两大主流,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需要权衡利弊,寻求最大化利益。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崛起,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都对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更加开放、包容的贸易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三、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国际贸易也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然而,国际贸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贸易逆差、产业空心化等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学者共同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及发展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及发展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及发展研究作者:韩晓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32期[摘要]从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英国和美国先后主导了国际贸易体系,并根据本国国际竞争力由“弱—强—弱”的变化,采取了“保护贸易—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的政策循环。

英、美两国根据相对生产力水平调整国际贸易政策是为了争夺和维持其既有的国际贸易地位,进而建立落后国家依附于先进国家的国际贸易体系。

文章通过回顾国际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路径,继而分析新的理论进展出现的原因和主要贡献,并探讨是否存在“新国际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体系;演变;发展[DOI]10.13939/ki.zgsc.2017.32.1041 引言纵观经济学领域,国际贸易理论所起到的作用很大,不同的理论涉及的覆盖面也是不同的。

从整体来看,理论假定的发展思路有两个方向。

首先,是据绝对优势演变来的新型古典贸易理论,此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专业化的经济以及交易费用,解释出了微观、宏观上的经济现象。

其次,是相对优势原理以及新贸易理论,这个理论与新型古典贸易理论相比,在政策、思想两个方面做出了解释,对古典型贸易中的国家调控政策空白进行了一定的填充。

2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历程2.1 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也被称为传统经济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可以说是第一个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出现。

一部分重视商业主义者认为,其理论更重视商业主义,将理论归结成国家付清需要靠商贸来实现,尤其是在出口、进口这种国际化的贸易交流中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阐述了比较优势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固有的”自然优势;二是人们后天经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优势。

一国如果拥有一种优势,那么,与该优势相关的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其他国家,生产成本会随之低于他国,可以从中取得价格优势。

课题研究论文: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演进与发展

课题研究论文: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演进与发展

121396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演进与发展前言专业化是国与国之间贸易产生的基础,现代经济又明显的依赖于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成为了最早发现这一现象并提出伟大成果的学者,他们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说明了贸易产生的缘由,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针对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对其进行了补充和说明提出了要素禀赋定理,其与里昂惕夫悖论以及特定要素模型共同构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进入了当代又有学者结合之前的理论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重叠需求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成果共同构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本文会对以上提出的贸易理论进行逐一说明。

一、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

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

(一)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

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其核心思想是: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因此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虽然斯密的理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但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用“绝对成本说”就无法解释,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二)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趋势及当前热点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趋势及当前热点

主要内容结构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微观化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前沿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方法微观化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当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
人民币升值分析
一、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前沿
•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 • • • •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 2.制造业内部贸易发展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 4.区域集团内部贸易发展 5.加工贸易和软件外包等新的贸易方 式出现
• 2)技术壁垒 • ①市场准入。市场准入主要体现在制订严格的,乃 至苛刻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涉及产 品的适用、健康、安全,或卫生等方面。 • ②认证、认可制度。 • 3)其他非关税壁垒 • ①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 • ②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 • ③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 与发展趋势及当前 国际贸易热点
•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任务: • 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要素流动的主要因素——国 际生产分工模式和国际贸易模式 • 贸易和要素流动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贸易利益分配 • 国家经济政策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影响——贸易 政策理论
• 二、国际生产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演变 • (一) 基本概念 • (1)产业间生产分工指不同的国家专业生产不同行业的产品。 如上世纪中期,发达国家专业化生产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 国家专门生产初级产品。 • (2)产业内分工指不同的国家生产同一产业内但不同质的产 品。如西方发达国家美欧日均生产汽车但具有差异化的产品。 • (3)产品内分工(工序分工):指同一特定的产品不同的工 序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国家或区位进行。其最大特征是产品生 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可分离性。 • 1生产工序的可分技术升级:生产分工的细化和深化的结果。 • 手工作坊中简单的工序分工——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 “多层次生产方式”(Multi-layered Production System),生产管理革命。 • 2、通讯和运输交易成本的下降。 • 互联网和通讯技术成本下降。 • 大型远洋运输设备的生产。 • 3、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盛行。 • WTO引致关税壁垒下降。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与趋向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与趋向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与趋向分析作者:李满洋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第03期摘要:国际贸易理论是随着经济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完善起来的,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本文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及其发展趋向两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向面对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不断出现了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形式,使得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和解释当前的贸易现象。

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理论要随着世界的经济、政治及国际间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起来,并且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正向微观、内生及动态的趋向演变。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思路(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时期为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其中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典型代表,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

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传统假设上进行研究的,包括规模生产收益不变、充分就业、生产技术给定、完全竞争等。

1、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思路是基于分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报酬两方面展开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国家分别生产两种产品并且各自在生产中都具有较高效率,也就是具有绝对的优势,如果两国依靠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相互交换绝对优势产品就会双方都获益。

这种“双赢”的理论仍然是当代各国贸易的宗旨,但是绝对理论只是片面地解释了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贸易获利,而无法解释国家的所有产品都存在绝对劣势的情况。

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同时进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对各国贸易都有利。

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中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2、新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在20世纪初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贸易模式是一国应该出口本国较为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同时进口本国较为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古至今,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贸易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

新古典贸易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威尔逊提出的,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率。

新贸易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米勒提出的,
他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有利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结构。

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全球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技术进步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捷,全球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普遍,货币政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稳定,贸易政策使得国际贸易更加有效。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它不仅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Word最新版)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Word最新版)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化过程通过整理的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化过程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化过程: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确定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算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宝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宝的代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

外贸被称为是财宝的源泉。

主要内容:1、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宝2、货币是一国财宝的根本3、获得财宝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货币差额论:(15世纪—16世纪中期)干脆限制货币流淌,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

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需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二)、确定优势理论(18世纪)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

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须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

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确定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假如每个国家都依据自己确定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确定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宝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方式层出不穷,国际贸易理论也在适应新的背景要求和应对国际贸易新现象的挑战中不断完善[1]。

尽管其理论流派众多,观点各异,但始终都是致力于回答贸易基础(动因)、贸易格局(模式)、贸易利益(结果)三个基本问题,围绕这一主线,从不断涌现的各种理论流派中寻找其演进规律,探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不仅是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切实提高学生对贸易问题分析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规律(一)基于宏观层面的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系统研究建立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贸易观的批判上,重商主义者将金银货币等同于社会财富,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财富增加的源泉在于生产的扩大,提出了劳动分工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形成了绝对优势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贸易产生基础在于两国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此后大卫·李嘉图将该理论进一步发展,认为绝对优势并非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处于优势(劣势),只要优势(劣势)的程度不同,仍可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贸易。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原理的提出,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自此,国际贸易理论开始致力于研究不同国家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以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两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两国商品的价格差异,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

具体来说,在各国开放贸易的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应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商品(H-O 定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 09 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镇水资源保障研究 (06B J L036)[第一作者简介]张红霞(1973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第24卷第6期2008年11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Shandong Un i v ersity of Techno l o gy(Social Sc iences)V o.l 24,N o .6N ov .2008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张红霞1,赵丽娜2(1.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49;2.解放军理工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00)[摘 要] 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创立、演进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和要素禀赋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成为创立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而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 新贸易理论 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已进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制度因素与空间因素研究的贸易理论相继涌现,反映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0040(2008)06 0005 06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18世纪,以亚当 斯密1776年发表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为开端,至今已经历二百三十多年。

二百多年来,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阶段,包括斯密提出的 绝对利益论 、李嘉图提出的 比较利益论 和赫克歇尔 俄林提出的 要素禀赋论 ,前后经历约二百年时间;第二阶段是二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发展阶段,二战后,着力于从某个侧面对国际贸易新现象进行解释的贸易理论纷纷问世,如产业内贸易论、人力资本论等,其中以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以兰开西特、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的 新贸易理论 研究为具代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制度因素与空间因素研究的贸易理论相继涌现,反映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一、传统贸易理论的创立与演进传统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研究遵循一系列古典假设,包括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充分就业、没有技术进步等,以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分析框架,在研究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形成原因以及贸易的福利分析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一)古典阶段的贸易理论1.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Ada m Sm it h ,1776)首次提出绝对优势原理,并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被后人公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先驱。

斯密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主要是沿着分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报酬这两个分析思路展开,而当交易活动超出一国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会出现。

国际贸易模式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 零和游戏 ,而是一种 双赢博弈 ,从而科学地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 双赢 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指导思想。

不足在于,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小部分贸易事实,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5利,而对于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存在绝对劣势的情况无法进行解释。

2.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Dav i d R icardo,1817)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建立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具有基本相同的假设前提。

由于只涉及到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李嘉图对比较优势的分析有时被简称为2 2 1模型。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决定两国贸易的基础是商品生产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的绝对劳动生产率。

贸易模式是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国际分工会改善两国福利,贸易利益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改进。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该理论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其为 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 。

3.古典贸易理论的不足。

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问世具有重大意义,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决定因素、考察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衡量贸易所得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

但两种理论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如没有明确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及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的分配问题;忽视了资本、土地、技术等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忽视了非同质性劳动(熟练劳动力与简单劳动力)现实存在的事实;没有分析造成劳动差生产率差异的原因而仅将其看作为先天确定的外生变量;忽视了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对贸易活动开展的重要性等。

总之,无论是斯密还是李嘉图的贸易理论,都受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因素与对社会发展状况认知程度的制约,其过于苛刻的前提假定条件削弱了理论在现实中的适用性,这也是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从提出以来相当长历史时期中始终与国际贸易运作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

(二)新古典阶段的贸易理论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 俄林(BertilOh li n, 1933)师承赫克歇尔(E liH eckscher,1919)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主要论点,用相互依赖生产结构的多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要素理论,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赫克歇尔 俄林阐述的贸易理论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从系列假设出发,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贸易模式是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同时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后来的学者将赫克歇尔与俄林的文字描述与逻辑推理放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之下,利用一般均衡分析,发展出一个标准理论模型即H O模型,该模型被称为2 2 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要素禀赋理论也随之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H O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被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 lper F. W o lfgang and Pau lA.Sa m ue lson,1941)提出的对稀缺要素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提高稀缺要素收入的S S定理予以完善,并由萨缪尔森(Pau l A.Sa mue lson,1948)进一步发展为H O S定理。

综观贸易理论的发展,要素禀赋理论无论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从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

(三)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1]古典贸易理论暗含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就业、市场均衡等诸多假设,从生产技术差异也即劳动生产率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

新古典贸易理论则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派建立的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等分析工具,强调完全竞争下的均衡分析,考虑两种生产要素情况下的两种产品在两个国家间的比较利益,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与传统的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相比,H O理论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

第一,古典学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各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各国内部比较成本的差异,进而产生国际贸易,并且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及差异是固定不变的;而新古典学派则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时使用的生产技术相同,排除了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第二,古典学派用比6哈罗德提出的所谓的特殊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的差异、工人人数相对多寡的程度、劳动者质量的差异(手指的灵巧性、研究开发能力、企业家精神等)、从过去继承而得来的物质资本、特殊知识、习惯等,参见:R.F.H arrod .In ternati onal E cono m ics[M ].Ca m b ri dge Press ,1942.较成本差异解释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新古典学派不仅承认比较成本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比较成本存在差异的源泉,即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差异。

第三,古典学派考虑单要素问题,新古典学派则在劳动之外引入资本要素。

第四,新古典学派把古典学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是通过直接比较两国要素总供给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

第五,新古典学派的H O 模型不仅能说明比较成本的决定因素,也能够用以解释要素价格的变动及收入分配。

二、传统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的过渡依据H O 模型的推理,一国的要素禀赋应与其贸易走向保持一致。

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里昂惕夫(M.G.Leontie,f 1951)的检验结果却与H O 模型推论完全相反。

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引发了人们对二战后国际贸易新现象的深入探索,并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为揭开 里昂惕夫之谜 ,一些学者借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 .F .H arrod ,1942)在20世纪40年代对国际贸易中特殊要素的研究,提出国际贸易 新 要素学说,试图从更宽泛角度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 及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基于 新 要素的指导思想,人力资本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技术要素说等在此时期纷纷问世。

新 要素学说对于说明贸易格局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更接近现实,其思想对后来学者的研究视角也具有重要启示,但从分析方法上看,这些学说都是建立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框架基础上,侧重于从静态角度分析贸易分工的基础,因此, 新 要素学说虽有新的思想,但难以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架构并无大不同,这就使其明显存在对动态变化经济事实解释不足的缺憾。

三、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实践出现了许多与传统贸易理论描述相悖的新倾向。

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同类异质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同一行业内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吸取以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引发了贸易理论的一场革命,并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可,此国际贸易理论又被称为 新贸易理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