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10个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十大经典成语故事

十大经典成语故事

十大经典成语故事一、掩耳盗铃。

从前呐,有个小偷,他瞅见邻居家门口挂着一个超级漂亮的铃铛。

这铃铛啊,风一吹就“叮当叮当”响,可好听了。

小偷心里就痒痒,想把这铃铛偷走。

可是他又怕铃铛响起来被人发现,于是他就想了个超级蠢的办法。

他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心里想:“我听不到铃铛响,别人肯定也听不到啦。

”然后就大摇大摆去偷铃铛。

结果呢,他一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个不停,邻居们都出来把他抓住了。

这就告诉我们啊,自欺欺人是不行的,自己骗自己,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最后只会闹笑话,被人抓个正着。

二、刻舟求剑。

有一个楚国人啊,要渡江到对岸去。

他坐在船上呢,一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

这宝剑可是他的宝贝啊。

但是他一点都不慌,只见他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

船上的人都很奇怪,就问他:“你刻这个记号干啥呀?”他得意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岸了,我就从这个记号这儿下水去找剑。

”船继续往前走,江水也在流啊,可是他却不知道,剑在江底可不会跟着船走。

到了岸边,他按照记号下水去找剑,当然是找不到喽。

这就好比有些人做事啊,太死板了,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改变方法,最后只能是白忙活一场。

三、画蛇添足。

楚国有几个人得到了一壶酒,大家都想喝,可是酒只有一壶啊,怎么分呢?有人就提议说:“咱们来比赛画蛇吧,谁先画好,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于是就开始画蛇了。

有一个人画得特别快,一会儿就画好了。

他拿起酒壶正准备喝呢,突然他看了看其他人还在画,就想:“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吧,这样我的蛇就更完美了。

”于是他就开始给蛇画脚。

可是就在他画脚的时候,另一个人也画好了蛇,那个人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不是蛇了,这酒该我喝。

”这个故事就是说啊,有时候我们做事情已经做得很好了,就不要再去做那些多余的事情,不然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四、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牧羊人,他养了好多羊。

有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的时候,发现羊圈破了个洞,少了一只羊。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精选10个成语典故
1、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皇帝符坚率大军入侵东晋,后大败,回国途中他感到极度恐惧,觉得山上的树木都是东晋的追兵,故有“草木皆兵”的说法
2、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攻打韩国,他故意将军营安扎在河边,背水为阵,意在断绝退路,逼迫军队拼死进攻,最后大获全胜,故有“背水一战”的说法
3、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时,韩信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项羽,韩信让军队在夜间吟唱项羽故乡的楚歌,涣散项羽的军心,大收其效。

4、揭杆而起
秦末时,民怨四起,陈胜吴广不堪忍受,终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时没有旗帜,就用竹竿代替,就有了“揭竿而起”的说法
5、破釜沉舟
秦末,项羽进攻汉中,过河后,项羽下令凿沉渡船,砸碎锅灶,表示不留退路,果然一战成功
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楚汉相争时,刘邦讨伐项羽,明地里派兵修整入栈道,暗里却将大部队调遣到废弃以久的陈仓道,偷袭项羽
7、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落难,逃亡楚国,应承楚王说:“我若为晋国国君,若与楚国敌对,必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

”后楚晋果然发生战争,重耳信守诺言,果然退兵九十里
8、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一子名赵括,幼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如数家珍,但他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留下了纸上谈兵的说法
9、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越王勾践大败,几乎亡国,但勾践并不死心,终日以柴草不床,每天吃饭时都要舔一下苦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
10、一鸣惊人
楚庄公继位后三年不上朝,终日饮乐,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冒死进谏,庄公说:“有一大鸟,羽色艳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果然,不久庄公就重临朝庭,把这三年中他暗中观察发现的弊病全部修正。

成语小故事10篇

成语小故事10篇

成语小故事10篇成语小故事10篇成语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武器和食粮,全面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小故事10篇,欢迎阅读!1- 对牛弹琴【成语释义】原意指对牛弹琴,牛只顾着低头吃草,不懂得欣赏优雅的亲生。

比如说话不看对象,对外行说内行化对不懂道理的人讲深刻的道理。

【成语来源】东汉末年,有个研究佛经的学者叫牟融,他每次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总是用《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

儒家学者对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解释:“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对佛经很陌生,如果我用佛经给你们做解释,你们不是很难听懂吗?”接着,牟融给大家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

一天,他看到一头牛,心血来潮,对牛弹奏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可是那只牛只顾着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亲生。

于是,公明仪又弹奏了一曲通俗的阅读,那乐曲好像小牛的叫声。

那牛便竖起耳朵,专心听公明仪弹琴。

讲完故事,牟融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

”儒家学者听了,恍然大悟。

【近义成语】白费口舌、对牛鼓簧【反义成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成语接龙】对牛弹琴→琴瑟之好→好梦不长→长治久安→安常守分→分文不名→名落孙山→山高水长→长吁短叹→叹为观止【道理升华】说话办事首先应该看对象,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否则,即使你说出深刻的道理,对方对此一窍不通,也是白搭。

2- 出人头地【成语释义】指高人一等,超过一般人。

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成语来源】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欧阳修担任主考。

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

他便把文章传给同僚观看。

大家都赞赏不已。

不过,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像是他的朋友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他指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

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轻的学子苏轼,欧阳修在知道之前误会了。

欧阳修很欣赏苏轼,他给朋友梅尧臣写信说:“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

10个成语故事

10个成语故事

10个成语故事故事一,画蛇添足。

从前,有一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的画蛇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腹部加上了一双脚。

结果,这条蛇看起来奇怪而不自然。

人们看到后都笑话他画蛇添足,这就是“画蛇添足”的典故。

故事二,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一个杞人常常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忧虑天塌下来,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压死我。

”别人都笑他胡思乱想,可他却一直忧心忡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杞人忧天,要有信心,不要过分担心没有发生的事情。

故事三,亡羊补牢。

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失了。

他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其他羊也跟着跑丢了。

农夫后悔不已,于是在羊圈加固了围栏,再也没有羊跑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及时补救错误,不能等到后悔才来后悔。

故事四,鸡犬不宁。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它们相安无事,但有一天主人发现它们开始吵架了,鸡狗不宁,互相打架。

主人只好把它们分开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相安无事的人或事物,一旦发生矛盾就会彼此为敌。

故事五,狐假虎威。

有一只狐狸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动物。

结果被其他动物发现了真相,狐狸被揭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总是借势欺人,但最终都会被揭穿。

故事六,班门弄斧。

有一个木匠到鲁国去,他自夸自己的斧子比鲁国的斧子好。

鲁国的斧子听说后非常生气,于是让木匠到自己的工具房里试试看。

结果木匠试了一下,发现自己的斧子和鲁国的一样好,于是感到很惭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在行家面前班门弄斧,要虚心学习。

故事七,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武王的人,他被周幽王囚禁在鼓里。

他每天都在鼓里卧薪尝胆,发誓要复仇。

终于,他逃出来了,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毅力和决心,不要轻易放弃。

故事八,反水不收。

有一个人在河边捡到了一个漂亮的瓶子,里面装满了水。

他非常高兴,于是把瓶子收了起来。

可是不久后,他发现瓶子里的水都流干了,因为瓶子有一个裂缝。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学习成语能够更好理解文言文意思,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1- 抱薪救火【成语释义】薪:柴草。

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

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 唇亡齿寒【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

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

”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虞国和虢国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使不得啊。

十个成语故事

十个成语故事

十个成语故事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据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此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技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态,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虑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豪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杰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字之师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唐朝时期,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诗中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结果画蛇添足,反而变得荒唐可笑。

2. 杯弓蛇影,有个人在夜晚看到了杯子和弓,以为是蛇,后来才发现自己多虑了,这就是杯弓蛇影的故事。

3. 杞人忧天,古时候有个人住在杞国,整天担心天塌下来,后来发现天不会塌下来,所以杞人忧天成为了一个成语。

4. 井底之蛙,有只蛙一直生活在井底,以为井口就是天,后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见识太狭隘了。

5. 刻舟求剑,有人在划船时把剑掉进了水里,他却在船上刻记号,认为剑还在那里,这就是刻舟求剑的典故。

6. 掩耳盗铃,有个人偷了铃铛,害怕铃声会暴露自己,于是掩耳盗铃,结果反而被人发现了。

7. 守株待兔,有个人守着株,等兔子自己撞死,结果兔子从旁
边跑过去了,这就是守株待兔的故事。

8. 纸上谈兵,指没有实际经验而只是在纸上推敲,如同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的意思。

9. 望洋兴叹,指在海边望着远方,心生感慨,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心生感慨的意思。

10. 一叶障目,比喻因为一点小事而看不清全局,或因一时的困难而感到灰心丧气。

10则经典成语故事

10则经典成语故事

10则经典成语故事一、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二、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三、狐假虎威: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

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

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出10个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一衣带水
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南史·陈后主纪》。

释义: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

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公元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称隋文帝,统一北方后,面对长江以南的陈朝就想统一全国,他经常对手下人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因为像衣带似的长江就能挡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于是出兵渡江灭掉陈朝。

不共戴天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礼记·曲礼上》。

释义——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

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

形容仇恨极深。

公元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

大臣胡铨写《戊午
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

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
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

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
到一点本事。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
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

”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

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

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

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

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

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

”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

”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

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