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带答案)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姓名:班级: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4.《论语》中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6.在《论语·子罕》中形容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论语·为政》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在《论语·卫灵公》中,强调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是:过而不改,其为过矣。
9.《论语·卫灵公》中阐述儒家对人与道的基本看法的两句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0.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义”,孔子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
其代表作是语录体著作,此书与《大学》、《孟子》、《中庸》并称为“四书”。
13.孔子教导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语句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4.弟子颜渊高度评价孔子学识高深莫测,令人无限敬仰的语句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5.孔子以流水一去不复返为喻,告诉我们珍惜时光的语句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孔子以大车、小车为喻,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7.能表现孔子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语句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试题及答案

《论语》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A. 爱人B. 克己复礼C. 以德报怨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3.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子路B. 泰伯C. 卫灵公D. 雍也答案:D4.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态度的描述,请问这句话出自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述而D. 子罕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10分,共20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多选)A. 好学B. 知礼C. 好勇D. 知耻答案:ABD6. 下列哪些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育原则?(多选)A. 因材施教B. 教学相长C. 学以致用D. 有教无类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10分)7.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答案:正确8.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9.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过分也不不足,而是恰到好处。
这种思想强调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10. 解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对知识的诚实态度。
知道的事情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孔子倡导人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论语选读》主题1 第2课 克己复礼

第二课克己复礼1.有子名字叫有若(字子若),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
2.宰我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
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孔丛子·记义》中记载,宰我出使楚国,楚昭王要送一辆华丽的车子给孔子。
宰我说孔子对奢侈华丽的东西以及娱心乱性的音乐,都不会接受的,替孔子拒绝了楚昭王的礼物。
孔子得知之后,对宰我的做法表示称赞。
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说法,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规范。
“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
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克.己复礼为仁克: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归.仁焉归: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目:____________________(4)非.礼勿视非:____________________(5)回虽不敏.敏: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约束(2)赞许(3)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4)不符合(5)聪明,机智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论语选择题及答案

论语选择题及答案1. 《论语》是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庄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4. 《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B. 不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C.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D. 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也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答案:A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D.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答案:B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中“乐之者”指的是?A. 知道的人B. 喜欢的人C. 乐于学习的人D. 乐于实践的人答案:C7.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B. 学习要谦虚C. 学习要勤奋D. 学习要主动答案:A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道德准则?A. 利他主义B. 公平原则C. 黄金法则D. 个人主义答案:C9. “礼之用,和为贵。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C10.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中“三省吾身”指的是什么?A. 每天反省三次B. 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C. 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忠诚、诚信和勤奋D. 每天反省自己的学习情况答案:C。
30道《论语》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论语》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论语》是记录()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墨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是()。
A. 说话B. 高兴C. 劝说D. 解说答案:B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 仁B. 礼C. 乐D. 信答案:A4.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
A. 讷于言而敏于行B. 巧言令色C. 言必信,行必果D. 见义勇为答案:A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的是()。
A. 学习方法B. 学习态度C. 学习内容D. 学习环境答案:A7.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
A. 拘泥于具体的技能B. 有远大的理想C. 注重道德修养D. 追求物质享受答案:A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 中庸B. 仁爱C. 礼义D. 诚信答案:A9. 孔子认为()是道德的根本。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A1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体现了孔子对()的追求。
A. 君子人格B. 圣贤境界C. 理想社会D. 大同世界答案:A1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达了孔子对()的赞美。
A. 坚韧精神B. 高尚品德C. 远大理想D. 爱国情怀答案:A12.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他的()态度。
A. 谦虚B. 自信C. 乐观D. 积极答案:A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的重要性。
A. 学习B. 思考C. 实践D. 创新答案:B14.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学”主要是指()。
A. 文化知识B. 道德修养C. 技能技巧D. 社会实践答案:B15.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体现了孔子对()的追求。
A. 精神生活B. 物质生活C. 家庭生活D. 社会生活答案:A1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方法。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2分〕2、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拟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5、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四、知其不可而为之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10、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11、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五、仁者爱人1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结合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13、“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1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六、君子之风15、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试结合实际,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八、周而不比17、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18、孔子说:“仁者爱人。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19、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字)20、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一、诲人不倦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2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23、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
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24、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25、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请说明孔子“述而不作”的内涵,并进行评析。
十二、高山仰止26、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从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十三、沂水春风27、“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十四、中庸之道28、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
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29、“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简述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运用。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3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1)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2)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即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2、(1)基本思想: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2)局限: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4、(1)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