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本册书中关于极地地区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极地地区的保护。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课外的科普知识,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家园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关于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和案例。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极熊和企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湘教版七下地理 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案设计

课堂
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
课堂
练习
南、北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适宜人类生存吗?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那里居民的生存方式
板书
设计
(一)冰雪世界
1.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3.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
备课教师
七年级下册
年月日
科目
地理
课题
第七章第五节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
能力:
1.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2.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中判别方向,认识极地在空中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4.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2)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南、北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比较。
合作
探究
少→气温低→冰雪日积月累→“冰雪世界”);南、北两极地区的差异从海陆分布状况和地势高低入手加以思考等。
(1)引导学生阅读“南极探险”,引发学生思考:
①南极探险难度大吗?为什么?
②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要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
二次备课
(2)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引导:归纳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应从哪些方面思考?
(3)问题探讨(教学难点:小组合作完成):为什么我们称两极地区为“冰雪世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两极地区的“冰雪世界”是一样的吗?
“冰雪世界”与“降水少、干燥”的矛盾(部分优秀学生可能会自主发现);从纬度高进行分析推理(总体上:纬度高→太阳辐射
七年级地理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新版)湘教版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成功地运用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
其次,我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动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7.5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包括极点、极圈、极地酷寒、多狂风等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在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内容时,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认识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这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本,让学生了解到这两个地区的独特之处,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环境的独特性,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
2.难点:人类活动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通过地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区的重要性和现状。
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6.保护两极地区的措施:பைடு நூலகம்
-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南极条约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限制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的破坏。
-加强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展示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强调它们在地球上的特殊地位。
-讲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气候、冰川、动植物资源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介绍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并讨论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如探险、科研、资源开发等。
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7.5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内容将重点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例题四:
题目:为什么需要保护两极地区?
答案:需要保护两极地区,因为两极地区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两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两极地区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此外,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护两极地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地理下册《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极和南极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相关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极地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极地地区的知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提前让学生分组,准备讨论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极和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湘教版

§2.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三、讲述新课:㈠范围、位置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
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
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3)南美洲、大洋洲教材62页《南极洲》和64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浮冰陆在海面上的部分体积小,不易被发现,但在水下部分的体积巨大,所以船只很容易被巨大的浮冰撞毁而沉没。
湘教版七下地理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

《北极地域与南极地域》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南极洲独到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严寒、干燥、烈风的冰原天气;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从地图上获得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本上获得地理知识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观察,认识我国在南极洲成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观察的现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研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要点、难点1、教课要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识方向。
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观察。
2、教课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识方向。
创建情形,导入新课展现图片:极光、憨态可掬的企鹅等图片问:这些美丽的情形在哪儿能够看到呢?生:南极地域和北极地域师:这么美的地方我想去看看口述:关于这个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地方,我需要大家给我充任导游。
给大家5分钟来达成一份两极地域的导教案。
板书:南极地域与北极地域师:第一你们要告诉我两极地域在哪里吧,接下来我们一同看下两极地域的地点和范围。
图片展现:北极地域问:这是?答:北极地域师:哪位同学知道北极地域的范围吗?生:北极地域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
师:我们找到北极圈,请你找找北极地域包含了哪些大洲与大洋?指引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北冰洋、格陵兰岛、北美洲、欧洲、亚洲。
出示北极地域空白图,让学生填图。
师:南极地域的范围则有所不一样,它主要包含南极洲以及四周的岛屿和大海,则已经打破了南极圈的范围。
那么如何认识南极地域四周的大洲和大洋呢?有些部分播放微课出示南极地域空白图,看完微课以后你此刻能不可以说出南极洲四周的大洲和大洋了呢?师:去两极地域,我要注意什么呢,下边的物件我应当带上哪件?生:保暖服板书:天气特点师:看来大家对两极地域的天气仍是有所认识的,我们经过三个资料来总结下南极洲天气拥有如何的特点。
学生读资料并总结南极洲的天气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资料进行对比和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两极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2)两极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酷寒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南极冰雪、极光、北极熊、企鹅提问:你知道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吗?(学生回答)明确:这些都是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两极地区,首先来看它们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
二、新课学习(一)冰雪世界活动1:1.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陆,说一说北冰洋地理位置的特点。
明确: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位于北极圈以内,跨经度360度,被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所环抱。
讲解: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拓展延伸:北极地区大洲和大洋的判读方法一:利用0°经线——以西是北美洲,以东是欧洲和亚洲;方法二:利用格陵兰岛,以西是北美洲,以东是欧洲和亚洲。
阅读: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水深最浅、气候最为寒冷的大洋。
北极点处海水深2000多米,常年为厚厚的冰层所覆盖,浮冰面积占北冰洋总面积的2/3以上。
夏季,北冰洋上到处可见漂动的冰山。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储量相当可观。
北冰洋战略地位突出,有不少重要国际航线经过北极上空。
提问:北极地区的原住居民是什么人种?(学生回答)明确:长期居住在北极地区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原住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他们都属于黄色人种。
阅读:因纽特人因纽特人身材不高,宽鼻子,黄皮肤,头发又黑又直。
世界上现有15万多因纽特人,多居住在格陵兰岛、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北部及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
因纽特人十分耐寒,能够在冰天雪地中活动自如。
他们以捕鱼和猎杀海豹为生。
因纽特人与他们驯养的爱斯基摩狗相依为命。
这种狗以擅长拉着雪橇在冰面上奔跑而闻名,还能够协助主人捕猎。
传统上,因纽特人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住房低矮而厚实,有时还用冰雪构筑临时性的住房。
播放视频:《因纽特人》活动1:2.找出南极洲濒临的大洋,说一说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学生读图说出)明确: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跨经度360度,位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之间。
讲解: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拓展延伸:南极地区大洲和大洋的判读方法一:根据形状判读。
首先识记南极半岛,南极半岛的西面是太平洋,东面是印度洋,南极大陆最宽的部分所对的是印度洋。
方法二:利用经线判读。
0°经线穿过的大洋是大西洋,180°经线穿过的大洋是太平洋。
活动1:3.读南极洲的地形剖面图,试归纳南极洲的地形特征。
(学生读图回答)明确: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余米,是名副其实的冰雪高原。
阅读:南极洲南极洲面积约1405万平方千米,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余米。
如果不扣除冰层,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大洲。
在南极大陆上约有800种植物,主要是地衣、苔藓和淡水藻类。
南极洲已发现220多种矿物,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大陆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目前,南极洲没有定居人口。
活动2:1.煤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
现在的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请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南极大陆目前气候寒冷,冰雪覆盖,不会生长形成煤的植物,这说明在古地质时期南极大陆曾位于中纬度地带,有茂密的森林,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被埋在地下形成了煤炭资源,然后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2.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回答问题)1960年8月,科学家在苏联东方站曾测得—88.3℃的极端最低气温。
在这样低的温度下,将一杯热水向空中泼洒,水还未落到地面就被冻成了冰粒。
南极洲是世界上风力最大和风暴最多的地方,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
法国南极观察站曾记录过92.5米/秒的世界最高风速(12级台风的风速为33米/秒)。
南极洲的平均年降水量仅55毫米,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而且降水几乎全部是雪。
明确:南极地区的气候具有酷寒、烈风、干燥的特点。
3.列表对比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异同点(学生填表)讨论:极地酷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南极比北极冷?(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极地纬度高,南极比北极冷是因为南极地区是陆地,北极地区是海洋,而且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海拔高。
讲解:无论是南极洲还是北冰洋,都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
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两极地区。
阅读:海上冰山两极地区每年产生大约1200立方千米的冰山。
大量漂流的冰山,既对所经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造成影响,也对海上航行构成威胁。
这是因为冰山出露海面的部分只占总体积的1/7左右。
1912年4月14日深夜,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秦坦尼克号”在驶经加拿大纽芬兰岛时,与冰山发生剧烈碰撞,导致巨轮沉没,致使1500多人丧生。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及人口分布等概况。
四、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两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都以陆地为主B.都以海洋为主C.北极地区的原住居民是因纽特人D.南极地区常有定居人口2.下列关于两极地区降水量的叙述,错误的是(D )A .与赤道附近地区相比,两极地区降水稀少B.南极地区有“白色沙漠”之称C.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降水量稍高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降水量稍高3.南极洲四周的大洋按顺时针排序正确的是(C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B.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C.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D.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五、作业布置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同步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已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对于怎样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较为熟悉。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练习读图能力,通过地图掌握所需的地理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总体掌握情况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多加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图感悟获得地理知识。
课堂上还应该让学生多思、多讲、多练。
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了解北极和南极地区代表性的动物。
(3)了解人类进行极地探险的历史进程,理解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4)知道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极地的科学考察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极地科考实例,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两极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
从视频中我们知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生活着独特的野生动物,除此之外,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理风貌也吸引了无数探险者和科学考察队。
早在15-16世纪,就有航海家开始了北极探险之旅,南极大陆发现后,前往南极的探险者也络绎不绝。
两极地区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吸引着众多人前往呢?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极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和极地考察、探险。
二、新课学习(二)独特的野生动物活动1:1.说一说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各有哪些代表性的动物?(学生回答)明确: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狐、海豹、海象等;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有企鹅、海豹、磷虾、鲸等。
介绍:北极熊素称“冰海霸王”,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北极狐生活在北极冰原地带,善于在冰面上奔跑。
海象,身躯肥大,常常聚集在北极冰原上。
海豹,广泛生活在南、北极地区,擅长游泳和潜水。
企鹅,属游禽,不会飞,为南极洲的代表动物。
磷虾,广泛分布在南极海域,是鲸、海豹、企鹅等的主要食物。
2.极地动物一般都有哪些特点?它们怎样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呢?(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极地动物一般都能耐严寒;它们依靠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来抵御严寒。
3.谈谈你对下列行为的看法。
(学生发言)为了确保极地科考队员的人身安全,对所遇到的北极熊予以猎杀。
每年有计划地在南极地区捕杀一部分鲸、企鹅和海豹,以保护那里的磷虾资源。
明确:第一种说法不正确。
理由:极地野生动物对于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应该予以保护。
第二种说法不正确。
理由:自然界中的食物链能通过其自身调节来控制种族数量多少,以维持食物链和生态平衡而不是通过人为手段来完成。
(三)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早在15—16世纪,欧洲航海家就开始了北极探险,寻找到达东方的“北方航线”。
在19世纪上半叶发现南极大陆后,前往南极的探险者络绎不绝。
极地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掀起了极地科学考察的热潮。
迄今为止,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极地建立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站。
阅读: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平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建立起“四站、一船(”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极地科学考察平台。
南极长城站:1985年建于南极乔治王岛,位于南纬62°13′、西经58°58′。
南极中山站:1989年建于东南极大陆沿海,位于南纬69°22′、东经76°23′。
北极黄河站:2004年建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
南极昆仑站:2009年建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位于南纬80°25′、东经77°07′。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南极大陆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建立的唯一科学考察站。
读图活动:找到阿蒙森—斯科特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学生读图找图)读图练习:说一说长城站位于南极点的什么位置?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位置?(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长城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向。
介绍:2014年2月8日,中国泰山站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