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

合集下载

试论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试论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试论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摘要】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梳理呼吸内科常见感染疾病、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以及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和选择考量因素等内容,探讨了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有效应用策略。

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滥用,但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抗生素应用知识,探索个体化应用及联合治疗策略。

呼吸内科医生应持续关注抗生素的发展,提高抗生素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关键词:抗生素、呼吸内科、合理应用、治疗效果、药物滥用、个体化应用、联合治疗、医生知识更新、治疗水平。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呼吸内科临床中,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病种之一,如肺炎、支气管炎、肺部真菌感染等。

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关键药物,在呼吸内科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药物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抗生素的疗效。

合理应用抗生素成为当前呼吸内科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呼吸内科领域,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是医生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抉择。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抗生素联合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如何科学搭配抗生素,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也是呼吸内科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希望通过对呼吸内科常见感染疾病的治疗原则、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应用原则、抗生素选择的考量因素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的优势进行系统阐述,为呼吸内科医生提供指导,提高抗生素治疗水平,减少药物滥用及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1.2 本文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旨在加强对呼吸内科医生及相关医护人员的理论指导,推动临床实践中抗生素的规范应用。

通过详细分析抗生素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在呼吸内科常见感染疾病中的应用原则,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滥用,延缓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并为未来抗生素个体化应用及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

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浅谈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摘要:目的:探讨浅谈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的186例患者,均应用抗生素治疗,分析抗生素的种类、选择原则、使用方法。

结果:抗生素使用最多的是头孢他啶,其次为头孢哌酮、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等;一联用药占41.94%,二联用药占29.03%,三联用药占19.89%,四联用药占9.14%。

结论:临床应结合感染病因合理用药,尽量减少使用时间,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合理用药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28【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20-01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在各种传染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普及,临床中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不断出现,造成抗生素的滥用,威胁人体健康,易发生菌群紊乱,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而导致抗生素失效[1]。

由于呼吸内科中感染高发,故本研究浅谈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的186例患者,男92例,女94例,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36.5±4.5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或血常规检查确诊为呼吸道感染,都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种类达27种;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抗生素的分类:临床分为: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②四环素类,如金霉素、土霉素等;③β-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④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⑤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⑥林可霉素类,如林克霉素、克林霉素等;⑦多肽类,如万古霉素;⑧磺胺类,如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等;⑨抗结核药,如异烟肼;⑩抗真菌药,如灰黄霉素;其他抗生素[2]。

呼吸内科常用抗生素的选择

呼吸内科常用抗生素的选择
按化学结构分类
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增加细菌壁自溶酶的活性
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通过抑制细菌细 胞壁的合成发挥杀菌作用。
如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其细胞壁 中的自溶酶可被青霉素激活,加速细胞壁 的自溶和细菌的死亡。
详细描述
肺炎链球菌可通过飞沫传播,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肺炎链球菌败 血症、脑膜炎等。在选择抗生素时,应选择能够覆盖肺炎链球菌的抗生素,如青 霉素、头孢菌素等。
流感嗜血杆菌
总结词
流感嗜血杆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主要引 起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详细描述
流感嗜血杆菌常常寄生于人体上呼吸道,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 引起感染。该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 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敏感。
VS
详细描述
肺炎克雷伯菌可在人体肠道、呼吸道等部 位寄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感染。 该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也有较高的耐 药性,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 适的抗生素。
大肠埃希菌
总结词
大肠埃希菌是常见的肠道寄居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
详细描述
大肠埃希菌是条件致病菌,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或尿道、肠道等部位发生损伤时引起感染。该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但耐药菌株也较多,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
01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细菌 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失去效力 ,从而增加了治疗难度和医疗成 本。
02
耐药性的产生还可能使某些抗生 素在未来的治疗中失去作用,对 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抗生素是指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产生象征着人类征服细菌开始。

本世纪30年代,磺胺药被发现,随后在40年代,发现了青霉素,并很快的应用于临床中。

抗生素不仅能被用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还能对危害人们健康最大的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并且在手术和某些肿瘤患者感染中用于预防和治疗。

标签:抗生素;呼吸内科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如何合理的利用抗生素也成为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将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进行如下总结。

1 抗生素的分类临床中,较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结核药、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真菌药以及其他抗生素。

2 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和方法呼吸内科疾病中,多种不同性质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约在80%~90%左右,因此,抗生素使用得好能大大的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浪费、降低死亡率。

首先,在应用抗生素前,选择双氧水、盐水或碳酸氢钠进行漱口,或者口含华素片,将口腔进行初步清洁,然后帮助患者,选择合适人员协助下拍背,并将呼吸道深部(下呼吸道)的痰液清咳出,并进行涂片检查、培养,并根据菌落计数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敏感药物。

另外呼吸道感染中[1],儿童疾病以病毒感染较为高发,成人则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使用抗生素去治疗肺部感染,需合适的选择敏感药物,并根据药物特性、抗菌机制选择合适的药物。

经验性的药物选择,需先作痰涂片检查,并能大致的确定感染病原体为:G+球菌或G-杆菌,能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院外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主要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要病原,常用药物为:青霉素G、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等。

对院内感染患者,尤其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通常是由于G-杆菌为主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引起感染,也常伴有真菌、结核以及非结核类分支杆菌,还有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引起感染。

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

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

抗生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方法:对某院呼吸内科的处方进行随机抽取,选择500张处方,对抗生素使用的品种、合理用药、联合用药等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有339张处方使用了抗生素,使用率为67.8%,使用抗生素的品种达到43种;有200例使用联用抗生素。

结论:该组抗生素使用存在滥用、多用、联合用药不合理等情况。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使得我国这一人口大国患上呼吸内科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病情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1]。

由于抗生素具备各项优点,因此在市场药物中居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抗生素药物的销售已位居所有药物的最前列[2]。

然而临床中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也伴随其优点越发的严重,现对本院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某院2011年1-8月呼吸内科的处方进行随机抽取,选择500张处方。

其中男216例,女384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42.4±3.68)岁。

1.2 方法统计分析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数、抗生素使用品种及联合应用情况。

2 结果2.1 抗生素应用情况本组选取的500张处方中,使用了抗生素的有339张,使用率为67.8%,其中男性患者148例,占43.7%,女性患者191例,占56.3%,年龄15~89岁,平均年龄60.2岁。

2.2 应用抗生素患者患病主要类型见表1。

2.3 使用抗生素品种在339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种类达43种,使用最多的品种有头孢他啶68张(20.1%)、阿莫西林63张(18.6%)、头孢呋辛60张(17.7)、哌拉西林50例(14.7%)、头孢尼西44张(13.0%)、头孢孟多酯31张(9.1%)、青霉素钠25张(7.4%)、左氧氟沙星19张(5.6%)等。

呼吸内科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

呼吸内科应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
1 资料 与 方法
2 抗 生素 不合 理使 用的分析 . 3
12 0 例接 受抗生 素治疗 的病人 中 , 2 有2例
患者有不合理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情况。 剂量使用不当有8 例,用药无指征 的有3 , 例 重复 用药 的有 3 , 例 用药 时间不 当的 有5 , 档次 用药 的有3 。 例高 例
1 方法 . 2
采用回顾调查分析的方法, 详细记录呼吸内科患者的年龄、 性
别、 出入院时间、 诊断方法、 细菌种类、 用药方式、 药物联用情况及药物的使 用频率、 药敏试验等。 1 不合理用药的判定标准 按照“ . 3 f 临床应用抗生索的原则 对不合理应 ,
用抗 生索 的情 况可分 为5 : 类 无指征用 药 , 用药剂 量偏 大或不 足 ; 适 的 不合
表1 9 例 口腔颌面 部脉管 性病 变分 布 2
中临床治疗的难点。 以往对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进行治疗的多种药物都获得 良好疗效, 相比于传统 f- b  ̄术以及物理治疗等, 4 其药物的治疗具有不良反 应轻、 创伤较小、 操作简单等特点。 血管瘤于临床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混合 性 血管瘤 、 绵状血管瘤 、 海 毛细 血管瘤、 状血管瘤 管瘤易发生于 口腔颌 蔓 血 面部, 该部位的血管瘤若持续发展将能对患者的面貌造成损害并导致器官 功能的障碍。 血管瘤是种常见 鼯陛肿瘤, 好发于颜面部, 而以婴幼儿更为多
21 抗生素使用种类 呼吸内科的患者一共使用了9 . 类抗生素:氨基糖 苷类、 青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硝基咪唑类、 碳青霉烯类、 喹诺酮类 、 抗真菌 类、 多肽类 、 头孢菌素类一共有3种。 4
22 药 品使 用方式 在 l0 . l例呼吸 内科 患者 中 , 12 有 0例患者接 受了抗 生素

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 杨 荣 丽 , 兵 兵 . 生 素 的 合 理 应 用 [ ] 中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1 李 抗 J. 志 , 0 52 . 2 0 () 【】 高 利娥 . 抗菌 药 合 理应 用 的 重 要性 [】 中 国实 用 医药 , 0 9 2 谈 J. 2 0
( ) 1 . 8
功 能 低 下 , 混 合 感 染 , 采 取 联 合用 药 , 起 到 协 同 作 用 , 强 或 应 可 增 疗 效 , 少 细 菌 耐 药 性 的 产 生 。 合 用 药 的 合 理 配伍 应 是 繁殖 期 减 联
将 每 天 剂 量 1 应 用 与分 成 2 次 应 用相 比 , 疗 效 不 变或 更 好 , 次 ~3 其 而对肾、 耳毒 性 反 而 降低 ; 肾功 能 减 退 者 , 基 糖苷 类 应 首次 给 对 氨
应选 用能 控 制 常 见G一 菌 、 脓 杆 菌和 G 球 菌的 药 物 , 有 误 吸 杆 绿 对 病 史 或 腹腔 、 盆腔 感 染 者 , 应 加 片 抗厌 氧 菌 药物 。 量选 用 毒 副 还 j 尽 作用 少 的 p一内酰 胺 类 , 量 要 足 , 药 方法 要 正 确 。 剂 给 2 联 合 用 药与 合理 配伍 般 细 菌感 染用 一种 抗 生 素能 够 控制 , 无需 联 合用 药 , 对 病 但 原 菌 不 明的 严 重感 染 或 患 者有 基 础 疾 病 并发 心 肺 功 能 不全 , 疫 免
高 疗效 、 短 病 程 、 少 浪 费 、 低死 亡 率 。 先 在 使 用抗 生 素 前 , 缩 减 降 首 用双 氧 水 、 水 或碳 酸 氢 钠 漱 口或 口含 华 素片 , 盐 初步 清 洁 口腔 , 或 杀 灭一 些 口腔 杂 菌( 中 包括 致 病 菌 )然 后 令 病 人 在 别 人 的协 助 其 , 下拍 背 , 深部 ( 呼 吸道 ) 痰液 咳 出 , 作 涂 片检 查 , 养 , 落 将 下 的 再 培 菌

抗生素的应用呼吸内科常用抗生素ppt课件

抗生素的应用呼吸内科常用抗生素ppt课件

• 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指能使活细菌减少到起始数量的0.1%的药物最低浓度,常作为 描述药物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指标
• MIC和MBC参数的不足;反应体外抗菌活性,不能真实反应体内的 时间过程
2019 8
•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关系
• 浓度依赖性 • 时间依赖性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 • daptomycin、甲硝唑
•取决于峰浓 度 • 主要参数 • AUC02019
•多数β -内酰胺类、 •林可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链阳霉素、四环素、 •碳青霉烯类、糖肽类、
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
• 主要参数
•MPC:即在接种菌量1010 CFU/ml琼脂平板上作药敏试验, 不出现菌落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与MPC之间的浓度范围称为抗菌药物的突变选择窗 (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
2019
-
12
药物的防突变浓度 ——selection index,SI
• SI:即MPC/MIC,值越大,说明抗菌药物防突变能 力越低;反之,越小,说明抗菌药物防突变能力 越强。 • 根据MPC和MSW理论,通过选择SI值小的药物、调 整剂量方案、联合用药等可以缩小乃至关闭MSW, 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Excretio n
2019 5
药动学基本参数
• 吸收参数:生物利用度(F)、吸收率、蛋白结
合率、血药浓度……
• 分布参数:表观分布容积(Vd)、组织分布、
组织药物浓度……
• 清除参数:清除途径、清除半衰期(T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内科抗生素的临床选择与应用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 )
【摘要】:抗生素是指具体抗菌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产生象征着人类征服细菌开始,抗生素的应用和研究,在本世纪以来,不断的进步,成为医学科学最重大贡献。

本世纪30年代,磺胺药被发现,随后在40年代,发现了青霉素,并很快的应用于临床中,新的抗生素不断的出现。

抗生素不仅能被用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还能对危害人们健康最大的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并且在手术和某些肿瘤患者感染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人类疾病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关键词】:抗生素;呼吸内科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如何合理的利用抗生素也成为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将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进行如下总结。

1抗生素的分类
临床中,较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B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结核药、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
真菌药以及其他抗生素。

2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和方法
呼吸内科疾病中,多种不同性质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约在
80% ~ 90%左右,因此,对于呼吸内科医生,如何选择、使用好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抗生素使用得好能大大的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浪费、降低死亡率。

首先,在应用抗生素前,选择双氧水、盐水或碳酸氢钠进行漱口,或者口含华素片,将口腔进行初步清洁,或者对口腔杂菌进行杀灭(其中包括致病菌),然后帮助病人,选择合适人员协助下拍背,并将呼吸道深部(下呼吸道)的痰液清咳出,并进行涂片检查、培养,并根据菌落计数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敏感药物。

另外呼吸道感染中,儿童疾病以病毒感染较为高发,成人则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使用抗生素去治疗肺部感染,需合适的选择敏感药物,并根据药物特性、抗菌机制选择合适的药物。

经验性的药物选择,需先作痰涂片检查,并能大致的确定感染病原体为:G+球菌或G-杆菌,能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院外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主要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要病原,常用药物为:青霉素G、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等。

对院内感染患者,尤其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通常是由于G-杆菌为主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引起感染,也常伴有真菌、结核以及非结核类分支杆菌,还有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引起感
染。

在临床中,多选择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

一方面进行经验性治疗,另一方应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

在对患者进行抗菌治疗3d左右,一旦肺炎的临床表现出现好转,则能证明选择方案有效,应继续按原方案用药。

如病患的临床表现没有得到改善或病情进一步恶化,则应调整抗感染药物。

同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尽量选用敏感度咼、抗菌谱窄、价廉、且具有低毒副反应药物,无法进行药敏试验时,应选择能控制常见的G-杆菌、绿脓杆菌以及G+球菌的药物,在对待有呼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史的患者,还需应用辅助抗厌氧菌药物。

并且尽量选用毒副作较低的B -内酰胺类药物,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给定充足的药物。

3.联合用药与配伍
普通的细菌感染,使用一种抗生素就能进行良好的控制,并不需要进行联合用药,若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不明不明,但症状严重的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且伴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混合感染的患者,需选择联合用药,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具有增强疗效,降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可能。

对联合用药进行合理配伍,最好选择,繁殖期杀菌剂和静止期杀菌剂,^口,B -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上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联合大环内酯类,累加协同作用良好;青霉素类联合头孢菌素类能对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进行持续抑制,起到良好的协同效应;速效抑菌剂联
合繁殖期杀菌剂,如大环内酯类和B -内酰胺类在进行联合作用效果较差,因为,速效抑菌剂能够对细菌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难以进入到繁殖期,因此导致繁殖期杀菌剂的活性降低,进行形成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配伍能治疗绿脓杆菌感染,产生拮抗作用。

因泰则对诱导产生B-内酰胺酶。

灭活耐酶力较低青霉素。

4抗生素后效应与给药间隔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高浓度药物在接触细菌后。

体内代谢导致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体内浓度在MIC之下,抗菌药物仍能对细菌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此现象即被称作PAE。

不同的抗菌药
物均能对G+球菌起到不同程度的PAE。

但对于G-杆菌,则只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能够产生有效的PAE ;碳青酶烯类及第
四代头孢菌素能对G-杆菌产生中等PAE作用。

青霉素与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难以产生PAE。

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作用的其时间长短、抗菌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好坏有关,传统意义上,具有浓度依赖性抗生素需要将1d的药物剂量集中用药。

并进行适当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将药峰浓度升高;然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效果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MIC的
时间、血药浓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因此,其给药原则为尽量的缩短间隔时间,保证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时间大于等于60%。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药物为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

选择投药方法时,应尽量的缩短
给药间隔,最好是每6〜8小时1次,尽量提高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代表药物为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主要以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将投药时间间隔延长。

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药物的代表药物为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几类药物,投药方式应试介于二者之间的。

总之,抗生素的发现和发展,作为人类史上的关键事件,是人类攻克感染性疾病的重要里程碑。

但还必须看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不合理的使用,还需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杨荣丽,李兵兵.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2).
[2]高利娥.谈抗菌药合理应用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2009(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