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怕挑战 》阅读答案
2019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 第74天 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75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解析】这两句写的都是军营生活的画面“看宝剑”,“听号角”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豪情.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案】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词画面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这两句,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加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面,“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C.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答案】B【解析】A项“沙场秋点兵”一句,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而不是“悲凉之气”;C项“沙场”和“霹雳”不是典故;D项这首诗从“可怜白发生”一句可以想见这是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表达的是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之情.二、文言文阅读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4、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1)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答案】(1)答应(2)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准确理解,牢固掌握.5、翻译句子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答案】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解析】翻译这句话注意“期年”是“满一年”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6、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答案】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解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7、阅读选文,分析燕昭王对待人才的态度是什么?【答案】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解析】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体现出“思贤若渴、虚心求教、尊重人才”的品质.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姥家门前唱大戏顾振威姥姥是个戏迷,只要听到我们公社有唱戏的,三里五里她去听,十里八里她也去听.姥姥住的村庄是个只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子,在我的记忆里,姥姥的村子只唱过一场戏.那是一个炎热的暑假,姥姥让舅舅拉着架子车请我们去听戏.父亲要忙农活脱不开身,在我的撺掇下,母亲坐在舅舅拉的架子车上,去姥姥家听戏.戏台就搭在姥姥家门前的空地上,我和母亲刚吃过晚饭,锣鼓家伙就“当当咚咚”地响起来了.跑出院子一看,晚饭前还空空如也的场地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我急得大哭起来.姥姥一脸慈祥地说,在你们吃饭时,我早把家里的小板凳搬到戏场了.姥家门前唱大戏,哪能让我的小外孙听不成戏呢?终于开戏了,我被戏台上的人物深深吸引住了,聚精会神地听着戏.母亲趴在我耳边小声说,你在这听戏,千万别乱跑,我回家去找你姥姥.母亲站起来走了,我哭着撵上母亲,母亲只好拉着我的手,回到姥姥家里.如豆的煤油灯光下,我吃惊地看到姥姥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沉重的石磨.汗水像小溪一样在她身上流淌着.母亲颤.着声说,娘,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姥姥一只手扶着磨棍,一只手擦着脸上的汗,乐呵呵地说,你们好不容易才来一趟,我总得让你们吃上好面吧?母亲知道为了给姥爷看病,姥姥卖光了家里的小麦,就问姥姥,咱家里不是没有小麦了吗?没小麦,我不会借吗?在村里我人缘最好,到谁家去借,谁不借给我呢?姥姥一脸自豪地说.咱俩一块推吧,磨太沉了.母亲说着就抓起地上的磨棍.你是来听戏的,哪能让你掏苦力呢?姥姥说着就放下磨棍,像是轰赶小鸡一样把我和母亲轰出了院子.在我8岁那年的暑假,我不但在姥姥家听到了大戏,还吃上了让我唇齿留香的凉面条打鸡蛋.母亲曾多次内疚地对我说,为了让咱们吃上用小麦磨的好面,你姥姥借了人家二十多斤小麦,直到两年后土地包产到户了她才把小麦还清.姥姥是个戏迷,可那年在她家门前唱的大戏她却没听成.就是那一场戏,让童年时代的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醇浓的亲情.姥姥在几十年前就离开了我们,她坟前那经细如手指的的柳树,已经有碗口粗了.8、仔细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案】喜欢听戏的姥姥,为了能主我们吃上面条,最终没有听上家门口的大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语言要简洁,概括要完整.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姥姥磨面时汗流浃背的样,体现了姥姥的勤劳和对家人的挚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能力.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款帐”,意在生动地描绘姥姥磨面时候的形象,从而体现姥姥的勤劳和对我们的爱.10、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中“颤”的表达效果.母亲颤.着声说,你——咋不去呢?你那么好听戏!【答案】“颤”在文中指声音颤动发抖,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看到姥姥磨面时的惊讶,表现了母亲对姥姥为家人无私付出的感动.【解析】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一个“颤”字描写出母亲声音的颤抖,生动地写出母亲的感动.11、结合全文的内容,理解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结构上与标题和开头相呼应,总结全文:表达上深化中心,表达了姥姥对我们深厚的爱及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文章的最后一段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总结了全文;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我”的感情.具体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12、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勤劳、慈祥、关爱子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与姥姥相关的情节和描写来具体分析.13、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用深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答案】围绕主题,观点明确,表达清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首先要充分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阅读感悟.(二)议论文阅读科学不怕挑战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14、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能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答案】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的把握能力,文章在前文四个段落的铺垫之后提出观点“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15、阅读分析③④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段论据的内容.【答案】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据的概括能力.仔细读第③④段的内容,集合论点来概括论据,如第③段讲的是“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讲的是“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16、结合上下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中两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答案】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解析】第⑤段中“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前一句承接上文的论述,而下一句引出下文,所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7、第⑥段中加横线的“这些人”与上文那句话意思相呼应?【答案】指的是那些: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指示代词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一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来分析判断.18、阅读分析第⑦划线句子,说一说这段话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了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仔细分析这句话,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大浪淘沙”,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地论证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的观点.。
有中心论点的议论文700字

有中心论点的议论文700字篇一:如何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_及练习课题内容讲解一、课题导入思考:议论文文体知识的简要内容?提示:1、概念;2、三要素;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结构。
二、例题精讲1、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
论据一: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注:曝:晒。
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论据二: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
”论据三: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4部小说。
提炼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心境平和,即使遇到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音乐,结果到处是一片祥和之气。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议论文如何归纳中心论点1、中心论点与论题:(1)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题:是指议论的话题,即议论文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注意◆要把中心论点和论题区分开来:a、论题是指议论的话题,往往是一个短语结构,它是构成论点的基本要素。
b、而中心论点是对论题的一个明确的判断,必须是一个观点正确、鲜明的完整的句子,能够统摄全文。
练习:根据中心论点和论题的区别,判断下列文章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为什么?《谈骨气》《怀疑与学问》《科学不怕挑战》2、中心论点出现位置: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第一段,或文章结尾一段。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类文阅读科学不怕挑战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
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
爱因斯坦屡败屡战,____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
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____,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爱因斯坦仍然____,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
”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
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
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____,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
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
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根据下列释义,从方框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中和文中横线上。
A.固执己见B.苦思冥想C.破绽百出D.豁然开朗(1)绞尽脑汁,深入地思索。
()(2)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开阔明朗。
()(3)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变。
()(4)比喻说话做事漏洞或弊病非常多。
()2.梳理第③④段,概括作者运用了哪两个具体事例说明了怎样的观点,完成下列导图。
3.第⑤段中两个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表示直接引用。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练习(含解析)《传记选读》

4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挫折不可怕,艰苦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丧失自我,是迷失自我。
为了杂交水稻的成功,他整个身心投入到科学试验之中.他记住,上帝给予人的并不多,必须要牢牢抓住一切机遇。
他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他抓住了,他成功了.是知识与吃苦成就了我的梦。
袁隆平美字体赏美文过最朴素的生活,怀最遥远的梦想七堇年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岁,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选自2017年第4期《文苑》,有删改)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生。
1963年,袁隆平扛起重任,他秉持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天下百姓疾苦的自我担当,向饥饿发起了挑战,正式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
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发表,直击当时全世界公认的“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禁区。
然而,这篇文章在当时科技界引来的更多的是质疑和嘲笑;他所从事的研究,更不被周边的人们所理解,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他亲手种植的试验秧苗甚至被砸了个稀巴烂.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袁隆平的团队用常人难以忍受的坚韧继续着自己的研究。
天道酬勤。
1971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找到了野生雄性败育稻;1973年,43岁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
接着,9年攻关,“两系法"研究成功。
随后,一期、二期“超级稻”相继成功,亩产突破800公斤。
2011年9月19日,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
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袁隆平下一步的目标是在自己90岁之后实现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 000公斤的目标。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
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
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
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
”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科学不怕挑战阅读答案

科学不怕挑战阅读答案科学不怕挑战阅读答案「篇一」(1)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才四岁,一天,妈妈带我进城,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拐进了威格顿先生的糖果铺。
威格顿先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我一进店门,立刻被柜台里琳琅满目的糖果迷住了。
那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些。
(2)后来,我作了一项决定,要独自去威格顿先生的店铺里买糖果。
尽管我对钱一无所知。
一次我趁妈妈又带我进城的时机,独自去了威格顿先生的店铺。
我走进柜台,挑了一些各式各样的糖果后。
威格顿先生弯下身对我说:“你有钱买这么多糖果吗?” “哦,有的,我有好多好多的钱。
”我伸出手把七个用锡纸包好的'樱桃核放进威格顿先生手中。
威格顿先生站在哪儿默默的注视他手中的这些核桃,又看着我,好长时间像是发现了什么似的。
“不够吗?”我担心的问。
他轻叹口气:“哦,我看是多了点,我给你找钱。
”说着,他拉开了抽屉,然后,他从里面弯下了身子,把两分钱放进了我伸出得手中。
妈妈知道后,训斥我不该独自离开去买糖果,但她从来也没想起要问我买糖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3)不久,我们搬家了。
我长大后也结了婚,我和妻子开了一家鱼店,出售外国鱼种,这些鱼大都五美元以上一对。
一天,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带着她的弟弟来到店里。
他们站在鱼缸前,盯着五光十色的鱼儿。
“先生”小男孩问道,“这鱼我们能买几条吗?”“可以,只要你有足够的钱。
”我回答。
“哦,我们有好多好多的钱”这信心十足的神情给我一种奇怪而又熟悉的感觉。
他们围着鱼缸边走边向我指出他们挑好的几种鱼。
我用纱网把鱼放进容器中。
“先生,给你钱” 小姑娘说着,把几个分币放在我手上。
这一刹那,我领悟到威格顿先生多年前的那件事给我的影响。
我只是在这时才懂得了当年我对老人的挑战。
小女孩期望的站在我面前,小声的问:“钱不够吗?”“太多了点”我喉咙发堵,好不容易才说出话来,“我还要找给你钱呢!”我把两分钱放在了她手中。
(4)孩子们走后。
站在旁边干活的妻子问:“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给了他们多少条鱼吗?”“大概值三十元钱吧,可是我不能不给啊!”我回答。
【2019-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5科普文章阅读(押题专练)

【2019-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3-5科普文章阅读(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
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
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
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
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
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
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
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
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
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
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
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是简单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
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
2024年重庆九龙坡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B卷) (1)

2024年重庆九龙坡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B卷)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学习,请你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一:致敬航天英雄①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研制、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启新征程。
②科研团队持续创新,不断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员队伍工作一丝不苟,zhāng()显了骇人听闻的航天精神,一次次书写了探索浩瀚太空的新篇章!③通过他们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淬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
④一串串奋斗的足迹,铺就一条飞天之路。
人生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一鸣惊人的背后,都是qiè()而不舍、鞠躬尽瘁的精神。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zhāng()显浩瀚() qiè()而不舍鞠躬尽瘁()2. 文段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丝不苟B. 骇人听闻C. 百折不挠D. 轻而易举3. 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1. ①.彰②. hàn ③.锲④. cuì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写法和读音。
彰显:zhāng xiǎn,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
浩瀚:hào hàn,水势深广,比喻广大、繁多。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鞠躬尽瘁:jūgōng jìn cuì,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2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A.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句中表现航天员的工作精神,恰当;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句中用来形容航天精神的伟大,褒贬误用,不恰当;C.百折不挠:也说百折不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不怕挑战》阅读答案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
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
”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
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
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
”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
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
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
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
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
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科学不怕挑战。
(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2分)
17.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1分)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1分)
18.不能颠倒。
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2分)
19.为了表示讽刺和否定。
(2分)
20.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