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

(完整版)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
(完整版)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

旱作农业发展特点及策略

摘要:

在对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以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增加饲草料作物比例,压缩粮薯作物比例;引进和推广抗旱省水的作物和品种;集雨补灌技术;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抓好传统的抗旱耕作措施,逐步推广免耕少耕技术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发展对策

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点。张蓉

等提出应以种植结构优化、科技措施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地膜覆盖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以政府为引导、科技为支撑、区域治理为基础、产业化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康志文提出旱作农业十项技术,。旱地农业必须走传统蓄2其核心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水农业与现代节水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地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低的实际问题,采用节水技术可明显提高产量。发展集雨农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径3。以秸秆覆盖、少免耕加表土作业组成的保护性耕作体系,适合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条件,可以取代翻耕为主的传统耕作体系,有力地推动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6。施肥能够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8。本研究从凉城县实际情况,探索了凉城县旱作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1凉城县旱作农业特点

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处于中温带,属于半干旱典型的

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3023h,年平均气温5.3℃,≥10℃

有效积温2430℃,无霜期90~125d,年平均降雨量427mm,年蒸发量1938mm,是降水量的4~5倍,且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凉城县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大县。

1.1旱作农业比重大凉城县是以旱作为主的地区,全县总土地面积3458km2,总播种面积6.4万hm2,旱地4.8万hm2,占75%,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

2.08亿kg,其中旱地生产粮食1.5亿kg,占总产的72%,旱作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气候十年九旱,旱作区植被稀疏,地形起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60以上,水土流失地区的人口占全区人口的2500km2失问题,面积达

以上,主要集中在旱作区。降水量427mm,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春旱成为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1.2水资源短缺全县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调查资料表明,虽然近年来水浇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农业用水范围增大,但大面积的水浇地还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系数为0.35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粮食降水利用效率只有3.29~9.32kg/(hm2mm),其中小麦3.03~8.32kg(/hm2mm),玉米4.34~13.72kg

(/hm2mm),谷子2.70~5.16kg(/hm2mm)。因此,采取积极的节水措施,进一步增强水危机的意识十分重要。

1.3旱作农业区基础设施差旱作农业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全县坡耕地面积近5万hm2,相当一部分坡耕地还在顺坡耕种,水土流失严重。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仅为46%,大中型动力机械80%老化。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肥料,使旱作区土壤养分状况严重失衡。在有机肥方面,积造肥基础设施差,建设标准低,影响农家肥的积造数量和质量提高;秸秆还田量少,通过各种方式利用的秸秆只有可利用秸秆总量的30%左右。在化肥方面,施用量地区间不平衡和N、P、K施用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产地区化肥施用量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化肥用量偏少,使旱作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4节水新技术普及率低旱作农业区节水农业新技术普及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化肥施用量偏少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30%的旱地不施用化肥,平衡施肥技术的普及率更低;二是虽然地膜覆盖技术节水、增产作用都十分显著,但推广面积较小;

三是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不足,遇上旱灾90%的旱地没有有效的抗旱手段,只能望天等雨;四是抗旱的优良品种少,优良品种普及率不足70%,杂粮杂豆种子退化严重。

2凉城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传统的农业保墒增墒技术越来越不受重视,农田培肥也逐渐轻视,重视投入轻视技术,重视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土地越重越薄,土壤肥力越来越差,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渐变低。

2.1传统农业保墒措施不再重视习惯上的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精细耙耱、三九磙地、顶凌再耙耱等传统技术已经不再有人关注。

2.2生育关键期补灌坐水点种是一项比较经济的补灌技术,是在播

种期土壤干旱采取的抓全苗、促壮苗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春播

期间干旱严重,增产十分明显。但由于缺乏省工省时的技术和机具,目前,推广面积有限。

2.3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在旱作农业地区推广应用其保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凉城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水平低,覆膜机具不配套,费时费力费钱,所以推广难度大。

2.4选用抗旱作物与品种筛选适宜的抗旱作物和品种是增产的内因,选择具有抗旱耐旱的优良品种对于旱作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凉城县能够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但由于比较效益和种植机具等问题,目前主要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为主,一些培肥作物和耗水少的作物种植较少。

2.5轻视有机肥近年来,凉城县旱作地区施优质农家肥平均不足500kg/667m2,化肥以二铵基施为主,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严重下降,抗旱抗逆能力显著降低。

3凉城县旱作农业发展对策

凉城县总的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旱作农业的重点是保墒、蓄墒、防旱抗旱,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使有限的水资源达到最大利用,提高水分产出率。总结多年来的旱作农业成功经验,吸收引进当前先进的旱作农业技术,做到两者有机结合,为凉城县旱作农业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3.1旱作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目前,旱作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以玉米、杂粮和马铃薯为主要作物,生产链短,抗御自然灾害能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 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 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 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 B.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 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 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 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xx型: 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 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 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满饰: 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 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xx的。 (3)点和螺旋纹: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3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并回答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如何构思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比如国民生产总值(GNP)人均1000美元,到那时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写入政治报告。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设想: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邓小平把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调整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目标。第二,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第三,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要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国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教学文稿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 距今(一)以意写形中国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表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彩陶艺术的立意,是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功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成员共同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念。中国彩陶兴盛于氏族社会晚期,这也是图腾艺术繁盛的时期,图腾艺术同样要反映于彩陶中,图腾形象是一种人格化的启然形象,体现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即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通过神灵是可以相互转换和相互渗透的,因此图腾艺术中的自然形象只不过是人与自然物的联系和媒介,不必照实地摹绘自然形象。艺术上着重表现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的关系,注意事物内在的构成的基本形态和运动方向,而不是外在的再现对象的自然形体。图案所取的形象能够表达出意就可以了,只需取富有特征的一部分形象作示意性的表现,也就是运用意象表现的方法。我们在上文例举过许多彩陶图案中的自然纹样演变的例子,当最后这些自然形的写实纹样发展变化为写意纹样时,虽然看不出原先具体的自然形象,但仍能意会到由纹样原型基本形态构成图案所产生特有的节奏、韵律和运动感。以意想中的自然气氛的描写,替代了对自然物固有形体的摹拟,即由对自然物的描写由实写转为虚写,只求"画以立意"。由于中国彩陶艺术注重立意,即以意取形,以意设形,以意写形,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图案的构成不受自然形体的束缚而灵动多变。由于意的转借和复合,造成形的转借和复合,就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显示出卓越的构成能力,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

距今(二)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上古时期的彩陶图案,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也有作等距的定点排列,图案是以静态为主的。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彩陶图案是以动态为主的,常把花纹组织在动的格式中,而有跃动奔放的气势,花纹也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构成,在动的格式中充分舒展,使图案具有流畅柔美的抒情风格。 距今中国彩陶的许多图案采取动的格式,与其特有的图案定位方法有关。中国彩陶多采用以点(圆)定位的方法。这些用来作为图案定位的点和圆多为奇数,常以三点成正三角形排列,这种等距三点所连接的线是呈六十度角的斜线,而这种角度的斜线是运动感最强的。但另一方面这种等距三点所构成的正三角形呈金字塔形,有着稳定的外形。而正三角形颠倒时,即成倒三角形,又给人最不稳定的感觉,因此这种等距三点定位的图案,包含着两种相反对立的因素,是相生相克地反复运动着的,因此显得很耐看。此外这种以点来作为图案定位的方法,从图案定位点的各方都能延伸出纹样,交错回旆地占据空间,在最小的制约下获得最充分展开图案的自由,从而使图案的节奏在静中见动,动而不乱,乃至变化无穷。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一件未画完的彩陶上,仅画着成正倒三角形连续排列的等距定位点,而大墩子的其它彩陶则用这种等距定位点构成了动的不对称的图案。庙底沟类型彩陶还以不等距的定位点构成流动散点式的不对称图案,而这种图案是以统一的造型和动势的花纹构成,仍然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这种流动散点式构成的图案是构成形式中的自由体,而这种构成形式不仅是中国传统图案构成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对中国绘画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 特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 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 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 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 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鱼眼则呈圆形。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 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 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其结实稳重的构图手法,用线刚直而又结合圆柔的面状的处理形式,高度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

中国古代彩陶艺术教案

《中国古代陶艺》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历史,懂得陶与瓷之间的区别。 2.创设鉴赏陶瓷的教学情景,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鉴赏陶艺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瓷器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发展概论的了解去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古代陶艺的魅力。 难点:如何欣赏古代陶艺。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学生)对唐三彩图片资料的收集。

(教师)收集唐三彩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三彩马》的课件。 教学过程 1.提供图片,初步欣赏。 (1)出示图片《三彩马》,提问:“同学们知道唐三彩吗” 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三彩罐》、《单彩壶》等,讨论唐三彩的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 教师:想听听专家是怎样定义唐三彩的吗 唐三彩我国唐代的陶瓷雕塑制品。其釉色丰富,分别呈翠、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而被称作“唐三彩”。“三”是色彩多的意思。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现在的“三彩”成了统称。 2.个例分析,引导细赏。 课件出示《三彩马》,教师先讲解釉色,然后将马的色彩隐去,用线条勾勒整体造型或者出现局部特写,再来看看其他时代的马匹造型,进行比较。 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唐三彩马的造型比较肥硕,因为马的品种据说是西域进贡来的,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造型特点以静为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耳朵是贴着的,神态好像在听什么动静。 三彩马制作技巧高超,比例准确,线型流畅,以蕴涵的动势表现了马的神骏和强健,通过细部刻画显示其神韵,是古代动物雕塑中的精品。 鉴赏建议: 欣赏唐三彩,一看其造型美不美,形态是否自然,装饰性是不是很强;二看釉色是否协调。唐三彩一般只有三种釉色,最多达到五种,有的甚至只有一种。几种颜色相互交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自然的流畅感具有高度的自然美,而不是人工雕琢所成。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__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素材

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规划的宏伟蓝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思考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问题。1979年12月,他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1980年1月,他把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提出分两步走,达到“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党的十二大根据这一思想,确定了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部署。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邓小平在“两步走”的基础上,提出到21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长期战略。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提法,全面阐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在此基础上,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世纪末,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新世纪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强调,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根据这一判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是: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使我国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明确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现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马家窑类型陶器以橙黄陶为主。陶器器形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彩陶图案反映出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内彩特别发达,多装饰在盆、钵内,以旋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大型壶、罐类器物图案分层排列,一般装饰在肩和上腹部,颈部饰辅助花纹;盆、碗类花纹主要在器物内和口沿下;小型器物往往通体布满纹饰。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采用曲线构图。早期多旋涡纹、鸟纹和弧边三角纹、网格纹等几何纹,还有动物纹,中期多为平行线、同心圆、漩纹、水波纹和鸟纹,蛙纹、同心圆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图案结构巧妙,线条流畅,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动感。 半山类型因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广和县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650年~4350年间,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等,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半山晚期,旋纹、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厂类型是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年~4050年之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马厂时期的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纹饰以黑彩为主。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大量的墨绘符号,一般绘制在器物的下腹部无纹饰处,常见的有“〇”、“×”、“卍”、“十”、“一”等形状,这些符号可能是当时一些氏族部落的记号,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 (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 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十五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满饰: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点的外围饰以螺旋纹产生强烈的动感,给人旋转而流畅艺术感受。 ④半山形:以首次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它是彩陶工艺鼎盛期的产物,是陶器中最精美的一类。(1)器形: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壶罐类;罐体圆而微扁,近似球形,小口,较短而略向外张的直颈与壶身形成曲线与直线的鲜明对比,造型饱满而凝重。 (2)装饰纹样:以螺旋纹,锯齿纹为主,也有贝纹、斜纹、垂弧纹,葫芦纹等,且旋纹的旋心扩大,内又装饰各种精细花纹,花纹套花纹的半山纹样更有变化的节奏美。(3)装饰特点:图案丰富且繁密,且突破以前只用黑色纹饰而出现大量红色彩绘纹样,红黑交替出现,形成更为鲜艳亮丽的装饰效果。 ⑤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而来,发现于青海东都县马厂沿而得名。 (1)器型:造型更多样丰富,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增加了盖、流、提梁、纽等部件,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其中小口双耳罐最典型。 (2)纹饰:纹饰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刚健庄重并趋简略。纹饰母题有网格纹,旋纹,菱形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流行。纹饰粗犷,刚劲,豪放,注重大效果。 “人形纹”——在学术界又称蛙纹,也称“谷神纹”。早期有头、身、手、足,手足都有五指,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指爪或三角折线纹。马厂“人形纹”是原始社会宗教图腾的标志 彩陶艺术特点比较表 造型 装 饰 表现 手法 艺 术风 格 距今 年代 半盆(圆鱼写实,质约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彩陶是用黏土制坯,然后彩绘花纹再经火烧制器皿的总称。彩陶的花纹特征与组合形式,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文字出现以前记录生活,信息交流的方式,图形表达的语言形式,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彩陶的形式,至今仍在继续生产和使用,但它们的文化性质各不相同,称谓也不尽相同。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分布极为广泛,就艺术成就而言,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庙底沟彩陶最具代表性。二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介绍这两个时期的彩陶的特征与历史。 一、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 仰韶文化形成于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是以红陶、彩陶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历程很长,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续约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纹样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装饰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彩陶的装饰是最能体现原始装饰设计成就的。 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其中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半坡彩陶与庙底沟彩陶各具特色。 半坡类型陶器中许多盛食物的钵、装水的盆、汲水的尖底瓶、藏谷物的罐上,用黑彩或红彩画着写实的鱼纹、鹿纹、蛙纹、人面纹和花叶纹,还有由三角纹、波折纹组成的古朴而美丽的几何图案装饰。纹饰或简朴或神秘。 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十分流行的纹饰,不仅有许多写实的鱼纹,也有许多变体形式,更有许多象征形式。半坡彩陶的鱼纹,显示了写实的特征,但以剪影似的图案简化形式而存在。 西安半坡出土彩陶花纹以意取形,以上下相对对两个弧边形三角纹的连接形态,构成以陶器底色为特征,左右相对两个三角纹。三角纹内,各添加一小圆圈点纹,形成两个相对鱼头形的简化象征形式。相对三角纹上下,各连接一段弦纹,显式相对三角纹的交错意象和相消长的寓意象征。中心纹饰两侧,各以黑白两个三角纹的对应形式,组成相互对应的纹饰带,为鱼纹躯体的象征形式。寓意表示的象征简化,使鱼纹的形式,走向了几何纹的变体形态。 鸟纹最早出现于半坡类型彩陶,继而广范存在于庙底沟类型彩陶。庙底沟类型彩陶多以剪影形式而存在,也以长三角纹的象征形式,以弧边形三角纹的简化形式,以及其飞翔旋动意象羽状纹的变体形式,以小钩子纹的解体形式和向漩涡纹的过渡象征,体现了复杂的变化。庙底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复习进程

精品文档 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 距今(一)以意写形中国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表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彩陶艺术的立意,是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功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成员共同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念。中国彩陶兴盛于氏族社会晚期,这也是图腾艺术繁盛的时期,图腾艺术同样要反映于彩陶中,图腾形象是一种人格化的启然形象,体现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即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通过神灵是可以相互转换和相互渗透的,因此图腾艺术中的自然形象只不过是人与自然物的联系和媒介,不必照实地摹绘自然形象。艺术上着重表现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的关系,注意事物内在的构成的基本形态和运动方向,而不是外在的再现对象的自然形体。图案所取的形象能够表达出意就可以了,只需取富有特征的一部分形象作示意性的表现,也就是运用意象表现的方法。我们在上文例举过许多彩陶图案中的自然纹样演变的例子,当最后这些自然形的写实纹样发展变化为写意纹样时,虽然看不出原先具体的自然形象,但仍能意会到由纹样原型基本形态构成图案所产生特有的节奏、韵律和运动感。以意想中的自然气氛的描写,替代了对自然物固有形体的摹拟,即由对自然物的描写由实写转为虚写,只求"画以立意"。由于中国彩陶艺术注重立意,即以意取形,以意设形,以意写形,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图案的构成不受自然形体的束缚而灵动多变。由于意的转借和复合,造成形的转借和复合,就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显示出卓越的构成能力,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 距今(二)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上古时期的彩陶图案,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也有作等距的定点排列,图案是以静态为主的。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彩陶图案是以动态为主的,常把花纹组织在动的格式中,而有跃动奔放的气势,花纹也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构成,在动的格式中充分舒展,使图案具有流畅柔美的抒情风格。 距今中国彩陶的许多图案采取动的格式,与其特有的图案定位方法有关。中国彩陶多采用以点(圆)定位的方法。这些用来作为图案定位的点和圆多为奇数,常以三点成正三角形排列,这种等距三点所连接的线是呈六十度角的斜线,而这种角度的斜线是运动感最强的。但另一方面这种等距三点所构成的正三角形呈金字塔形,有着稳定的外形。而正三角形颠倒时,即成倒三角形,又给人最不稳定的感觉,因此这种等距三点定位的图案,包含着两种相反对立的因素,是相生相克地反复运动着的,因此显得很耐看。此外这种以点来作为图案定位的方法,从图案定位点的各方都能延伸出纹样,交错回旆地占据空间,在最小的制约下获得最充分展开图案的自由,从而使图案的节奏在静中见动,动而不乱,乃至变化无穷。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一件未画完的彩陶上,仅画着成正倒三角形连续排列的等距定位点,而大墩子的其它彩陶则用这种等距定位点构成了动的不对称的图案。庙底沟类型彩陶还以不等距的定位点构成流动散点式的不对称图案,而这种图案是以统一的造型和动势的花纹构成,仍然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这种流动散点式构成的图案是构成形式中的自由体,而这种构成形式不仅是中国传统图案构成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对中国绘画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距今在中国彩陶和各种动的格式中,旋式是一种主要的图案格式。彩陶图案有各种各样的旋式:马家窑类型彩陶上有以一个大旋纹占满画面,而以中间的旋心来制动图案的全局。马家窑和半山类型、大汶口和大溪文化彩陶图案中,有作二方连续而相反相成的旋纹,像转动着的辐辏一样。马家窑和半山盆、钵内有以三个以上的旋心连成一圈旋纹,有着不住地循环旋动的感觉。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也有一上一下、勾连而成的涡旋纹,最后简化归纳成太极式的旋纹。彩陶图案中各种样式的旋纹,以反复不休循环不已的旋动,突破固定空间的限制而持久地律动。旋式纹样在中国传统图案中一直被延用发展着,成为传统图案的主要格式之 精品文档

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 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 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 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就谈到:我 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 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各方面都 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 发达国家的水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 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 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 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 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转述了他与大平正 芳会见时讲到的关于“小康”目标的设想。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 要增加3倍。这是他首次提出现代化的量化目标。当时虽然没有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3倍,实际上就是翻两番。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邓小平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 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后来,邓小平考虑到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不止 10亿,大体要达到12亿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在人口12 亿的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800美元多一点。因此,邓小平特别对“小康”水 平作了一个说明:“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 1981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力争用20 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小康”。1982年9月,党的 十二大又把这一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 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中国古代艺术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彩陶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河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八课《中国古代艺术彩陶艺术》。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作品展开教学,注重向学生渗透鉴赏的点,使学生学会方法触类旁通地分析其他作品。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艺,培养学生鉴赏彩陶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古代陶艺的魅力。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古代陶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 仰韶文化的彩陶有哪些类型呢? 二.授新课 一、半坡类型彩陶 1.为什么叫半坡类型呢? 2.器物造型有什么特点 3.半坡类型彩陶的装饰纹样有什么特点? 图案大多被绘于器表的显眼部位,也有不少内部着彩的器物,以黑彩绘制为主,也兼用红彩 4.常见的装饰纹样有哪些? 宽带纹、三角纹、波折纹、鱼纹、人面鱼纹以及比较具体的鱼、蛙、鹿等动物形象,其中特色鲜明的是变形鱼纹和人面鱼纹装饰图案 5.半坡类型彩陶纹样以什么为主? 鱼纹,鱼纹在半坡类型彩陶装饰上占有很大比重,纹样图案丰富 6.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鱼纹装饰是如何演化? 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鱼纹装饰经历了一个比较具象逐步到半具象、半装饰化再到完全抽象的几何图案的演化过程 二、欣赏 人面鱼纹彩陶盆

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 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三、涵义 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构画手法大胆夸张富有律动感,充满了生气。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怪异。 四、小结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从写实到抽象,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山上的树、地上的草,无一不栩栩如生。进而,人类进一步认识到各种事物的不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出现了诸如从鱼纹到菱形、从花草到不同的弧形变化等各种各样从写实而来的抽象

论仰韶彩陶文化的艺术特征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 题目:浅析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课程:艺术设计概论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学号:13078406 姓名:郑欣 2014年8月

一.摘要: 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就是其出土的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所以也被称之为彩陶文化。其图案以丰富多变,线形交错而闻名于世,具有优美,古朴的艺术形式。本论文将会简要的分析,处于新石器时期文明顶峰的仰韶文化所孕育出的彩陶艺术特征。 二.关键词: 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特征,抽象,远古时期 三.正文: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 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 色,红色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 和抽象的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

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的构想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个短时期内,我们党的提法都是重申毛泽东时期的战略构想,即在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多里,由于赶超心理及急于求成的主导思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个“洋跃进”,带来了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促使了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的转变,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及对“小康社会”目标的设定,进而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放邓小平坐沙发谈话的图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门打开,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深刻认识到:“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时说: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你们现在的水平已不容易,要达到你们二十二年后的水平就更难了。 1979 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随后,邓小平作了解释:“我们开了个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1]。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2],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我国能否在20世纪末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有了重新认识。 <放会谈图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与前来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举行会谈。在会谈中,大平首相提出:“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大平的这个问题与一个时期以来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思考正好吻合,使邓小平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了一分钟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设想。 邓小平讲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状态”。比如,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至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但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而且有了一个中国老百姓易于理解也感到亲切的传统词汇——“小康”。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现代化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在探索中提出了20 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三步走”战略的实施 在确立“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之后,邓小平深入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各方面的机遇,逐渐地为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战略措施,推动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邓小平认为,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体制不变、观念不变、政策不变,都是难。

8中国古代彩陶艺术

杜集中心学校小组自主六环节学案设计人王思庆 2014年月日七年级年级下册班组姓名 中国古代陶器 人类最早先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再进化为智人,最后才成为现代人。这个过程用去了差不多几十万年。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在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们懂得了运用不断进化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来制造工具,懂得了过群落生活共同御敌,懂得了举一反三总结生存经验,于是,原始人类依靠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来养活部落中的成员。 此时的人类也开始懂得了使用火来御寒和烧烤食物,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类的旧石器时代。 随着我们祖先生存技能的日益发展,人类终于开始走出与狼共舞的山林,找到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首先要建房子抵御寒冷和野兽。为了让房屋更坚实耐用,早期的定居人类建造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室内挖一个火坑。 居住在这种房屋中的原始人类,主要的家庭生活都是围绕中央的火坑进行的。而陶器作为蒸煮食物,盛水储粮的重要工具恐怕就会是这个小小房间中最主要的家当了。那么,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发明了陶器的呢? 但是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按照学者们的猜测在篮子上涂满泥后放到火上烧,结果外面的编织物被烧掉了,而里面的泥巴却都开裂了,只是变成了一些硬块,根本无法成型。 那么,生活在混沌初开,还没有开始具备任何物理化学思维的原始先民,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陶器的呢?这依然令许多人感到好奇。 当考古学家对人类8000年前的房屋遗迹进行研究时,发现房子中央的火坑侧壁上被掏出了一个小洞,里面还有一根未烧尽的炭棍,这给陶器的产生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猜测。 在偶然的启发下,我们的祖先学会了运用火来制陶,他们在定居的家园中专门建起烧陶所用的窑,使制陶技术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有了日臻成熟的窑和烧陶的技术,远古先民按照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烧制出各种陶器。这件形状奇特的器皿底部尖翘,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容器那样摆放,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几乎难以找到对应的物品,那么,它在7000年前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最早的陶制品都是作为实用器被烧制出来的,不论是用于取水的尖底瓶还是用于烹煮饮食的盆或钵,他们都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说陶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彩陶则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大多数彩陶都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入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历经数千年,彩陶的色彩依然不曾脱落,将无数耐人寻味的远古印迹保留至今。 如果说在人类的发明史上,陶器是为了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制作彩陶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种不易脱落的纹饰色彩是否寄予着原始先祖们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呢? 事实上,仰韶出土的彩陶并不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原始彩陶。早在安特生到达中国之前,人们已经在西亚一带发现了类似的原始艺术。依照当时一些西方学者的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