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册):24火烧云教案
三年级课文《火烧云》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三年级课文《火烧云》的教学设计三年级课文《火烧云》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课文《火烧云》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课文《火烧云》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以及热爱生活的感情。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趣,引入新课借助挂图,让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的变化和天空中云彩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检查反馈。
3、理清文章的条理思路。
4、找出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三、指导学习生字词1、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四、学习写“霞光”的部分(第一自然段)1、自读第一自然段后,与同学交流。
2、师生互解疑难。
3、指导朗读、背诵。
五、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学生体会火烧云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六、作业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述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火烧云的哪几个方面?2、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的变化。
3、火烧云下去时有什么特点。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积累运用1、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部分:⑴自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⑵积累运用,指导朗读。
⑶读中感悟。
三年级下册教案24火烧云(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教案 24火烧云(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火烧云的形成、特点和变化。
2. 词语学习:火烧云、夕阳、晚霞等词语的意思和运用。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火烧云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4. 写作练习:仿写火烧云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火烧云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仿写火烧云的句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烧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3.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词语,理解其意思并进行运用。
4.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写作练习:学生仿写火烧云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火烧云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课文内容。
2. 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并进行运用。
3. 仿写火烧云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火烧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并能够仿写火烧云的句子。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火烧云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同时,对于学生的写作练习,需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四课《火烧云》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o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o了解火烧云的特点和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丽与神奇。
o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体会火烧云带来的惊喜与愉悦,培养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o让学生在欣赏火烧云的过程中,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火烧云的美丽与神奇。
o学习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方法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o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描绘的火烧云变化过程,培养其自主发现美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火烧云的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关于火烧云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o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火烧云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火烧云的了解和感受。
o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火烧云有哪些美丽之处?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o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o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o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火烧云的美丽与神奇?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o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火烧云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o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想象火烧云变成的各种动物和物品。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的感受。
o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火烧云消失的过程。
▪讨论火烧云消失的原因和带给人们的感受。
4.拓展延伸o开展“火烧云创意绘画”活动,让学生尝试画出自己心中的火烧云。
o分享交流: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作,并简要描述所画火烧云的特点。
5.课堂小结o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强调火烧云的美丽与神奇。
o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继续观察和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
6.布置作业o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o以“我眼中的火烧云”为题,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火烧云的美丽与神奇,激发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火烧云》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火烧云》教案教学设计反思《火烧云》创新教案【教学设想】以读代讲,感知语言,积存语言,实践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感受美1.介绍当地的自然风光,引出课题。
你们家乡有哪些漂亮的自然风光呢?能向我和同学们介绍一下吗?(生畅谈)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现代女作家萧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火烧云上来时的壮美风光,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火烧云》。
(板书并让生读读:火烧云)二、初读课文,感知美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火烧云”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在文章当中找出一句话来答复。
三、精读课文,体验美1.在文章当中找到这句话了吗?(生说后课件出示)“天上的云从西边始终烧到东边,红彤彤的,似乎是天空着了火。
”(1)请生单独读这句话。
(23人读)你感觉这句话哪个地方写得比拟好?(生畅谈)相机教生字:彤。
(2)再读这句话(带着学生的体会,2-3生个别读)(3)(课件出示)看着漂亮的火烧云图片再次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3~6自然段,想想是抓住什么来描写火烧云上来的瞬间的?(1)(沟通)请生沟通后教师板书(颜色变化多,外形变化快)(2)(个别)读第3自然段(3)有哪些颜色?找出来读读(请个别生说)(4)(课件出示,分组分类读)提示到第1自然段找:紫檀色(相机教生字:檀)(5)是呀,火烧云的颜色真是多呀,你能照样子说说吗?(分类积存词语,重点指导第4类)(6)(课件出示)让生读读,记记。
(7))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错在一起,那是多么得美呀!能不能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颜色斑斓)3.同学们,火烧云不仅以它的颜色之多震撼了我们,还以它的外形变化之快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1)详细写了哪几种外形?(马、大狗、狮子)(2)分男女声品读这些描写外形的句子。
(3)火烧云外形变化这么多,我们也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4、《火烧云》(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4课《火烧云》(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ABB”式的词语和表示颜色的词语。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火烧云的变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如个别读、齐读、赛读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 通过对火烧云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之美的情感。
- 通过对火烧云的描绘,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火烧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品读感悟:-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描绘火烧云的语言之美。
4. 小结:- 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火烧云的变化特点和作者描绘火烧云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ABB”式的词语和表示颜色的词语。
- 用自己的话说说火烧云的变化特点。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感悟作者描绘火烧云的语言之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火烧云的图片或视频。
- 课文PPT。
2. 学具:- 课本。
- 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火烧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品读感悟:-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描绘火烧云的语言之美。
4. 小结:- 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火烧云的变化特点和作者描绘火烧云的语言之美。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4火烧云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4课《火烧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时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交流对“ABB”、“红彤彤”、“金灿灿”等词语的理解,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奇妙。
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要描述了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时的美丽景象。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火烧云的特点,感受作者描绘火烧云的细腻笔触,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时的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火烧云的特点。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生字词。
3.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指名读,教师评价并指导。
4. 精讲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描绘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变化的方法。
(2)学生交流对“ABB”、“红彤彤”、“金灿灿”等词语的理解,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5. 想象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火烧云的奇异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火烧云》颜色:红彤彤、金灿灿形态:变化多端赞美:自然景象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4《火烧云》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火烧云》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檀、盈、凶、庙、惚”等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火烧云的美丽景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教学难点体会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快与多,并能仿照课文进行描写。
理解火烧云的动态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等,以更好地表现出火烧云的特点。
2. 讨论法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在讨论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火烧云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读写结合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进行描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火烧云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种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等特点,从而引出课题。
1.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如“紫檀色、笑盈盈、红彤彤、一模一样、恍恍惚惚”等。
对于难读的字词,教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4课《火烧云》(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火烧云》,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火烧云》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4课《火烧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炼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火烧云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画出的重要句子,并说明理由。
4. 全班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火烧云的美丽和神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现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火烧云》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炼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火烧云的美丽景象,并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2.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现象的文章,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火烧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难点没有得到有效突破,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弱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火烧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向我们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
【作者介绍】
萧红(1911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着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萧红的中篇,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
《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
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其他资料】
有关火烧云的古诗
《霞》
[唐] 韩琮
应是行云未拟归,
变成春态媚晴晖。
深如绮色斜分阁,
碎似花光散满衣。
天际欲销重惨淡,
镜中闲照正依稀。
晓来何处低临水,
无限鸳鸯妒不飞。
《霞》
[唐] 王周
拂拂生残晖,
层层如裂绯。
天风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霞》
[唐] 徐夤
天际何人濯锦归,
偏宜残照与晨晖。
流为洞府千年酒,
化作灵山几袭衣。
野烧焰连殊赫奕,
愁云阴隔乍依稀。
劳生愿学长生术,
餐尽红桃上汉飞。
《早望海霞边》
[唐] 李白
四明三千里,
朝起赤城霞。
日出红光散,
分辉照雪崖。
一餐咽琼液,
五内发金沙。
举手何所待,
青龙白虎车。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càn làn fēn miǎo shēn tuǐ xiōnɡ měnɡ wēi wǔ
二、比一比,再组词。
彤()庙()凶()妙()
丹()宙()区()吵()
三、读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
..是天空着了火。
……好像……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__ ___→__ _ ___→___ ____这样的顺序,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____ ___和________这两个特点,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的赞美之情。
五、阅读重点段落。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这个自然段共有()句话?用“”画出段中的中心句。
2.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写句子。
3.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照样子,写词语
红彤彤:
葡萄灰:
参考答案
一、
灿烂分秒伸腿凶猛威武
二、
彤(红彤彤)庙(庙宇)凶(凶恶)妙(美妙)
丹(牡丹)宙(宇宙)区(山区)吵(争吵)
三、
……好像……:今年夏天太热了,中午时柏油路好像都要晒化了。
四、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变化如此之多,如此之快火烧云
五、
1.3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2.天上的云真是多变,一会儿变成了调皮的小狗,一会儿变成了馋嘴的小猫,一会儿变成了可爱的绵羊,一会儿又变成了凶恶的老狼。
3.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六、
红彤彤:金灿灿绿茵茵绿油油
葡萄灰:茄子紫苹果绿橙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