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要馆藏出土的汉代陶器

合集下载

汉代陶器的鉴定方法

汉代陶器的鉴定方法

汉代陶器的鉴定方法汉代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艺术价值高而备受青睐。

对于喜爱收藏汉代陶器的人们来说,了解一些鉴定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们将以汉代陶器的鉴定方法为主题,分步骤进行介绍。

一、看胎质汉代陶器因其质地的不同,胎质也会有所不同。

其胎质可以分为粗陶、细陶和半细陶三种。

粗陶多为赭色或灰褐色,表面粗糙、无釉,带有许多气孔和夹杂物;细陶通常是灰白色或灰黑色,表面光滑,质地细腻,手感温润;而半细陶则介于两者之间。

二、看造型汉代陶器的造型多样,但也有一些共性。

如在器形上,汉代陶器的圈足比较常见,而圆形足的则较少见。

此外,汉代陶器的器物通常造型端庄,线条简洁。

不过,也有一些汉代陶器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格,如石家沟文化中出现的俑和马俑等。

三、看图案和图案的发展汉代陶器的图案质朴自然,表现了生活、宗教和天文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图案的发展上,汉代陶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融合创新”,即在原有工艺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因此,对于汉代陶器的鉴定,不仅要分析图案本身,还要关注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四、做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一种较为科学的鉴定方法。

通过对汉代陶器进行X射线衍射和化学成分分析,可以确定其土质和制作技术。

如通过X射线衍射可以确定其烧结温度,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可以确定其是否含有同期其他区域的特殊材料等。

以上是汉代陶器的鉴定方法,不可忽视的是,在鉴定汉代陶器时,需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储备,才能更好地完成鉴别工作。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市场上流通的汉代陶器,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渠道进行购买,并注意收据和证书的保存。

汉代陶瓷鉴赏

汉代陶瓷鉴赏

汉代陶瓷鉴赏汉代陶瓷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代陶瓷主要包括陶器和瓷器两大类,它们在形制、装饰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给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汉代文化的窗口。

我们来看看汉代陶器。

汉代陶器主要以陶土为原料,经过精心制作和烧制而成。

在形制上,汉代陶器的种类繁多,有盆、罐、壶、瓶、碗、盘等,形态各异。

其中,汉代盆、罐和壶等器物多为圆润饱满,线条流畅,给人以沉稳大气的感觉;而瓶、碗和盘等器物则更加细腻,曲线柔美,给人以雅致清逸之感。

在装饰上,汉代陶器通常采用刻花、印花、泥塑等技法进行装饰,图案多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等。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美观,更富有寓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汉代陶器还具有实用性,可用于贮存水、食物等,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汉代瓷器是汉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汉代瓷器的材质以瓷土为主,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坚硬、洁白的特点。

汉代瓷器在形制、装饰和用途上与陶器有所不同。

在形制上,汉代瓷器的种类丰富,有瓶、罐、盘、碗、杯等,形态各异。

汉代瓷器的造型大多简洁朴实,线条流畅,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在装饰上,汉代瓷器多采用刻花、绘画、刻印等技法进行装饰,图案多样,内容丰富,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几何纹样等。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美观,更富有寓意,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此外,汉代瓷器的用途也较为广泛,既可用于日常饮食,也可用于供奉祭祀,体现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汉代陶瓷的鉴赏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特点上,还体现在其历史文化价值上。

汉代陶瓷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承载了汉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对汉代陶瓷的鉴赏,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汉代陶瓷也为后世的陶瓷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对于研究和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汉代陶明器,是指汉代时期的陶瓷器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征。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的特点,成为研究汉代建筑特征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汉代陶明器文物中,可以看到建筑的各种特征,包括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就从这些方面展开,详细介绍汉代陶明器文物中的建筑特征。

一、建筑形制在汉代陶明器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制,包括宫殿、庙宇、城墙、陵墓等。

这些建筑形制在陶明器上被制作成各种器物,如壶、罐、碗、盘等。

通过这些器物,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形制特征。

首先是宫殿建筑。

在汉代陶明器中,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宫殿建筑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丰富,规模宏大,有的器物上还描绘了宫殿的雕梁画栋、琉璃瓦、栏杆、亭台楼阁等建筑特征,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

这些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风格的雄伟与豪华。

其次是庙宇建筑。

汉代陶明器中描绘庙宇建筑的器物也很常见,这些器物形制优美,装饰华丽,有的还刻有神兽、龙凤等图案,显示出当时庙宇建筑的神圣和庄严。

再次是城墙建筑。

在汉代陶明器中,也可以看到描绘城墙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简洁,线条流畅,装饰图案多样,表现出城墙建筑的坚固和稳重。

最后是陵墓建筑。

汉代陶明器中还有很多描绘陵墓建筑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多样,有的是圆形的陶俑,有的是方形的灶俑,还有的是各种陶制的陪葬品,这些器物反映了当时陵墓建筑的形制和风俗习惯。

二、建筑结构汉代陶明器中还可以看到建筑的结构特征,包括建筑的梁柱、门窗、屋顶、院落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是建筑的屋顶。

在汉代陶明器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建筑屋顶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独特,有的是单檐歇山顶,有的是重檐拱券顶,有的是攒尖顶,表现出当时建筑屋顶的形制特征。

最后是建筑的院落。

在汉代陶明器中,还可以看到很多描绘建筑院落的器物,这些器物形制丰富,有的描绘了宽阔的庭院,有的描绘了精致的花园,有的描绘了宁静的池塘,显示出当时建筑院落的格局特征。

汉代陶器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陶器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陶器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汉代陶器是中国历史上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其特点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影响。

汉代陶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制和装饰样式,具有艺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汉代陶器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时代的陶瓷艺术。

首先,汉代陶器的形制丰富多样。

汉代陶器在器型上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并根据社会需求和人们审美的变化而演变。

主要的器型有陶俑、陶罐、陶盆、陶壶、陶鼎等。

这些器型形态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以舒适和美的享受。

其次,汉代陶器的装饰样式独具特色。

在装饰方面,汉代陶器有繁复的刻、雕、塑、画等工艺技法,以及各种各样的纹饰和图案。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代绿釉陶俑,以其生动形象和丰富的细节描绘,展现了汉代陶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汉代陶器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汉代社会发展繁荣,陶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被广泛应用于农耕、饮食、货物贮藏等方面。

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还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汉代陶器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制和装饰样式,既展示了汉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风采,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汉代陶器的研究与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卓越成就。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介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汉代陶器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正文部分将着重分析汉代陶器的三个重要要点。

首先,我们将探讨汉代陶器的材质和制作技术,包括陶土的选材、制作工艺以及装饰手法。

其次,我们将研究汉代陶器的造型特点,包括器形的变化、器物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器物的比例和比例的变化。

最后,我们将探讨汉代陶器的装饰特点,包括绘画、雕刻以及刻痕等不同的装饰方式。

结论部分将对前文所述的要点进行总结。

汉代陶罐特征

汉代陶罐特征

汉代陶罐特征
汉代陶罐是汉代陶器的一种,具有以下特征:
1. 形状多样:汉代陶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还有类似动物造形的陶罐。

2. 制作精细:汉代陶罐的制作工艺相对较为精细,可以看到细致的纹饰和雕刻。

3. 颜色丰富:汉代陶罐的釉色多采用淡黄色、深灰色或黑色,其中黑色釉胎较为常见。

4. 用途广泛:汉代陶罐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贮存食物、酒水、药物等物品。

同时也有一些陶罐被用作祭器、礼器、陪葬品等。

5. 纹饰丰富:汉代陶罐上的纹饰多样,常见的有云纹、凤纹、龙纹等,也有一些陶罐上使用了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植物花卉等作为装饰纹样。

总体而言,汉代陶罐在形状、制作工艺和装饰上呈现出多样性和精美性,具有较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

新乡市博物馆藏三件汉代随葬陶器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藏三件汉代随葬陶器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藏三件汉代随葬陶器赏析作者:段佳薇来源:《速读·上旬》2021年第02期◆摘要:汉代是中国封建长河中一座令后人仰止的丰碑。

制陶手工业在汉代有很大的发展,无论是饮食器具还是储藏类用具,都比较精细,成型规整、实用。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陶器种类繁多、器型完整,反映了汉代高超的制陶技术,同时也是其真是生活风貌的侧面反应。

◆关键词:汉代陶器;彩绘;制陶技术;随葬品《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时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代的制陶技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代的新乡,人丁兴旺、社会安定,从新乡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陶器,反映了新乡在这一时期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富足,也从不同角度诉说着新乡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繁荣与发展。

一、汉代彩绘茧形陶壶汉代彩绘陶器,是在烧成的陶器之上用各种颜料绘制出各类纹饰。

新乡汉墓出土的彩繪陶器,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主要见于礼器类的鼎、盒、壶、钫和生活用器的甑、釜、仓以及一些陶俑等墓葬明器中。

纹饰主要以平面布局统合多组图案,或是单体图案为主,流畅的线条勾勒与红白黑蓝黄橙紫等丰富色彩相结合,是研究汉代美术的珍贵资料。

这件彩绘茧形陶壶通高36.5厘米,口径13.5厘米,1965年在新乡市火电厂汉墓出土,是一件西汉时期的珍贵文物。

该器物泥质灰陶,胎质细腻,器形硕大,造型独特,壶身做成了一个饱满的椭圆形,就像一个巨大的蚕茧,所以得名“茧形壶”。

壶口与壶底分别位于壶身中部上下对应的地方。

壶身还装饰有红、白、绿相间的彩绘流云纹,纹饰清晰,色彩鲜艳,给人一种古朴、华丽的美感。

由于彩绘陶器的制作是在烧好的陶器表面画上颜色,颜色没有经过火的焙烧,与陶胎粘结不够紧密,很容易剥落。

而这件彩绘茧形壶,历经2000年的历史沉淀,保存到今天,依然器形完整,色彩鲜艳,显得弥足珍贵。

汉代陶鼎三级文物

汉代陶鼎三级文物

汉代陶鼎三级文物汉代陶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种,它是一种有三个脚的鼎,被用于宗庙祭祀或是贵族典礼。

它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经典代表,而且也是中国文物史上的珍贵遗产之一。

陶鼎三级文物,是指在文物专题分类中,如《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三级文物正式分类中的一种。

该文物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代表性和历史价值。

汉代陶鼎三级文物的价值在于其传承历史,它代表了汉代文化的特点和风格。

在汉代西汉初期,陶鼎主要作为一种祭品被制作出来,因为它们一般是用于宗庙祭祀的。

它们的制作方式往往非常精细,因为制作它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工作人员,所以它们往往被视为奢侈品。

汉代人很喜欢将细节描绘得尽可能的精细和准确,尤其是关于一些漫画和故事人物的细节部分,这也使得陶鼎更加可贵。

在汉代陶鼎三级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长沙汉阳陶鼎。

这件陶鼎在当时是一种豪华商品,因为它不仅功能强大,而且造型优美。

它有很多的装饰性纹路和造型,从整体来看,其设计非常完美。

长沙汉阳陶鼎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它需要多个工匠进行协同工作制作,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除了长沙汉阳陶鼎,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陶鼎文物。

比如说,河南郑州的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陶鼎。

这是一种用来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器具,它在汉代曾经被用在一些宗教典礼中。

这个陶鼎也被认为是汉代陶鼎的代表之一。

此外,汉代陶鼎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用多种颜色制作的三足陶鼎,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而制作的。

唐三彩陶鼎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它的颜色丰富多彩,纹路细微精美,每种颜色都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些非常细致的颜色和纹路设计使得唐三彩陶鼎被视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一。

2021济源出土的汉代陶俑造型特点与美感范文1

2021济源出土的汉代陶俑造型特点与美感范文1

2021济源出土的汉代陶俑造型特点与美感范文 陶俑是中国古代墓葬陪葬的主要器物,其种类、造型繁多,是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缩影。

济源出土的汉代陶俑主要有乐舞俑、百戏俑及形态各异的人物俑,其中乐舞俑、百戏俑用组群雕塑的方式表现宏大场面,俳优俑造型夸张,这些都为研究济源两汉文化和地域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汉代陶俑的艺术特色陶俑产生于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人殉时代的终结,代替人殉旧俗的随葬俑兴盛起来。

汉代时兴厚葬之风,汉墓中出土的随葬陶冥器,有建筑模型,有生产生活场景,特别是有大量陶俑,它们几乎可以复原两千多年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汉代社会。

济源汉代陶俑的种类汉代是中国陶俑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这些陶俑和当时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成就很高。

济源汉墓中随葬的陶俑,是汉人崇信神灵思想的具体体现。

本文试就馆藏的一些陶俑精品,从其造型及所表现的艺术特征来略作介绍。

(一)乐舞俑(七件) 西汉中晚期以后,尤其是东汉,受西域诸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乐舞、百戏盛行于中原。

这种表演在上流社会渐成时尚,几乎宴宴都有乐舞相伴,而且经常需要百戏助兴。

因此,陶塑中不仅有舞台戏楼的模型,而且有各种乐舞俑、吹奏俑、杂技俑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乐舞百戏的盛大场面。

1.乐俑:济源出土的汉代乐俑有吹箫俑、吹埙俑、吹笛俑等吹鸣乐器俑,以及抚琴俑、击鼓俑等弹拨乐器俑。

一是吹箫俑,2003年5月出土于济源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高14厘米,通体施褐绿釉,面部五官微微突起,身着宽袖长裙,双膝盘腿而卧,左手执一排箫,作吹奏状,右手略抬前伸,作表演状,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形象(图1);二是吹埙俑,1998年5月出土于济源北官庄,高15.5厘米,通体施彩绘,现彩绘已剥落,唯有面部和胳膊为朱红色。

头戴平顶帽,席地跽坐,双手捧握一个圆球体的埙,举于唇前,作吹奏状,形象地表现出当时吹埙艺人的表演方式(图2);三是吹笛俑,2003年5月出土于济源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高11厘米,通体施褐绿釉,头戴笠帽,身披蓑衣,双手执两根竖笛,笛子分别置于膝盖之上,嘴对笛管欲吹,其神情自如,面带微笑,对演奏已有十足把握(图3);四是抚琴俑,2006年11月出土于济源轵城金河新村,高13.8厘米,通体施彩绘,现彩绘已剥落,抚琴者席地跽坐,头戴冠帽,双腿上平置长条形琴,右手弹拨,左手抚弦(图4);五是击鼓俑,1991年11月济源市文物管理所移交,高17厘米,灰陶质,头戴平顶帽,盘腿而卧,右膝前置一圆鼓,左手残,右手持槌(已失)高扬作击鼓状,为汉代乐队中鼓乐者的真实体现(图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高要馆藏出土的汉代陶器发表时间:2017-07-05T16:33:21.24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3月作者:潘坤云[导读] 出土陶器上鸟塑的共同特点:尖喙,高额,扇形宽尾上扬,双翼展开下摆,双足均三趾,腹、翼、尾多刻划羽毛。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博物馆 526100摘要:1984年至1986年,高要有文字记载的汉代出土文物(包括考古发掘或抢救性清理)共有4次,共出土各类文物42件,其中出土较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37件,现均藏于肇庆市高要区博物馆。

本文通过对这4次考古发掘或抢救性清理出土的汉代墓葬资料进行整理,结合出土实物分析高要汉代陶器特点、墓葬分布及文化习俗。

关键词:高要,馆藏出土,汉代陶器一、高要历史概况高要位于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因境内西江羚羊峡“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

高要东与佛山市接壤,西与粤西相连,是岭南传播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通道,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遗留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古迹,是肇庆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要古为百越之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的疆域范围,秦朝时属南海郡。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赵佗建南越国,至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赵佗归汉,高要为南越国属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吕嘉之乱,废除了南越国,设南海等九郡,始设高要县,隶属苍梧郡。

县署设在羚羊峡口(古称高要峡)。

高要自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六年(507)设高要郡后,为历代郡、州、府的驻地,从民国至解放后历为行署、专署、地区的办公所在地。

1988年,高要县府由现在的肇庆市区搬迁到与肇庆隔江相望的南岸镇。

高要县名,一直沿用到1993年撤县设市为止。

2015年7月20日,高要又撤市设区。

高要之名作为一级行政区的名字无论管辖的地域大小如何变化,从未停用或者改变过。

关于高要县名的得来,民国版《高要县志》这样陈述:“谓之高要者,本以高峡山得名。

所以‘要’读‘要荒’之‘要’,不若为‘要道’之‘要’云。

”二、高要汉代遗物考古发掘情况高要有文字记载的汉代出土文物(包括考古发掘或抢救性清理)共有4次,共出土各类文物42件,其中出土较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37件,还有部分各类纹饰的陶片等。

1、土地咀东汉墓:位于高要南岸镇,镇塘山山腰东北面,东汉。

坐西南向东北,面对羚山的莲花峰。

1984年10月11日,高要师范扩建校舍时发现,土坑墓,但形制已受破坏。

出土和采集的随葬品有26件,其中铜镜一面,滑石釜1件,陶器24件。

陶器种类有陶瓶、陶井、陶簋、陶鼎、陶奁(温酒樽)、陶卮、陶釜、陶灯、陶熏炉、陶屋、陶灶、陶罐、陶盆。

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东汉时代高要以及肇庆的埋葬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狗令堂东汉墓:位于高要南岸镇之西,西江河边的狗令堂山(俗称“狗另头”山)北山麓。

东汉。

该墓于1985年1月初发现,由高要文化馆派文博干部清理。

墓穴坐南向北,为土坑木椁墓,由于受到严重破坏,故无发现棺木和骸骨。

出土滑石釜1件,陶器9件。

陶器种类有陶釜、陶温酒樽、陶屋、陶井、陶灶、陶罐、陶簋、陶瓶等。

从出土器物的特征看,该墓年代当属东汉。

该墓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高要东汉时期的经济和生活习俗等,提供了较多的研究资料。

3、口岸码头文物出土点:位于高要西江南岸大鼎峡下游西江右岸,土名“五显坦”。

1986年8月中旬施工时发现。

出土器物有:石斧1件、铜镜1面、四耳陶罐1件。

陶片若干。

陶片纹饰主要有米字纹、篦纹、细方格加戳印纹、绳纹、弦纹等。

出土器物特征表明该处文物点年代应是战国至西汉时期。

4、活道镇山塘口西汉墓:位于高要活道镇山塘口村东150米的山枝头山。

西汉。

1984年11月27日发现。

出土有青釉五连陶罐、陶温酒樽和宽口小陶罐各一件。

这些器物的火候较土地咀汉墓的出土器物略低。

三、高要出土汉代代表性陶器情况高要馆藏出土汉代37件陶器列表如下:序号名称尺寸(㎝)完残现状出土地点1 东汉刻划网格与水波纹带盖陶簋通高22.5,口径26.5,底径13 身碎,已粘接,尚有穿孔土地咀2 东汉刻划水波纹三足陶盖鼎通高21.1,耳距22.5,口径18,足距13.3 盖残碎,已修复,仍有穿孔。

断一足,已粘接。

断一耳土地咀3 东汉划水波蕉叶纹陶三足釜高22.8,口径11,腹径11,足距12.9 口有缺损,肩有残缺土地咀4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鸟钮盖圆陶井通高21.5,口径16.3,底径23.3 柱已失土地咀5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双铺首三足鸟钮盖陶温酒樽通高25,口径18.8,盖径20,底径19.9,足距19.2 缺一羊俑。

盖钮、盖沿残损。

口至腹残,已粘接。

口沿有残损。

土地咀6 东汉刻划叶脉纹鸟钮盖陶熏炉通高20.3,炉口沿有残损土地咀7 东汉豆形陶灯高13.2,油盏口径8.5,灯座直径10.5 盏口,灯座底均有磕伤土地咀8 东汉网格和水波组合纹长颈陶瓶高25.3,口径3.8,腹径16.9,底径12.6 口残损,圈足有缺损土地咀9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鸟钮盖陶卮通高13.8,口径11.4,带柄长15.1,底径11.1,足距9.3 盖沿有缺损土地咀10 东汉青釉网格纹双系陶盖罐通高20.9,口径9.5,腹径17.4,底径19.2 完整土地咀11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双系陶盖罐通高23.2,口径9.3,腹径18.2,底径19.2,盖径11.5 口沿有缺损,口至腹有残土地咀12 东汉刻划网格纹双系陶罐高20.4,口径9.7,底径19.6 碎已粘接,器身仍有穿孔土地咀13 东汉刻划网格和水波组合纹四系陶罐通高32.7,口径13.3,腹径27,底径17.8 残破,已粘接。

器身腹部仍缺一块。

土地咀14 东汉网格和水波组合纹四系陶罐高16.5,口径8.8,腹径18.9,底径13.8 完整土地咀15 东汉青釉小方格纹双系陶罐高16.1,口径11.2,腹径22.2,底径13.3 一系残,口沿、肩腹均有磕伤。

土地咀16 东汉弦纹陶盆高6,口径20.5,底径11.6 裂为两半,已粘接土地咀17 东汉青釉弦纹双系陶罐高11.6,口径9.5,腹径13.8,底径10.8 局部脱釉土地咀18 东汉弦纹小陶罐高11.5,口径10.5,腹径15.7,底径10.5 身残,已粘接,仍有穿孔。

土地咀19 东汉弦纹陶罐高10.4,口径9.2,腹径14.5,底径10 口残,已修复。

土地咀20 东汉素身小陶罐高10,口径9,腹径13,底径9.4 腹残碎,已修复。

口沿有缺损土地咀21 东汉素胎刻划网格纹悬山顶单间陶屋高27,面宽23.8,进深24.5,屋面长35,屋面宽27.5 残,已修复。

正面左檐屋面有缺损。

土地咀22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三釜双俑陶灶高17.3,长32.7,宽19 二釜一甑及俑均残,灶尾底及双角缺损土地咀23 东汉青釉弦纹网格纹陶簋高16,口径23.3,底径13 口有3处窑裂,足墙有缺损土地咀24 东汉青釉弦纹陶盆高6.8,口径20.1,底径11.4 局部脱釉土地咀25 东汉三合式陶屋高21.5,通长29.2,通宽27.5 右侧附屋、前座瓦面均有破损。

屋内陶俑有残损狗令堂26 东汉大方格纹六系陶方奁高14,长20.2,宽14.8,残碎,可粘接。

狗令堂27 东汉盘口宽平沿扁腹三足单柄陶釜高23.2,口径10,腹径20,缺盖,缺柄,口和腹宽平沿处有缺损狗令堂28 东汉刻划网格纹弦纹带盖陶井通高16.5,口径10.5,底径20.5 盖钮缺损。

井身残缺,已修复,但仍有穿孔狗令堂29 东汉弦纹陶罐高10,口径10.7,腹径14,底径6.5 完整狗令堂30 东汉青釉网格纹四系陶罐高14.3,口径8.5,腹径16.5,底径11.1 基本完整狗令堂31 东汉陶灶高13.3,长22.3,宽15 灶面双釜残损,灶体两侧双罐残损。

狗令堂32 东汉刻划网格纹陶簋通高35.5,口径26.7,腹径26.7,底径14 残,已粘接,仍有缺损。

狗令堂33 东汉刻划山峰蕉叶组合纹高足长颈陶瓶高23.8,口径3.5,腹径15.3,底径9.9 口至颈残碎,已修复,但仍有缺损。

狗令堂34 西汉弦纹三足陶温酒樽高17.3,口径22,底径21,通长、通宽22.6 口沿有缺损,口至底有裂山塘口35 西汉素胎小陶罐高3.7,口径5,底径3.5 基本完整山塘口36 西汉青釉五连陶罐高7.2,通长19.5,通宽18.7,大罐口径4,腹径9.3,底径4.4-6.2,小罐口径2.6 其中一只大罐残损1/2,釉面局部脱落。

山塘口37 汉弦纹四系陶罐高12.3,口径8.8,腹径17.9,底径11.9 口沿有两处缺损五显坦1、东汉刻划水波纹三足陶盖鼎覆钵形盖。

盖顶平,顶有半环钮,钮内扣一圆环,外周设三圆孔。

盖身划多组单线水波纹,近口沿两组以弦纹相隔。

鼎身小口,直唇,斜腹微折,肩腹的分界明显。

腹部扁圆,至最大处内折,平底,下承三方足。

腹划弦纹和单线水波纹。

腹两侧置扁方立耳一对,耳有圆穿孔,划三角形叶纹。

2、东汉刻划斜方格纹鸟钮盖圆陶井圆形井栏,圆地台,柱已失。

井亭仅存亭盖。

井亭为四角攒尖式,瓦垄排列密集,正中脊顶塑一鸟。

四垂脊斜出。

井栏平沿,圆唇,斜直腹,腹划弦纹与斜方格内短直线纹,最大径在下部,平底。

有方形柱础四个,分立在圆地台上,紧贴栏壁,础中有圆孔。

井栏和地台上有青釉斑。

3、东汉刻划斜方格纹双铺首三足鸟钮盖陶温酒樽盖:顶平,盖面斜折呈分级状。

盖中央有鸟形钮,外卧伏三只小羊。

盖面刻划单线水波纹和三角形纹,两组纹饰之间以弦纹间隔。

樽:直口,筒形腹,腹两则贴对称双铺首衔环,平底下置三熊足。

腹划两组纹饰,三角形纹和双线斜方格纹,两组纹饰之间亦以弦纹间隔。

盖和身均见青绿色釉斑。

4、东汉刻划叶脉纹鸟钮盖陶熏炉盖身相合呈圆锥形,盖面刻划两组叶脉纹,两组纹饰以弦纹相隔。

盖顶捏塑两个相连的卷角形组成钮座,钮座上置鸟形钮,座周围贴四乳钉。

炉呈盘状,敛口,微束颈,折腹,凹底接圆形中空喇叭状座足。

炉身刻划双线三角形纹。

5、东汉豆形陶灯盏如碗形,中为圆柱,下连覆钵形座足,座足直径大于盏。

盏圆唇,束颈,弧腹,内底平。

腹饰一周凸弦纹。

柱及座足均素面。

6、东汉刻划斜方格纹鸟钮盖陶卮盖面斜折分成两级状。

顶中部平圆,外绕突棱一圈,中央塑鸟形钮,突棱上饰三乳钉。

外周刻划三角形纹。

盖沿亦饰突棱一周。

器身圆口,筒形腹,方匝形把手上伸出一段直鋬。

平底,底附三乳状短足。

腹划三角形纹和双线网格纹,两组纹饰之间以弦纹间隔。

7、东汉刻划斜方格纹双系陶盖罐盖:盖顶平,中央设桥形钮。

弧壁,盖折沿成母口。

盖壁划两周水波纹。

罐身:直口,斜肩,腹壁斜直,由肩至底逐渐增大,上腹置双系,双系对应的罐底垂直相对处设一半圆形凹槽,以利系绳,平底内凹。

罐肩划三角形纹,上腹划两层双线水波纹,腹部划双线斜方格纹为主题纹饰。

每组纹饰以弦纹相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