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1)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马哲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答: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2)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答:(1)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全】-考试必备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Y)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Y)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
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Y)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原》复习思考题文档.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对它的理解?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來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冃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如果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如果从狭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如果从广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且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屮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木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论证的屮心环节,它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作了最全面、最详细、最深刻的理论论证,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进程、条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点和落脚点。
2、马克思主义的木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而H如实深刻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口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绪论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1)关于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
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已经实现,而我们当下已经为他实现更高目标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
2015版马原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1.马克思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在无产阶级盛行的时代下,马克思与恩格斯看见了工人阶级的痛苦,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人们开始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便有了创立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放无产阶级而存在的。
所以,到1999年发起的征询,马克思依旧排在第一位。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所渴望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在百多年的时间里,在不断地实践下,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了世界众多国家的指导思想。
我国为什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拥有大量的农民,也就是无产阶级,从古时便是农民占大多数,农民的身份低微,是受剥削的阶级,然而我国发展却离不开农民,我国要强大,那么人民就要强大,所以资本主义那种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模式,不适合我国,只有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适合我国,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放所有无产阶级,这正是顺应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意愿,唯有解放我国的基层人民,国家才能发展,若国家的基层人民被压榨干,那么我国的根也就失去了作用,没有根的国家是无法发展的。
2.马克思批判了就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费的理解,强调了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一切的事实都要去实践才能够证明,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意愿的社会理论没人去试试,就否定,这是不正确的,马克思正是这走了第一步的人,他的行动都是经过深刻的思考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些体现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奋斗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是马克思鲜明的政治立场。
革命性体现将这些真正做出行动。
3.马克思当时和他的同学面对这毕业就职的问题,他的想法与其他同学的都不一样,他的回答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的认识,让我惊叹。
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有:第一,提高自己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现在的大学生对就业的要求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利益,而对社会的思考比较少,但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是不可分的,有了社会才有个人,若人人都不为社会,只为个人,那么共产主义将难以实现,作为大学生应该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进行统一思考。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

马原思考题及答案马原思考题及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成长经历(或者那些优秀品质)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原课后思考题及(2015版)

绪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 2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 10—1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 2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二者有无同一性(认识论上:可知论vs不可知论)。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P 23—25概念: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吧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物质论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如何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P 28—30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 40—41相互连结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③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10、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P 42—43(1)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1、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P 44(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2、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及其实践意义? P 44—45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③“扬弃”的结果是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否定观,即反对否定一切和肯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3、如何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P 48、54①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这括号里的先不需要背!两点论:统一矛盾里看到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同一对矛盾里也要看到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并且在不同矛盾里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②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心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它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③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第二章14、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 62—6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绝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15、为什么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 6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首先,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第三,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16、如何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P 67—71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①理论回到实践,为群众所掌握的②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③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①人们对实物的认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②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说,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4)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①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②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1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P 76(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A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B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