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路名的由来
【记忆】上海人讲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都是指哪些路?

【记忆】上海人讲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都是指哪些路?你知道马路为什么叫“马路”吗?上海人嘴里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又都是哪些路?上海开创了城市道路的通名使用“路”的先例,并逐渐影响到全国。
上海“马路”的故事,是历史,更是文化。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这都指的哪些马路。
早期的南京路外滩(上海市档案馆藏)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
中国的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组成,“专名”是地点名称,“通名”表示地点属性。
如“南京路”中的“南京”是专名,“路”则是通名。
在城市,道路名称是地名的主要形式。
传统上,中国的城市道路一般使用“街”“衖(弄)”“巷”等作为通名。
一般的情况下,“街”指有一定商业活动的“大路”,“弄”“巷”多指居住区的“小路”,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如果大街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弄堂里的人竞相观战,那就是“万人空巷”“空巷而出”。
1930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城厢租界地名表》。
当时上海的道路仍有不少以“街”“衖(弄)”为通名的,如“一枝春街”“丁家衖”。
(上海市档案馆藏)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占地面积很大,在江西路、福州路、河南路、汉口路围成的圈内。
上图为工部局大楼。
(上海市档案馆藏)1845年英国侨民在现在的南京东路北面,河南中路两侧购进土地81亩,建立了一个跑马场。
跑马场的周围是马道,中间的空地部分作为运动场,部分作为花园使用。
外国人经常在这里进行各种中国人之前从未见过的球类活动,由于这些球类活动大多是手抛的,于是上海人把这里叫作“抛球场”,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老上海”依然把南京路河南中路一带叫作“抛球场”。
跑马场后来曾两次搬迁,最终迁至现在的人民公园。
图为观众在跑马场观看赛马(上海市档案馆藏)抛球场的南面有一条路,开始,外国人把它叫作“Park Lane”,中国人汉译为“花园弄”“派克弄”。
这条马路与上海人所见的“街”不一样,每天有许多马在这里奔跑、溜达,上海人便称其为“马路”或“大(du)马路”。
揭秘上海路名的前世今生

揭秘上海路名的前世今生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
专名就是专用名称,通名则是通用名称,用来表示地名的属性。
如长江中的“长”是专名,而“江”是通名,表示“长江”是指河流。
在城市中,道路名是主要的地名形式。
注册的城市道路也必须有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如上海的“南京路”,“南京”是专名,“路”是通名。
与全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历史上的上海城市道路名称普遍使用“街”,“衖”(弄)、“巷”等作为道路的通名,其中“街”作为城市大路名称,“衖”、“巷”多为居民区小路名称,有所谓“十里长街”、“小巷深处”、“街头巷尾”之谚。
外国人“误读”广东路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
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1848年和1849年,美、法租界相继成立,1863年,英、美租界宣布合并,称“英、美租界”,即后来的“公共租界”。
由此,上海长期存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两个租界。
租界时期的上海地图南京路是租界修筑的第一条马路,最初这条马路没有名字,外国人称之为“The Road”,上海人以“洋泾浜语”称其为“大马路”。
后来,租界工部局在“大马路”的南面先后修筑了多条与“大马路”平行的东西向马路,遂依次被叫作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四马路(福州路)、五马路(广东路)。
于是,上海人把城市道路叫做“马路”,“路”也被普遍作为城市道路的通名使用。
租界的市政建设速度较快,但是,租界早期没有道路命名的机制,道路取名的随意性较强,于是,就出现了一条路同时有几个不同的路名,或是几条马路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路名的现象。
而且,外国人使用西文命名道路,中国人又根据自己的习惯给马路取名,于是,租界道路的中文名与西文名不一致的现象更为严重,给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许多多的困惑和麻烦。
1863年,“英、美租界”决定对租界路名进行调整,由于是英、美共管的租界,如使用英国人的方式命名马路,美国人不高兴,如用美国人的方式,英国人更不高兴,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使用中国的行政地名作为租界的道路专名。
上海路名背后的故事 02

陆家浜路
静安寺
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 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 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 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浦东
• 浦东地处黄浦江以东,“浦东”由此而来
原慕尔鸣路
现茂名路
陆家浜路
陆家浜盛产鼓手,并因宋朝名将韩世忠而得名
◦ 韩世忠大败金兀术后途径陆家浜,老百姓慕其名而围
观,当地吹鼓手连夜搭高台表演,韩世忠听后赞“陆
家浜鼓手吹得真好听!
上海日渐繁荣,很多陆家浜鼓手被请到上海贺喜 祝寿,一部分陆家浜吹鼓手因此在上海租房定居。 这部分鼓手居住地,称之为“陆家浜路”
– 中山路 – 志丹路
以城市或省的名字而命名
– 南京路 – 河南路
以国外人名转化过来的道路名
– 茂名路
以居住地居民特征而命名 – 陆家浜路
中山路
• 中山路最早出现在南京市
– 为迎接孙中山灵柩而建,并得名;
• 1928年,国民政府准备将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平移至南京,因此计划 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中山门到长江边的中山 码头,称为中山路
志丹路
• 志丹路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刘 志丹 • 刘志丹简介(1903—1936)
– 刘志丹在22岁(1925)就加入中 国共产党,为黄埔军校第4期学 生,参加了北伐战争,后在陕甘 边创建革命根据地,1936年不幸 牺牲。1996年,被确定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南京路
• 源自于南京市 • 上海的南京路, 为原先英租界所 在地,是旧上海 的中心。公共租 界中,以中国城 市命名的马路, 南京路为最先 南京路
上海的这些地名由来你造吗?看看他们20年巨变

上海的这些地名由来你造吗?看看他们20年巨变上海有许多有趣的路名,随着二十多年的变迁,这些道路也开始了巨变。
你知道这些地名怎么来的吗?你想知道它们以前的样子吗?今天就来普及一下知识吧。
周家嘴(Zhoujiazui)在杨浦区东南部,杨树浦路、黎平路交口处一带。
因黄浦江在此折北,成嘴角状,旁原有周姓村落,故名周家嘴、周家嘴角。
五角场(Wujiaochang)20世纪20年代初期,今翔殷路、黄兴路、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先后筑成,以五条道路呈辐射状向五个方向伸展,状如五只角,称五角场。
打浦桥(Dapuqiao)在卢湾区西部,泛指瑞金二路、肇嘉浜路交会处附近一带。
以原肇嘉浜上带浦桥,谐音打浦桥,故名。
陆家嘴(Lujiazui)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泛指陆家嘴路(烂泥渡路至黄浦江边)两侧一带。
该地原为黄浦江岸一块突出的沙嘴,名陆家嘴,因名。
老西门(Laoximen)位于南市区西部,大致范围:东至复兴东路、曹家街,南至中华路、梦花街,西至西藏南路,北到中华路、人民路。
因原上海旧城厢城门仪凤门,俗称老西门,故名。
十六铺(Shiliupu)今老码头位于南市区东北部,泛指东门路两侧以及附近地区。
清末,上海城厢内外共分16个铺,此处为第十六铺,故名。
徐家汇(xujiahui)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平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
他曾生活、工作于上海,并在现今的虹桥路一带、蒲汇塘路、肇家浜路,从此他的后裔长期聚居在这一地区附近,遂有了今日上海“徐家汇”地名的由来。
南京路(nanjinglu)1862 年,上海跑马场股东重新筑了一条经过新公园及跑马场的大路,这条路是扩修后花园弄的延长。
外人把从外滩至泥城浜这条路称为南京路。
甜爱路(tianailu)老一辈的人有一个传说,说相爱的人手牵手走过这条路,爱情就会长长久久.相传这里曾有一个财主家,财主家里有一个女儿,芳名田爱,从小就知书达理,聪慧过人,长大后更是才貌双全,家喻户晓,而田宅里有一个放牛的小伙,名叫祥德,聪明能干。
上海道路名称的由来

《上海道路名称的由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好奇过上海那些五花八门的道路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上海有很多以全国各地地名命名的道路,比如说南京路、北京路、西藏路等等。
这是因为在过去呀,上海开埠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和规划,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这样一来,大家一看路名,就能大概知道这条路在哪个方位。
还有一些道路是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
就像中山路,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为了我们国家的进步付出了很多,用他的名字命名道路,就是让大家永远记住他的功绩。
再比如说,有些路是以当地的特色或者历史事件来命名的。
比如在老城区,有一条叫城隍庙路,就是因为那里有著名的城隍庙。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我的一个外地朋友来上海玩,他看到那么多以地名命名的路,特别惊讶。
他说:“感觉在上海逛一圈,就好像把全国各地都走了一遍。
”上海的道路名称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
同学们,以后走在上海的街头,是不是对这些道路名称会多一份好奇和敬意呢?《上海道路名称的由来》同学们,咱们生活的上海有好多好多的道路,它们的名字都很有讲究哦。
先说那些以城市名字命名的道路吧。
比如延安路,这是因为延安在咱们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上海用“延安”来命名道路,就是为了铭记那段光辉的岁月。
还有些路是用江河的名字命名的,像黄河路、长江路。
这可能是因为江河代表着流淌和延续,象征着城市的发展永不停息。
再讲讲那些和上海本地历史文化相关的道路名。
比如说多伦路,那里曾经有很多文化名人居住过,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忆。
给你们说个有趣的事儿。
有一回我和爸爸妈妈逛街,走到一条路叫永嘉路。
我就问爸爸为啥叫这个名字,爸爸说:“可能是因为以前这里住过一个叫永嘉的人,或者发生过和永嘉有关的故事。
”虽然爸爸也不太确定,但这让我更加好奇这些路名背后的秘密了。
上海道路的名字就像一本本历史书,等着我们去翻阅和了解。
《上海道路名称的由来》同学们,上海的道路名称可藏着不少学问呢!有的路是以历史人物来命名的。
上海为什么以全国省市地名命名,看了这些你就知道了

上海为什么以全国省市地名命名,看了这些你就知道了来过上海的各位,⼀定注意到上海浦西都是以各地地名为主进⾏命名的,今天梳理了⼀下,我们⼀起来看下:⾸先,上海的道路命名有⼀个⽐较复杂的历史,上海市的道路命名主要以省市级地理位置为参考来命名的,然⽽上海的道路以省市和地理实体来命名的起源,来⾃英租界的历史。
为了称呼、记忆的⽅便和显得整齐,⾃1862年开始,英租界的路名开始趋向于以中国其他省份的省名和城市之名来加以命名。
经过⼀段时间的过渡,1865年,英美租界当局通过严格照⾏的议案,决定在原英租界内实⾏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国的省名来命名,东西向的道路以中国的主要城市之名来命名。
为此,将旧有的⼀些道路名称作了调整和更改,将已经符合这⼀规定的⼀些路名作了正式肯定,此外对未加命名的道潞按此规定作了新的命名。
英租界的主要道路经、调整、命名后的情况如下两表。
1865年英美租界当局提出的以外地省名和城市之名来命名道路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泛的运⽤。
到1943年10⽉,民国32年(1943年)10⽉汪伪上海市政府公布对原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240条道路的更名⽅案,以欧美⼈名命名的166条道路全部更名,如爱多亚路改为⼤上海路,霞飞路改泰⼭路等。
少数以西⽅在沪机构、外国地名等命名的也作更名,如公馆马路改⾦陵路,哥伦⽐亚路改番禺路等。
与租界有关的⼈和事命名的道路如法华民国路改民国路、虞洽卿路复名西藏路等。
此外还将⼀些英、美、法租界都⽤的重名道路予以更名。
新路名⼤都以全国各省、市、县、镇,⼭川等名命名,更名⽅法多数⽤谐⾳和半谐⾳,如韬朋路改通北路、⾼恩路改⾼安路、赫德路改常德路、平济路改济南路等。
1951年起在市区周围⼤批住宅⼩区内修筑许多道路,旧住宅区改造也修建⼀批道路,⾄1958年共命名新筑道路170余条。
新建住宅区内的道路命名,仍以中国省、市、县名命名的⽅法,并注意到地理位置的对应,如:杨浦区选⽤东北各省地名,有鞍⼭路、本溪路、松花江路等;浦东沿江选⽤⼭东省地名,有潍坊路、乳⼭路、崂⼭东路等;上海⼀直有把城市名作为路名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展,路名地名化愈演愈烈,⽽且根据地理位置设置,看路名就⼤概知道其所处的位置,⽽且也很⽅便。
上海路名的由来

上海路名的由来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
上海路名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一、来自租界影响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上海路名的由来

上海路名的由来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
上海路名由来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一、来自租界影响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 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路名的由来
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
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
上海路名由来
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
一、来自租界影响
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
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
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
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
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
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
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
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
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
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
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
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现在上海五角厂和江湾一带的路多以“民”、“国”两字当头。
因为民国时期有一个“大上海计划”,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五角厂为中心,成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
其中凡与淞沪路、黄兴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国”字为路名第一字,如:民庆路、民约路、民彝路、民壮路、民府路、国和路、国京路、国济路等;凡与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纪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
后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计划”停止了,“府”字头的路一条也未修成。
五、国民党市政府的少量调整和更改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复兴”、“建国”、“中正”等名用于路名:为了纪念民国功臣,还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仅对少数道路名称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则。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地名管理机构,进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
主要是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把原来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时,由于浦东新区和其他开发区的建设,新增加了几百个居民区,道路数量迅速增加。
这些道路都以有新时代气息的名称命名。
综观上海地名命名历史,可见四条经验:1、尊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让地名成为各时期的鲜明纪念;2、尊重“洋人”的参与,不完全否定外国人留下的地名;3、以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为主,也不排斥适当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时期一定要有体现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区面积扩大速度惊人。
路名需求更加丰富,相应的规则就只能以一个大概的原则而行。
这个原则就是尽量以国内的地名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应该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时不影响原有的主要道路。
这也许是一种表达举国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并附带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识。
只是,在这份表达欲过于强烈时,地名应有的地域色彩也会剥离。
东西向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
延安路或福建路、山东路云云,不见得比纽约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个性。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海市区边缘出现了地区路名集群这样一个有趣状况,同省的地名在地图上被集中在一起。
西南角上出现“钦州路”、“柳州路”等(分别都是广西地名),东北角则出现“鞍山路”、“双阳路”(东北地名),正北方则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地名)。
事实上这一规则在上海沿用时间很长,但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该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时新的命名又要考虑到不影响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区在地图上离得很近,而在上海又离得很远,出现了多个东北集群等有趣状况。
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区的赤峰路、多伦路等原上海市区的东北角,现在基本处于应该叫“上海路”或者“连云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为据向上海市图书馆提问:为什么在上海没有一条安徽路呢?振振有词的。
这个问题让上海图书馆的同志有些为难,我的主观臆测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没有出现一条需要命名的马路。
要知道考证为什么没有“安徽路”,比考证为什么有条路叫“安徽路”更难。
实际上,起名字总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哪条马路是生来就一定要叫某个名字不可的,而用来命名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个。
浦东开发后最受益的当属陆家嘴一带(陆家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原籍所在),一些并不出名,经济也不很发达的山东地名成了上海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突然让人们发现路名原来可以是一种无形财富。
上海市地名办的负责人说,上海本没有宁夏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动申请命名的,宁夏的广夏集团、宁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也就顺理成章的进驻了宁夏路,为在上海市场大展手脚打开突破口。
在云南开远市的要求下,又有了开远路。
市地名办的人士说,现在一套崭新的路名命名办法正在实施之中。
一些路名开始披上炫目的时代色彩:如世纪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出现了一批李时珍路、牛顿路等科学家的纪念路,似乎标志着这个地区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无言,却几乎是我们政治、社会生活演变过程的显示卡。
而任何一项试图穷尽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难免成为美丽的愚蠢。
地名标识出一个个个体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车
站,不管我们曾作过逗留还是呼啸而过,我们都已进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缠结之中。
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对道路命名的一种方案为基础制
定的,没有特别的指向,主要道路多采用主要的省市名。
这些路名,解放后变动也不大。
解放后,新政权要对上海的路名要进行改置,后来的大量全国地名路名就是这样出现了,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
如中华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与全国的省份的各大体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国的东北省份在东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东北方向。
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杨浦区--在上海的东北区。
还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规则是,纵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称,横向(东西走向)则是省以下的市、地区、县的名称,如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横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贵州路,广西路,西藏路等--纵向。
当然也有特例,如广东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却是横向。
这规则在后来的运用上,基本上是这样的,可能特例会比较多。
如成都路它是纵向的,但按规则它应该用在横向的路名上。
上海茂名路的来历
茂名路以延安中路为界分南北两段,分别为茂名南路与茂名北路。
茂名南路筑于1914年,1919年以比利时主教迈尔西爱名字命名为迈尔西爱路。
1943年改称桂林路,1946年以广东省茂名县命名迄今。
茂名北路于191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筹建,1917年以外国人名命名为慕尔鸣路,1943年更名为茂名路,1946年改为茂名北路。
在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为法、英、美租界割据,道路多以外国人名字命名。
茂名路所在的卢湾区,当时是法租界,道路称谓多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
1943年,上海当局为了排除法、英、美在上海的影响,同时把200多条道路的外国名字改为中国地名,茂名路就是其中一条。
不过1943年是日本侵略中国、汪伪集团统治上海的时候,更改上海的地名,大概也是日本侵略者带有某种目的的政策吧,好在没有以日本地方名字命名,也算改名者有点中国人的良心。
时到今日,上海市区以中国地方命名的道路占大多数,有的以省名命名,如西藏路、广东路、四川路、河南路等,有的以默
默无闻的小县命名,如马当路。
以广东省县市命名的除茂名路外,还有汕头路、新会路、新丰路、紫金路、顺德路等。
当时的茂名县,即包括今天的高州市、茂南区、吴川市的一部分,为什么改路名会想到广东的这个偏僻县地,我想,一是原来道路的名字“慕尔鸣”的读音与“茂名”相谐,所以改名者用了谐音来更改路名。
再者,也需要茂名县有一定知名度。
在近代,由于茂名县教育的发展,培育和成就了不少人才,比如杨永泰、丁衍庸、丁颖、梁华盛、邓龙光,陈济棠夫人莫秀英等,以及茂名人到外埠上学经商当官,使它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至少给了改路名者印象,才有上海出现茂名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