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理想目标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理想目标
很多糖尿病患得了糖尿病后,以为只要把血糖值降下来就行了,其实不然,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还有很多的,有血糖水平的控制,糖化血经蛋白的控制,还有总胆固醇的控制,高密度脂蛋白的控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还有甘油三脂血压体重指数的控制等等,所以治疗糖尿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顾此失彼的。
当然得了糖尿病首先要将血糖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而且控制血糖是全天候的事,不只是空腹或者餐后两小时就行了,那么我们要将血糖控制在什么水平才是最理想的呢?
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应该是:空腹<6.1mmol/L,餐后1小时≤8.3 mmol/L,餐后2小时≤7.2mmol/L,餐后3小时≤6.1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
较好血糖控制水平:空腹≤7.2 mmol儿,餐后1小时≤10.0 mmol/L,餐后2小时<8.3 mmol/L,餐后3小时≤7.2 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
不良的血糖水平:空腹﹥7.0 餐后2小时﹥10.0 就属于不良了.
反映人体近三个月来平均水平的指指标是HbA1c(%)糖化血经蛋白。
所以控制血糖不得不看这个数字,HbA1c(%)理想水平是﹤6.2,6.2-8.0属于一般,﹥8.0就不良了。
糖尿病患者需得按上述要求来安排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的方法,必要时辅之以药物治疗,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理想状态,才能尽量避免由于血糖过高而产生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生活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老年人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及低血糖预防治疗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
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
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老年人低血糖症的鉴别诊断
1.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当低血糖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样发作、意识障碍、精神错乱、行为异常时,易误诊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如果能及时查血糖,发现血糖低则有助于低血糖的诊断。
2.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低血糖昏迷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如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脑血管意外、肝性脑病等混淆。
检查血糖水平很重要。
3.神经性无力症:此症有焦虑、不安、乏力、神经质等表现,但症状的出现与血糖水平高低无关。
4.非低血糖综合征:病人可有疲惫、淡漠、迟钝、痉挛、心悸等类似低血糖的表现,但查血糖不低。
服糖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老年人低血糖症的并发症
可并发心律失常,脑萎缩、脑梗死等。
老年人低血糖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寻找致低血糖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同时消除致病因素能减轻和防止低血糖的发作。
对老年人用降糖药剂量需谨慎对长效磺酰脲类,尤其是格列本脲在应用时更应慎重。
低血糖早期症状不明显,当一旦发生,症状很严重,应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至少密切观察72小时,并不断监测血糖浓度。
及时调整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随访内容

常规管理
强化管理
症状
3个月1次
每2个月次
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
3个月1次
每2个月1次
生活方式指导
3个月1次
每2个月1次
血压
3个月1次
每2个月1次
空腹和餐后血糖
1个月1次
1个月至少1次
体格检查
3个月1次
每2个月1次
注:常规管理面对面随访次数达4次,强化管理面对面随访达6次;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每半年调整1次管理级别。
TG(mmol/L)
<1.7
TC(mmol/L)
<4.5
体重指数
BMI(kg/m2)
<24.0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mg/mmol)
男性<2.5(22mg/g),女性<3.5(31mg/g)
尿白蛋白排泄率
μg/min
<20(30mg/24小时)
主动有氧运动
(分钟/周)
≥150
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内容和频次
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7.0%(需个别化考虑)
空腹(餐前)血糖
4.4-7.0mmol/L
非空腹时血糖
<10.0mmol/L
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
140mmHg/80mmHg
血脂
LDL-C(mmol/L)
未合并冠心病<2.6
合并冠心病<1.8
HDL-C(mmol/L)
男性>1.0,女性>1.3
糖尿病管理工作方案

《糖尿病管理工作方案》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裙众的身体健康,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的糖尿病管理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一、工作目标通过本工作方案的实施,旨在达到以下工作目标:1.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逝去率。
2. 建立健全糖尿病管理体系,规范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 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加强糖尿病科研和人才培养,推动糖尿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5. 整合医疗资源,形成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合力,提高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工作内容(一)糖尿病筛查与诊断1. 加强糖尿病高危人裙的筛查工作,对芳龄≥40 岁、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糖尿病高危人裙,定期进行血糖筛查。
2. 规范糖尿病的诊断流程,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诊断标准,对筛查发现的疑似糖尿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明确诊断。
3. 建立糖尿病诊断登记制度,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登记,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情况、治疗方案等,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二)糖尿病治疗1.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芳龄、性莂、病情、并发症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和血糖监测等方面。
2. 饮食控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等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和摄入量。
3. 运动治疗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
运动方式和强度应根据患者的芳龄、病情、身体状况等进行个体化选择。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一、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二、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三、糖尿病应该怎么预防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1、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老年人空度血糖可控制在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可控制在11.1mmol/L以下,并由营养科医生进行营养指导饿坚持经常锻炼活动。
血糖空腹,4.4~6.1mmol/L,≤7.0mmol/L。
>7.0mmol/L。
非空腹,4.4~8.0mmol/L,≤10.0mmol/L >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160/95mmHg。
2、糖尿病的病理病症
2.1、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2、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3.1、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3.2、不典型症状: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
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
3.3、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
可出现食欲减退、。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
糖尿病患者 是否在服用他汀药物 否 是 继续治疗
LDL-C<100mg/dl (2.6mmol/L) 否
强 化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不了解
检查血脂
• 他汀药物禁忌证 否
是
禁用他汀药物
他汀药物适应证 • 心脑血管病史 • 年龄≥40岁 • 年龄<40岁,合并≥1项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和治疗路径
要点提示
●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A);血压<130/80 mmHg; LDL-C<2.6 mmol/L(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1.8 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 管疾病);BMI<24 kg/m2 ● 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 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 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更适合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 大血管并发症 ●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 糖控制达标时,应开始药物治疗 ●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 一种口服药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采用二种,甚至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如血糖 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 HbA1c控制目标为<7%。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
(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
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那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究竟是多少呢?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成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44 70 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小于 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应控制在小于70%。
然而,血糖控制目标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糖尿病类型、病程、有无并发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血糖控制目标相对宽松。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空腹血糖可控制在 50 100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可在 56 100 mmol/L 之间。
对于青春期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接近成年人。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需要更加谨慎地制定。
如果患者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较长,没有严重的低血糖风险,那么血糖控制目标可以与一般成年人接近。
但如果患者存在多种慢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预期寿命较短或有严重低血糖风险,那么空腹血糖可放宽至70 90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可在 80 111 mmol/L 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0% 80%。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要求较为严格。
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33 53 mmol/L,餐后 1 小时血糖应小于 78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小于 67 mmol/L。
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在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时,还需要考虑低血糖的风险。
低血糖可能会导致头晕、心慌、出汗、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严重后果。
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如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血糖波动的情况。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 综合控制指生活方式干预,及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的 药物治疗和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目标应具有综合性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 异。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 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 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
近期目标 消除糖尿病症状 和防止急性代谢 并发症
远期目标
预防慢性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的临床 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 脂等水平的升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 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 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 措施。降糖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教 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为了避免低血糖,血糖值≤5.6mmol/L时,重新评估降糖治疗, 血糖值<3.9mmol/L必须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10mmol/L启用胰岛素,血糖保持在7.8-10mmol/L,不 建议血糖控制目标<6.1mmol/L
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 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 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 调整中,可将HbA1c≥7%作为 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 标准。血糖控制应根据SMBG 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 断。
生活方式干预3月*
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