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0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2 图书目录
基本信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2006年9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顾海良、梅荣政。 本书主要论述了自1848年《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所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 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等内容。
第4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拓展
4.1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理论 4.2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4.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阐述 思考题
第5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
命运 5.1伯恩施坦主义的出现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5.2德法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论争 5.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思考题
第2章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1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2.2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2.3新世界观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思考题
第3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的探
索 3.1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 3.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理论创新 3.3劳动价值论上的科学革命 3.4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3.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探索 3.6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 思考题
谢谢观看
第9章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
第10章对当代资本主 义发展及其特征和阶
第12章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历程及其
意义
第11章苏联东欧剧 变与马克思主义的
命运
第13章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的最新
发展
第1章导论
1.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程 1.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 思考题
第12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姓名:学号:班级:思政2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报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一个和马克思主义接触很多的专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不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所以在一学期的学习里我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有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和发展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

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丰富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

其次,我了解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有过许多次思想转变的,他的思想转变历程是:(1)1835—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是其思想的起点;(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了初步的唯物主义认识,明显地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历史长河中出现!想想看啊,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不平等,不就像一堆干柴等待着烈火点燃吗?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出来,用他们深刻的思想给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比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遭受着残酷剥削,这时候马克思主义挺身而出,为他们发声!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呀!那简直就是在狂风暴雨中前行。

它不断受到各种质疑和挑战,可就像顽强的小草,咋样都能扎根生长。

就如同在面对保守势力的打压时,马克思主义者们依然坚定地传播着真理,这是多么不容易啊!3.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实践,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这就好比不同的花朵在各自的土壤里绽放出独特的美丽。

俄国的十月革命,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开出的绚烂之花吗?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4.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影响,那简直大了去了!它就像是一股汹涌的浪潮,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

看看那些曾经被压迫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争取到了自己的权益,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比如一些国家工人阶级地位的提升,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那可是永不停歇的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不断有新的源泉注入。

从列宁到毛泽东,再到后来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都在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吗?这是多么值得赞叹的传承啊!6.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像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你会看到无数人为之奋斗的身影,听到他们激昂的呐喊。

这难道不让人热血沸腾吗?不信你去了解了解那些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故事,肯定会被深深打动。

7.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啊!它就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光芒会越来越耀眼。

尽管会有困难和挑战,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磨灭。

想想未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世界会变得多么美好呀!我的观点结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充满了奋斗、创新和希望,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学习,去感受它的伟大魅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报告

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感问题一:马克思在当时为何一直强调工人革命马上就要到来为了准备这个读书报告,我翻开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本后书,我认真且努力地阅读,虽然感觉到它的枯燥。

经过愈加深入地阅读,我愈发感受到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皮毛,我之前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确实了解不多。

在读着读着的时候,我发现马克思在早期一直很乐观的认为大规模的工人革命或者全欧洲的工人革命都即将到来。

他当怎会如此乐观的估计呢,我不是很清楚,因为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即使到了如今二十一世纪,工人革命也没怎么发生,社会主义国家只是少数,整个世界的主流都是资本主义,而且看起来资本主义现在也正处于上升时期,短时间来看是不会灭亡的。

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78页中:“只要法国发生任何一次新的无产阶级起义,都必然会引起世界战争。

新的法国革命将被迫立刻越出本国范围去夺取欧洲的地区,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实现19世纪的社会革命。

”还有87页中:“1956年上半年,英国面临着一场以金融货币危机为特征的严重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新的危机必然将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对此,我也感到疑惑,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以致到后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他自己也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顶峰,再盛极而衰,那时才由工人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我记得是不是上课时好像也说过,当一种生产方式它所发挥的生产力没有完全释放完毕的时候,也就是当它还没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时,一般是不会灭亡的。

这是我自己脑海中的已经形成的观点,也不知道是否就一定正确。

马克思当时他难道就没有看到资本主义还有巨大的潜力吗?我只能理解为历史的局限性了。

他在《资本论》中也曾说过:“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他认为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社会主义不久就会在全欧洲取得胜利。

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这是我自己在看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我自己当时也积极地思考和去寻找答案,结论一: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健全,社会确实很黑暗,普通大众特别是工人阶级生活的确实非常贫困,社会矛盾尖锐,所以这也就让马克思看起来就要发生大规模工人革命一样。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一、纲要(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基本理论1、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2、马克思的基本信息(国籍、学历,主要看大学)——Who3、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必然性——How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组成与来源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 What7、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部分。

2、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部分。

3、关于布哈林和斯大林的争论部分。

4、关于“苏联模式”部分。

5、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部分。

6、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

7、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

8、关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部分。

9、关于第二国际与伯恩斯坦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理论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基本理论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7、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的失误8、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9、毛泽东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四)题型(分值*数目)1、单项选择:2*102、简答:6*53、辨析:10*34、论述:(3选1):20*1二、基本要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基本理论1、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1)这是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据史立论;(2)这是科学理解和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理论定位;(3)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形势;(4)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必须的——专业所需。

(百度文库版)2、马克思其人:(1)马克思(1818—1883),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国莱茵省。

(2)1830年10月进入特利尔中学,中学毕业论文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3)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主修法律,受到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影响,政治观点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观点上是热烈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者;(4)18岁后转入柏林大学,对哲学与历史产生兴趣,期间,马克思转向黑格尔,从黑格尔深刻的思想海洋中汲取智慧;(5)取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申请论文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6)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则转向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材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展史简单总结1.1844手稿及异化理论《手稿》是马克思在完成思想转变过程中,系统阐述无产阶级理论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手稿》的重大意义在于,马克思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并在对以往的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为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做了准备。

在《手稿》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主要的含义就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主体自身。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具有摧残性的一面。

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第一: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生产越多,占有越少)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

(劳动变成强制与被迫性活动)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把自由意志活动变为维持个人生活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压迫剥削与被压迫剥削)意义:《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异化劳动理论朝着从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其次,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为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以及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揭示开辟了道路。

再次,异化劳动理论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阐明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初步揭示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从而为马克思后来科学地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2.《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与唯物史观《意识形态》中,马恩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是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标志,不仅使马恩在哲学方面实现变革,也为他们创立完整的马义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

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论述了社会史观的基本问题,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最初表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doc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doc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大纲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目代码:3375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二)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三)克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二)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四)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五)《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六)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三、博大精探的理论体系(一)《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三)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四)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五)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四、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一)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三)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五、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一)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二)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三)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四)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五)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六、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得失(三)新经济政策的最初实践(四)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七、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一)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二)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四)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二)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三)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四)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九、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二)柯尔施与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他的西方革命道路(四)“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十、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一)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三)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十一、当代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流派(一)“欧洲共产主义”(二)法兰克福学派(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趋向(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趋势(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十二、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一)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成果及理论贡献(三)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十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科学体系(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三)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时间跨度为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立场的转变。

他们适应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要求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在批判的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新的特征,与此同时,工人运动高潮迭起。

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不断增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结论。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且不断发展的时期,时间的跨度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的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针对中国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方面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复杂状况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也出现也失误但为以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一时期,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处理好学习苏联模式和根据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加之苏联实行大党大国主义,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曲折。

第四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低潮中重新奋起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受到挫折和冲击,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生产关系理论摘要: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着丰富的生产关系理论。

本文对其主要方面作些探索性的研究,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内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在生产的“四环说”。

(一)生产关系的内涵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对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它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以上所说的对生产关系具体内容的表述,显然完全不一致。

这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

人们习惯上马克思的表述概括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把斯大林的表述概括为“三分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就有人对“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其后展开了激烈讨论,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57 ~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虽然都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的实质不是物,而是在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下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把资本看成一种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就说明了资本这种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就像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样,它的灭亡也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不仅认为商品、货币、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而且认为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也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论述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第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或矛盾,揭露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认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经济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成为商品。

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社会总劳动。

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由于交换才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关系。

因此,在商品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种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把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颠倒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第二,关于货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或矛盾的分析,揭露了货币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关系之中,但它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各种使用价值可以互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劳动的量的存在是劳动时间,交换价值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

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不同,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劳动的社会规定性,交换价值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不断扩大,于是表现交换价值的等价物就从个别等价物发展为特殊等价物,从特殊等价物发展为一般等价物,最后从一般等价物发展为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交换过程解脱了一切形式规定性,使直接的物质形态彼此发生关系,就进一步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强化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形成了货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

第三,关于资本的拜物教性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发展为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以更高级、更隐蔽的形式用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这就是说,资本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 , 社会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好像都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都好像是从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

第四,关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拜物教性质。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进一步强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所有的个别资本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运行,而是在不断循环和周转中形成互为条件、互相交错的资本运动的总体——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因为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过程中,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和利息,由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形成的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收入,似乎不是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资本家的资本及其经营活动。

而借贷资本家的利息不仅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无关,似乎是资本自身固有的增值能力,它好像更不是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样,“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完成了”。

由于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在分割利润时能获得地租,又进一步神秘化了资本关系,似乎地租是由占有土地获得的,与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完全无关。

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分配和分割来看,利润确实来源于产业资本,地租确实来源于土地所有权,利息确实来源于借贷资本,工资确实来源于工人的劳动。

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来看,利润、利息、地租、工资都来源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来源于工人的对象化的劳动。

所以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利润(或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财富一般的各个组成部分同其各种源泉的联系的“三位一体”的公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的生产关系和它们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

”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条”。

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把利润、利息、地租的唯一的直接来源归结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它就把上面那些虚伪的假象和错觉,把财富的不同要素互相间的这种独立化和硬化,把这种物的人格化和生产关系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这个宗教揭穿了”。

此外,马克思还揭露了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等,不仅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而且减弱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些同样具有拜物教的性质。

(三)生产关系的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而且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就批判蒲鲁东只看到人们是在生产关系中生产产品的,却看不到生产关系同产品一样,也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他说:“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

但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又从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

”这个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单纯的连续性,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生产过程本身的结果不断重新生产出来,一方面不断生产出占有客观劳动条件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不断生产出仅仅有主观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如果说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则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一极是更多和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

其次,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互相生产出自己的对立面。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

没有雇佣工人,资本家就失去了剥削对象,他就不再成其为资本家了;没有资本家,雇佣工人不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就得不到生活资料,就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资本家不断地生产出雇佣工人,雇佣工人客观上也不断地生产出资本家,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来,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马克思指出:“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作资本,当作同它相异己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而资本家同样不断地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同它本身对象化在其中和借以实现的资料相分离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本身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作雇佣工人来生产。

工人的这种不断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的关系前面讲到斯大林把生产关系的内容分为三项,理论界称之为生产关系的“三分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并论述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界称之为“四环说”。

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作了深入的分析。

他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

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

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

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

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既不是孤立的生产力的运动过程,也不是孤立的生产关系的运动过程,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