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教材分析及备课素材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11 军神》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11 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 军神》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位军人的生活和训练为背景,通过讲述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坚持,展现了军人的英勇和坚韧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敬佩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叙述性的课文能够进行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军人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军人的坚韧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军人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理解和分析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和视频,来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军人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文主题。
2.自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彼此的疑问,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军人精神,解答学生的疑问。
5.实践: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表达对军人的敬佩之情和爱国情怀。
6.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军人的坚韧精神和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的主题和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军人精神坚韧爱国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1军神》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1 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 军神》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展现出了我国军队的英勇精神。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感受军神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战争策略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战争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神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感受军神的英勇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专业术语,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战争图片、历史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军神的英勇精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专业术语,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军神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抗日战争背景•军神的英勇精神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和课后反馈三个方面进行。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1《军神》说课稿(7)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1《军神》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日、保卫家园的故事。
通过描写这位战士坚定的信念、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抗日信念。
课文以真实、感人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叙事性和描写性的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军事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他们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军神的形象和课文所传达的民族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军神的形象,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军神的坚定信念和英勇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军神的形象和课文所传达的民族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感受军神的形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抗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引入课文的学习。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讲解: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军神形象的理解,并讨论课文所传达的民族精神。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为例,展示了他的勇敢、智慧、坚韧和爱国情怀。
课文通过讲述刘伯承将军在战争中受伤,坚持不用麻醉药进行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他的顽强意志和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将军的英勇和坚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于将军的事迹和精神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深入体会将军的英勇和坚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刘伯承将军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将军的英勇和坚韧,以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1.朗读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伯承将军的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军的英勇和坚韧,以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4.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1 军神》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1 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 军神》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为例,讲述了他在一次战斗中受伤,却坚持不用麻醉药进行手术的故事,展现了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
课文通过刘伯承将军的口吻,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勇敢面对痛苦,坚定信念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叙事性文本的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描述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理解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并从中受到启发。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理解刘伯承将军的品质。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会通过展示刘伯承将军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将军的知识,然后引入今天的课文《11 军神》。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大意。
3.细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找出描述刘伯承将军坚强意志的句子,并讨论刘伯承将军的品质。
4.理解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对刘伯承将军品质的理解,并讨论如何将这种品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对课文进行小结,再次强调刘伯承将军的品质,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课文标题《11 军神》和刘伯承将军的品质。
统(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1-军神说课稿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1 《军神》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达了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
(一)教材分析《军神》的作者是毕必成,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与赞扬的感情。
文中有大量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文字凝练,塑造人物形象十分出色。
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不难,因此在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这也是单元主题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1.认识“沃、匪”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等15个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刘伯承治疗时的镇定与手术后的坚强,坚定向革命前辈学习的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刘伯承治疗时的镇定与手术后的坚强,坚定向革命前辈学习的决心。
二、说教法: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语言凝练,动作神态刻画出人物内心活动,人物语言也随之变化,我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跟随范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出人物性格和语气。
2.讲解点拨教学法本课的语言凝练而形象,贴合人物身份,对重点字句段需要细致分析。
我采取讲解点拨教学法,让学生抓住一处,带领分析,如何从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感受人物内心活动,再点拨学生发现后面人物内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刻画方式给人带来的生动鲜活感。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人物相关资料,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及课文中人物的相关资料。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11《军神》说课稿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11《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著名军事家刘伯承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英勇事迹。
课文通过描述刘伯承将军在一次战斗中眼睛受伤,却被医生告知需要取出眼珠子才能保住生命,但将军坚决要求只做手术而不打麻醉剂的故事,展现了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品质以及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英雄人物的认识有限,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伯承将军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认为刘伯承将军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并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找出依据。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伯承将军在课文中的言行举止,从而揭示他的勇敢、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1军神》(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1 军神》(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 军神》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为例,展示了他的勇敢、智慧、坚定和毅力。
课文通过讲述刘伯承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经历,表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对事业的忠诚。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将军的英勇和智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战争和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对于刘伯承将军的事迹和精神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将军的英勇和智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英勇、智慧、坚定和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英勇、智慧、坚定和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讲授法则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军神,引出本课课题《11 军神》。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英勇、智慧、坚定和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军神》【教材分析】《军神》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
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应挖掘出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
组织学生对文中的语感点进行重锤敲击,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领悟,从而深化对人物的认识,促进语感的形成。
【作者介绍】作者简介:毕必成,男,1941年2月5日出生,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中国著名电影编剧。
毕必成共创作200万字文学作品,创作并已拍摄的电影剧本12部,发表的电影剧本21部,电视剧本80部(集)。
题材比较多样,艺术手法也日臻成熟。
因病于1993年12月22日逝世。
在电影文学创作方面,毕必成在创作《庐山恋》之前,已写了一个《他爱谁》,1981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
也就是说,对于电影文学的若干创作程序和规律,已有所涉猎,并非完全“白手起家”。
毕必成在文学创作道路已奋斗了十七八年,有较多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毕必成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他经常写些小说、散文、特写、通讯,并时有见诸报端。
毕必成笔头来得快,勤于学习、观察、思考,善于构思情节、捕捉细节、刻画人物,这些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毕必成的艺术构思是大胆、有突破性,求新,求巧,但是具体落笔时又恰当地掌握历史分寸感,这是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技高一筹的地方。
主要作品:毕必成先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路》、《庐山恋》、《赛虎》及大型话剧《锁不住的春光》等作品。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岳家小将》(1984年,编剧);《钢锉将军》((1986年,编剧);《密令截击》(1986年,编剧);《青年刘伯承》(1996年,编剧);《赛虎》(1982年,编剧);《庐山恋》(1980年年,编剧);《他爱谁?》(1980年,编剧);《冒险的美国女人》(1989年,编剧);《来的都是客》(1990年,编剧);《远方的星》(1983年,编剧)。
还有文章《军神》已编入小学课本。
荣誉奖项:《庐山恋》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被告山杠爷》获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及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
电影文学剧本《赛虎》(已拍摄发行)获1984年江西省创作一等奖、《冒险的美国女人》(已拍摄发行)获1989年八一厂小百花编剧奖。
《庐山恋》是毕必成的成名之作,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一位侨居美国的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回到祖国庐山游览观光,与中共一位高级干部的儿子巧遇,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恋爱过程跌宕起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英年早逝:正当毕必成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1993年12月22日凌晨,他在上海不幸去世,享年52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刘伯承简介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声名远扬。
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
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
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
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
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
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
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
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
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劲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
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
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
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
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
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
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
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000多人。
刘伯承也注意学习日军的长处,百团大战中关家墒一战后,他马上去看敌人阵地,发现鬼子临时挖的“猫耳洞”对防炮很有用,便推广到各部队。
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也正是革命军队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结果。
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刘伯承不愿人称他为军事家。
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
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有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最后选择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旧址。
1951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
在刘伯承50岁诞辰时,邓小平曾撰文这样写过他的特点----。
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生活。
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刘伯承的故事一根打狗棍刘伯承是野司首长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首长,体质差,眼睛高度近视,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艰苦,行路有些困难。
进入大别山,山陡、林密、路险,很多地方马也不能骑。
同志们看刘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绑了一副担架让刘伯承坐。
刘伯承说:“我走路难,你们走路就不难?我们一起锻炼吧。
”他坚决不坐担架,连同志们搀扶也不让。
警卫员没办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让他拄着。
由于竹子砍得比人还高,邓小平对那位警卫员说:“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这么长的棍子多像个要饭的!”刘伯承听了恢谐地说“要饭的棍子就是要长,才不受狗之欺。
我要拿着大别山的这根打狗棍,把中国头号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打倒!”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一捧红枣由于人民解放军刚转入外线作战,又是千里行军,部队给养十分困难,经常几天不见油盐,有时连吃饭也成了问题。
一天,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长进入大别山中心区金家寨的洪家湾,司令部断了粮,到下午一点,还没吃到中午饭,管后勤的同志正在为难,一个警卫员捧着一捧大红枣送给刘伯承和邓小平。
刘伯承问红枣是哪里搞来的,警卫员说是过黄河时,从家里带来的,刘伯承、邓小平叫大家吃,大家叫首长吃。
刘伯承捏了个红枣放在嘴里,笑着说:“河北父老的心意就像这枣子,既红又甜。
”邓小平说:“红枣是个好果子,又甜、又补、又管饿。
”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就这样,几颗枣子,就算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长一顿中饭了。
金丝毛毯刘伯承同志对大别山人民十分体贴。
一次一个饲养员到一个村庄去买稻草,村庄没人,刘伯承叫饲养员把钱放在群众家神台上。
饲养员是个北方人,不会捆那些七长八短的稻草,背起来,一路不断丢撒,刘伯承就跟在后面拾。
他对饲养员说:“稻草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用处可大了。
你们北方人不知道,山里人住房要靠它盖,耕牛要靠它喂,床上要靠它铺。
农民用稻草铺床,叫作‘金丝毛毯’,说明农民是很珍惜稻草的,丢了多可惜呀!”刘伯承的一席话深深感动了饲养员,他也跟着刘伯承将一根一根丢撒的稻草拾起来,重新捆好,深情地说:“我一定记住刘司令员的话,爱惜稻草,不能随便丢撒。
”一包冰糖刘伯承在大别山来回转战,身体越来越弱,同志们心里都很难过,也想不出好办法。
一天又转到金家寨,下面同志送来一小包冰糖给刘伯承,刘伯承很严肃地问冰糖是从哪里搞来的,警卫员说是下面同志送来的。
刘伯承坚决不要,要警卫员退回去,警卫员难过地说:“首长身体这么差,怎么领导我们坚持大别山斗争啊,这是下面同志的心意,我不好退。
”刘伯承看警卫员很为难,说:“好吧,你不退,我来处理。
”他把一包冰糖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分给这个伤员,那个病号,司令部,政治部中的老弱病残,每人送一块,并招呼说:“这是老区人民的心意。
”同志们接到这块冰糖,还没吃,心里就甜了。
刘伯承善用“守株待兔”1937年10月26日,我军在平定县东七亘村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军辎重部队。
照一般地“胜战不复”地原则,我军短期内不能“守株待兔”,即在同一地点对同一股敌人再次设伏。
但刘伯承是个谋略高手,他认为这支日军想预定地区输送物资地人物没有完成,前方急需补充,除七亘村之外,又不可能绕道别处。
特别是日军料定我伏击成功后,必定转移到他处,不敢再返回原地。
根据这些情况,刘伯承算定日军近日内必定再次经过七亘村,于是毅然再次再原地伏击敌人。
果然弹未虚发,三日后又歼敌百余。
影视作品:《青年刘伯承》《青年刘伯承》是赵为恒导演,孙松、杜雨露、王志刚、刘永泉、谢娜主演的电影。
1996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讲述青年刘伯承在反袁救国斗争中具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表现了刘伯承英勇善战、意志顽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不懈精神。
叙述了刘伯承在吴玉章、杨暗公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故事。
影片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战斗场面、雄浑凝重的音乐气氛,艺术地再现了刘伯承青年时代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追求真理、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革命之路的战斗历程。
《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元帅》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中视线文化传媒公司等出品历史剧,并由张玉中执导,刘之冰、王嘉、王晖、梁春书共同主演。
该剧讲述了从刘伯承元帅开始上学堂一直到离世的整个一生。
该剧已于2012年12月19日在央视首播。
剧情简介: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功勋卓著,战功彪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