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恋_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析自我同一性和依恋的概念,进而阐述它们在青少年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回顾相关理论和研究,探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如何与依恋关系相互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发展领域贡献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目标和人生观的整合和确认。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
在理论框架方面,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
他认为,青少年期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需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了同一性危机的重要性,即青少年在探索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逐渐成熟。
在青少年早期,个体开始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可能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定位。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青少年逐渐形成了更为稳定和清晰的自我认同。
依恋理论也为理解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青少年阶段,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探索自我和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涉及个体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目标和人生观的整合和确认。
最新社会心理学+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依恋是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于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
早期依恋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
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依恋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使儿童在安全依恋的模式下健康成长。
本文对依恋的形成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建立安全依恋模式的应对策略,对于培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依恋,依恋类型,影响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 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选择给儿童正确的依恋模式,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意义。
一、依恋(一)依恋的定义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他以该术语描述我们对于生活中某一特定个体的强烈情感联系。
他认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与陪伴者交往中往往感到愉悦,当他们感到压力或不确定时,陪伴者的出现是一种安慰。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或不信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依恋的形成尽管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对其产生了感情,但对婴儿来说,对另一个人形成真正的情感依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依恋是在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依恋最早产生于母婴之间,因为母亲是婴儿接触最多、最广泛的抚养者。
在与母亲最亲密、最密切的感情接触与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虽然婴儿最初的依恋对象是母亲,如果父亲与婴儿交往的事件增多,婴儿也会形成对父亲的依恋。
依恋的形成是相互的,父母对婴儿的精心护理、关爱,婴儿对父母产生依恋,但婴儿的微笑、声音、长相可爱及满足父母希望等也吸引父母对婴儿的依恋。
多年前,施卡福和埃莫森对一组刚出生的苏格兰婴儿进行了18个月的追踪研究。
婴儿的母亲每个月都要接受一次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为了确定:(1)在7种情景中婴儿同亲密的陪伴者分离时的反应;(2)婴儿的分离反应是指向哪个个体。
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

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依恋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依恋行为和依恋情感。
其中,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是依恋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理论介绍、研究发现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来探讨心理发展中的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
一、理论介绍1. 依恋理论的概念与背景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思提出,他们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依赖情感关系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依恋行为和依恋情感在婴幼儿阶段就开始发展,并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2. 安全依恋的特点和意义安全依恋是依恋理论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它表现为个体对主要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或主要照看者)的信任和信赖。
安全依恋的个体在情感上感到稳定、舒适,并具备探索和独立的能力。
相比其他类型的依恋(如焦虑依恋或回避依恋),安全依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建立具有积极影响。
3. 关系质量的定义和测量关系质量是依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评估了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研究者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来测量关系质量,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友谊关系等。
二、研究发现1. 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好的自尊、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更健康的应对方式以及更好的社交能力。
此外,安全依恋还与较低的心理疾病风险和更好的适应能力相关。
2. 关系质量与幸福感关系质量对于个体的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关系质量良好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满意度,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度和支持感受到强烈的正相关。
夫妻关系中的关系质量也被认为对子女的积极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际应用1. 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安全依恋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个体依恋类型的评估,临床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支持。
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早期儿童发展中与关爱者形成的情感连接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父母关系、亲子互动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
一、依恋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安全依恋是指儿童与父母(或主要照料者)之间建立的稳定、亲密的关系。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对父母的信任、情感稳定和对外界的积极探索性行为。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展现出较强的自尊和自信。
2. 不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常常试图避免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独立性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情感冷漠的特点。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全感,常常出现过度依赖和焦虑的情绪。
混合型依恋则是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结合。
研究发现,这些不安全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二、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1. 父母行为的培养父母的行为对于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适度体贴和关心孩子的需求,建立起安全的情感连接。
父母的稳定性和情感支持也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依恋模式。
2. 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感也是依恋模式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个稳定、支持和爱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而在不稳定或有暴力等不安全因素存在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则更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恋。
3. 心理治疗的帮助对于成年人来说,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过去依恋模式所带来的困扰。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互动,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并通过建立安全的人际关系来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依恋模式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安全依恋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不安全依恋则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

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依恋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在青少年时期,依恋对其行为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青少年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通常渴望与他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尤其是与亲密关系如父母或亲密朋友之间的依恋关系。
1. 自卑和攻击行为缺乏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自卑感,并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
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攻击他人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无助感。
2. 沉迷于社交媒体依恋不安全的青少年可能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他们可能凭借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关注来获取自我价值感,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交媒体产生过度依赖,并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人际关系。
3. 偏离学习和学业问题缺乏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可能对学习和学业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和动力。
他们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缺乏自律,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和学习问题的出现。
第二部分: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原因青少年期是个人形成依恋的重要时期,但一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依恋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缺乏温暖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不安全的依恋,而一个积极、安全的家庭环境则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依恋模式。
2. 社交环境青少年所处的社交环境也对其依恋模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负面的社交经历、孤立和排斥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第三部分:解决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可能方案虽然形成安全依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有些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
1.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青少年发展安全依恋的关键因素。
父母应该表达出理解和接纳,并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以促进孩子的安全依恋的形成。
2. 情感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帮助青少年学会表达和处理情感。
这将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改善依恋模式。
3. 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那些存在依恋问题的青少年。
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的技巧和策略

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的技巧和策略依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初建立的重要关系之一,对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可以带来安全感、支持和满足感,而不良的依恋关系则常常伴随着焦虑、不安和冲突。
因此,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培养健康依恋关系的技巧和策略。
第一,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良好的沟通是依恋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和需求,因此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包容与尊重。
在沟通中,要学会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此外,保持平等和开放的心态,避免指责和批评,能够促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
第二,培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依恋关系中的纽带,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共同的兴趣可以使双方有更多的话题和活动,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提高依恋关系的质量。
因此,双方可以共同寻找感兴趣的事物,并定期安排共同参与的活动,如运动、旅游或学习等,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亲密感。
第三,建立健康的界限和独立性。
在依恋关系中,个体之间的独立性和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需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和界限,并表达出来。
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需求和界限。
建立健康的界限可以避免双方依赖关系过重,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从而更好地平衡个人发展与依恋关系之间的关系。
第四,培养积极的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是人们在依恋关系中形成的行为和态度习惯。
有些依恋模式可以促进健康的依恋关系,如互助、支持和尊重;而有些依恋模式则可能影响到依恋关系的质量,如嫉妒、控制和依赖等。
因此,在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中,我们需要提高自我意识,关注自己的依恋模式,并积极改变不利于依恋关系的负面行为和态度。
第五,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
有时候,依恋关系中出现问题是难以自行解决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或婚姻家庭治疗师,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帮助双方解决依恋关系中的问题,并提高依恋关系的质量。
依恋关系—人类心灵的避风港

依恋关系—人类心灵的避风港【摘要】人类的依恋关系是心灵的避风港,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连接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探讨了依恋关系的定义、人类心灵的依恋需求、依恋关系的类型、依恋关系的形成以及依恋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帮助我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
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意味着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关系,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依恋关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稳定的依恋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减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依恋关系,人类心灵,依恋需求,依恋关系类型,依恋关系形成,个体发展,依恋关系影响,重要性,健康依恋关系,心理健康1. 引言1.1 依恋关系—人类心灵的避风港依恋关系是人类心灵中的一种避风港,它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依恋关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还对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依恋关系是一种牢固的情感连接,通过亲密的关系与他人建立起的信任和依赖,帮助个体感到安全、稳定和受到保护。
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建立,个体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形成牢固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发展,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心理健康和稳定的情感状态。
依恋关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和自尊,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
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2. 正文2.1 依恋关系的定义依恋关系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亲密关系,通常是指人们与亲密伴侣、家人或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
依恋关系包括情感依附、信任、支持、理解和共享,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作者:孙宏艳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8期【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养心理服务【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总体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大多数青少年积极向上,对自己有客观准确的评价,对生活、学习和工作有较强的安全感。
但是,部分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如自我接纳差、自卑、焦虑、抑郁、希望感不足、有轻生意念与行为等。
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不断攀升,甚至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些变化值得关注。
多数青少年能客观评价自我,但部分青少年自我接纳程度低并呈下降趋势。
自我接纳是青少年自信的基础,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表现为能客观看待自我,对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接纳和认可的态度。
较好的自我接纳是自我实现与健康人格的前提,进而能够使青少年有勇气迎接困难与挑战。
自我接纳程度低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感受与情绪。
研究发现,虽然多数青少年对自身有客观的认知,但是仍有部分青少年自我接纳程度偏低。
2020年11月—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931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对自我的性格感到满意的比例,初一为43.8%,初二为38.2%,初三为40.0%;表示对自己的相貌和体型感到满意的比例,初一为38.0%,初二为30.3%,初三为31.5%。
可见,作为青少年起端的初中生,对自我的满意度较低,比例基本在三四成左右。
而且对学习的满意度更低,从初一到初三,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8.9%、16.4%、17.7%,比例均不足两成①。
2015年5月—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936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调查。
②纵向比较发现,2020年初中生对自己的性格、相貌和体型、学习状况感到满意的比例和2015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对学习感到满意的比例下降约6个百分点。
和初中生一样,高中生也存在自我接纳程度低的问题,且自我接纳程度呈现下降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陈恩佳(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测量186名青少年。
结果:在乎缺点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11,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205,P<0.01),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485,P<0.001);心理健康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1);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在乎缺点(F=4.521,P=0.004)和心理健康(F=3.009,P=0.03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在乎缺点这一变量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
结论:在乎缺点在依恋和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依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9)02-0240-03A Study on the R elation among A ttachment,P erfectionism and M ental H ealth of A dolescentsCHEN En-jia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 among attachment,perfectionism and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Methods:186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Chinese Adaptation), College Student General Perfectionism Scale and 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Results:“Minding mistakes”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attachment anxiety(r=0.211,P<0.01)and attachment avoiding(r=0.205,P<0.01),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r=-0.485,P<0.001).Mental health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attachment anxiety(r=-0.225,P<0.01)and attachment avoiding(r=-0.213,P<0.01).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 style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minding mistakes”(F=4.521,P=0.004)and mental health(F=3.009,P=0.032).After con-trolling the variable of“minding mistakes”,the direct effect from attachment anxiety and attachment avoiding to mental health was insignificant.Conclusion:“Minding mistakes”fu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anxiety,at-tachment avoiding and mental health.【Key words】Attachment;Perfectionism;Mental health完美主义指个人设定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且认为当事情未达完美标准就不可接受的倾向[1]。
追求完美的动机无疑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完善和成就行为,但如果个体过度地追求完美以至于这种倾向成为个体的神经性需求,则势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调适和人际互动。
因此,研究者将完美主义分为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或者是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
研究者一般认为,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调适和成就行为。
例如,在资质优异和成绩出众的学生中,完美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2]。
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甚至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核心成分。
依恋指的是个体与亲密伙伴间的强烈的情感关系。
Bowlby的依恋理论提出,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的早期经验会内化为个体的内部加工模型,这种模型是“一套个体据此对有关依恋的信息进行组织或取舍的规则”。
这一内部加工模型影响着个体对他人和自身的看法,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并影响着个体在新环境中的期望和预期行为。
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安全型依恋对个体心理健康有负面作用。
本研究试图探讨的是,个体的内部加工模型是否影响着个体对完美的追求,并通过对完美追求的不同倾向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例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是否更多地表现出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而不安全型依恋个体则更可能表现出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
对完美主义在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的研究,能够深化在个体心理发展中依恋作用机制研究,并为当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对象与方法1.1被试在浙江省杭州市某大学共发放问卷198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3.9%。
被试中,男103人,女83人,年龄在18-20岁之间。
·240·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17No.220091.2测量工具1.2.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该量表由李同归和加藤和生[3]修订。
量表包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因子。
1.2.2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由杨宏飞等[4]编制。
该量表包括两个因子:追求高标准和在乎错误。
1.2.3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5]该量表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评定子量表构成,共48道题目。
本研究选用该量表的心理健康子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由15道题目构成。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结果2.1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由表1可知,追求高标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在乎缺点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心理健康相关显著,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
表1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注:*P<0.05,**P<0.01,***P<0.001下同。
2.2青少年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以完美主义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成立,F= 26.493,P=0.000,R2=0.233。
见表2。
由表2可知,追求高标准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在乎缺点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
由表1和表2可知,追求高标准不是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
表2青少年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3不同依恋类型的完美主义、心理健康差异分析根据Bartholomew和Horowitz[6]的两个维度划分为四个依恋类型的理论框架,以被试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量表上的得分4分为分界线,将被试分为不同的依恋类型。
其中低焦虑、低回避个体为安全型,高焦虑、低回避个体为迷恋型,低焦虑、高回避个体为淡漠型,高焦虑、高回避个体为恐惧型。
由表3可知,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在乎缺点(F=4.521,P=.004)和心理健康(F=3.009,P=.03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追求高标准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F=.823,P=.442)。
LSD分析表明,安全型依恋个体在在乎缺点这一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其它三种依恋类型个体,安全型依恋个体在心理健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迷恋型和恐惧型个体。
表3不同依恋类型个体的完美主义、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表4完美主义在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2.4在乎缺点在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研究根据Baron和Kenny[7]提出的中介作用分析策略,探讨了在乎缺点这一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在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由表4可知,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对在乎缺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显著。
当控制在乎缺点这一变量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不再显著。
这表明,在乎缺点对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3讨论研究表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呈负相关。
Brennan等[8]提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是依恋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因子,依恋焦虑以个体害怕被别人拒绝和抛弃为特征,依恋回避则以个体害怕亲密关系、不适应对他人亲密和依赖为特征。
个体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任一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则被认为具有不安全的依恋倾向。
在本研究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于三种不安全型依恋个体。
研究也表明,完美主义中的在乎错误这一因子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
杨宏飞等[4]发现,在乎错误这种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生活满意度相关显著。
同时,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表现出犹豫迟疑、害怕失败、过度谨慎和仔细、过度计划和控制以及极高目标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卷第2期·241·标准五个方面的行为特点[9]。
这些行为特点无疑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本研究支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10]。
研究发现,在乎错误与青少年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相关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乎缺点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的作用。
依恋受到个体在童年期与重要他人之间互动品质的影响。
Hamachek[11]认为,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源于孩子期望获得父母的赞同和接受,如果父母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标准,并对孩子的行为持批评的态度,孩子无法从父母处获得行为的客观反馈和积极评价。
例如,杨宏飞等[12]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完美主义与知觉到的父母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且知觉到的父亲完美主义与母亲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