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噪声与振动..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环保设计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环保设计作业指导书

环境工程环保设计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工程与环保设计概述 (4)1.2 环保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4)1.3 环保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4)第2章环境工程设计与评价方法 (5)2.1 环境工程设计流程 (5)2.1.1 前期调研 (5)2.1.2 方案制定 (5)2.1.3 方案评估 (5)2.1.4 设计深化 (5)2.1.5 设计评审 (5)2.2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5)2.2.1 环境影响识别 (5)2.2.2 环境影响预测 (6)2.2.3 环境影响评价 (6)2.2.4 环境保护措施 (6)2.3 环保设计方案比选 (6)2.3.1 技术可行性 (6)2.3.2 经济效益 (6)2.3.3 环境效益 (6)2.3.4 社会效益 (6)2.3.5 可持续发展 (6)第3章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 (6)3.1 水质分析与评价 (6)3.1.1 水样采集 (6)3.1.2 水质分析方法 (7)3.1.3 水质评价 (7)3.2 水处理技术与方法 (7)3.2.1 物理处理技术 (7)3.2.2 化学处理技术 (7)3.2.3 生物处理技术 (7)3.2.4 集成处理技术 (7)3.3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实例 (7)3.3.1 工程设计原则 (7)3.3.2 工艺流程设计 (7)3.3.3 主要构筑物设计 (7)3.3.4 实例分析 (8)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 (8)4.1 大气质量分析与评价 (8)4.1.1 分析方法 (8)4.1.2 评价内容 (8)4.2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 (8)4.2.1 控制技术 (8)4.2.2 控制方法 (8)4.3 除尘脱硫工程设计与实例 (8)4.3.1 除尘工程设计 (8)4.3.2 脱硫工程设计 (8)4.3.3 实例分析 (9)第5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设计 (9)5.1 固体废物分类与特性 (9)5.1.1 固体废物分类 (9)5.1.2 固体废物特性 (9)5.2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方法 (9)5.2.1 压缩与粉碎技术 (9)5.2.2 焚烧技术 (9)5.2.3 堆肥技术 (10)5.2.4 生物处理技术 (10)5.2.5 污泥处理技术 (10)5.2.6 危险废物处理技术 (10)5.3 填埋场设计与实例 (10)5.3.1 填埋场设计原则 (10)5.3.2 填埋场设计内容 (10)5.3.3 实例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设计 (10)6.1 噪声与振动评价方法 (10)6.1.1 噪声评价 (10)6.1.2 振动评价 (11)6.2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1)6.2.1 噪声控制技术 (11)6.2.2 振动控制技术 (11)6.3 噪声治理工程设计与实例 (11)6.3.1 工程设计原则 (11)6.3.2 实例分析 (12)第7章生态修复工程设计 (12)7.1 生态修复概述 (12)7.2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2)7.2.1 污染土壤诊断 (12)7.2.2 修复技术选择 (12)7.2.3 修复方案设计 (13)7.3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13)7.3.1 水体污染诊断 (13)7.3.2 修复技术选择 (13)7.3.3 修复方案设计 (13)7.4 生态修复工程实例 (13)第8章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 (14)8.1 环保设施运行维护 (14)8.1.1 运行维护目的 (14)8.1.2 运行维护内容 (14)8.1.3 运行维护要求 (14)8.2 环保设施监测与检测 (14)8.2.1 监测与检测目的 (14)8.2.2 监测与检测内容 (14)8.2.3 监测与检测要求 (14)8.3 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案例 (14)8.3.1 案例一:某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15)8.3.2 案例二:某火力发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管理 (15)8.3.3 案例三:某钢铁企业除尘设施运行管理 (15)第9章环保设计经济性与效益分析 (15)9.1 环保设计经济性分析 (15)9.1.1 投资估算 (15)9.1.2 成本分析 (15)9.1.3 经济效益评价 (15)9.2 环保设计效益评价 (16)9.2.1 环境效益评价 (16)9.2.2 社会效益评价 (16)9.2.3 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平衡 (16)9.3 环保项目投资与融资 (16)9.3.1 投资决策分析 (16)9.3.2 融资渠道与方式 (16)9.3.3 融资风险分析 (16)9.3.4 融资成本控制 (16)9.3.5 政策支持与补贴 (16)第10章环保设计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1 环保设计新技术与发展方向 (17)10.1.1 新型环保材料研发与应用 (17)10.1.2 清洁能源技术进展 (17)10.1.3 污染防治技术革新 (17)10.2 环保设计政策与法规 (17)10.2.1 我国环保设计政策概述 (17)10.2.2 国际环保设计法规与标准 (17)10.2.3 环保设计政策与法规的完善 (17)10.3 环保设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展望 (17)10.3.1 环保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7)10.3.2 环保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17)10.3.3 环保设计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第1章绪论1.1 环境工程与环保设计概述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运用科学、工程和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噪声与振动控制北大核心

噪声与振动控制北大核心

噪声与振动控制_北大核心期刊噪声与振动控制基础信息:ﻭ《噪声与振动控制》(NoiseandVibrationControl)由声学学会主办,大学承办,编辑部设在大学徐汇校区内。

本刊物是科技人员、工程师和大专院校师生,交流学习噪声与振动控制应用研究的理论、技术、方法、经验和知识的公共平台.主要内容有噪声与振动控制理论;噪声振动治理的技术理论、方法、经验、设计技术以及工程实例;基础理论讲座;噪声振动测试技术;国内外噪声振动控制原器件、、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工厂介绍等。

读者对象:研究生、大专院校师生、单位从事噪声振动控制科技人员。

曾用刊名:振动与噪声控制。

噪声与振动控制办刊宗旨:ﻭﻭ《噪声与振动控制》办刊宗旨:刊登原创学术,跟踪学科领域的最新方向及其动态;交流科研成果及噪声与振动控制工作经验;和普及相关标准和规范,促进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的,强调学术、突出应用、兼顾理论与工程、提高与普及结合。

ﻭﻭﻭ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荣誉:ﻭﻭ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科技统计源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物理学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科协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收录期刊。

ﻭﻭ噪声与振动控制栏目设置:ﻭﻭﻭ《噪声与振动控制》十大栏目:1。

综述、2。

振动理论与数值解法、3.运载工具振动与噪声、4.环境振动与环境声学、5。

建筑振动与建筑声学、6.信号处理与故障诊断、7.减振降噪设备和器材、8.标准规范与评价、9。

振动噪声测试技术、10.工程。

ﻭﻭ噪声与振动控制订阅方式:ﻭﻭISSN:1006-1355,CN:31-1346/TB,地址:市华山路1954号大学机械与动力楼308室,邮编码:200030。

噪声与振动控制相关期刊振动与冲击信息与控制电光与控制控制计算机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控制工程控制与决策ﻭ噪声与振动控制社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操作指南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操作指南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操作指南第1章基础知识 (4)1.1 环境监测概述 (4)1.2 环境治理技术简介 (4)1.3 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关系 (4)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 (4)2.1 监测点位布设 (4)2.1.1 布设原则 (5)2.1.2 布设方法 (5)2.1.3 注意事项 (5)2.2 监测项目及方法 (5)2.2.1 监测项目 (5)2.2.2 监测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3.1 数据处理 (6)2.3.2 数据分析 (6)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6)2.4.1 质量保证 (6)2.4.2 质量控制 (6)第3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 (6)3.1 水质监测技术 (6)3.1.1 采样技术 (6)3.1.2 水质分析方法 (6)3.1.3 在线监测技术 (7)3.2 水污染治理技术 (7)3.2.1 物理治理技术 (7)3.2.2 化学治理技术 (7)3.2.3 生物治理技术 (7)3.3 水生态修复技术 (7)3.3.1 生态恢复技术 (7)3.3.2 水生生物修复技术 (7)3.3.3 生态流量调控技术 (7)第4章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 (8)4.1 大气质量监测技术 (8)4.1.1 监测方法 (8)4.1.2 监测项目 (8)4.1.3 监测仪器与设备 (8)4.2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 (8)4.2.1 物理治理技术 (8)4.2.2 化学治理技术 (8)4.2.3 生物治理技术 (8)4.3 灰霾与光化学烟雾治理 (8)4.3.2 光化学烟雾治理 (9)4.3.3 联合治理 (9)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 (9)5.1 土壤质量监测技术 (9)5.1.1 采样技术 (9)5.1.2 样本处理与分析 (9)5.1.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9)5.2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9)5.2.1 物理治理技术 (9)5.2.2 化学治理技术 (9)5.2.3 生物治理技术 (9)5.3 土壤修复技术 (10)5.3.1 植物修复技术 (10)5.3.2 微生物修复技术 (10)5.3.3 电动修复技术 (10)5.3.4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10)5.3.5 整合修复技术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 (10)6.1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0)6.1.1 噪声监测技术 (10)6.1.2 振动监测技术 (11)6.2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1)6.2.1 噪声治理技术 (11)6.2.2 振动治理技术 (11)6.3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管控 (11)6.3.1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 (11)6.3.2 声环境管控 (12)第7章辐射环境监测与治理 (12)7.1 辐射监测技术 (12)7.1.1 辐射监测概述 (12)7.1.2 辐射监测设备 (12)7.1.3 辐射监测方法 (12)7.2 辐射污染治理技术 (12)7.2.1 辐射污染治理概述 (12)7.2.2 辐射污染治理技术方法 (13)7.2.3 辐射污染治理应用实例 (13)7.3 辐射防护与安全 (13)7.3.1 辐射防护原则 (13)7.3.2 辐射防护措施 (13)7.3.3 辐射安全监管 (13)第8章固体废物监测与治理 (14)8.1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 (14)8.1.1 监测方法 (14)8.1.3 监测仪器与设备 (14)8.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14)8.2.1 减量化技术 (14)8.2.2 资源化技术 (14)8.2.3 无害化技术 (15)8.3 危险废物管理与应急处置 (15)8.3.1 危险废物识别与分类 (15)8.3.2 危险废物包装与运输 (15)8.3.3 应急处置 (15)8.3.4 安全管理与监督 (15)第9章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 (15)9.1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15)9.1.1 监测对象与方法 (15)9.1.2 监测点位布设 (16)9.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9.2 城市水环境治理 (16)9.2.1 水环境监测 (16)9.2.2 水污染治理技术 (16)9.2.3 治理工程实施与管理 (16)9.3 城市噪声与固废处理 (16)9.3.1 噪声监测与治理 (16)9.3.2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16)9.3.3 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 (16)9.3.4 法规与政策支持 (16)第10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新技术展望 (16)10.1 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趋势 (17)10.1.1 传感器技术 (17)10.1.2 物联网技术 (17)10.1.3 大数据分析技术 (17)10.1.4 遥感技术 (17)10.2 环境治理技术创新方向 (17)10.2.1 污染物去除技术 (17)10.2.2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 (17)10.2.3 生态修复技术 (17)10.2.4 智能化环境治理技术 (18)10.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集成应用 (18)10.3.1 智能监测与治理一体化 (18)10.3.2 多技术融合应用 (18)10.3.3 区域性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18)10.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18)10.4.1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8)10.4.2 强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创新 (18)10.4.3 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18)10.4.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8)第1章基础知识1.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测量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的技术活动。

第七章噪声污染监测教材

第七章噪声污染监测教材
LP总 LP LP机
可从噪声叠加公式进行推算,但很麻烦, 可从P245图7-2查出其值,参见P333例题
7-3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从噪声的定义可知,它包括客观物理现象和主观 感觉两方面。最后判断噪声强弱的是人耳。所以 确定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是十分重要 的,不过这种关系很复杂,因主观感觉牵涉到复 杂的生理机构和心理因素,所以这类工作是用统 计方法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待测声强I参考声强 的对数乘

I LI 10 lg I0
空气中参考声强I0=10-12瓦/米2。
LI 10lg I 120
空 中参气考中声参压考P声0=强2 1I00=-51P0a-1相2瓦对/米应2的。声是强与空气
(四) 声功率级Lw
LW
10 lg W W0
根据大量实验得出:响度级每改变10方响度将 加倍或减半。
前响度面级已为知4频0率“为方”10,00响HZ度纯为音1其“声宋压”级;为若4声0d压B级, 为50dB,响度级为50“方”,响度为2“宋”; 声压级30dB,响度级30“方”,响度0.5“宋” 。
响度和响度级N的关2系0.1:LN 40
I

P2
c
I总

P12
c

P22
c

P12 P22
c
P总2

I总


c

P12 P22
c

c

P12

P22
P总2 P12 P22
若以分贝为单位进行核算,则必须按对数 法进行运算。
LP1
10lg
P12 P02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的重要性 (3)1.1.1 环境保护监测的必要性 (3)1.1.2 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4)1.2 指导书的目的与意义 (4)第2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2.1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4)2.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5)2.2.1 环境保护基本法 (5)2.2.2 环境保护单行法 (5)2.2.3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5)2.2.4 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5)2.2.5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5)2.3 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 (5)第3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6)3.1 环境监测概述 (6)3.2 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6)3.2.1 大气监测方法 (6)3.2.2 水质监测方法 (6)3.2.3 土壤监测方法 (6)3.2.4 噪声监测方法 (6)3.3 环境监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7)3.3.1 新技术 (7)3.3.2 发展趋势 (7)第4章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 (7)4.1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7)4.1.1 采样技术 (7)4.1.2 分析技术 (7)4.1.3 在线监测技术 (7)4.1.4 遥感监测技术 (7)4.2 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8)4.2.1 物理治理技术 (8)4.2.2 化学治理技术 (8)4.2.3 生物治理技术 (8)4.2.4 综合治理技术 (8)4.3 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8)4.3.1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案例 (8)4.3.2 工业企业空气污染治理案例 (8)4.3.3 区域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案例 (8)4.3.4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案例 (8)第5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 (8)5.1.1 采样技术 (9)5.1.2 水质参数测定技术 (9)5.1.3 水质在线监测技术 (9)5.2 水污染治理技术 (9)5.2.1 物理治理技术 (9)5.2.2 化学治理技术 (9)5.2.3 生物治理技术 (9)5.3 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9)5.3.1 案例一: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10)5.3.2 案例二:某化工园区废水处理 (10)5.3.3 案例三:某饮用水源地保护 (10)第6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 (10)6.1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10)6.1.1 监测方法 (10)6.1.2 监测流程 (10)6.1.3 监测结果应用 (11)6.2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1)6.2.1 物理治理技术 (11)6.2.2 化学治理技术 (11)6.2.3 生物治理技术 (11)6.3 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1)第7章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 (12)7.1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12)7.1.1 噪声监测技术 (12)7.1.2 振动监测技术 (12)7.2 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 (12)7.2.1 噪声治理技术 (12)7.2.2 振动治理技术 (12)7.3 噪声与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3)7.3.1 噪声监测与治理案例 (13)7.3.2 振动监测与治理案例 (13)7.3.3 综合监测与治理案例 (13)第8章固体废物监测与治理 (13)8.1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 (13)8.1.1 监测方法 (13)8.1.2 监测指标 (14)8.2 固体废物治理技术 (14)8.2.1 填埋技术 (14)8.2.2 焚烧技术 (14)8.2.3 资源化利用技术 (14)8.3 固体废物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5)第9章生态保护与修复 (15)9.1 生态保护概述 (15)9.1.2 生态保护原则 (15)9.1.3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15)9.2 生态修复技术 (15)9.2.1 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16)9.2.2 生物修复技术 (16)9.2.3 物理修复技术 (16)9.2.4 化学修复技术 (16)9.3 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分析 (16)9.3.1 案例一:某地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16)9.3.2 案例二:某矿区生态环境修复 (16)9.3.3 案例三:某城市河道生态修复 (16)第10章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发展趋势 (16)10.1 环境保护监测新技术展望 (16)10.1.1 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 (17)10.1.2 环境物联网技术 (17)10.1.3 基因组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7)10.2 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7)10.2.1 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 (17)10.2.2 生态修复技术 (17)10.2.3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 (17)10.3 环境保护政策与管理创新前景 (17)10.3.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 (17)10.3.2 环境保护市场机制创新 (18)10.3.3 环境保护协同治理 (18)10.3.4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8)第1章绪论1.1 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作为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七章 建筑隔声ppt课件

第七章 建筑隔声ppt课件
➢ 双层玻璃之间最好留较大的间距,同时两层玻璃不 要平行放置,以免引起共振和吻合效应。
➢ 在两层玻璃之间沿周边填放吸声材料,把玻璃安放 在弹性材料上,如软木、海绵、橡胶等。
精品课件
10
fc fc fc
精品课件
11
wall_H wall_M wall_L
source
Sound transmis精s品io课件n through a wall 12
精品课件
13
三、双层匀质密实墙的空气声隔绝
单靠增加墙的厚度来提高隔声量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把单层墙一分为二,做成留有空气层的双层墙,则 在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隔声量有显著的提高。
21
五、门窗的隔声
门窗是隔声的薄弱环节。一般门窗的结构轻薄,而且 存在较多的缝隙,隔声能力往往比墙体低很多。
1、门的隔声 门的隔声特性比墙体差。 原因:重量比墙体轻;门周边有缝隙;
提高门的隔声能力的方法:
➢ 做好周边的密封处理。 如采用橡胶、泡沫塑料条、毛毡处理,加垫圈。
➢ 采用厚而重的门扇,如钢筋混凝土门。 ➢ 采用多层复合结构精,品课用件 性质相差较大的材料叠合22
精品课件
9
2、吻合效应
随着频率的升高,隔声量会有一个较大的降低,这种现象是
由吻合效应产生的,临界频率称为“吻合临界频率”f c 。 薄、轻、柔的墙,f c 高;
厚、重、刚的墙,f c 低。
噪声对人影响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00~2500Hz,吻 合效应发生在这一范围的处理方法:
➢采用硬而厚的墙板来降低临界频率 ➢采用软而薄的墙板来提高临界频率
问题: 墙体轻,根据质量定律,隔声性能差,难以满足隔声 要求。
措施: ➢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隔开,做成复合墙板。

建筑行业安全施工标准与规范

建筑行业安全施工标准与规范

建筑行业安全施工标准与规范第1章总则 (4)1.1 范围 (4)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1.3 术语和定义 (5)第2章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5)2.1 施工现场安全组织与管理 (5)2.1.1 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 (5)2.1.2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5)2.1.3 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5)2.1.4 施工现场消防管理 (5)2.2 施工现场安全培训与教育 (6)2.2.1 安全培训内容 (6)2.2.2 安全培训方式 (6)2.2.3 安全培训效果评估 (6)2.3 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与整改 (6)2.3.1 安全检查制度 (6)2.3.2 安全隐患整改 (6)2.3.3 安全整改复查 (6)2.3.4 安全信息反馈 (6)第3章施工机械设备安全 (6)3.1 施工机械安全管理 (6)3.1.1 施工机械选用原则 (6)3.1.2 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7)3.1.3 机械安全防护措施 (7)3.1.4 机械安全监督检查 (7)3.2 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 (7)3.2.1 操作人员资格要求 (7)3.2.2 操作前准备 (7)3.2.3 作业中安全操作 (7)3.2.4 特殊作业环境要求 (7)3.3 施工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 (7)3.3.1 日常维护与保养 (7)3.3.2 定期检查与维修 (7)3.3.3 设备故障处理 (8)3.3.4 设备报废与更新 (8)第4章施工用电安全 (8)4.1 施工临时用电设计 (8)4.1.1 施工临时用电设计应遵循我国现行电气设计规范,保证施工过程中用电安全。

84.1.2 设计前应充分了解施工现场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制定合理的用电设计方案。

(8)4.1.3 临时用电线路应采用三相五线制,保证用电设备正常工作。

(8)4.1.4 临时用电设计应明确电源接入点、配电室、用电设备等关键部位,合理分配用电负荷。

(8)4.1.5 临时用电线路应避开易燃易爆场所,降低火灾风险。

环保产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指南

环保产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指南

环保产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指南第1章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基础 (3)1.1 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性 (3)1.2 运行维护的基本要求 (3)1.3 运行维护人员培训与管理 (4)第2章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 (4)2.1 设施运行规程制定 (4)2.1.1 制定原则 (4)2.1.2 制定内容 (4)2.2 设施运行监测与调控 (5)2.2.1 监测方法 (5)2.2.2 调控措施 (5)2.3 异常情况处理与应对 (5)2.3.1 异常情况识别 (5)2.3.2 异常情况处理 (5)2.3.3 应急预案 (5)第3章污染治理设施维护保养 (6)3.1 设施维护保养内容与周期 (6)3.1.1 维护保养内容 (6)3.1.2 维护保养周期 (6)3.2 设施检查与维修 (6)3.2.1 设施检查 (6)3.2.2 设施维修 (6)3.3 设施更新与升级 (7)3.3.1 设施更新 (7)3.3.2 设施升级 (7)第4章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维护 (7)4.1 废气治理设施类型与原理 (7)4.1.1 吸附脱附设施 (7)4.1.2 吸收净化设施 (7)4.1.3 生物滤池设施 (7)4.1.4 等离子体净化设施 (8)4.1.5 膜分离设施 (8)4.2 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维护要点 (8)4.2.1 设施运行监测 (8)4.2.2 设施维护保养 (8)4.2.3 故障排查与处理 (8)4.2.4 预防性维护 (8)4.3 废气排放监测与处理 (8)4.3.1 废气排放监测 (8)4.3.2 废气处理效果评估 (8)4.3.3 废气排放异常处理 (8)第5章废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 (9)5.1 废水治理设施类型与原理 (9)5.1.1 物理治理设施 (9)5.1.2 化学治理设施 (9)5.1.3 生物治理设施 (9)5.2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要点 (9)5.2.1 设施运行监控 (9)5.2.2 设施维护保养 (9)5.2.3 药剂管理 (9)5.3 废水排放监测与处理 (9)5.3.1 排放监测 (9)5.3.2 排放处理 (10)5.3.3 排放记录与报告 (10)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行维护 (10)6.1 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类型与原理 (10)6.1.1 填埋场 (10)6.1.2 焚烧炉 (10)6.1.3 压缩式垃圾处理设施 (10)6.1.4 生物处理设施 (10)6.1.5 磁选、浮选等物理分离设施 (10)6.2 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要点 (10)6.2.1 设施检查与维护 (11)6.2.2 操作规范 (11)6.2.3 监测与调整 (11)6.2.4 废物处理与处置 (11)6.3 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 (11)6.3.1 危险废物识别 (11)6.3.2 危险废物预处理 (11)6.3.3 危险废物处置 (11)第7章噪声与振动治理设施运行维护 (11)7.1 噪声与振动治理设施类型与原理 (11)7.1.1 噪声治理设施 (11)7.1.2 振动治理设施 (12)7.2 噪声与振动治理设施运行维护要点 (12)7.2.1 运行维护基本要求 (12)7.2.2 运行维护要点 (12)7.3 噪声与振动监测与评价 (12)7.3.1 监测方法 (12)7.3.2 评价标准 (12)第8章环保设施自动化与信息化 (13)8.1 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维护 (13)8.1.1 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13)8.1.2 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要求 (13)8.2 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运维 (13)8.2.1 信息化管理系统概述 (13)8.2.2 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要求 (13)8.2.3 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维要点 (14)8.3 智能化技术在环保设施中的应用 (14)8.3.1 智能化技术概述 (14)8.3.2 智能化技术应用实例 (14)8.3.3 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14)第9章环保设施安全与环保管理 (14)9.1 设施安全运行与管理 (14)9.1.1 设施安全运行 (14)9.1.2 设施安全管理 (15)9.2 环保法律法规遵守与执行 (15)9.2.1 法律法规遵守 (15)9.2.2 法律法规执行 (15)9.3 环保设施应急预案 (15)9.3.1 应急预案制定 (15)9.3.2 应急预案执行 (15)第10章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案例分析 (16)10.1 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案例 (16)10.1.1 案例一:某化工企业废气处理设施运行维护 (16)10.1.2 案例二:某钢铁企业烧结机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维护 (16)10.2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案例 (16)10.2.1 案例一:某制药企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 (16)10.2.2 案例二:某电镀园区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 (16)10.3 综合性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案例 (16)10.3.1 案例一:某工业园区环保设施运行维护 (16)10.3.2 案例二: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 (16)10.3.3 案例三:某大型企业自备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维护 (16)第1章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基础1.1 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性污染治理设施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运行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声波与声速
物体(固、液、气)的振动是声音的来源。振 动在弹性介质中以波动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 波称为声波。
(振动→挤压周围介质质点 →时密时疏,疏密过程从质点向前传 播)为纵波(质点振动方向=波的传播方向)和疏密波。
声速c―声波在一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m/s。
介质不同,c不同。0℃,空气c=331m/s。氢气c=1270m/s;20℃,水, c=1460m/s。
不同子样的声级可以运算,相加,相减,平均。P212-213或
(8.9-8.13)。
响度级Ln―将声压和频率联系起来的特性,单位为方 ( phon )。以 1KHz 纯音为基准,一个噪声和这个基 准声一样响,则这个噪声的响度级( phon)就等于这 个纯音的(声压级(dB值))。
例:某噪声,听起来和声压级为95dB,1KHz的基音一样响,这个噪音的响
频率f――声波每秒振动次数。Hz。
声频:耳听声范围:20~20000Hz。 波长λ――声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 m。空气,声频范围内,λ=1.72cm~17.2m 周期T―声波前进一个波长距离所需时间。
则:
cf
1 T= f c
2.声压与声压级
声压―表示声音强弱的物理量。 声压:有声波时,介质中压力超过静压力的值(Δp), 为声波动力。 瞬时声压―某一瞬间所产生的压力增值。 大气:p(t)=P(t)-P0=声波中介质压力-大气压力。
当 LN≥40 , 噪 声 响 度 级 Ln 每 增 加
二.声的传播与衰减
1.不计大气吸收的传播 测点距声源不同,声压级不同。 (1)室内点声源 声压级: LP LW 10 lg( 声源中央,Q=1; 墙或地[通过1球面],Q=2; 两墙与线[通过1/4球面],Q=4; 三面交点[通过1/8球面],Q=8 r―离声源距离m。 R房间常数= Q――位置指向性因数。
2πLr(柱面)LP减少3dB。减少量Z0lgr 10lg 吸声系数→∞,声波传播墙影响。面声源,不衰减。
2.计及大气吸收
由于空气的粘滞性和热传导,声能→热能。或被吸收,声压级Lp 衰减,
其附加衰减量 A 7.4 a [8.16/P214]
f 2r

(dB) f Hz, r m, 相对湿度。
3.声强与声强级
声强――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n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平均声能。(声音强弱)
2 1 T p 自由声向 In pun dt w / m2 T 0 ec 声强级SIL(Sound Intensity Level) I LI 10 lg LdB P I0 基准声强I0=10-12w/m2 对应基准声压p0=2×10-5Pa

4.声功率与声功率级
声功率――单位时间内声源发出的总声能。
w
声功率( w)是恒量,声压( p)和声强( In)在声场不

s
球似 Inds 4 R 2 In

同地点有不同的值,与R成反比,声功率级SWL(Sound
Level)
w dB Lw 10 lg LI LP w0 -12 2 基准声功率 w0=10 w (1m 的I,球半径R=0.2821m处)
第七章1 噪声与振动
第一节 噪声基础
噪声 ―― 令人不愉快的声音。(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工作、
对人体有害、不需要的声音)
噪声污染――噪声超过人们活动所能容许的程度。 近10年,美、日、俄增加10dB;北京:达86dB。严重破坏人类 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 列为国际三大公害(水、大气、噪声)
一.基本特性
Q 4 Db [4πr2 -点源通过面积] ) 2 4 r R
sa 2 m 1 a
,α-吸声系数,S-室内总面积m 。
2
(2)混响场:各点声压均匀,与r无关,Q=0
(3)自由场:无墙,R→∞,Q=1点声源,距离r增加一倍,声压级 LP减少6dB。
半自由场:一面墙, R→∞ , Q = 2 线声源,传播通过面积为
p=0

无声。
1atm=1.013×105Pa
有效声压(一般称为声压)―瞬时声压在一段时间内的均 方根值。
1 Pe T

T
p 2 (t )dt
0
听阀声压―正常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的声压:
p0 2 105 Pa。( f 1000 Hz
痛阀声压―正常人耳感到疼痛的声压。

时)
基准 0dB 120dB
2.对睡眠、交谈和思考影响
睡眠:影响数量和质量。连续噪音:40dB 10%人的影响, 70dB 50%人影响 突然噪音:40dB 10%人的惊醒,60dB 70%人惊醒 交谈:连续噪音:55dB即多影响;65dB提高嗓门;90dB, 无法交谈。 思考:噪声使工作效率下降,心情烦燥,反应迟钝,分 散注意力,引起安全事故。
5.响度,响度级,计权声级(A)
人耳对声音的感受不仅与声压有关,也与频率有关。 频率不同,感受不同,对低频和较高频不敏感。空压 机(高频)和小汽车(低频)均为90 dB,听起来前者 响得多。
测量仪器中,为了模拟人耳的听觉特性,设计计数网络A、B、
C按接多的声间不同程度滤波。A网络将大部分低频波滤掉, 与人耳对噪音的感觉一样。所以用A网络的声级A表示噪声大 小,称为分贝A,dB(A)。
度级为95phon。
所以,响度级是人类主观感觉声音响的程度的指标。 得到等响曲线。
响度N―与响度级一一对应,单位是宋(sone);可以
较直观地表示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增减的百分数与人 类主观感觉声音响的程度的变化较接近。 10phon,N增加一倍。与人类主观感觉更接近。
( LN 40) N 2 10
三.噪声危害
1.对听力影响
听觉器官损伤,刺耳、疼痛、听力下降、耳鸣、出 现听觉疲劳。长期强噪声下,使暂性的听阀偏移不能恢 复,产生噪声性耳聋(f=500,1000,2000Hz,平均听力 损失超过25dB)。
轻度耳聋:损失: 15~40dB ;中度: 40~60dB ;全耳
聋:85dB。
听力保护标准:85~90dB。 >115dB立即有耳聋危险。 120dB痛阀声压
p 20Pa
声压级SPL(Sound Pressure Level)-有效声压与听阀声压之比的对
数的20倍,单位为分贝db]
pe L p 20 lg p 0
一般:听阀0dB,公共汽车内80dB, 讲演90 dB,痛阀120dB, 飞机喷口附近150dB。
dB(decibe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