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

合集下载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量---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 A(给药量)可代替C

n=1:一级动力学

n=0:零级动力学
正值:表示吸收动力学 负值:表示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率进行消除(恒比消除()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特点
----线性动力学(掌握)
pH=7
pH=4
总量 A + H+HA
100001 105
1
HAH+ + A 总量
1
102 101
10pH-pKa =
[ A ] [HA]
= 107-2 = 105
10pH-pKa =
[ A ] [HA]
= 104-2 = 102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 内排出?
F、Vd、 T1/2、 CL
(掌握) 简单扩散
(掌握)
首关消除 药酶诱导/抑制 尿液PH对药物排泄影响
(掌握)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
Css 、F、Vd、 T1/2、 CL
被动转运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滤过 水溶性扩散
简单扩散 脂溶性扩散

易化扩散
体 扩
主动转运





1.滤过(Filtration) --水溶性扩散(了解)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了解

▲有载体协助的顺差转运,有饱和、竟争现象。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4)D类(危险):临床有资料表明对胎儿有危害 ,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 ,权衡利弊后再应用。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链 霉素等。 5)X类(高度危险):证实对胎儿有危害,禁用
第二章
选药原则: 有A不选B类,X绝对禁选;选AB不选CD, 无药替代才选CD.
三、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 药物 代谢产物
1.4-3.4
=
[ A- ]
[HA]
= 10 -2 =1/100
血浆中:10 7.4-3.4 =
[ A- ]
[HA]
= 10 4 = 10000/1
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第二章
• 某弱酸性药物的pKa是3.4,该药物在血浆( 血浆pH=7.4)中的解离百分率约为( ) • A.1% • B.10% • C.90% • D.99% • E.99. 99%
二、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第二章
(二)药物的浓度差、膜通透性、面积厚度
(三)血流量——影响膜两侧药物浓度差 (四)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解离度小的药物易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定义:给药部位 影响因素 血液循环
第二章
1. 给药途径 2. 理化性质
3. 吸收环境
dC/dt = - keC
恒量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n=0 dC/dt = - ke
第二章
血 药 浓 度 半 对 数 血 药 浓 度
零级 一级
零级
一级
时间
时间
浓度越大,消除速度越快 浓度越小,消除速度越慢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二-药物转运及转运体PPT课件

二-药物转运及转运体PPT课件

药物转运体
药物靶点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和毒性个体差异
循环系统
OATP1B1 OATP1B3 OATP2B1
OCT1 OAT2 MRP1
MRP3
M-4R/5P
MDR1
CYPs
MDR3
BCRP
BSEP
MDR3
肝脏细胞
小肠细胞
OATP2B1
CYPs
MDR1 BCRP
MRP1 MRP3
MRP2
是药物以载体及需要能量的跨膜运动,不依赖于膜两侧药物的浓 度差,药物可以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跨膜转运。
载体对药物有特异的选择性,且转运能力有饱和性。
1)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A A A A BL A BL A
BL, A
U H H H, Si, Mo U H, Si, K H, CH K U U
BL: 细胞基底膜; A: 细胞顶侧; H:肝细胞;B:脑;;K:肾;U:广泛分布(肝、 胎盘、心肺、肾、脾、小肠);He:心;M:肌肉;CH:胆管上皮细胞;Mo:单 核细胞
1、 ABCB1
简单扩散的条件:脂溶性、解离度、浓度差。 绝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均有解离型与非解离型,
后者脂溶性高。
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以弱酸药物为例
HA
Ka
H+ + A-
pKa = pH
log
[H+] [A-]
Ka =
[HA]

药代动复习资料

药代动复习资料

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2)肠外翻囊法:该方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Caco-2(Cancer colon )细胞模型:优点:①可作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工具;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可以同时研究药物对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⑤重现性好。

缺点: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都有影响。

(4)整体动物实验法:灌胃,口服后与静注相比。

(二)常用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血浆蛋白结合率%100][][][⨯+=PD D PD (1) 平衡透析法equilibrium dialysis原理:平衡透析法是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药物可以透过,将血浆蛋白置于一隔室内,平衡时两室游离药物浓度相等,可计算相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平衡透析法注意事项①药物与膜发生结合。

药物与膜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当结合程度高时,会给出不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应更换其他类型半透膜或改用其他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应设立一对照组。

②空白干扰。

有时从膜中溶解一些成分会干扰药物的测定,尤其是用荧光法。

因此在实验前应对膜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空白干扰。

③Donnan 效应。

由于膜两侧的电荷特性不同,往往出现Donnan 效应。

可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④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⑤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⑥膜完整性实验优点:成本低,简单易行缺点:费时,对不稳定的药物不合适,易被血浆中酶代谢的药不合适(2) 超过滤法ultrafiltration 注意事项:(1) 根据药物分子量大小采用适当孔径的滤膜(2) 注意滤膜的吸附问题(3) 过滤速度要适当快且过滤量不宜多,以免打破药物和血浆蛋白的原有平衡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将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第2章 药物的基础知识

第2章 药物的基础知识

药物浓度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三)药物的效价和效能
效 应
C
B A
对数剂量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顺流转运)
⑴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⑵ 滤过
2.主动转运(逆流转运)
3.易化转运
4.膜动转运 ⑴ 胞饮又称入胞 ; ⑵ 胞吐又称出胞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转化 消除 排泄 转运
中 致 毒 死 量 量 剂量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二)量效曲线
效应 (%) 100 Emax
50
0
KD
10
20
30
剂量
五、药物的量效关系
(三)药物的效价和效能
增加剂量,可产生最大 效应;达最大效应后增 加剂量不再增强效应
效 应 强 度
剂量达阈值 方产生效应 在一定剂量范围 内,下效应与剂 量成正比
(一)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舌下给药 口腔粘膜 门静脉 胃粘膜 胆管 门静脉 淋巴系 环 肝 循 肠粘膜 体
直肠给药 直肠粘膜
消化道吸收
(一)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 • 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 吸收环境
(二)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1. 分布指药物从血液进入组织的过程。 2. 影响因素 :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 药物的理化特性和局部组织的血流量 •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上皮细胞 以被动方式 通过上皮 细胞间隙 非脑部毛细血管 由毛细血管 壁和神经胶 质细胞构成 上皮细胞
血脑屏障 Na+、K+-ATP酶 脑部毛细血管

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 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5-2药动学

5-2药动学

iv tt) 无吸收过程 (iv.g iA im,sc,可全部吸收
影响因素:局部血循环 药物剂型
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被动扩散+过滤
吸收快而全
3、呼吸道给药:肺泡吸收, 气体及挥发性药物
气雾剂—φ5 u m,肺泡吸收 喷雾剂—雾粒较大,局部
0.693 取对数后 t ½ = —— Ke
2、特点:
(1)恒比衰减 (2)时量关系:普通浓度(c)对时间描点为曲线 对数浓度(lgc)对时间描点为直线 (3) t1/2恒定 预计停药后、体内基本消除的时间 预计连续给药、达Css的时间 确定适宜给药间隔时间 (4)若需迅速达Css—首剂加倍负荷剂量 (5)多次用药、↑剂量并不能缩短达Css的时间
H+ HA A-
H+ B
BH+
HA H+
A-
B H+
BH+
离子障(ion trapping)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 C膜脂质层的现象。 而分子型药物相反:极性低,亲脂,可通过C膜
(2)药物解离度与体液pH和药物Pka关系
酸性药 : Ka=
Ka为解离常数
[H+][A]
[HA]
pKa=pH-log
a.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再吸收后,排出剩余 药物—被动转运 b.肾小管分泌:经近曲or远曲小管分泌到肾小 管排出——主动转运(载体有限-竞争抑制) c.肾小管重吸收:经小球滤过/小管分泌→肾小 管腔→极性低、脂溶性大的药物由小管 →血浆反向扩散的过程 ①药物or代谢物性质 ②尿pH ③尿量 ④肾小球滤过率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二级速率): 恒量消除(zero- 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1、重要公式: -dc = KoC = Ko —— dt (∵ C 0 =1, K0零级消除速率常数) 积分:C t = C0 - K0 t

2药物体内转运 (2)

2药物体内转运 (2)

特殊转运过程主要包括载体及酶两种机制。 与被动扩散相比, 特殊转运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能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 2)常需要能量; 3)转运速率有饱和性(transport maximum); 4)对物质转运存在化学和立体选择性; 5)同类物质往往能竞争同一载体, 产生相互拮 抗作用。
口服药物小肠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小肠吸收
1,2 – Stability + Solubility 3 – Passive + Active Tr. 4 – Pgp efflux + CYP 3A4 5 – 1st Pass in liver
口服生物利用度
• 2. 药物胃肠转运机制 通常认为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而弱 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1)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 肠腔与小肠上皮细 胞交界处有一个不搅动的水层, 其厚度大约 400 nm,它成为药物吸收的一个重要的屏 障。
• 一般来说,糖、氨基酸和脂肪以及大部分药物是 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的。回肠有其独特的机能, 即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对于多数物质, 当它们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已吸收完毕。因此, 小肠的内容物进入大肠时,基本上不再被吸收了。 大肠主要吸收水份和盐类。一般认为结肠可吸收 进入其内的80%的水和90%的Na+和Cl -。 • 物质在小肠内的转运时间约3-4 h, 在大肠中需要 10-12 h。通常药物通透性与吸收表面积从十二指 肠到直肠是逐渐下降的,多数药物在大肠是不吸 收的。多数药物往往存在最佳吸收部位,即吸收 窗(absorption window)。 因此,当药物在胃肠 中的释放时间大于 4 h或更长,肯定会有一部分 药物在大肠中释放。
• 3. 特殊转运过程(specialized transport process) • 葡萄糖、氨基酸和嘧啶碱等物质,既非脂溶 性, 也非小分子, 但仍能透过生物膜, 并且转 运往往是逆浓度差的, 即从浓度低侧向高一 侧转运。 • 通常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载体转 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受体介导 的转运(receptor-mediated transport)等 特殊转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2)肠外翻囊法:该方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Caco-2(Cancer colon )细胞模型:优点:①可作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工具;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可以同时研究药物对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⑤重现性好。

缺点: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都有影响。

(4)整体动物实验法:灌胃,口服后与静注相比。

(二)常用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血浆蛋白结合率%100][][][⨯+=PD D PD (1) 平衡透析法equilibrium dialysis原理:平衡透析法是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药物可以透过,将血浆蛋白置于一隔室内,平衡时两室游离药物浓度相等,可计算相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平衡透析法注意事项①药物与膜发生结合。

药物与膜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当结合程度高时,会给出不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应更换其他类型半透膜或改用其他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应设立一对照组。

②空白干扰。

有时从膜中溶解一些成分会干扰药物的测定,尤其是用荧光法。

因此在实验前应对膜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空白干扰。

③Donnan 效应。

由于膜两侧的电荷特性不同,往往出现Donnan 效应。

可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④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⑤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6)膜完整性实验优点:成本低,简单易行缺点:费时,对不稳定的药物不合适,易被血浆中酶代谢的药不合适(2) 超过滤法ultrafiltration注意事项:(1) 根据药物分子量大小采用适当孔径的滤膜(2) 注意滤膜的吸附问题(3) 过滤速度要适当快且过滤量不宜多,以免打破药物和血浆蛋白的原有平衡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将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而结合型药物仍留在半透膜上的隔室内。

优点:快速,只要有足够的滤液分析即可停止实验,可用于那些不稳定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如采用微量超滤装置,生物样品量大大减少,故该方法可用于在体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与平衡透析法一样,要注意药物与滤膜的结合问题以及滤膜的孔径问题。

缺点:不同型号的滤过膜,超滤时间,不同压力(三)血脑屏障的试验方法在体法:快速颈内动脉注射技术、静脉注射给药后脑部取样技术、在位脑灌流技术、在位脑血管灌流/除去毛细血管技术、在体脑微透析技术离体法:离体脑微血管片技术(脑的来源有人脑、猪脑、牛脑和大鼠脑。

最常用的是新生牛脑。

制备方法有离心法和过滤法。

)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EC )培养技术:通常用新生牛脑或10日龄的大鼠脑,获得血管内皮细胞后,根据需要进行细胞摄取试验和转运试验(正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四)何为多药耐药蛋白,有哪些类型和种类?多药耐药(MDR )现象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

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

细胞和药物接触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耐药性,如降低摄取、增加去毒功能、改变靶蛋白或增加外排。

其原因之一是高度表达一类糖蛋白,促进药物外排降低细胞内药物蓄积。

这类蛋白就叫多药耐药蛋白。

P-糖蛋白(P-GP )、5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1、MRP2、MRP3、MRP4、MRP5)、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 ) 人有两种PDG 家族:MDR1,MDR3;动物有三种:mdra,mdrb,mdr2第四章 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一.房室模型的划分依据和动力学特征房室模型中的房室划分主要是依据药物在体内各组织或器官的转运速率而确定的,只要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就可归纳成为一个抽象概念,并不代表解剖学上的任何一个组织或器官,因此房室模型的划分具有抽象性和主观随意性。

在应用房室模型研究药物的动力学特征时,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把机体表述为由一些房室组成的系统,并假定药物在各房室间的转运速率以及药物从房室中消除的速度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其动力学过程属于线性动力学,只适合于描述属于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房室模型的不足经典的方式模型是依据药物在其中的转运速度的差异而划分的,所谓的房室并不代表任何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组织器官,因此房室模型具有相对性,抽象性,主观随意性,只适用于描述在体内属于线性的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因此在使用房室模型时应注意其前提假设。

三.药动学参数的生理及临床意义药动学参数的生理意义:药动学参数是反映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性的一些常数,如吸收、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表观分布容积、消除半衰期等,通过这些参数来反映药物在体内经时过程的动力学特点及动态变化规律性。

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1. 药动学参数是临床制定合理化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之一;1) 根据药动学参数的特性,设计和制定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包括剂量、给药间隔、最佳给药途径等。

2) 针对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高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2. 有助于阐明药物作用的规律性,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和毒性产生的物质基础。

有些参数还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药剂学和新药的开发研究中常常用于制剂的体内质量评价四.各种给药方式的动力学特征一房室模型的动力学特征:1. 药物进入体内迅速在各组织间达平衡2. 各组之间转运的速度相同,但达平衡后各组织部位药量不一定相等。

3. 消除和转运属于一级过程。

4. 静脉给药后C-t 曲线呈典型的单指数函数特征,即血药浓度的半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一、单剂量给药动力学1、 静注给药动力学kt c c e c c e x x ks x x x k x x s kx dt dx kt Vc x kt -=⇒=−−→−=−−−→−+=⇒-=-−−−→−-=-=----00000ln ln 拉式逆变换拉式变换据此可以得出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得出k 和c 0。

kt 693.02/1=,00c x V =,kV x k c AUC kV CL 00,=== ★动力学特征:1) 血药浓度以恒定的速率随时间递减。

2) 消除半衰期与初浓度c 0无关。

3) AUC 与给药剂量x 0成正比。

2、 静脉滴注给药动力学静脉滴注又叫静脉输注,是药物以恒速静脉滴注给药的一种方式,血浓c 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稳态c ss 。

)1lg(32.3)1ln(443.111/)1(/c c )1()1()(693.000ss 00000ss ss nss kt kt ss ss ss kt kt f f n e f e kVk e kV k c c f f e Vkk c e k k x k s s k x x k s k x s kx k dt dx --=--=-=⇒-=-==-=→-=→+=→-=→-=--------两边取对数得。

达坪分数的某一分数来表示,即值可用任一时间点的 ★动力学特征:1)血浓随时间递增,当Vkk c e t ss kt 00,=→∞→-,血浓达到稳态, 2)稳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ss c 和0k 成正比。

3)达稳态所需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而与0k 无关,当。

即可达到平水平的经过,即可达到平水平的,即经时,,当时,%9964.6%9032.399.064.69.032.32/12/12/12/1t t c c t t c c t t ss ss ====4)期望稳态水平确定后,滴注速率即可确定:Vk c k ss =03、静注加静滴给药的动力学临床上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时,欲达到期望的稳态水平需要较长的时间,为迅速达到该水平,并维持在该水平上,可采用滴注开始时给予静注loading dose ,要使血浓瞬时达到期望的ss c 水平,其负荷剂量,V c x ss ss =维持该水平所要的滴注速率Vk c k ss =0,则静注+静滴给药后体内药量变化的函数表达为:kk x k k V c e k k e x x ss ss kt kt ss 000)1(==-+=--,所以,又 4、血管外给药动力学血管外给药一般指静脉以外的给药途径,给药后,药物不直接进入血循,需经过一个吸收过程。

药物以一级过程从吸收部位吸收,血浓c 随时间的增加而递增,直到c max ,而后药物按一级过程从体内消除。

a a a a a a a aa a a a a k s Fx x x k Fx xa s x k dt dx ks x k x x k x k x s kx x k dt dx +=⇒-=-⇒-=+=⇒-=-⇒-=--------000程吸收部位药量的变化方体内药量的变化方程 将下式代入上式整理得)()())((00kat kt a a a a e e k k V Fx k c k s k s Fx k x -----=⇒++= ★动力学特征:1) 血浓-时间曲线为一条双指数曲线,这条双指数曲线可以看成是由两条具有相同截距的直线相减而成,kat kt Ie Ie c ---=,I=)(0k k V Fx k a a - 2) 在这条双指数曲线中,因为ka>k ,当t 充分大时,e -kat 先 0。

3) 血浓-时间曲线可分为三相,吸收分布相、平衡相和消除相。

二、多剂量给药动力学静注多剂量给药动力学P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