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

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将涉及其他类型的歌曲创作情况。

一、历史的回顾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

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

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汉族历史歌》(王引才填词)等。

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中国初期的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萧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

《问》、《卿云歌》是他较著名的作品。

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外国音乐的影响,但已开始注意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

黄自是受过系统的西方训练的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的成就较高,《天伦歌》、《玫瑰三愿》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陈啸空的《湘累》等等作品,都是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文化通过留学西洋的音乐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影响了民众。

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渐形成。

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

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

浅谈现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中国现代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

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主要有探戈、狐步等。

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创作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

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四、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歌曲创作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

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五.流行歌曲之民谣时代——1978年到1988年,代表人物是邓丽君、罗大佑。

1977年起,随着对外开放的先声,少量港台流行音乐通过广州进入内地。

刘文正、邓丽君等歌手的盒带开始流入内地,引发了内地听众的强烈追捧。

浅谈“中国风”流行音乐

浅谈“中国风”流行音乐

浅谈“中国风”流行音乐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风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逐渐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风”流行音乐?它又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呢?本文将就此展开一番讨论。

“中国风”流行音乐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受西方音乐影响的中国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

这种音乐形式逐渐得到观众的认可,并在90年代初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在当时,由于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股音乐潮流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而中国风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再次崭露头角。

如今,中国风音乐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在国际市场有了不俗的表现。

中国风音乐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将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流行音乐当中。

这种融合不仅仅让音乐更具中国特色,也为传统民族音乐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歌曲中可以听到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

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让中国风音乐在国际上备受瞩目,也让更多的国际音乐爱好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中国风音乐的歌词也多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从历史故事、诗词歌赋到民间传说,这些都成为了中国风音乐的灵感来源。

歌曲的歌词多以古风诗词为蓝本,既有时代感,又有传统文化底蕴,这让歌曲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这也为国际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让他们通过音乐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风音乐在国际上的发展离不开一些杰出的音乐人和作品的推动。

近年来,一些中国风音乐的代表作品相继问世,受到了国际音乐市场的高度赞誉。

如李荣浩的《年少有为》、邓紫棋的《光年之外》等歌曲,都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也为中国风音乐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关注。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传播媒介发展的繁荣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经历了从落后赶上到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的历程,与此各种传播媒介的兴起和普及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

本文将从传播媒介的视角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变迁。

传播媒介在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仍然是主流的信息传播渠道。

通过这些传统媒介,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得以传播和推广。

电视台播放音乐节目,广播电台播放流行歌曲,报纸杂志刊登音乐评论和专访,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提供了必要的曝光和宣传。

一些音乐杂志如《音乐之声》、《摇滚》等也成为了音乐爱好者获取音乐信息的重要渠道。

也正是由于传统媒介的相对滞后和受限,9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依然比较落后。

在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主要受到欧美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的影响,缺乏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创新。

传统媒介虽然能够推动音乐的传播,但在宣传手段、曝光渠道等方面依然存在缺陷,限制了音乐的发展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传播媒介的兴起,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国际化和专业化。

1994年中国大陆首家商业电台——广东电台音乐台开播,标志着商业广播的兴起,为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商业电台通过不断扩大播音范围,增加音乐节目时长,加大对流行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得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听众基础。

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

互联网为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各种音乐网站、音乐论坛的兴起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更多获取音乐信息、交流音乐见解的平台。

网络音乐平台的兴起也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活力。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中日两国的流行音乐发展各有其特色,音乐类型、歌手风格、乐迷消费观念都各有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探讨两国音乐发展的异同点。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引进的国外音乐曲目开始成为流行音乐的来源。

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开始有自己的流行音乐产生,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萌芽期。

早期的中国流行音乐以传统民歌为主,风格古朴、情感真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开始融合现代元素,成为新时期的流行音乐。

日本的流行音乐发展也有其特色,日本的歌曲写作和表演艺术在音乐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发展过程。

二战后,日本在流行音乐方面受到了美国音乐和电影的强烈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J-pop音乐风格。

日本流行音乐风格多样,从流行摇滚到流行电子乐,再到流行舞曲等,音乐类型丰富多彩。

J-pop演唱者更是各具特色,有着融合了日本传统和时下潮流的表演风格。

中日两国的流行音乐发展史各有其特色,但都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成熟阶段的演变。

中国和日本的流行音乐都受到了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了两国独特的音乐特色。

中国流行音乐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歌曲创作中常常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古诗词、戏曲、民乐等元素。

中国的流行音乐以情感真挚、富有温暖情感为主,歌词内容多以爱情、友情、亲情为主题,歌手们也常常以真挚的情感唱出了歌曲中的故事。

中国流行音乐也不断吸收西方音乐的元素,使得中国流行音乐在音乐创作、编曲上更加多元化。

而日本的流行音乐则更多地融入了时尚、先进的电子音乐、摇滚等元素,更加青春活泼、时尚个性。

日本的流行音乐在编曲、音色上常常表现出对未来、科技的敬畏和向往,极具未来感、科技感。

日本的流行音乐在舞台表演方面也有独特之处,例如在服装造型、舞蹈编排上常常带着强烈的日本文化特色,各色各样的衣服搭配和夸张的舞蹈动作给听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

不仅在音乐风格、表演艺术等方面有所差异,中日两国在音乐产业及市场化运营方面也各具特色。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受到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中国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和作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在音乐风格、创作水平和影响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时期来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受到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开始萌芽。

当时,中国的流行音乐还主要以外国歌曲翻唱为主,比较典型的代表有邓丽君、姚莹等。

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受到了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音乐取向较为单一,创作水平相对较低。

但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迈出了第一步,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到了七八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一段相对艰难的时期。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历史背景的原因,当时的中国流行音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创作和表现空间相对较小。

但在这种限制下,中国流行音乐依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人和作品,比如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汪峰的《春天里》等,这些歌曲成为了当时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作品,被广大听众所接受。

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开始走向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西方音乐的翻唱,开始有了自己的创作和表达。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一次新的浪潮。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流行音乐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很多电影和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成为了当时的流行音乐代表作品,比如《天亮了》、《爱情转移》等。

中国的流行音乐风格也开始多元化,开始有了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比如摇滚、民谣、流行等,音乐人也开始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创作出更加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逐渐走向成熟,也得到了更多听众的认可和追捧。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流行音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音乐市场逐渐开放,音乐作品的多样化和国际化也成为了流行音乐的新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音乐行业也经历了一次新的革命,音乐的传播和推广更加便捷,很多新的音乐人和新的音乐作品涌现出来。

浅谈“中国风”流行音乐

浅谈“中国风”流行音乐

浅谈“中国风”流行音乐中国风流行音乐,是指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形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风流行音乐也逐渐走进了世界舞台。

这种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元素的音乐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多元文化魅力,也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认可。

一、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国风流行音乐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际文化和音乐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中国。

流行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就是中国风流行音乐的萌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风流行音乐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中国风的音乐作品开始涌现,这其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

从张学友的《吻别》到王菲的《红豆》,从周杰伦的《青花瓷》到邓紫棋的《泡沫》,这些歌曲以其旋律优美、歌词深刻、曲风独特,深受听众的喜爱。

1.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既可以听到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又能感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激情和节奏感。

这种融合既展现了中国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也彰显了现代音乐的时尚魅力,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2. 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词和主题中国风流行音乐的歌词和主题多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展开的。

王菲的《红豆》唱出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情侣的执着和牵挂;周杰伦的《青花瓷》讲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

这些歌词和主题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

3. 引领潮流的时尚风格中国风流行音乐不仅在音乐风格上充满了中国特色,同时在形象和舞台表现上也以中国元素为主题。

艺人们在演唱会上常常穿着古装,舞台背景也常以中国传统建筑、绘画等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时尚风格完美融合。

这种时尚风格的展示,不仅引领了流行音乐的潮流,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主张和美学品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它不仅给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理念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使中国的音乐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使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现出中国音乐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张力。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和大量流行音乐作品。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音乐的发展更为成熟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繁荣(1).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复兴。

首先获得群众推许的作品为《祝酒歌》。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

它们继承了50-60年代抒情民歌的传统,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旋律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代表了80年代初期群众歌曲的成就。

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处于“文革”之前的群众抒情歌曲与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

(2).港台歌曲的传入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外面的东西开始不断涌进国内。

音乐上人们最先接受的便是港、台的流行歌曲。

伴着录音机、卡式磁带的大量进口,这些歌曲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它们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青一代流行乐创作向现代过渡的成就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

如《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韩先杰词、谷建芬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词、谷建芬曲)等。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3).多方位的尝试和走向繁荣。

“港台风”持续了较长的一个时期后,人们变得冷静了,听久了港台歌星的嗲声嗲气,洋腔洋调,已不满足歌曲中的风花雪月,柔情蜜意,于是开始寻找自己的通俗音乐创作的出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主张和美学品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它不仅给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理念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使中国的音乐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使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现出中国音乐自我更新的活力和张力。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和大量流行音乐作品。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音乐的发展更为成熟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1).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复兴。

首先获得群众推许的作品为《祝酒歌》。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

它们继承了50-60年代抒情民歌的传统,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旋律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代表了80年代初期群众歌曲的成就。

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处于“文革”之前的群众抒情歌曲与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

(2).港台歌曲的传入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外面的东西开始不断涌进国内。

音乐上人们最先接受
的便是港、台的流行歌曲。

伴着录音机、卡式磁带的大量进口,这些歌曲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它们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青一代流行乐创作向现代过渡的成就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

如《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韩先杰词、谷建芬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词、谷建芬曲)等。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3).多方位的尝试和走向繁荣。

“港台风”持续了较长的一个时期后,人们变得冷静了,听久了港台歌星的嗲声嗲气,洋腔洋调,已不满足歌曲中的风花雪月,柔情蜜意,于是开始寻找自己的通俗音乐创作的出路。

这样“西北风”便应运而生。

其代表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心愿》、《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以及电影《红高粱》插曲《妹妹曲》等。

“西北风”代表了自邓丽君以来的阴柔的演唱风格的转变,在音乐观念上是对港台流行音乐、南方及中原音调为主的我国音乐创作现状以及前几年流行音乐界“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逆反。

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泄色彩;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

2.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新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徘徊,从90年代起,由于著作权法的实施,国家
对引进港台音带的数量作了限制,这就影响了那些靠做引进版生意的音像公司的生计。

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内地各音像企业不得不重新规划各自的生产流程,开始重视创作、重视培养自己的歌手和制作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一大批由内地音像公司制作推出的新偶像。

尽管这些歌手的包装方式大多未能摆脱港台的模式,但已经在国内青少年歌迷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打破了多年来由港台青春偶像独占青少年音带消费市场的局面。

3.21世纪初——网络歌曲异军突起
21世纪,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手机彩铃下载业务的兴起,网络歌曲开始异军突起,流行音乐的制作也更加商业化、世俗化。

2000年,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上热了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网络传播对音乐的帮助。

2004年,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唐磊的《丁香花》、庞龙的《两只蝴蝶》,也在网络上火起来。

其中杨臣刚《老鼠爱大米》更是一夜走红,直至走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红地毯。

此后,以通俗、轻松、幽默为特点的网络歌曲在国内乐坛风起云涌,大量平民歌手通过网络,把自己和其所创作的歌曲推向社会。

从2005年开始,又有不少网络歌曲脱颖而出。

《很多网络歌手也频频出现在各大颁奖典礼上。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考量
1.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行音乐已走过30年的坎坷风雨路。

在这个时段中,它以大众娱乐文化的姿态和极为张扬的个性颠覆了“文革”
中概念化、符号化的畸形的音乐创作理念和表演理念,瓦解和摧毁了以往的音乐流派的界限及创作与表演的原则,改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理念和审美习惯,从而成为一种具有新的美学品质及形式的音乐流派。

(1).审美形式的多样化。

同其他音乐流派相比,流行音乐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它的多样性。

在它的领域内,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式样的音乐并存:既有原创音乐又有改创音乐,既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又有外来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既有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融合,又有不同门类音乐的融合,使得以往相对单调的音乐变得丰富多样。

(2).审美内容的人性化。

流行音乐改变了以往的音乐审美立场,淡化了音乐的教育功能,走上一条人性化的路线。

从平民百姓的内心焦虑、信仰困惑到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对自我的重新审视等,它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人性的每一个层面,尤其是那些多如牛毛的爱情歌曲,虽说有些泛滥,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流行音乐的确在贴近人性。

(3).审美对象的大众化。

随着电台、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流行音乐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

流行音乐的这种空前的大众化,既是其存在的基础也是其生存的方式,它最终的结果之一就是摧毁了由文化地域不同、文化内容不同及音乐审美观念不同所造成的障碍,使其成为大众化的音乐形式,进而使大众成为真正的音乐审美主体。

在大众成为音乐审美主体这一事实面前,各种形式的音乐尽可能地流行音乐化,甚至表现出某种时尚或时髦来满足大众音乐审美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在这个过程中,将经典世俗化、将高雅通俗化、将传统现代化,从而使得流行音乐具备了雅俗共赏的美学品质,成为大众化的平民音乐。

2.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意义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商业色彩的大众文化,虽然有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大方向一致,但它最主要的价值定位是更多地强调娱乐功能而不是教化功能,以满足个体的情感要求和音乐审美需求,本质上属于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是,这并不影响从其他层面实现它的音乐价值、社会价值及对审美对象的塑造作用。

(1).为音乐的发展打开更为宽阔的艺术通道。

流行音乐不固守某种成型音乐流派的风格或原则,也不固守某种权威的理论和主张,而是藐视一切旧有的、现有的规范,将古典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音乐统统招到自己的麾下,用新的创意、新的手法、新的形式进行艺术的搅拌,以构筑自己的鲜活音乐:用沙哑的嗓音打破了圆润甜美嗓音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强调节奏打破了以旋律为主的创作理念,震耳甚至是刺耳的声音打破音乐必须是悦乐的原则……在流行音乐面前,音乐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门类间的界限不存在了,任何新形式的音乐的出现都变为可能。

对流行音乐来说,所有的音乐都是构筑自己的音乐个性、音乐逻辑的参照。

(2).改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

由于流行音乐格外讲究标新立异,所以它总能用新鲜的音乐让人不断地惊讶:原来嘶哑沙哑的歌声也如此有魅力,原来势不两立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竟可以融合得天衣无缝……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原来如此”的惊讶中,传统音乐文化遭到全方位的消解,旧的音乐审美习惯和审美观念发生断裂乃至崩溃,使人们在新旧音乐的对比中不得不重新审视音乐,重新调整自己的音乐审美规范,从而提升了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3).大面积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一般意义上讲,以审美价值为最根本价值的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它对人的改变作用是人们在对它的主动的审美体验中获得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实现的。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它对人的作用当然具有以上特点,再加上它的大众化是空前的,因此相对其他形式的音乐而言,它对人的影响更为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