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专业历史历任院长
黑龙江省各高等院校历任校(院)长详细情况

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克山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学校-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校唱江华:1994.12至1996任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院长、1996年至2008.12任齐齐哈尔大学校长:马立群:2008年12月至现今任齐齐哈尔大学校长;张永春:1985.12至1993.9任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院长;王墨林:1983.9至1994.12任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院长;贾玉金:1984至1994任克山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王凤山:1994.12至1997.7任克山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张忠恒:2000.2至2003.10,任克山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张庆元:1983.4至1996.9任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校校长;李洪洲:1996.9至2000.9任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校校长;张执杰:1984.7至1985.10任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学校校长;刘善会:1985.10至1991.5任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学校校长;王文治:1991.5至1992.1任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学校校长;张毅:1992.10至2003.3任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学校校长。
牡丹江师范学院刘东辉:1987至1990任牡丹江师范学院院长;张凤:1991至1998任牡丹江师范学院院长;修朋月:1998.11至2009.10任牡丹江师范学院院长;张金学:2009.11到至今任牡丹江师范学院院长。
佳木斯大学邱洪斌:2012.01至现今任佳木斯大学校长;孟祥才:2008.1至2012.1任佳木斯大学校长;张少杰:2001.1至2007任佳木斯大学校长;吕学诜:1996.11至2001.1任佳木斯大学校长。
杜平:2005年至今担任七台河职业学院院长。
张凤武:2003年至今担任绥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顾建高:现任绥化学院党委书记。
牛毓山:1999年至今担任伊春职业学院院长。
刘吉成(院长):2011年09月起至现在任齐齐哈尔医学院院长;邱福利(党委书记):2002年06月任齐齐哈尔医学院党委书记党委书记。
哈工大的历史

哈工大的历史哈工大历史:创建阶段: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
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
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
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
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哈工程各院系介绍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
学校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
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
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
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
2011年科技经费到款6.3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船舶工程学院简介:船舶工程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时期创办的海军工程系船舶设计专业,自1953年建立以来,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方面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介绍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 室
❖ 目前实验室拥有超净间600平方米,设备总值1500万元, 拥有157nm激光微加工设备、光纤拉丝塔、光纤预制棒制 作、光纤光栅写入、光纤器件封装等大型设备,已建成建 成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研和实验平台。
❖ 近年来,实验室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前期专项1项,国 防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1项仪器专项) 项目11项,科技部对俄合作项目2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 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计划以及省、市基金等项目30余项。 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 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项、三等奖1项。获得发明技术专利授权40余项。发表学 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80余篇。
❖ 学院建有“理学之光”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用地 面积300多平米,有光、机、电类设备及计量工具 价值110多万元。主要承担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及 各级比赛活动,近年来在数学建模、光电竞赛、传 感器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物理仪器创新大赛 等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
学科设置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 室
研究方向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 室
❖ 黑龙江省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目前现有研究人 员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高级实验 师1人,博士生导师3人,另有机加工人2人。2009年,光 纤传感技术团队获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2011年纤维 集成光学实验室被批复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主任苑立波教授是中国光子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黑龙江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 委员会常务委员。历任第十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常委, 第十一届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常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者,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入选“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和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获 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 骨干教师称号和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
刘胜——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

刘胜——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
佚名
【期刊名称】《自动化博览》
【年(卷),期】2005(22)5
【摘要】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1991~1992年留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1999年赴日本考察,2000年赴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地考察。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学术委员会;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1;G649.28
【相关文献】
1.崔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J],
2.绿色环保——IMD技术在汽车领域"大有可为"——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哈工大海创汽车内饰IMD研发中心主任崔胜民 [J], 廖威
3.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连城先生的高足我国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颇具知名度的青年专家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功能材料》学术期刊编委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副主任、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李美成教? [J], 杨亲民;
4.切削过程智能化实现高效高精度加工——访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院
长刘献礼教授 [J], 海山
5.让神舟的升空见证焊接的奇迹——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冯吉才先生 [J], 李月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工程 近代史

哈工程近代史
哈工程,全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之一。
哈工程的建校和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哈工程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学院,后来改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再后来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这个学校的建立与我国的国防建设、工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承担着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
哈工程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在国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哈工程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船舶工程、核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哈工程的学子们都在为我国的工程事业不断努力奋斗。
除了在工程技术领域的贡献,哈工程在国防事业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后勤保障单位,哈工程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哈工程的学子们,无论是在技术研发、装备维护、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增添了强大的后盾。
总的来说,哈工程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不仅是一所重要的高等学府,更是我国工程技术和国防事业的重要支柱。
通过哈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也能深刻感受到我国国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希望哈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继续发扬工程技术精神,为我国的工程事业和国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注入更多的力量和活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校长,1966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哈军工被肢解,以海军系、原子系、导弹系战术导弹分部及其它各系部留守教师为基础重新组建而成,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校原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信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等合并)是“国防七校”、“东北五校”之一,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唯一获奖院校。
学校是国家“首批27所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56所研究生院”、“1959年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64所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牵头高校,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创始成员之一,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学校由国防科工委、海军、教育部、黑龙江省四方重点共建。
学校现有教职工3083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人,博士生导师406人 (不含兼职),院士16人(全职+共享+外籍),973首席科学家12人,千人5人,长江学者10人。
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21个,包含: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4个。
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最初名为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三个国立实验工厂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学校。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发展,如今哈工大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理工大学之一。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民族工业,哈尔滨成为当时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
1919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了防洪工程学校,这可以视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
1920年,南开大学教授左舜生与众多工业家在哈尔滨创办了“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正式开展了工业教育。
建校初期,哈工大开办的是冶金、机械、电机、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1933年增加了化学工程、造纸工程等专业。
1940年,哈工大成立了“查尔斯•克拉克纤维研究所”,专门从事纸浆和造纸的研究工作。
1954年,学校开始转型,开始向航空、军事等领域拓展,陆续成立了航空工程、航天工程、兵器工程等学院。
1960年代,哈工大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开始拥抱国际化,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21世纪以来,哈工大持续发展壮大,推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10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近年来,哈工大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成绩显著,在国内外学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证样本历任
校长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介、乘车路线地址:
哈尔滨工程大学,始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黑龙江省政府四方共建。
从哈尔滨火车站到哈尔滨工程大学:站前广场乘坐6路南通大街站下车就到了。
还有14、74路才四站就到南通大街上文化公园对过的哈工程大学站了。
哈尔滨工程大学地址: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哈尔滨工程大学历任校(院)长及任职年限:
冯捷:(1980.2至1983.6,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邓三瑞:(1983.6至1987.6,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吴德铭:(1988.10至1994.5,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1994.5至1997.12,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邱长华:(1997.12-2004.6,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2004年6月-现今,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哈尔滨工程大学所设院系、专业学科:
哈尔滨工程大学设有船舶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等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历史变迁过程详解: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大将任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
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
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
1961年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
196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
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我校实施重点共建。
本文由: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