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合集下载

中医健康养生讲座课件

中医健康养生讲座课件
脏腑功能协调。
养生原则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形神共养等养生原则。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提倡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的思想,提倡通过调理 身体、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
PART 03
中医健康养生的实践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平衡
保持食物的多样性,摄入足够的五谷 杂粮、蔬菜、水果、蛋白质等,以提 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适应季节
不同的季节需要不同的养生方法,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养生 方式。
考虑地域差异
地域不同,养生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例如南方潮湿,要注意祛湿 ;北方干燥,要注意保湿。
保持积极心态
乐观向上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有利于身心健康。
学会放松
学会放松自己,缓解压力,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增强免疫力。
固本培元
注重保养身体根本,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的方法
饮食调理
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特点,合 理搭配食物,以温、热、凉、 寒等不同性质的食物进行调理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 法,以及散步、慢跑等现代运 动方式。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通过冥想、音乐、书画等方 式调节精神状态。
秋季养生
秋季气候干燥,应注重养肺、养津, 多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 合等。
冬季养生
冬季寒冷,应注重养肾、养元,多食 用温性食物,如姜、红枣等,保持室 内空气湿润。
不同年龄段的养生
儿童养生
青少年养生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应注重营养均衡,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青少年处于学习压力较大时期,应注重调 节情绪,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 户外活动。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一、中医养生保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中医养生保健的定义2·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依据3·中医养生保健的目标和方法论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和方法1·阴阳平衡的重要性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3·养生的四季防护4·中医养生的饮食调养a·饮食调养的基本原则b·中医养生饮食的重要食物类别及功效 c·中医养生饮食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5·中医养生的体育锻炼方法6·中医养生的情志调节7·中医养生的针灸、推拿和按摩8·中医养生的草药调理方法三、中医养生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1·健康问题的识别与预防a·中医常见健康问题的识别b·中医预防常见健康问题的方法2·常见健康问题的中医调理方法a·头痛、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问题b·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c·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d·慢性疼痛、关节炎等骨骼肌肉问题e·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问题 f·免疫力低下、疲劳等免疫系统问题四、中医养生的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1·成功案例分享2·中医养生的经验总结和注意事项附件:1·中医养生食谱示例2·中医养生运动指导手册3·中医养生草药应用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养生保健:指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

2·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身体内阴阳两种相对而言的属性,平衡即健康。

3·五行相生相克:指五行理论中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生化的关系,用于指导养生调理。

4·推拿和按摩: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来调节经络和气血,促进健康。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座课件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座课件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阳代表阳性、动态、兴 奋等,阴代表阴性、静态、抑制等。正常情况下,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人体的 健康。
实践方法
保持阴阳平衡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作息规律等方面。饮食上要避免偏食或暴 饮暴食,多吃清淡、温凉的食物;运动上要适量,不宜过度劳累;作息要规律,保证充足 的睡眠和休息。
拔罐疗法
总结词
拔罐疗法是中医养生中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从 而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舒缓肌肉疼痛和祛湿排毒的效果。
详细描述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形成局部的负压环境,从而刺激穴位和 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拔罐可以用于治疗各种肌肉骨骼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 间盘突出等,对于一些内科疾病也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同时,拔罐还可以起到祛湿排毒
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讲 座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录
• 中医养生基本理念 • 中医养生的饮食原则 • 中医养生的生活习惯 • 中医养生的常见方法 •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
01
中医养生基本理念
阴阳平衡
总结词
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指保持体内阴阳二气的动态平衡,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 常进行。
食物的五味
辛味
具有发散、行气、活血、 开窍等作用,如姜、葱、 蒜、辣椒等。
酸味
具有收敛、固涩、生津、 开胃等作用,如山楂、乌 梅等。
甘味
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 作用,如红枣、蜂蜜等。
苦味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 降气等作用,如苦瓜、茶 叶等。
咸味
具有软坚、散结、润下等 作用,如海带、紫菜等。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内容中医养生是一种实施120多年历史的养生保健方法,它以“愈合”为核心,以积极和谐的生活方式来调节人体健康,避免疾病发生和持久的增进体力,是一种以调节人体机能为主的自然的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养生的重点是保持身体的机能均衡,平衡阴阳、调整五行,以改善人体机能失调和疾病发生的原因,从而维持健康。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1.理营养:中医养生最重要的是通过饮食调理,比如可以根据不同人体状况,吃适量的营养型食物,帮助身体恢复活力,均衡机能,使身体得以平衡和健康。

2.加运动:中医养生建议要多做有益的休闲运动,并且要控制时间,不要运动过于激烈,避免过度的疲劳和损伤。

3. 保持心态:中医养生认为心态的调节是养生的核心,要做到较好地保持心情愉悦,适当放松,但又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中医养生的常见疾病1.脑血管疾病:中医养生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元的功能,增强心肺功能,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病发作。

2.化系统疾病:中医养生推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帮助调节消化系统的机能,缓解肠胃不适,消除胃肠道炎症,并可以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3.节炎:中医养生可以缓解关节炎症状,减少疼痛和肿胀,增强关节及肌肉功能,增强抵抗力,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关节炎。

四、中医养生的优势1.以有效防止疾病:通过饮食调理、运动休闲、心态调节等手段,中医养生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使患者能够坚持下去,提高生活质量。

2.于慢性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在慢性病的治疗中,中医养生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它可以缓解慢性病的症状,增强抵抗力,从而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3.强机能平衡:中医养生以调节人体机能为主,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它可以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五行平衡,从而有效增强机能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五、中医养生讲座的结论中医养生是人体健康的最佳保证,它的理念和方法都以科学的思想为基础,通过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达到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讲座内容

中医养生讲座内容

中医养生讲座内容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保健方法,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调理。

其基本原则包括“四季养生”、“防病于未然”、“辨证施治”等。

二、四季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养生强调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春季养生要注意清肝理气,夏季养生要清热解暑,秋季养生要润肺防燥,冬季养生要温补养肾。

四季养生的目的是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养生的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注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例如,春季宜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以滋养肝脏;夏季宜多食用清凉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以清热解暑;秋季宜多食用润肺的食物,如梨、蜂蜜等,以防止肺燥;冬季宜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羊肉等,以温补肾气。

四、中医养生的起居调理中医养生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中医养生还注重室内外环境的卫生,保持空气的流通,避免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

五、中医养生的运动调理中医养生推崇适度运动,既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又要避免过度运动。

适宜的运动方式有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可以增强体质,调整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力。

六、中医养生的情志调理中医养生认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紧张。

七、中医养生的草药调理中医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草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枸杞等,可以提高免疫力、调理气血、延缓衰老等。

八、中医养生的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养生的一种常用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太冲等,可以缓解疲劳、调理内脏功能等。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采用宣泄、转移注意力、换位思考等方法,避免 愤怒情绪对身体的伤害。
忧郁情绪调节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进行户外运动、寻求心理支 持等,以缓解忧郁情绪。
其他不良情绪调节
针对不同情绪采取不同的调节方法,如焦虑情绪 可采用深呼吸、冥想等方法缓解。
培养良好心态和乐观情绪技巧分享
保持积极心态
01
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感恩、欣赏等积极心态。
因时制宜
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气候等变化调整养生方法。如春季养肝 、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等。
02
常见疾病预防与调理方法
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
饮食调理
控制盐分和脂肪摄入量,多食用富含 钾、镁、钙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食 物,如海带、紫菜、芹菜、菠菜、花 生等。
适量运动
中药调理
老年人饮食
老年人饮食应以软烂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过于坚硬和难 以消化的食物。同时,要注意控制盐和糖的摄入量,以预 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食疗方案推荐和制作方法
01
养肝明目食疗方案
推荐食用枸杞猪肝汤和菊花茶等具有养肝明目功效的食物和饮品。制作
方法包括将猪肝切片与枸杞一起炖汤,以及将菊花用热水冲泡成茶饮用
四季饮食搭配原则和建议
春季饮食
应以养肝护肝为主,多食用绿色蔬菜、水果和豆类等富含 营养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避免过量食用酸性食物,以免 损食物如百合、银耳等,以 及酸味食物如柠檬、山楂等。同时,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 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肺气。
夏季饮食
应以养心安神为主,多食用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等,以 及苦味食物如苦瓜、绿茶等。同时,要避免过量食用辛辣 和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中医养生,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贤们留下了丰富的养生智慧,为我们揭示了健康长寿的奥秘。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养生的殿堂,感受那份源自自然的温馨与和谐。

中医养生,注重调养身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古人云:“养生之道,莫先于调气。

”调气,即调整呼吸,使之与天地之气相合。

如此,便能保持气血通畅,身体康健。

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人体如同一座阴阳平衡的塔,若阴阳失衡,则百病丛生。

因此,养生之道,在于调和阴阳,使之保持和谐状态。

如何调和阴阳呢?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其次,要注重饮食调养,做到五味调和,营养均衡;最后,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提倡“三分治,七分养”。

这里的“治”,并非指药物治疗,而是指调整生活方式,改变不良习惯。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养生之道,莫先于养生。

”养生,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调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医养生呢?首先,要顺应四时,调整作息。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更替,人体也应随之调整。

春季,万物复苏,宜早睡早起,养肝护阳;夏季,炎热多湿,宜晚睡早起,养心护阴;秋季,凉爽干燥,宜早睡早起,养肺护金;冬季,寒冷刺骨,宜晚睡晚起,养肾护水。

其次,要注重饮食调养。

中医讲究饮食五味调和,即酸、苦、甘、辛、咸五味要均衡摄入。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结构,以达阴阳平衡。

再次,要加强体育锻炼。

中医认为,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五禽戏等。

此外,还要注重心理调养。

中医认为,情志与疾病密切相关。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焦虑,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学会倾听身体的呼唤,顺应自然规律,以平和的心态,调养身心,追求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精选2021版课件
11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精选2021版课件
12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精选2021版课件
13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 第五层塔尖: 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 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相当于啤酒瓶 盖平平1盖).
❖ 第四层: 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居,每天应吃相当 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 30g~50g的大豆及制品.
15、心宜常宽: 指心胸开阔,精神舒畅,乐观条达,随 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工作、学习要 专心致志,
八小时以外,应寄情于琴棋 书画、虫鸟花草,这是凝神养生的 妙法。
17、营养宜备: 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 糖类等营养素都须供 应无缺,与机体消耗取得平衡,否 则将 不能维持人体健康。
精选2021版课件
19
养生二十宜
11、身宜常浴: 常进行日光浴、水浴、空气浴,可增强人体 神经 和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亦可提 高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 应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洗脚是健身要 诀之一,有 益于睡眠。 洗后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涌泉穴三四 十次,则对老 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 义。
精选2021版课件
7
“食”亦有道
❖ 民以食为天, 但“食”亦有道。所谓春温、夏热、 秋凉、冬寒, 在昭示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之时, 亦 彰显饮食之道。
❖ 中医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人应当适 应自然规律, 饮食方面更是如此。最基本的一条原 则就是要“因人、因地、因时膳食”。
❖ 比如西瓜具有祛暑、清热、利尿的作用, 很适合在 夏天食用, 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而言, 就不宜多吃。 而在地域方面, 由于夏季南方多为梅雨季节, 因此应 多吃健脾燥湿食物, 如薏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
一、四时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
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
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
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
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十二时辰养生
❖何为天?一日曰天!
❖天,是生命的周期,即为24个小时一个生理周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周期。

天是生命的精准寿命衡量单位!
❖一天地球完成自传一周;一天人完成日循环五十周;
❖阴阳的日循环、日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健康!
❖人的生命因“日循环平衡”而存在!疾病源于“日循环不平衡”的打破!
❖人的生命活动,比如工作、休息、营养、排泄等都是以“日循环平衡”为单位为基础的。

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
肺寅大肠卯胃辰,脾巳心午小肠未。

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子时 23:0001:00 │胆经。

这时要上床睡觉,利于骨髓造血。

丑时 01:0003:00 │肝经。

此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寅时 03:0005:00 │肺经。

宜深度睡眠,不应被惊醒。

卯时 05:0007:00 │大肠经。

这时起床要喝水,大肠蠕动旺盛,养成
卯时排便的习惯。

辰时 07:0009:00 │胃经。

胃最活跃,此时一定要吃早餐,
每天这时敲胃经最好,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

巳时 09:0011:00 │脾经。

这个时辰要喝至少6杯水,小口慢饮,让脾
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

申时 15:0017:00 │膀胱经。

膀胱最活跃的时候,是人体最佳排毒时机,
适合多喝水。

酉时 17:0019:00 │肾经。

适合休息,少食盐。

戌时 19:00—21:00 │心包经。

适宜散步,这时心脑神经
系统最活跃,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时候敲心包经,效果最好。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

保持心境平静。

做好睡前准备。

午时 11:0013:00 │心经。

此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
午睡。

未时 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
应在下午1 时前吃。

三、穴位保健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治病的刺激点。

足三里
为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

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也是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第一大要穴,备受古今养生家、
医学家们的重视。

“若要身体安,三里要常按”、“常灸足三里,赛吃老母鸡”等在全国各地流传俗语。

主治:足三里可健脾胃、助消化、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扶正培元、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有效提高过敏人群对各种过敏源的适应能力。

胃痛、恶心、呕吐、食少、消化不良、完谷不化、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疳积、肠炎、②头痛、眩晕、失眠、耳鸣、心悸、心慌、虚劳、气短、气喘、咳嗽、痰多、中风、水肿、③下肢萎痹、半身不遂、小腿酸痛、各种过敏性疾病、乳腺炎。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针灸可保健,预防中风;又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五官科、妇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均有效。

刺激足三里穴对促进脾胃功能、增强人体整体免疫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并能预防高血压、神经衰弱、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便秘、各种过敏性疾病。

古代灸足三里,需使足三里发泡化脓形成灸疮,以维持对足三里的长久刺激,而且灸时会产生剧痛,现代人一般接受不了,一般常用按揉和无痛灸,不用形成灸疮,方便长久刺激穴位。

合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

其穴可以醒脑开窍、清热解表、宣肺利窍、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疏经活络。

自古以来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首选要穴。

实践证明,合谷穴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还能预防脑中风及老年痴呆。

合谷穴止痛效果好,是实行针灸麻醉时最常用的穴位。

太冲位于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指缝后约两横指处。

作用:平肝泻热,清头目
治疗:头痛、腹胀、呕吐、肝炎、失眠、下肢痹痛。

特别对于肝气不疏引起的头痛,胁痛,胃痛都有很好的作用。

独特功能:肝为人体异常重要的器官,而太冲穴尤如保肝护肝的将军,时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是有求必应。

1、当感到头晕脑胀(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
2、当感到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充气血﹔
3、当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志定神安﹔
4、当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

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

主治疾病:治疗失眠的最佳穴位。

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位。

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

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首选,同时还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
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在掌长肌腱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因本穴对心血管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时常选此穴为主穴,所以内关又被称为“冠心病的救星”、“心宝”等。

主治:内关穴的功效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止痛、降逆止呕。

刺激内关可以激活心包经的气血,使心包经内气血充盈,从而使心脏得到调养,心脏功能得到改善。

①心痛、心悸、心慌、眩晕、失眠、中暑、中风、偏瘫、②胸闷、烦躁、气短、哮喘、③胃痛、胁痛、呕吐、呃逆、④偏头痛、肘臂挛痛、手麻。

内关特别是对于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失眠等病症有良好的效果,可以防治各种心脏疾病,影响心脏供血,增强心肺功能。

现多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胃炎、急性胆囊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血管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疟疾等。

涌泉本穴是肾经要穴,常用来治疗泌尿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疾病,具有苏厥开窍、降逆止呕、泄热清心、回阳救逆等作用,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

主治:①昏厥、中风昏迷、中暑、休克②头顶痛、眩晕、失眠、舌干、咽喉肿痛、失声、心烦、善恐③小便不利、便秘、④、足心热、转筋、下肢痉挛。

涌泉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可防治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失眠、头昏头痛、健忘、目花、腰痛、前列腺肥大、便秘等症。

三阴交位置: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

方法:用手大拇指按揉
作用: 健脾和胃、调补肝肾、滋阴生津。

亦有安神之效,可促进睡眠。

主治: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脘腹疼痛、肠鸣、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③遗精、阳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④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三阴交能防治高血压、性功能减退和急、慢性肠炎,及月经不调、遗尿、失眠等疾病。

石家庄工作部电话:860348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