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精)
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发布时间:2012-12-04 10:23 来源:农民日报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用“四化”同步将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任务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体现了一种系统化思维、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改革发展新思路。
“四化”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又与我国现阶段几大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用“四化”同步将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任务统一起来、协调起来,体现了一种系统化思维、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改革发展新思路。
“四化”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又与我国现阶段几大战略紧密相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四化”都值得深入研究,这里我想重点探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任务,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无法绕开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必须把这些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突出问题综合起来考虑,才能顺利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乡村生活生产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生产方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能回避农业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真正走向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实现农村土地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流转、现代化发展,是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用更少的农村劳动力就能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现代化使更多人可以进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即使是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口,也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再变革,农业生产方式的再创新,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生产,不但会有较高的收入,也可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实现在农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高品质生活。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

工业 化 、 信息化 、 城镇 化 、 农业 现 代
间序列数据测算 了云南 省四化发展指数 , 标 。城镇化发展指数用 U R B 表示 。 并进而对其进行多 变量 协整检验 、 格兰杰 基于对农业 现代化现状 的认 识 , 本文 选取 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 劳均耕 地面 积 、 第
究。
项 指标来 衡量 其发 展水 平 。工业化 发展
N D表示 。 本 文认 为区域 间 四化发 展过程 所表 指数 用 I 化, 是 实 现 我 国现 代 化 的 基 本 途 径 , 这“ 新 现的互动关系有所差别 , 尤其是在 四化 发 为突 出建设新 型城镇化 的内在要求 , 四化 ” 相互联系 、 相互促进 。然 而 , 要做好 展水 平不高的欠发达地 区 , 其表现 的作 用 确保 城镇化 水平 能全 面反 映我 国新型 城 “ 四化 同步” , 就必须从 国情 、 省情 出发 , 遵 方式 、 作用强度 与其他地 区不一而 足。因 镇化 的质量 , 本文选 取城镇 化率 、 城镇 登 循客观规律 , 处理好 四化 之间关系 。研究 此 , 本 文选 取云南 省为 例 , 分别建 立 了工 记失业 率 、 城镇 居 民家庭 恩格 尔系数 、 社 四化 之 间的关 系 , 寻 求 四化 统筹 的突破 业 化 、 城镇 化 和农 业 现代 化 评 价指 标 体 会消 费品零 售额 、 每万人 医生数 、 人 口密 口, 对于实现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 系 , 利 用熵 值法 , 基于 1 9 9 0 — 2 0 1 1 年 的时 度 、 城市居 民人均公 共绿地 面积等 6 项 指
三、 来 自云 南省 的 实证检 验
一
、
引言
景行 军等通过 对工业 化 、 信 息化 、 城镇 化 动 四化 同步 、 协调 发展 , 厘 清 四化 之 间作 和农业 现代 化两两 之 问相 互作 用机理 的 用 的关系将有重要 意义 。 分析 , 总结提炼出 了“ 新” 四化互 动关系理 论模型 , 并运用熵值法 和格兰杰因果关 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
“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
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
城镇要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
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深刻认识“四化”内在关联走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2 6・
发 展 研 究
业化过程中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增强 、人力资源 有效开发等 ,又加快 了城镇经济结构优化和体 系 完 善 ,会 进 一 步促进 了人 与城镇 的 内在融 合
和互 动。 工业 化是 信息 化 的前提 和基 础 , 新 型工 业 化作 为 工业 化 的高级 阶段 ,推 动 了产业 由劳
识共享 , 提高增长质量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
的整体 , 它们之间环环相扣 、 互融互包 、 相互促 进。 ( 一) 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 信 息化和农业 现代化的根本动力。T业向集群化 、 规模化 、 集 约化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 , 决定 了人力资源 、 资 本、 生产 、 消费等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 。新型- [
( 四) 农 业现 代化 。农 业 现代 化 是指 从传 统 农 业 向现代 农业转 化 的过程 。 在 这个 过程 中 , 各 种 先 进要 素如 人力 资 源 、 技 术创 新 、 金融 工 具等
信息化带动丁业化 ,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 是科 技含量高 、 经济效益好 、 资源消耗低 、 环境污染 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丁业化。 与传 统 的工业 化不 同 , 其强 调 了信 息化 的带 动作 用 ,
规模 逐 步扩 大 的一种 历史 过程 。新 型城 镇 化是
人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更是
走 出 当前 发展 困境 的基本 途径 。 因此 , 如 何更 为 科学 、 更 为有 效地 推 进“ 四化 ” 深度 融合 、 互 动发
更高水平 的城镇化 , 其是指以统筹城乡 、 产城融
益 和生态 效益 显著 提升 。
二、 “ 四化 ” 之 间 的内在关 联 “ 四化 ” 不 是 孤立 的封 闭 系统 , 是 一 个 有 机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
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其内涵和作用机理如下:
1.工业化:是指经济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工业化可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物质生产率,促进技术革新和流通资本的增加。
同时也能够
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2.信息化:是指信息科技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日益普及和应用
的过程。
信息化能够提升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人们的生
活方式的变革,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3.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和
就业机会增加,同时也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和资源,促进社会
和经济发展。
4.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向现代化方
向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能够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
能够促进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步发展不仅是解决经济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基本要求。
因此,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
展正成为解决当前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
立起相互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
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
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
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里大决策,具有]S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
“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
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
城镇要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虽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
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新型工业化_信息化_新型城镇化_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_徐君

型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以及充分的产业支持。 新 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就业需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型城镇化的发展要以工业的进驻为前提,工业生产经营带 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生
来的经济利益是城镇焦聚效应的基本动力。 循环累积因果 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平等交换,改变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
的“新”集中体现在“四化”融合集成、相辅相成。 在加快经 化水平,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带动高附加值作物
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着重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 和特色作物的开发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农
融合。 转变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二者的良 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略决策,为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 程,此过程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以及信息资源的交流
系统而又科学的指导。 毫无疑问,同步推进“新四化”将成 和共享,通过人机互动合作潜能的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
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引擎,也是我国实现现代 充分利用,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重大变革。
性互动。 推动工业化反哺农业,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信息
另一方面,农业的现代化的发展又给工业化提供了有
化装备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协调同步发展。
力的支撑。 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
三、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 步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并转向非农业部门,这为工业化
间的耦合关系及其模型
展中,农业总体上要落后于工业,而农业又是工业化发展 化的实现以及信息化支撑作用的发挥都需要一定的载体,
的基础,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农业现代化,并兼 即与之相适应的场所和空间。 农业现代化则可以为它提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
“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
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
城镇要发展,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
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
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
代化水平。
信息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增长的“引擎”。
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
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带动了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产业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一系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信息化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倍增器。
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
城镇化发展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是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的关键;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
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中升华,从而实现信息城镇化。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
信息化是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效率的体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关键手段,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载体。
城镇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
城镇化本身是一个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城镇集聚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城镇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平台和载体;城镇化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城镇作为工业发展的载体,城镇规模及其经济容量大小,影响着工业在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
无论是信息化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镇化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城镇化发展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收益,加速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城镇化发展形成大量储蓄资金,可以成为
农业现代化的投资来源。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变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为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
工业化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总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资源。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带动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
农业现代化中,农业人口收入不断提高,为城镇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机会;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
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集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中的集聚,促进了城镇交通、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