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本文由小时只了了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徐兆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2) [摘要] 对于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认识, 中外学者观点各异. 这些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

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历史学的研究就开始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但是,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误解和歪曲这个理论.加大对于唯物史观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正是对历史学学科性质"非科学说"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 历史学;学科性质;科学说;非科学说 [中图分类号] D641;K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5)05-0007-07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这个问题是研究者们基于把握历史知识的特性, 规范历史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判断历史研究的可信性和真实度等思考而提出来的.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无疑是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成为推动历史学学术观点创新, 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切科学,包括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第二种是指研究社会现象的诸学科,即社会科学,泛指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研究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诸学科. 在这种用法中,有时包括了哲学在内,有时则不包括哲学.第三种即通常意义上使用的, 专指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的历史学. 断定历史学是科学的根据有二: 其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 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其二是它所承担的任务. 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根据上述两条, 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科学"说还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界定: 第一,一般"科学" 说.史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 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7

一,关于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主要观点

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中外学者观点各异,流派纷呈;有些观点甚至长期对峙,难以统一.现择要撷取影响广泛的几种成说,以便论述: 1. "科学"说唯物史观认为, 历史是过去在客观上存在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是在历史研究者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 历史学的使命就在于科学地揭示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 "历史科学"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泛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二,特殊"科学"说.史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 综合性, 整体性和真实性等显著且重要特征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 第三, "整合学"说.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内在地融合了实证性,抽象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学. "非科学"说 2. 科学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得到基本材料,然后进行归纳,判断,推理得出假设,再重新回到实际中反复检验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尤其是不可能检验的.在历史中材料也并不

是完全准确的和客观的, 实际上均已渗透着人们的意识,而科学所用的材料大都是没有思想的,客观的.历史最终得出的是观点,思想,历史缺乏思想就不是历史,而只是与我们无关的,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而科学最重要的是结论, 就是原理, 公式, 法则,科学结论帮助我们改造自然.虽然现在历史学已经借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但那只是形式上的改进,无法改变它的性质.历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 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体的规律性不受研究者的影响, 客体具有可重复性;而历史学研究的客体是人,人通过认识的提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进而使人类社会的规律性不断变化,历史呈现出偶然性,特殊性, 杂乱性.历史存在相似性,但是绝对没有重复性.这就决定了历史学与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 历史学的客观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 二者所使用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也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历史学不应盲目地追随自然科学,而应当走出自己的研究之路. 3. "人文知识"说就学科个性而言,历史学是一门科学,遵循着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引出规律的研究途径;就表现形式而言,艺术对史学有重大影响. 历史学是一种人文知识(Geisteswissenschaft) , 而不是自然科学( Naturwissenschaft)意义上的那种科学.历史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乃是客观存在;但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表达(这是历史学) , 则是历史学家心灵劳动(或活动)的结果,是要取决于历史学家的人生体验的.这种认识,理解和表达, 属于人文世界,是人文的.历史学之所以成其为历史

8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学,全恃这种认识,理解和表达赋予它以生命.而历史学家永远都渗透着,饱含着种种非科学的,非纯理性的格调和色彩.即使是历史学中的原始数据,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到这些人文因素的加工或扭曲, 因为历史学家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他的思想不可能总结万有,包罗万象.历史学家的理解终究只能是限于他本人的体验与思想的范围之内, 他本人所可能思想与理解的经验对象之内, 他的历史构图只能限于他的思想水平之上,他的表达只能限于他的表现能力之内.所以,历史学比科学既多了点什么,又少了点什么.历史学既有其科学的一面,又有其非科学的一面.历史学(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因为是科学的,所以它不是反科学的;又因为它是非科学的,所以它就不是,或不完全是科学的.恰好是这两个方面的合成,才成其为历史学.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与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它研究和反映的历史是客观的,而且在努力反映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学就学科而言是一门科学, 就表现形式而言又应该是一门艺术,应该把它写得像艺术作品,让人爱看,从中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 4. "艺术"说最先从艺术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学发难的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1866—1952 年).1893 年他写出题为《纳入艺术概念之下的历史学》的论文,从根本上否认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他认为, "历史学只有一个责任,即叙述事实" ,叙述单独的,互不联系的个体事实,而对个体的描述恰恰是艺术的天职,历史学甚至连"描述性的科学"也算不上.它是一门艺术, 但又不止于艺术.因为,艺术是对可能的事的表述和描绘,而史学则限于对发生过的事加以描述.所以, 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真实的艺术. 英国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的不变的性质"就是讲故事,历史学永远是叙事的艺术" . 5. "记忆库"说历史的认识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历史学原本是人类经验的总汇注,总归纳,总观照,其存在, 延续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保持人类经验的多元歧异性.历史提醒我们,现实正在进行,正在发生的事件,只是人类诸多可能性中非常微渺的一小部分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已.历史学帮我们保留这些好的,坏的可能性,不让我们完全遗忘.当环境有所改变时,我们总是可以到这个庞大的数据库找到一些无论是防弊或兴利的暗示. "事件"说 6. 历史就是往事;历史学就是关于往事的追溯.历史的含义指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是人类的全部过去(历史的本体)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事件(影响国家和民族的事件)的编年纪录之学科,它奠定于对原始史料的考证基础之上, 并对这些事件的缘由做出解释.梁启超在《中国

历史研究法》中说: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 7. "史料"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学就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8. "非独立学科"说历史学从 19 世纪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趋势是学术史发展的必然.学科界限的模糊使历史学不再像历史学,历史学没有必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历史学的叙事性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学的包容性特点又使它可以自如地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与方法. 9. "活动"说史学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 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史学在古代中国,主要是以附属于政治活动的一种文化积累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史官和史馆制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史学虽然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虽然亦不乏私人撰史行为, 但史学兼具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特点而主要作为政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的 "综合活动"特性,并没有改变过. "学问"说 10.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地说,它包括对于历史过程的记录,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于历史规律的探讨. 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 11. 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或"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论历史》一书中就曾说: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刘节在《历史论》中也曾说: "历史学是介于科学同艺术之间的一种学问" .有的学者还说: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有科学研究要求做到但又做不到的很多缺陷. 严格的科学得出来的结论和发现的规律都是可以重演的,历史学无法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科学.英国历史学家乔治·屈维廉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你可能解剖一个人的身体, 由此而论证其他人的身体的一般构造. 但是你不能解剖一颗心灵; 即使你能够的话, 你也不能由此而论证其他的心灵. "有的学者认为, 就学科个性而言,历史学是一门科学,遵循着从事实中得出结论, 引出规律的研究途径; 就表现形式而言, 艺术对史学有重大影响. 12. "综合"说历史学包括了任何学术,但不等于任何学术,它不是科学,不是艺术,是属于综合性的学科. 13. "超科学"说历史学以思想史为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 由人们对历史的研究,认识和体验所构成,一门兼具科学,哲学,艺术而又非科学,非哲学,非艺术,不是实证的人文学科.这一学说的主要内涵是: 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 I)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 II)是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 I 所给定的数据可以认为是一个"实" ,即一个大家一致(或可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历史学 II 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构造过程.历史学II 也包含有两个部分, 即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二者综合就成为历史理性. 理性思维是使它认同于科学的东西; 体验能力是使它认同于艺术,从而有别于科学的东西.因此,历史学既是科学,同时又不是科学;它既需要有科学性,又需要有科学性之外的某些东西, 即我们认识历史所需要的那种心灵体验的敏感性, 这实质上有似于艺术的敏感性. 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其关键乃在于历史学 II, 而不在于历史学 I.历史学 I 是科学,历史学 II 是哲学.科学地对待历史学,就必须承认历史学中的非科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学成分.否则,历史学就连所谓"科学的"历史学都谈不上,更遑论"人文的" (它是科学与非科学兼而有之, 所以是超科学的, 但不是反科学的) 历史学了. 历史学不能单纯考虑物质方面, 也不能单纯考虑精神方面,而是要把二者综合为一个整体;思想史则是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思想史的对象则是一切人文动机(人们的思想,理论,见解,愿望等)如何参与并形成了历史的整体; 思想史所论述的是人们的想法和看法,包括最广泛意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贯穿着人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的是人的思想的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思想史;思想和现实构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及其内涵. 历史学并不是一门实证的科学,

人们无法通过可控的实验来证实它或者证伪它. 就物质层次的历史而言,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但就人文层次的历史而言, 则其发展并没有物质事物发展那种意义上的必然规律. 现代化的历史学正在要求人们放弃前一个时期近代化史学思想所要求于人们的对所谓历史规律也像对自然科学规律那样的无限崇拜和无限信仰. 14. "解释"说虽然有多少个历史学家, 就差不多有多少种历史学的定义, 但现代历史学家的实践大多趋向于这样一种定义, 即历史学是旨在重现和解释过去重大事件的学科.历史学,是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 鉴别,分析,对历史实践或历史过程所做的判断,解释,说明. 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 证据在这里是那些个别的叫做文献的东西的总称; 文献是此时此地存在的东西,它是那样一种东西,历史学家加以思维就能够得到对他有关过去事件所询问的问题的答案.这里,关于证据的特征是什么以及如何加以解释,又会有大量的困难问题提出来.不管它们的答案如何, 历史学家们都会同意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 15. "认识"说柯林武德提出,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大家都认为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就是,他应该认识自己:这里,认识自己意味着不仅仅是认识个人的特点,他与其他人的区别所在,而且也要认识他之作为人的本性.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首先,认识成其

10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为一个人的是什么;第二,认识成为你那种人的是什么; 第三, 认识成为你这个人而不是别的人的是什么. 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认识你能做什么; 而且既然没有谁在尝试之前就知道他能做什么, 所以人能做什么的惟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 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总的说来,历史学属于我们所称的科学,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并试图做出答案所依靠的那种思想形式. 历史学的重要之点在于认识 .一般地说,科学并不在于把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收集起来并用这种或那种方式加以整理,而在于把握我们所不知道的某些东西,并努力去发现它.耐心地对待我们已经知道的事物,对于这一目的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但它并不是目的本身.它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手段,仅仅在一定的限度内,才在科学上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科学都是从知道我们自己的无知而开始的:不是我们对一切事物的无知,而是对某种确切事物的无知——如国会的起源,癌症的原因, 太阳的化学成分, 不用人或马或某种其他家畜的体力来抽水的方法.科学是要把事物弄明白;在这种意义上,历史学是一门科学. 16. "解构"说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通过确认任何历史编纂都有自己的元叙述而使之成为可疑的意识形态, 从而达到消解它的效果. 他们取消了对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的追求,认为历史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或解读,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言,不可能有客观的历史意义, 存在的只是历史事件和历史话语, 力图再次把历史学变成文学或语言学的活动. 认为没有必要搜求所谓原始档案材料,因为没有第一手与第二手史料的区分,它们都是文本而已.没有必要尊重古人或历史的当事人,因为他们的作品或回忆并不一定与事实更接近. 古人与今人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种有关过去的解释.历史不再是个严肃深邃的禁地, 人们可以用一个更宏观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历史.

17. "矛盾"说认为客观和科学只是历史学努力达到的目标, 主观和客观是存在矛盾的. 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如果说,客观的历史是一个有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的发展过程, 史料只是历史过程留下的一些残骸或遗迹,那么,史学的任务却是要从历史的遗骸或残迹中去重认那些曾经活生生的历史, 并以文字为主要手段将它重现出来.史学本身就包含着矛盾:史学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就其表述而言是主观的,史书的首要要求是如实,是符合客观历史,而要达到这个要求的条件却在于史学家的主观, 在于史学家的治史能力的性质和限度.在一定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史学本身就是在这种矛盾不断展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历史学家以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

写出不同的历史作品.他们之间,有沿袭,有变革,逐渐使史学有所发展. "信息库"说 18. 人类活动过程构成了历史,历史具有不可复制性,但是历史构成了极其庞大的信息库,历史学就是对人类以往活动过程的信息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 历史理解,就是对此信息的释读,解密和了解;历史研究,就是对此信息的内涵,面貌,结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历史考证,就是对此信息真确度的鉴定;历史编纂,就是对此信息的综合排列,系统组合和全面整理. 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所抱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 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 ……马克思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 就是把历史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唯物史观, 使得人类历史的研究成为科学. 历史科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给历史学研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历史学的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 即便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论敌, 也承认马克思对社会科学与历史科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强调经济条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确是眼光独到,可以说完全扭转了先前历史学家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诸如《德意志意识形态》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资本论》 , 《反杜林论》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路德维希·费尔巴 ,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一系列专门的著作和大量通信中, 全面阐述和具体运用了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艰辛的科学研究, 得出了总的结果,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 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11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历史学成为科学

就本质而言,上述 18 种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 "历史科学"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来的.列宁总结性地评价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理论,存在着两个严重的缺点.一是它们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二是过去的历史理论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 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 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服的那些法律的, 政治的, 宗教的, 艺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 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唯物史观将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 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 他所发现的伟大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 一切历史上的斗争, 无论是在政治, 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 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 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 经济状况是基础, 但是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 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大的社会之间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我们不能采取片面,孤立,静止的做法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 更不能采用断章取义和各取所需的态度对其加以发挥,而是要全面,系统,整体,深入地进

12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行分析,融会贯通.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换言之,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 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辩证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唯物史观强调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 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如果人们误解了这个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认识和指导所在历史阶段的斗争和工作, 就会导致错误甚至失败; 如果人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对这一理论加以歪曲,就会玷污和败坏这一理论的精髓,甚至将其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最后葬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取消历史研究的科学原则,历史学将被驱逐出科学的大门. 非科学说对于科学说的质疑,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 二是历史认识中存在着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等不同层次的差别, 这种差别影响历史学的研究结论经不起像科学那样真正的检验. 实际上,第一个方面的质疑是经不起推敲的,同时也是站不住脚的.在自然科学中,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下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其根本特点在于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量的侧面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 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实际应用的科学.物理学以观察,实验等手段,运用归纳,判断,推理得到假设,然后进行严格的检验,最后得出结论.而化学则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相互转化的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都是研究客观实在的世界, 并以获得研究对象的规律为最高宗旨.而这些特性,历史学也无一不具备.我们不能无视,抹煞,抛弃下列事实和作为专业的历史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1.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以往人类社会的活动,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这种活动是完全外在于研究者的,是客观实在的.研究者可以有各种各样对于这些活动的探索和描述, 但是丝毫也不能改变这些已经过去的活动. 2.历史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

料,深入历史的实际,要面向历史事实,要从历史的事实出发,把握事实的总和.要避免历史研究的碎化和细化,尽量获得历史的整体和全貌.要从个别的,片面的,杂乱的历史认识上升到一般的,全面的,完整的历史认识. 3.历史研究要分析历史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揭露历史的假象而获得历史的真相,通过历史的现象发现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比较这两类学科的根本特性, 历史学显然属于科学的行列.否则,历史学知识所具有的确切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就无法加以解释,历史学得以成立,延续并普遍被重视的现象就无法解释. 否认历史学学科的科学属性,历史学就只有回到古老的时代,与神话, 传说甚至人为编造的谎言为伍, 历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道路就会被引向死胡同.换言之,历史学揭示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客观真实的功能必须加以肯定, 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原则与科学方向也必须坚持. 捍卫历史学的科学属性, 就等于捍卫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等于捍卫了历史学. 的确,所有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根据相同的方法,一定能够得到相同的结论.但是,历史学则不然.历史学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即可以称得上历史学问题的那些问题,几乎都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观点. 由于创造历史的主体以及研究历史的主体不是根本不能思考,完全没有思想的自然界,因此,历史学科就带有价值判断,历史认识中同时带有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因此,历史学具有人文性,属于人文学科. 我们必须肯定持"非科学"说(不是"反科学" 说)的学者具有非常敏锐的眼光,必须承认他们所提出的这一现象的实际存在. 作为严肃的学术探讨甚至论战中的不同观点,对于保证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科学性均有助益, 学术研究从来都是在百家争鸣中取得进步的.换言之,承认历史学学科的非科学情况,也正是坚持其科学性的体现. 历史学家们都会同意历史学的程序或者方法在根本上就在于获得证据和解释证据.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经历和所属的信仰,文化背景等不同,最后形成了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了对于历史真实的认识和判断;又由于历史学所研究的事实属于过去的事实, 而过去的历史事实则无法接受现在研究者的直接检验; 还由于历史学研究的证据不是简单地被给定的, 历史的证据对于我们可以据之以检验历史判断的历史真实来说, 并不是最终的数据. 总之, 所有这些价值判断和人文因素影响了历史学的科学性,干扰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但是,这种现象并不能和以下认识划等号, 即历史学的研究结论经不起像科学那样真正的检验.应该郑重指出,这正是历史学学科的科学性发育不成熟, 发展不全面的反映,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历史学不是科学的证据.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历史学科的发展,人们会进一步弄清楚,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人文性的因素在什么情况及何种程度上出现?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矛盾甚至冲突究竟发生在什么环节上?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证据?什么是附加在历史证据上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历史学成为科学,走向科学的里程碑.作为历史科学的奠基的唯物史观,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历史风云的考验和挑战.西方哲学,历史学研究中出现的符合论,融贯论,怀疑论,配景论,效果历史论等学说,均不同程度地揭示出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种种问题.但是,所有这些理论并没能真正颠覆历史学科学属性的根基. 所有这些理论的提出,正需要加大对于唯物史观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以科学的态度, 对新的问题做出新的回应. 责任编辑:刘桂珍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13

1

【学科教学论】国内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国内外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1、近代中国体育教学理论(1840年—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也进入了近现代时期。在体育教学思想领域中,各种教学思想、理论经过冲突、融合,出现了新的特点。 康有为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育教育理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的意义来认识和阐述体育的。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文明到中国来,特别注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因而第一次从全面教育角度把西方体育教育引入中国,并且有了初步的实践。改良派的体育教育思想与理论在当时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反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一些进步的体育思想理论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主的英、美各教派在我国创办了教会学校,并设立了基督教青年会,宣传西洋体育。西洋体育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2、我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先是批判并全盘否定美国的自然体育思想,在学习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不仅呈现出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相对应的趋势,而且其自身也经历着不断深入与丰富发展的新进程。 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趋势,谈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对全国实行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小学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强化的最好时期,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不怎么需要干重活,所以整体的身体状态不如从前。所以,提高农村小学体育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做浅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希望能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和受过系统培训的老师 我国农村学校体育老师的配给要少于城里学校,很多学校因为缺乏资金或者根本就不配体育老师,而是由其他任课老师代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一般都偏大,学历也普遍偏低,很多都是代课老师,没有受过正规体校专业化的培训,在思想和业务上无法达到要求,在制定教学内容、计划以及实际的操作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无法真正地理解体育精神,所以在课改方面的创新也不会很大。很多老师因为带班比较多,工作量都很大,但是在待遇方面确比主课老师要少很多。 (二)缺少经费和投入 虽然国家对农村的教育经费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本来底子就很薄,很多都远远不够,用于体育的专项经费更是屈指可数。现在很多学校把体育课和活动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农村小学很难有符合标准的设施,器材和活动场所。有些学校虽然占地面积很大,但有的时候宁愿盖校舍,给食堂养猪缺码舍不得给学校建一个标准的活动场所。同样那些体育器材就更不要说了,很多都已经不能再用却没有经费进行购置。在一些更贫困的地区,一根牛皮筋、一个乒乓球桌就能让学生们很满足。 (三)观念落后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重智轻体的观念依旧未改变。很多的教师和家长都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就可以出人头地。所以大家一贯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使得学生在这种陈旧思想的影响下,放弃上活动课的机会。久而久之上活动课的人越来越少,影响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性。素质教育的提倡对农村学校的发展虽有积极影响,但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得到完全扭转。同时很多老师也不是太重视体育课的内容,认为学生只要在做运动,不出任何意外,老师的任务就算完成。正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发展。课堂活动老师大都安排跑步,做操,打篮球等,因为器材的缺乏选择的范围不是很广很多也不具有技术性,根本就无法培养出专业的农

历史教学论期末复习

一、 名词解释: 1.历史课程: ①狭义: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活动等。 ②广义: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课程计划精选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令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身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国、深度及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3.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最高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习方法、计制安排、实施建议等,并用以指导,规范、评估和管理历史学科与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规性质,体现着国家意态,体现国家对历史课程的要求。 4.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是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景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唯物史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教学目标:是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对学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 6.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基本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7.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基本学科特征) 8.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基本方法和途径) 9.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的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基本能力要求) 10.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基本价值观) 11.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12.课程:①课程是知识: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的科学中精心选择出来的,并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②课程是经验: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课程。③课程是活动: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 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是教学的目标或计划,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是一门

学科教学(历史)培养方案及作业整理

学科教学(历史)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二、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三、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程、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研究五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一)公共学位必修课程(4学分) 1.外国语(2学分,外语通过六级水平考试者免修) 2015级免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 经课程主持教师同意,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现更改为只保留两个必做作业。请各位同学按照新的考核评价要求按时提交作业。 考核评价 作业标题:(必做)Practice the key words by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作业要求: Practice the key words by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这位老绅士抱怨法律如此有利于罪犯,使得审判看来像是一场运气的游戏。(to grumble) 2.如果我们只坚持这样的紧缩措施,国家将滑入更深的经济萧条。(austerity) 3.全世界科学家的共识是地球可能在未来几十年中变暖。(consensus) 4.如果抓住他们痛打一顿,他们会向警察告发我们。( to denounce) 5.我们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extravagance) 6. 政治家和商界领袖们常常质问,无需负责的机构为什么有权这么做。(unaccountable) 7. 他告诉我,他有坏消息相告,我准备听坏消息。(to brace oneself for) 8. 别让她在你们之间挑拨离间——她嫉妒心太强了。(to make mischief) 9. 警方让她放心,她的孩子很安全。(to reassure)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史学理论与方法参考阅读书目 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4.[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中译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5.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6 张尚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7、韩震:《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 8、庄国雄等:《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9、[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 10.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佘树声:《历史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田汝康、金重远编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3.张文杰等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4、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15.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1987年。16.[美]雷蒙德?格鲁:《比较历史研究概论》(中译本)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 年1期。 1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8.[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9.[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0.[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21.[莫]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22.[法]勒高夫:《新史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23.[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24.[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25.[美]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6.[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27.[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28.[美]唐纳德?凯利:《多面的历史》(中译本)三联书店2003年。29.[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30.[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31.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2.李幼蒸:《历史符号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 33.蒋大椿:《史学方法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史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5.蒋大椿:《史学探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36.[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7.[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法] 迪拉里:《历史学家思想和方法》(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9.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0.严建强、王渊明:《西方历史哲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答案

0-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32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学的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换和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解决怎样研制历史课程和如何组织有效的历史课程教学等技术性问题,所以,历史和教学论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0-4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11页 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探讨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探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1-1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41页 历史课程目标的拟定,需要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历史课程目标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围绕公民素养的培育这一社会要求,探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获得怎样的历史认识,养成我们所希望的公民素养 1-4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44页 这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拥有一定的实践性的历史人文知识,透过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形成自我的历史意识,对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思考;透过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反应,理解人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文化发展的,形成自信、进取、乐观、不断完善自我、爱憎分明的人文态度,进而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坚持理性、实证、怀疑、民主、奉献等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44页 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它使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所产生的学习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理解人类社会,反省人类的行为,深化和发展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陶冶学生的公民意识。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借助于历史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质疑、批判、反省、包容、理解、欣赏、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等个性品格,进而养成责任心。具体包括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尊重本国传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道德教育:崇尚仁德、关心、宽容、尊重差异、尊重他人、理解、坚毅勇敢、刻苦勤奋、立志敬业等;意识形态教育:民族文化意识、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等。

历史课程教学论模拟考试试卷

历史课程教学论模拟考 试试卷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模拟考试试卷答案(一)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简述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就历史课程这一专门的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历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力课程资源,就历史学科讲,指的是历史教师。 2.创设教学情境有哪些方法 第一,巧思妙设问题情境。第二,音美配合渲染情境。第三,参与表演体会情境。第四,动用直观再现情境。第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3.简述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 (1)适应新历史课程的需要。 (2)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3)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 (4)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二、论述题(每题13分,共计26分) 1.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文化史内容构建特点 (1)提高文化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在高中新课标所设9个模块中,文化史约占3.8个模块,经济史只占1.2个模块,就数量而言,仅次于政治史内容比重。 (2)内容择取了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世界古代文明与世界文化遗产部分选取内容为例:亚洲是以夏文明和古蜀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欧洲为克里特文明;以大津巴布韦遗址为代表的非洲古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等。 (3)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 (4)将文化史领域作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园地。如模块列出了数量可观的“历史之谜”,要求学生进行探索;同时要求学生了解科学家为揭开这些历史之谜所做的“大量的艰辛的工作”及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并希望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研究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以及“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等,可以看出,“标准”是将文化史模块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阵地。 2.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依据教学的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为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采用适宜的方法,比如: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可以应用情境创意法或情感教育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以使学生

(完整版)初一历史下学科教学计划

东疏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学科历史年级初一 任教班级初一1-5班教师郭霞审批(签字)教研组长 教导主任 2012年2月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及学习兴趣 今学期本人担任初一(1-5)班的历史课的教学,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2班3班5班,表现突出。上课时各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大多数同学都能当堂掌握所学的内容。但也有个别同学的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对历史学科丧失了兴趣。2、学生的基础知识 从上学期的几次学业水平测试来看,学生的整体基础比比较扎实,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少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发现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另一方面,要及时辅导,精简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学生的智能因素 大部学生对历史学科比较感兴趣,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能够积极自主学习,善于合作交流,初步学会了历史学科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4、学生的学习方法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但有少部分同学,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致使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吃力,这需要教师进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水平 本人从教初中历史教学十多年,对课程标准、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具有一些教学经验,对“三环节教学”也有了较好的把握,重点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上还不够熟练,教学方式的转变还不够灵活。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新课程标准,把握素质教育脉搏,搞好“三环节教学”。加强对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3(实验节活动课。三个单元的标题、与《历史课程标准》4节正课和22个单元、.稿)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第五至第七个学习主题完全一致,与新课标特点相辅相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史学理论经典书目 [中文书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2.〔唐〕刘知几,《史通》 3.〔汉〕司马迁,《史记》 4.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二)(台北:三民,1998) 5.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一)(台北:三民,1993) 6.周佳荣,《中国史学名著概说》(台北:唐山,1989) 7.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一)(台北:三民,1973) 8.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二)(台北:三民,1973) 9.麦劲生,《近代史学与史学方法》(台北:五南,2000) 10.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台北:巨流,2000) 11.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与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99增订新版) 13.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15.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16.周梁楷等,《史学导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5) 17.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1993) 18.姜义华,《史学概论》(台北:水牛,1992) 19.甲凯,《史学通论》(台北:台湾学生,1985) 20.王尔敏,《史学方法》(台北:东华书局,1977) 21.李家祺,《历史纂述的方法》(台北:台湾商务,1970) 22.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2)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商务,1933) 25.李思纯译,《史学原论》(上海:商务,1968) 26.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7) 27.何炳松,《通史新义》(上海:商务,1928) 28.卫聚贤,《历史统计学》(上海:商务,1934) 29.李则纲,《史学通论》(上海:商务,1935) 30.杨鸿烈,《历史研究法》(长沙:商务,1939) 31.蔡尚思,《中国历史新研究法》(昆明:中华,1940) 32.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重庆:峨嵋,1942) 33.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台北:华世,1974) 34.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台北:独立,1945) 35.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自由,1958) 36.许冠三编译,《历史哲学与历史解释》(初版未详;台北有环宇刊 本)

历史教学论 考试题

一、基本概念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是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历史学科固有的学科特点,广泛选择和采纳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技能和经验,以历史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将基础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为一体的应用理论学科 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策划和谋略,所采取的方案,它要解答的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 课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也叫课型。一般可以划分成两类: ①单一课型 主要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单项教学任务的课。例如:绪论课、授新课、讨论课、练习课、复习课、考试课、讲评课等等。 ②综合课型 主要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多项教学任务的课。其特点是一节课完成的一定教学任务和单一课是相同的,而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案:平时也称为“课时教学计划”,它是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备课的书面成果,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结构,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教材范围、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教科书:1.教科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 2.教科书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蓝本。 3.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内容。 4.教科书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历史学科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由于强调以学生为本,开放的教材,多元的智能观等,都以动态和变量做为备课的对象,因而备课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该部分在总论中有详细要求,故在此不作缀述。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总要求及原则 ㈠、总要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历史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明确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原则。 ⒈教师要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功能。 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育目标上要实现其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品质方面的独特功能,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了解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及它的弊端,并积极思考如何克服这些弊端;懂得自由、民主和公正的基本制度来自每个公民对它的认可和遵守,从而激励学生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努力创造和平、自由、民主与平等的世界。 ⒉明确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 本次课改使课堂总目标由过去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个目的,改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七个目标,历史教师明确本课程培养目标,并支配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行为方式。 3 根据课标的内容标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教学要求。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使之具有时代性特征。 历史学科的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其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目标和能力发展方向,按课标“内容标准”要求,将知识与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 4 发挥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

《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 当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随手翻了翻,没有吸引到我,感觉有点枯燥,《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当开始读后,发现印证了我的第一个感觉,很无聊,又有点看不懂。那时我正在看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没有太多的感触,就这样看着。后来在读书会时我也向老师提出了我的感想,老师说这一定不是书不好,一定是你还没看懂,还没明白这本书要告诉你什么,当你读懂时,就知道了这本书的魅力。 果然老师的话是对的,努力看下去,越看到后面越有感触,让我情不自禁又回过去细细地读了前部分。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在历史洪流中,史学方法是一门真实的学问,一定要在史学发展既久、史书大量盈积之后,才能出现。而写一部理想的史学方法,一定要有一个世界史学的基础,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学。要客观的看待各国、各民族的史学,不要存在偏见,要取其长而去其短。 什么是历史?记得刚进入历史系,老师就问过我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好简单的问题,历史就是·····突然有回答不上来,想了想就说是过去的就是历史。已经记不清当时老师给我们的对历史的定义。这本书中杜维运先生告诉我们历

史是由所谓”历史事件”及历史学家两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就成了《史学方法论》所关注的两个主要对象。 对历史事实的选择、考证和描述是有方法的,本书的前一部分就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史学家在治史要综合应用归纳方法、比较方法、综合方法和分析方法。要了解这些方法的利弊,合理利用,不能把其中一种认为有用,就当成是万能的。在史料的考证上要注意史料的不同分类和考证的方法。文史不分家。描述历史就离不开写作,但史学的写作与文学又不同,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历史文章的特性、风格及写作方法、注意点。 接下去作者比较了中西史学,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比较了中西的`史学。西方以欧洲史为其多数时候的唯一,并视为人类历史的核心,且常认为其它地方是没有历史的;中国近代史学虽不如西方澎礴,但在《史记》中就已知将历史推至历史学家所知的一切地域。何不算得是一种领先。史学的发展有赖历史学家的眼界、心胸的不断扩展。治史为信史实不易,许多时候也不是历史学家可以做得了主的。 最后介绍了史学家的素养、历史的境界。这让我记起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历史并不是谁都可以教的,不懂历史的人以为历史很简单谁都可以教,只要看一下书就行。却不知道教历史是不简单的,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很高的素养,也是本书写的史德。 战争是曾经历史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史学家极其关注

历史教学论复习资料.pdf

《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是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可分为学科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2.课程 在西方,“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文中,常见的含义是“学习的进程”。在我国,课程一词始于唐宋,狭义的课程即学科或者教学科目,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或者体验。 3.综合课程 为了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避免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化的编制,把若干相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 4、课程标准: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历史教材 广义是指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而利用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的材料,狭义是教科书。 6.固定制 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计划的行政的方式,专门组织人力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采用自编自审的方式,并制定专门机构出版发行,指定全国各地学校统一使用。 7.审定制 指教科书的编写由民间组织进行,但须各国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审查批准后方可出版,供学校使用。 8.认定制 指教材的编写由民间组织,然后经过国家教育部门的原则认可后,方可使用。 9.选定制 书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等等,国家不控制,不干涉,完全由民间来组织。 10.专题史体例 建立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框架,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混合的历史知识体系。运用专题史的形式可以不必像通史那样的时间顺序编写,可以跳跃式叙述,可以把本国的历史和外国历史的叙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外历史合编的优越性。 11.学习 答:广义是指学习者(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并掌握一定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指学生的学习)。 12.研究型学习 答: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定的课题,通过个人和小组合作,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活动。 13.自主学习 答:是一种个体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与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考研经验

我是18年考研的,现被华南师大历史学科教学拟录取。事情忙完了,终于有时间来写帖子了。作为过来人,我知道考研的艰辛,知道有些人买考研真题、复习资料被骗的。所以我在此分享自己的考研心得,顺便分享考研资料,希望得到帮助的人能将此项工作继续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初试 政治:不要相信学长学姐说的政治等到9月再开始复习也不迟,除非你记忆力非常好。政治每年都要更新,自己买新书,不要用旧的,用肖秀荣的五件套就行。书买回来后先把每本书前面的介绍看一下,知道这书该怎么利用。我直到最后都没怎么用过其中的两本书,实在是浪费,就是刚开始时没弄清楚书的用法。如果新书已经上市了,赶紧买回来,制定计划,决定每天看几页。如果你觉得现在复习政治为时过早,那你可以每天花20-30分钟看一下政治。看完相应的部分就做相关的题目,把错题标出来,以用于后期复习。政治最容易拉开分数的是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政治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记不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政治要早点开始复习的原因。政治主观题不用担心,后期会有肖秀荣八套卷和四套卷,把它背熟就差不多了,几乎每年都猜中题,肖爷爷很厉害。马原在看书时要整理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毛概、思修、中近就整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就行。《风中劲草》内容是政治的浓缩精华,差不多到10、11月才出新的,所以你有去年的,平时吃完饭可以念个一两页,不用背,增加熟悉感,知道考点。出新书了,再买新的,这时你可以背这本书,若时间紧,也可不背,每天读一读就行。后期政治还会出关于时政的书,到时记得买就行。这书也不用背,看看熟悉就行。个人觉得政治不用报班,可以在网上找资源看看别人的讲解视频,最好找权威一点的,因为发生过老师讲错题导致考生做错题的事情。选肖秀荣的视频有保障,买他的正版书,会带有视频,可以看看。如果你基础差,到时报一个冲刺班就行,让老师帮你整理一下知识点和思路。不过,说实话,你能把精讲精练看懂、理解,并不需要报班。政治就马原较难理解,并且知识点每年变化小,不懂的看看以前的视频就行啦。 英语:英语二的题较少,所以前期要做英语一的题目,做2000年以后的题目,不用做完型、新题型和作文,因为和英语二不同,所以别浪费时间做。先做一份英语一的阅读题目,然后去看新东方唐迟老师的阅读,做好笔记,然后不断练习阅读。做完10套真题的阅读题目后,接着做一套翻译,然后看新东方宋逸轩老师的翻译视频,零基础的也能看懂,真的很好。做完10套真题的翻译,接着做一套英语二的翻译(英语一的完型不同于英语二,所以不用英语一的真题),然后看宋逸轩的完型视频,接着也是练习英语二10套真题。然后练习新题型,做英语二的题目,它很简单,在新东方找个视频看就行。至于作文,我看的是蒋军虎的视频。平时练习,作文要按照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把范文背下来。11月开始,每天背一篇范文。买一本作文书,要适合英语二的,把各种类型的范文背一篇。英语二推荐用蒋军虎的书,里面的真题讲解很详细,个人感觉比张剑的书好,毕竟蒋军虎是专门研究英语二题目的。英语一就用张剑的黄皮书就行。所以,英语按模块来练习,阅读-翻译-完型-新题型-作文,按此顺序,攻克完一个模块,接着下一模块。所有模块攻克完后,一套题可分为三天完成,第一天完型+2阅读,第二天1阅读+翻译+小作文,第三天1阅读+新题型+大作文。做完题要认真对答案、看解析,把真题中的单词、词组、句型弄懂,要把英语二的真题吃透。如果时间紧,就不做英语一的题目,直接做英语二的。英语一真题做一遍就行,英语二真题可以多做几遍,真题买回来就复印一两份,或是上网找真题打印也行。题你能刷几遍,什么时候能做完,就看你的计划了。从一开始就要做好计划,心中要有数,别到时英语二的题做不完。单词用红宝书就行,不喜欢的话可以用手机软件百词斩背单词,但是要克制自己玩手机。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背从真题里摘抄的你不懂的单词、短语。单词是每天都要背的,不能懈怠。

2020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总结【精品】

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边疆贫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学科 一、学科介绍 1、学科专业介绍。历史教学与课程论是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本学科以历史教育史、历史教师教育、历史比较教育、中学历史课程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学历史课程教法和学法、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教学的实践,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构建历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以便服务中学历史教学。 本专业是海南省惟一历史学专业硕士点之一,其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高级职称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本专业现有专业实习基地2个,教育实习基地4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有南海区域研究生中心和琼属华侨华人研究中心2个。近几年来本专业导师已参与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目前在研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其中完成和在研《高校世界史学科体系改革理论研究》、《构建为基础教育服务体系研究》和《河南师范类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研究》等教学课题多项,本专业导师先后出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中学课程教学研究·历史》等教学相关的专著若干;先后发表《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试析义务教育历史课标(2011年版)的特点》等教学论文10余篇,受到同行的好评。本专业一直承担海南省历史学科的中学教师师资培训,导师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有能力完成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研究方向介绍。本研究方向围绕中学历史教学与课程而进行,以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中学历史教法研究等方向为主要特色,紧密联系基础历史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旨在系统地总结当前国际、国内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自身规律性的基础上,构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理论体系。 3、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历史教师。具体要求为:(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2)具有良好的历史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