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的发展论文:浅述中国京剧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400字作文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400字作文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400字作文
京剧,哎,这可是咱中国的宝贝啊!它可是从古代那些杂剧、昆曲里慢慢演变出来的,把各种戏曲的精华都融合在一起了,形成了现在这么独特的风格。

说起京剧的演变,那可真是不得了!从最开始简单的唱腔,到后来变得那么复杂,音乐听起来都让人陶醉。

服饰也从朴素变得华丽,每次看京剧,那戏服都让人眼前一亮。

表演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真是越来越精彩了。

京剧的表演,那可真是一绝!生、旦、净、末、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把人物性格和情感都演得活灵活现。

唱、念、做、打,这些基本功,每一个都得经过严格训练,才能演得那么好。

京剧不仅仅是一种戏曲,它更是咱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现在全球化了,京剧还是这么受欢迎,真是咱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啊!。

中国京剧的发展论文:浅述中国京剧的发展

中国京剧的发展论文:浅述中国京剧的发展

中国京剧的发展论文:浅述中国京剧的发展前言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随着物质上的满足后,人们更需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

因此,人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戏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而在戏曲音乐中,京剧艺术又经过多次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一种是古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另一种是印度的梵剧,第三种就是中国的戏曲。

戏曲是以歌舞表演故事的艺术。

中国的京剧正是戏曲诸多剧种中的典型代表。

京剧的三大基本特征京剧是戏曲的一种,其基本特征与戏曲的基本特征基本上是一样的。

京剧艺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综合性”。

因为京剧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

广义的“综合性”就是多样性。

“综合性”主要指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戏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京剧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它的“虚拟性”,高度虚拟化表演可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想象和意境,反映出京剧艺术在处理空间和时间问题上的智慧及灵活性。

京剧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程式性”,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许多专业的演员自幼年起就要接受各种程式动作的严格训练,这样才能保证以后正式演出的质量和水平。

京剧的起源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枣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当时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

徽班到京后,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京剧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京剧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文化的变迁,京剧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京剧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首先,当前京剧在观众群体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京剧在年轻一代观众中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这不仅与观众对于快节奏、碎片化的娱乐需求有关,也与京剧传统的表演形式、题材内容以及语言和音乐的独特性有关。

其次,京剧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京剧的传统表演形式和剧目题材是其独特之处,但同时也制约了其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发展空间。

在传承京剧传统的同时,如何进行创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是京剧面临的重要问题。

同时,京剧的人才培养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京剧学院培养的学生数量有限,如何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演员,也是京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此外,京剧的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较弱。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表演,京剧的市场推广和宣传相对滞后。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京剧需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拓宽演出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和形式创新,提高京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发
展的挑战和压力。

要推动京剧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持续推动传统和创新的结合,加强人才培养及市场开发,提高京剧的艺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京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

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京剧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被尊为“国粹”。

它从表演、写意、虚实等不同的方面,以超脱舞台局限,使京剧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

如今,京剧逐渐走向下坡路,所以京剧要不断弘扬创新。

追回京剧昔日的光辉,使京剧被更多人接受,需要我们大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弘扬,这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京剧;传承发展;大学生自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京剧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二百年里,京剧发展迅速,经历了形成自己的风格,逐渐成熟,到二十世纪发展到了鼎盛的过程,成为了中国的国粹艺术。

而如今这门艺术也与其它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冷落和忘却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鼎力振兴。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的音乐、文学、历史以及传统的审美无不在京剧上面有所体现。

在当今流行文化盛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呢?梅兰芳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

”虽然比较起其他的艺术形式,京剧200年的历史不算很长,但是京剧不是像秦砖汉瓦可以保存在博物馆里,而是演员的靠演出传承下来,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京剧艺术葆有青春活力,那么这门古老的艺术也不能生存到今天。

任何国家的文化艺术都不能一成不变的封存在博物馆里,要生存就要有所发展,有发展就有变革,但要怎样变革,以什么样的尺度变革是很困难的问题。

为了让京剧更好生存在众多现代艺术中间,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戏曲界的专业人士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比如京剧的“话剧化”、“时尚化”,京剧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等等,这些煞费苦心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让更多的观众看懂了京剧,让看戏的门槛变低,为京剧注入了年轻的血液。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张尧:“但是如果是青年人,他们想要了解的话是需要一定途径的。

作为国家的政府和国家职能部门,一定要通过一些平台给年轻人和学生去介绍,这需要我们各方面的人员,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比如说,京剧进课堂并不是为了培养京剧戏迷,只是让他了解京剧以及其他地方剧种。

京剧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京剧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京剧发展现状研究论文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自从它诞生于18世纪中叶以来,京剧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京剧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对京剧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促进京剧的传承和创新。

首先,当前,很多年轻人对京剧的兴趣逐渐减少。

传统的京剧演出形式使得很多年轻人难以产生共鸣。

他们更喜欢现代化、多样化的娱乐方式。

此外,京剧的演出一般要持续几个小时,这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京剧的表演形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例如,可以将京剧元素融入到音乐会、话剧、舞蹈等形式中,尝试新的表演方式,使得京剧更能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其次,京剧传承的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京剧的演出技巧高度复杂、学习时间长,很多优秀的京剧专家已经年事已高,传统的京剧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京剧的学习和传承中。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京剧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到京剧表演中,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传统京剧工作室和社会组织,组织一些交流活动和培训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京剧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最后,京剧的传统剧目也亟需创新和更新。

虽然京剧的经典剧目是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它们难免显得陈旧和过时。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我们需要对京剧的剧目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将京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一些新的京剧作品,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总之,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当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促进京剧的传承和创新,我们需要创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引入年轻人参与京剧的学习和传承;创新和更新京剧的剧目。

只有这样,京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人们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篇一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

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

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

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一京剧诞生于清中叶的北京,承接宋元以来业已历经数百年的中国戏曲文化之流,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所谓“地方戏时代”出现的许多剧种之一。

和这一时代出现的大量地方剧种一样,它的出现并不是从宋元以来以戏文与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历史的简单延伸,或者说,它并不仅仅是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的地方化身或变种。

在戏曲史上,京剧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重要变化的内涵和背景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所处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

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著《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以乾隆二十五年入于北京,余窃以此为‘皮黄纪元’之年”(1)。

姑且不论其中“乾隆二十五年”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之误,今人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视同为纪念京剧诞生二百周年,实与该书有直接关系,即以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的标志。

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但徽班进京不等于京剧诞生,而且离京剧诞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

但是,徽班进京这一事件本身仍值得特别注意,它的艺术学含义,更准确地说,多个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这座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城市里立足发展的艺术学含义,仍值得发掘。

中国戏剧进入“地方戏时代”的背景,是中国文化整体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徽班之所以能够进入京城演出并且在北京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可,进而催生出京剧,就是这一时代变革的突出呈现。

论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论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论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清朝的北京市。

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历史及戏曲传统密不可分,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京剧的形成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清朝时期,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艺人和戏曲表演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京剧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京剧得以优秀的人才和资源,从而不断提高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平。

其次,京剧的发展与历史演变密不可分。

京剧最早起源于清代的散曲和乱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吸收了一系列的戏曲元素,并形成了独特的剧种。

在此过程中,京剧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例如,才子佳人剧、武戏和丑角等表演形式的引入和改进,使得京剧表演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再次,京剧的形成与戏曲传统及各地戏曲的交流与融合有关。

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包括湘剧、越剧、评剧等多个地方戏曲的元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同时,京剧也积极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如与京杂剧和京胡等传统艺术的结合。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为京剧注入了新的血液,也使得京剧得以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传播和发展。

最后,京剧的形成与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密切相关。

京剧的成就与一代代艺术家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京剧的大师们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剧目、改进和创新表演艺术技巧,使得京剧艺术不断迈上新的高峰。

他们不仅继承和发扬京剧的传统,还勇于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京剧得以继续吸引观众并保持活力。

总之,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过程,与社会背景、历史演变、戏曲传统和艺术家的努力紧密相连。

京剧通过多方面的整合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并为后来的艺术形式和人们的审美提供了重要影响和启发。

京剧的发展历程的1000字论文

京剧的发展历程的1000字论文

京剧的发展历程的1000字论文篇一: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成型、发展;四个时期:孕育融合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各期时间大体为1780 ----1840年间。

1840 ---- 1883年间。

1883 ---- 1917年间。

1917 年后 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京剧的发展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孕育期:徽秦合流京剧霸王别姬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

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

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

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

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

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

?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

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

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

该班以武戏见长。

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京剧的发展论文:浅述中国京剧的发展前言
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随着物质上的满足后,人们更需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

因此,人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戏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而在戏曲音乐中,京剧艺术又经过多次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一种是古希腊的悲剧和戏剧,另一种是印度的梵剧,第三种就是中国的戏曲。

戏曲是以歌舞表演故事的艺术。

中国的京剧正是戏曲诸多剧种中的典型代表。

京剧的三大基本特征
京剧是戏曲的一种,其基本特征与戏曲的基本特征基本上是一样的。

京剧艺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综合性”。

因为京剧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

广义的“综合性”就是多样性。

“综合性”主要指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戏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京剧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它的“虚拟性”,高度虚拟化表演可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想象和意境,反映出京剧艺术在处理空间和时间问题上的智慧及灵活性。

京剧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程式性”,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许多专业的演员自幼年起就要接受各种程式动作的严格训练,这样才能保证以后正式演出的质量和水平。

京剧的起源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枣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当时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

徽班到京后,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
京剧剧作家卢胜奎。

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的三个鼎盛时期
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

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第二个鼎盛时期:20世纪初。

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

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尚、程、荀;生行的余派、马派、麒派;净行的金派、郝派、侯派、丑行的萧派等。

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比如:旦行的梅、尚、程、荀
生行的余派、马派、麒派
净行的金派、郝派、侯派
第三个鼎盛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

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

结束语
戏曲音乐是撑持戏曲艺术这个世纪瑰宝的主要支柱之一。

戏曲艺术的文学剧本,可以使故事与人物广为流传而被表演,也可以让男女老少顺口而歌,随时享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戏曲音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革命年代,戏曲尽管承担了“唤醒民众、宣传革命主张”的作用,但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在二十世纪初,科技还不发达,传媒手段很少,仅有报纸等少数几种,而在当时的中国,民众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多数人不识字,局限性很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戏曲的审美、娱乐功能,将革命主张融于戏曲之中,民众易于接受,方式较为隐蔽。

建国后,党和政府处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考虑,将艺术院团国有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因为当时意识形态领域就广播、报纸、文学、艺术等及大门类,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比较单一,看戏是老百姓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

就戏曲的本质而言,它并没有什么非常直接的功利作用。

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戏曲的主要作用是审美、娱乐。

尽管在传统社会里戏曲常常也会在节庆祭祀中起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娱乐和审美。

戏曲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传颂英雄事迹,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戏曲也反映社会现状,反映民间心声,反映人民疾苦,反映剧作者对社会的反思。

但是,这些作用,都是寓于审美娱乐之中的。

如果离开了审美,将戏曲简单地看作政治的工具和教化的手段,势必把戏曲引入死胡同。

由此,我们应该本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原则,还戏曲以本来的面目,使其按照自身的规律健康发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