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意识的本质》教案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教案:意识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教案: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标: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物质决定的。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为什么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讲授新课: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当人把火堆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边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远处的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

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样的。

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然属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

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板书)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产生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样几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图片:自然界的“岩石风化"、“水滴石穿”铁生锈踏雪留痕水中映月等现象。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生命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

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图片:1.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2. 变形虫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实物,把它吸入体内3.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卷起)无机物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有机物,出现了生物反应形式。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本质;2. 探讨意识的作用和功能;3. 分析意识与学习、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意识觉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1. 意识的定义和本质;2. 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意识与学习、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讨论活动的问题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 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发学生对意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和本质,包括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意识是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等内容。

- 解释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如意识对学习、思维、行为的调控作用。

Step 3: 学生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意识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意识对思维过程有何影响?- 意识如何影响行为?-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4: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意识现象,以加深对意识的理解。

-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共同讨论结果。

Step 5: 总结(5分钟)- 小结意识的定义、本质、作用和功能。

- 强调培养学生的意识觉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篇小论文或写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思维、行为等方面,分析意识对其的影响。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行意识觉察训练,如冥想、自我反思等活动,以提升他们的意识水平。

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学生讨论活动的问题和材料;- 案例分析材料;- 评估表格。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对意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产物,是指人类对自我和外界的觉知和认知能力。

教师进一步解释意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人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外界意识是指人感知和认识外界的能力,包括感官的感知、思维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等。

3. 理解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意识的本质。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客观存在?- 意识与思维、感觉、意愿之间有什么关系?- 意识对人的行为和个性有什么影响?4. 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思考,并由代表发言总结出小组的观点。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同龄人对意识的认知和理解,了解不同人对意识的看法和理解。

学生回到课堂上,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让其他小组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如科学研究中对意识的探索,不同学者对意识的理论和观点等。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意识的本质和意义,并对意识的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阅读相关文献,探索更多关于意识的现象和问题。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强调意识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7.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意识的认知,写一篇2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意识的理解、意识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意识的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案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对意识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2:5.1 意识的本质

教学设计2:5.1 意识的本质

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本堂课在教学思想上力求让学生通过清楚的事例及实践的引导认识意识的本质,并充分认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努力让哲学生活化;通过本课教学,力求对新课程有更深的认识,探索适合新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充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集图、音、文字等于一身的优势,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抽象的知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讲抽象的哲学原理用生活化的例子很好的解决了。

邀请学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完成小游戏,在小游戏中蕴含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适时的的点拨与总结将知识升华。

在课后的练习中也证明,这节课的效果是好的。

这节课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在后来的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将哲学生活化是很好的教学方式。

不足之处给学生的时间还是少了点,如果更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去总结提升,那效果将会更好。

创建生活化的课堂一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一节课的尝试,我将更坚定的走这样一条创新之路。

物质意识决定反映本质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生理基础看: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从内容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教案范文

意识的本质教案范文

意识的本质教案范文教案: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1.了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探讨意识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3.探究意识的本质及其在思维、知觉和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意识的定义和特征;2.意识与大脑活动的关系;3.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1. ppt;2.视频资源: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问:你们对意识的定义了解多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Step 2:讲解意识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用ppt展示意识的定义和特征,解释每个特征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讨论,意识的定义和特征对我们了解意识有何帮助。

Step 3:观看视频(10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个关于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视频。

视频中会有一些实验和案例,用来说明意识和大脑的关系。

Step 4:讨论意识和大脑活动的关系(10分钟)学生观看视频之后,老师提问:你们通过视频了解到了哪些关于意识和大脑活动的信息?你们觉得意识和大脑活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Step 5:讲解意识的本质(15分钟)使用ppt讲解意识的本质。

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在我们的思维、知觉和情感中起到什么作用?Step 6: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什么?2.意识如何在我们的思维、知觉和情感中发挥作用?Step 7:小结和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展望下节课的主题:睡眠与意识。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才能目的:初步树立辩证唯物意识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考虑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入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重点难点】1、重点:意识的本质 2、难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个世界包括三局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为什么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呢?这节课学习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意识的本质,主要有三句话: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从起来看)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根底看)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内容来看)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展示:预习填空:从意识的起看,意识是长期开展的产物;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

人的意识是从开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场就是的产物,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的产物。

学生:第一段填空。

教师: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响特性,比方敲黑板,黑板响,刮风了树叶哗哗响。

这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

展示:图片,物质的反响特性,岩石风化、水滴石穿。

教师:一切生物都具有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还有感觉和心理。

展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向日葵向太阳生长,针刺蚯蚓。

展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狗的条件反射。

教师: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前提。

人的意识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展示:表格:人类和人的意识的演化。

略。

教师:人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地球上一开场没有生物,只有无机物,后来由无机物演变出低等生物,由低等生物进化出植物和动物,最后出现了高等动物,人就是由高等动物渐渐演变成的。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能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体的刺激感应到动物和人的感觉到人的心理活动,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能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识本质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初步明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正确区分意识与物质并理解物质的第一性。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意识产生的过程及条件及意识内容的客观性,理解物质第一性,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观点。

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意识的产生及本质2、教学难点:本节课既要讲清楚“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意识的产生及本质,还要突破“可知论”的难点——世界是可知的。

三、教材分析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本课是对“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

理解“物质”离不开对“意识”的理解,因为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上有两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弄清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应理解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

因此,揭示“意识”的本质本身是探索世界的本质的内容。

弄清意识的本质,还是理解意识的作用的前提,本框是下一框知识的理论依据。

四、学情分析在上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意识这种神奇的现象,这就为本节课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但是,本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教法: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法。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高二生活哲学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北京市日坛中学任会波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明白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以及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本框开始学习“意识”。

学好本课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并对下一框意识的作用打下扎实基础。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意识的本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方法目标: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难点意识的本质的三个体现这是由于:本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对于以后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导入新课部分展示学生小诗词: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什么是意识?没有意识世界将会怎么样?(这样设计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很快可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讲解新课部分首先,展示一则材料:《人类进化史》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教师给予总结,并详细讲述知识点从而掌握: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板书)(这样设计,视频的运用,直观易于理解抽象的知识,便于学生把握,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接下来,过渡到意识的第二个特征的学习——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首先展示鹦鹉学舌和醉酒男对骂,被一脚踩死的的一图片,并设问探究:这个醉酒男犯了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思考:动物会骂人吗?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板书)进一步举生活实例来讲解引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体会到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板书)(这里新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材料的多维运用丰富知识面,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系统把握)下面,我们将进入最后一目内容的学习----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板书)首先,展示两幅漫画:《画鬼如何取材》《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并设问问题探究:上帝的形象和鬼的形象都是怎么来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针对讲解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本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2、理解目标(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运用目标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能力目标通过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神九飞行”是一次非常完美的飞行任务,又一次让载人航天精神“从地面升到天空,从天空安全返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

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思考讨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体现怎样的哲学道理?我国为什么要提倡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课堂探究】P35页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等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这是物体在外部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

如滴水穿石、风吹草动、铁皮生锈。

B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介绍】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接受外界刺激进行的简单应答活动,具有一定趋利避害的选择性。

如:向日葵、含羞草、喇叭花。

【介绍】感觉――动物依靠感觉能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方面,分别反映外界对象的属性。

如:蚯蚓没有听觉和视觉,但凭着身体的触觉能分辨明暗、干燥与潮湿。

蝙蝠双耳有超声波探测器,能在黑暗中飞翔、捕捉飞虫。

蜘蛛织网,有昆虫落网,网的颤动刺激感观去捕食。

【介绍】心理――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发展到哺乳动物,有了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能把各种个别的感觉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反映,这就是动物的心理。

动物的心理除感觉外还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

这种心理还不是意识,但包含着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可能性。

【课堂探究】P35页A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B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探究提示】A狗见主人会亲昵,见生人会狂吠、扑咬;鸽子送信;鹦鹉学舌;老马识途;猎狗帮助人类拦截猎物、协助破案;B意识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社会和劳动。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举例】黑猩猩舀水灭火(前苏联巴甫洛夫的实验)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放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水缸。

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缸的水龙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

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

黑猩猩如何取火?(提问)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竿结成长竿,利用长竿爬到了木排上,拧开了水龙头,盛水后再返回原地,灭了烛火,吃到了美味的水果。

【评价】黑猩猩为什么会舍近求远?因为它没有水的综合性概念,没有抽象思维概括的能力。

黑猩猩虽然聪明,但其智力水平仍然属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图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感觉心理意识(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A意识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分析】a劳动推动了古猿向人类的进化,促进了人脑的发展由于劳动,如用前肢觅食,促进手脚的分离,原始人能直立行走,使头部各种感觉发达起来,脑子能接受更多的信息。

由于劳动,人类的食物由少数果实发展到多种植物、肉食和熟食,输入人体的养料日益丰富,为脑髓的发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由于劳动,脑容量加大,脑的结构复杂化,促进了脑的机能。

b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原始人在生产中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就产生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在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时就产生了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了语言,人们能够交流思想积累经验,形成了日益丰富的人类认识,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可见,没有劳动就没有从古猿到人的转变,就没有意识的产生。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产生时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一直是社会的产物。

一个人即使生理正常,如果脱离社会,同样不会有意识。

【举例】我国明代,明成祖为了夺取建文帝的皇位,就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圭(gui)囚禁起来,不准任何人同他交谈。

当时朱文圭2岁,放出来时57岁,但连牛马都不认识,智力低下如同白痴。

【举例】狼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常看到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

一到晚上,有两个四肢走路像人的怪物尾随在3只大狼的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两岁。

这两个女孩被送到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雅,小的叫阿玛雅。

第二年阿玛雅死了,卡玛雅一直活到16岁。

【举例】猪孩重返人类社会辽宁省有一个女孩出生后无人照顾,不满周岁时就与母猪相依为命。

饿了吃猪奶,吃猪食;困了,与母猪睡在猪圈里。

夏天,她与母猪一起打泥,冬天挤在猪群中取暖。

9岁时她听不懂一句话,也不会说一句话。

她象猪一样爬行走路,完全养成了猪的生活习性。

被称之为猪孩,是一个智力低下、心理严重畸形的纯生物人。

1984年,这个在猪圈里活了10年的猪孩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对其进行社会化训练,帮助她重塑人性。

后来她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认识汉字1200多个,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并学会骑自行车、使用缝纫机,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正常,并有了求偶要求。

(84年前无意识,因为她脱离了人类社会)因此,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1)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好比是人体的司令部)【介绍】人脑的复杂结构人脑由小脑、脑干、间脑、后脑、大脑等组成,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

大脑是最高级的部位。

大脑分成左右两半球,表面覆盖厚2-3毫米的大脑皮层,上面购回密布,皮层上的140亿个神经细胞可以储存1000万亿信息量。

大脑皮层有许多功能区:视区、听区、运动区、语言区,这些功能区分工协作,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并同全身各个器官相联系,接受体内外的信号,进行分析综合。

人脑的某个部位一旦遭到破坏,人的相应功能就会丧失,人的意识功能就会受影响甚至丧失。

【举例】中风-瘫痪【举例】丈夫喝醉酒回家,蹑手蹑脚地摸进卫生间,找来橡皮膏,对着镜子往自己酒醉闹事留下的伤口上贴,然后悄悄爬上床。

第二天早晨,他被妻子愤怒的喊声惊醒:“你说不再喝酒了,可仍然说话不算数,昨日又喝醉了,你瞧卫生间的镜子上,横七竖八贴了多少橡皮膏?”(人脑被酒精麻痹,无法产生正常人的意识)【介绍】脑容量的比例比较现代人脑的重量约150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50;黑猩猩的脑重不足40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150;大猩猩脑重约540克,大致相当于体重的1/500。

因此,只有组织严密、功能复杂、高度发达完善的人脑才能承担起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课堂探究】P36页A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B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课堂提示】A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能够超过人脑。

B永远不可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

(2【图表】无条件反射:动物遗传的本能反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刺激(人类特有)【举例】玛沙在宠物商店看见一只漂亮的鹦鹉,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标价只有50元,她问老板为什么这么便宜,老板低声说:“夫人,我是个诚实的商人,话说在前头,这只鹦鹉很不错,可它出身不好,以前在夜总会呆过,说的话会不入耳,所以很多顾客不愿买它”。

玛沙最后掏钱买下了这只鹦鹉,挂在客厅里。

那只鹦鹉四下打量,又看了看玛沙,张嘴说道:“哇,新的客厅,新的老板娘!”一会儿两个女儿放学回来了,鹦鹉开口说道:“哇,新来的小妞!”晚上玛沙的丈夫凯恩下班回家了,鹦鹉主动说道:“哇,凯恩,你又来了!”幽默表明: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鹦鹉只有感觉心理,没有第二信号系统上的思维,只能机械模仿人的语言,而不能看情况说话。

【课堂探究】P36页A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B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物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探究提示】A不能。

(人和动物饥肠辘辘时见到食物都会分泌唾液,这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本能)B对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

这是因为,人脑对外界的刺激就有一种精神性的反映。

人脑有第二信号系统,而动物没有。

【举例】马戏团训兽方法因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图表】加工厂人脑意识作用于原材料客观存在(1)人脑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2)客观存在是意识生成的原材料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举例】两个住在茅屋里的姑娘畅想当上皇后的享受。

一个说:“我若当上皇后,一定找两个丫鬟,一个帮我喂猪,一个替我打草”。

另一个说:“我若当上皇后,一定预备两个大罐子,一个盛红糖,一个盛白糖,想吃红糖有红糖,想吃白糖有白糖”。

由于她们的生活非常贫困,决定他们的想象如此简朴。

【课堂探究】P36页A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B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探究提示】A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产生意识。

如科幻片重的外星人的样子大体也都是人的形状。

B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有鬼神的观念。

鬼神形象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

【举例】孙悟空的形象:猴面、猴身、虎皮裙、金箍棒、性格(坚忍不拔、忠心耿耿、机智勇敢、疾恶如仇)【举例】胸有成竹-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