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意识的本质教案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教案 文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政治教案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教学设计
重点分析
意识的本质
难点分析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技术
设备
多媒体
教学环节
学
习
目
标
识记 :意识的含义
理解: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教师总结: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教师总结: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学生回答
学生依据知识框,自主阅读课文,合作学习,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依据合作学习,展开讨论
课后作业
《红对勾》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结论;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就是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教师过度:有了人脑,就一定能产生意识吗?
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
探究提示:
(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教材章节
第二单元第五课
课题
意识的本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容
识记 :意识的含义
理解: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1意识的本质((说课稿)

4.5意识的本质【说课稿】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理念和反思八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要求:教参没有对教本框的内容作出规定,但是为了说明意识的作用,说明“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
在这一意义上,第一框内容是为讲第二框作铺垫和准备的,因此,教师在讲这框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二)说教材1、本框的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五课第一框内容。
这节课既是对上节课知识“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理解下一框知识“意识的作用”的前提和依据。
本节课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乐于探索,就能及时升华实现认知的飞跃,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从而增强学生丰厚的哲学底蕴,培养崇高的人文情怀。
2、本框题的主要内容本框包括三个目,第一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第二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是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是人脑──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是客观存在。
二、说学情(一)学生学习能力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归纳综合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应有的接受兴趣,对参与讨论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积极性。
但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看法理解肤浅,看问题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学生学习准备通过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等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5.1 意识的本质优秀教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微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思想观点,坚决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承上启下,一方面是第四课内容的延续,进一步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内容比拟抽象涉及到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我们分别说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社会的物质性,那么意识是物质的吗?不是。
自从人产生后,相应的人的意识也产生了。
什么是意识呢?大家通过一个小活动感受一下,“请大家与你对面的同学握一下手,好吗?握手,你有什么感觉?能说一下吗?〞对同学手的感觉就是你的意识,恩格斯曾把人类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最美丽的花朵——意识。
PPT:“意识的本质〞〔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短片《人猿特工》片段。
PPT展示简介及思考的问题1、美国情报局为什么在那么多动物中选择猩猩进行特训?2、猩猩的种种表现可以称其为意识吗?为什么?3、《人猿特工》等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吗?这说明了什么?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大家思考,我们人类的意识从哪里来,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还是没有成为真正的“人〞之前已经有了呢?究竟是怎么出现的?〔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教案

意识的本质教案教案标题:意识的本质教案目标:1. 了解意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探讨意识的本质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对意识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产物,是指人类对自我和外界的觉知和认知能力。
教师进一步解释意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人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外界意识是指人感知和认识外界的能力,包括感官的感知、思维的认知和情感的体验等。
3. 理解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意识的本质。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意识与大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只有人类才有意识?- 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客观存在?- 意识与思维、感觉、意愿之间有什么关系?- 意识对人的行为和个性有什么影响?4. 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思考,并由代表发言总结出小组的观点。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同龄人对意识的认知和理解,了解不同人对意识的看法和理解。
学生回到课堂上,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让其他小组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如科学研究中对意识的探索,不同学者对意识的理论和观点等。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意识的本质和意义,并对意识的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阅读相关文献,探索更多关于意识的现象和问题。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强调意识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7.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意识的认知,写一篇2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意识的理解、意识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意识的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案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对意识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51意识的本质教案1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第一课时意识的本质(意识与物质世界、人脑的关系)【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各个击破)1.知识目标:⑴识记:意识的本质;⑵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重点】意识更是社会和劳动的产物【难点】易错易混意识与人脑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今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
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五点半,原来自己在做梦。
知道我为什么做这样的梦吗?因为我最近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工作,心里压力大,一直挂着工作,太过紧张的缘故。
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吧,你想揭开梦的谜团吗?请大家跟我一起学习。
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讲授新课】1. ⑴教师活动:我们先从意识的起源看,,请大家看几副图片“岩石风化”“针刺蚯蚓”“黑猩猩吃高处香蕉”,同时思考: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物质,他们分别有何特性?与人的意识又是什么关系?⑵学生活动:学生看图片,思考回答:①一切物质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得结论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投图片“黑猩猩学生灭火”探究1.动物心理为什么不能自发发展为人的意识?学生得结论2:意识更是社会的产物。
总结:结论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⑴先投影:“人脑与动物脑比较图与人脑功能图”让生探究2:为什么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而动物的脑则不能?⑵生得结论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4.学生小结本课(意识与物质世界、人脑的关系)5、教师再带着学生总结:意识的本质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理基础:人脑特有的机能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

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五、1意识的本质教案【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才能目的:初步树立辩证唯物意识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考虑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入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重点难点】1、重点:意识的本质 2、难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整个世界包括三局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为什么人的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呢?这节课学习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意识的本质,主要有三句话: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从起来看)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根底看)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内容来看)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展示:预习填空:从意识的起看,意识是长期开展的产物;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
人的意识是从开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场就是的产物,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的产物。
学生:第一段填空。
教师: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响特性,比方敲黑板,黑板响,刮风了树叶哗哗响。
这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根底。
展示:图片,物质的反响特性,岩石风化、水滴石穿。
教师:一切生物都具有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还有感觉和心理。
展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向日葵向太阳生长,针刺蚯蚓。
展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狗的条件反射。
教师: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前提。
人的意识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展示:表格:人类和人的意识的演化。
略。
教师:人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地球上一开场没有生物,只有无机物,后来由无机物演变出低等生物,由低等生物进化出植物和动物,最后出现了高等动物,人就是由高等动物渐渐演变成的。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高二生活哲学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北京市日坛中学任会波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明白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以及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本框开始学习“意识”。
学好本课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并对下一框意识的作用打下扎实基础。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识记并理解意识的本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过程方法目标: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难点意识的本质的三个体现这是由于:本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正确认识意识的本质对于以后学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导入新课部分展示学生小诗词: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什么是意识?没有意识世界将会怎么样?(这样设计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很快可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讲解新课部分首先,展示一则材料:《人类进化史》学生通过讨论,并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教师给予总结,并详细讲述知识点从而掌握: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板书)(这样设计,视频的运用,直观易于理解抽象的知识,便于学生把握,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接下来,过渡到意识的第二个特征的学习——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首先展示鹦鹉学舌和醉酒男对骂,被一脚踩死的的一图片,并设问探究:这个醉酒男犯了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思考:动物会骂人吗?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板书)进一步举生活实例来讲解引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体会到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板书)(这里新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材料的多维运用丰富知识面,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系统把握)下面,我们将进入最后一目内容的学习----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板书)首先,展示两幅漫画:《画鬼如何取材》《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并设问问题探究:上帝的形象和鬼的形象都是怎么来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针对讲解补充。
5.1意识的本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5.1意识的本质”,属于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在我国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对意识的本质的探讨一直是重要内容。意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意识的本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例如,通过展示一些心理实验,让学生了解意识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同时,我还会结合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思考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
3.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
4.设置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深入思考。题目可以是关于意识的本质的问题,或者关于意识在社会现象中的应用的问题。通过作业小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思维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生动、真实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深入体验意识的本质。利用多媒体展示心理实验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意识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和收获。这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其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川市第五中学____年级________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第____次教案课题4-5.1意识的本质课时数
主备课人审核人
授课时间______班第_____周星期_______第_______节课______班第_____周星期_______第_______节课
课型教学方法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意识的本质。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
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培养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
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地做一个“无神论”者。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二次
备课
一、课前预习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2)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1)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3)劳动和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活动的实现: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含义: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二、合作探究
(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三、教师精讲及学生笔记
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早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
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6点40分,原来自己在做梦。
之所以会做这样的梦,是因为近来曾有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忙于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想着,是自己太过于紧张的缘故。
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谜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学习意识的本质。
活动一:在夏秋时节,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蜘蛛在墙角、树枝间结成一张张蜘蛛网。
蜘蛛将爪子放在连着蜘蛛网的丝线上,在一旁等候。
当蚊虫撞到蜘蛛网上被网挂住,拼命挣扎也不能挣脱时,蜘蛛就会迅速爬过去将落网的蚊虫吃掉。
上述动物心理能否发展为意识?为什么?
提示:不能。
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生成,促进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活动二:有人认为电脑有意识、电脑完全可以取代人脑。
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述。
提示:(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离开了人脑,就不会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2)电脑只是根据科技人员输入的程序模拟人的思维,但它永远不可能替代人脑产生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
条件反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是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电脑思维”不同于“人脑思维”
电脑思维人脑思维物质基础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
思维过程是在人类设定的指令程序的控制下进行的,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是
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
这个过程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除自觉的过程外,还渗透着情感、意志等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领悟等过程,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思维性质不可能具备由人类感情、想象、猜测
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没有
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只能接受指令;
也不具有社会性,不会去探索社会的
意义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具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
活动三: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网络的发展,2015年又有新的网络语言产生,如“duang”“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
这些网络新词的产生说明了什么?
提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实践。
这启示人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明确物质决定意识,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俄罗斯警方曾在俄罗斯中部一个山区发现一名“狼孩”,他具有狼的生活习性——像狼那样嗥叫,像狼那样吃东西,手指甲和脚趾甲就像狼爪,而且爱咬人。
“狼孩”有无意识?为什么?
提示: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兽类哺育成长的“狼孩”,由于长期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生成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高度发达的人脑,也没有机会学习意识的表达手段——人类语言,虽然其具备丰富的客观存在,但并不能形成意识。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四、课堂质疑解答
1、深化拓展全面理解意识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从意识的主体来看,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因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3)意识从性质上来看,有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错误意识的内容也来自客观存在,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
(4)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这里的一切物质既包括生命物质,也包括非生命物质。
不存在没有反应特性的物质,这些反应特性的存在,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
生物的反应形式,包括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
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物质反应形式反应器官举例
无机物反应特性物质岩石风化、空谷回音
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细胞膜葵花向日、食人草
高等动物感觉、心理大脑警犬破案、马做算术
人意识人脑谈虎色变、苹果与万有引力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