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题目答案总结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题目答案总结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题目答案总结

简答:种类,代表作品,风格作品

论述:基本概念,风格特点,为什么会形成特点(结合政治经济手工业背景)魏晋南北朝

1.瓷器时代

主要瓷窑越窑均山窑瓯窑

特点胎釉:胎质坚硬细腻、釉

质纯净、以淡青色为主,

少见黄釉和青釉,油层厚

薄均匀,结合牢固。(三

国)

胎骨稍厚,釉层也偏厚,

釉色呈青灰色。(两晋)

比越窑青瓷稍逊一

筹,胎质较松,釉作豆绿

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

施釉多不到底,胎釉结合

不牢,易脱落。

呈色较白,略带灰色,清

淡透明,所谓“漂瓷”疑

为指此。褐彩和莲瓣纹较

多见。其余与越窑接近。

出地因古属越州(今浙江)而

得名江苏宜兴鼎蜀镇汤渡村,

1959年发现。

在浙江温州一带,汉时已

生产原始青瓷,

主要分布上虞、绍兴、余姚。

种类茶具、酒具、餐具、

文具、容器、盥洗器、灯

具、卫生用瓷。

常见器物:

碗、蝶、壶、罐、洗、盆、

盘、盒、钵、耳杯、香炉、

唾壶、虎子、瓷羊、鸡笼、

瓷灯、谷仓、莲花尊、

盘口壶、薰炉造型有直口碗、大盘口

壶、双系罐。

常见器物为罐、壶、碗、

钵、洗、盘。

典型装饰内容旋纹、水波纹、叶脉纹、

方格纹、联珠、忍冬花人

物、飞禽走兽、佛像、亭

装饰与越窑无大差异。装饰方法及构成:堆塑、贴花、点彩、刻划

风格或简约,如几何纹构成、

或复杂,堆贴工艺影响

2.南方青瓷特点(简答)

有著名的瓷窑及满足生活需要的多种产品,率先发展起来的是浙江地区的越窑,紧接着是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浙江温州一带的瓯窑,他们都各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越窑,它是南方瓷窑中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的窑

a主要瓷窑:越窑、均山窑、瓯窑

3.南方青瓷:南方青瓷的生产分布很广,除有代表性的江浙地区外,还有湘(湖南)、鄂(湖北)、蜀(四川)、赣(江西)、闽(福建)、粤(广东)等地区。

4.南方青瓷常见器物:碗、蝶、壶、罐、洗、盆、盘、盒、钵、耳杯、香炉、唾壶、虎子、瓷羊、鸡笼、瓷灯、谷仓、莲花尊、盘口壶、薰炉。

5.南方青瓷装饰方法:堆塑、贴花、点彩、刻画

6.谈魏晋南北朝的瓷器艺术(论述)

种类,造型,装饰方法,特点,内容,纹样取材,风格,代表作品

7.魂瓶:是一种冥器,是专为封建地主、上层统治者陪葬而生产的器物。上有亭台、楼阁、佛像、各色人物及欢悦的禽兽,器形复杂,为防止有人打扰墓主人,故有小洞以便主人的灵魂躲藏,瓶内有植物种子,又谓谷仓。

8.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作有出土于河北省景县的莲花尊,体现了北方青瓷的特色。

9.虎子:一种卫生用瓷,是一种男用夜壶,一般做成卧兽状,有提梁。

10.寨里窑:山东省淄博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之一,生产莲花尊。

11.画像砖:在汉代比较流行,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川汉砖。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墓室用砖上进行装饰,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和甘肃嘉峪关及河南邓县。12.江苏南京砖印画像:是由多块砖组成一个完整画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竹林七贤与荣戚期》

13.甘肃嘉峪关画像砖:小幅画最多,即一砖一画,多表现劳动场景,如:采桑、扬场、牧马、井饮、进食、宴饮、奏乐等。

14.河南邓县画像砖:模印着色,一砖一画,内容:青龙、飞马、飞仙、四神、运粮、战马、武术等。

15.蜀锦:是南北朝织造物,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四川自古织造技术发达,产于此处的织造物就统称为蜀锦。主要品种:绣、綦、组、罗、绮、绫等。纹样:云、凤、花草、树木等。

16.浅谈丝绸之路及与之相关的器物丝织出土:综合谈与之相关的工艺美术如唐三彩,敦煌石窟,丝织。丝绸之路汉代开辟,元代结束。中西文化交流起到重要

作用,大量丝织在这里运出,所以叫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出土了中国生产的精美工艺品。

17.染缬:集印、染装饰技法的总称。可能产生在汉代时期,包括绞缬、夹缬、蜡缬。长沙马王堆出土有涂料印花、泥金银加彩绘花的织物。魏晋时期创造了绞缬和夹缬工艺,能染出几何形、织物和花鸟纹样,还可采用多次侵染方法,然出色彩斑斓的织物。

18.绞缬:将谷粒均匀地用线包扎在织物中入染,然后拆去扎线即现出花纹。

19.夹缬:用两块木板或油质板,镂刻同样或异样花纹,将织物夹在中间,在花板上涂浆料,然后入染。

21.蜡缬:在白色织物上用铜制或竹制、骨制工具,蘸着蜡液绘制图案花纹,然后冷染、去蜡。

22.魏晋南北朝的铜镜艺术:形式、装饰内容及处理手法都出现很多变化,除传统圆形、方形外,出现有八弧形。装饰有仙人翼兽、神话故事、描写现实生活及佛教内容的纹样。还有飞天、玄学超生思想、吉祥八卦、十二生肖等内容。布置严密、格式变化多样,穿插有致。

23.行像:佛造像,受瓷器影响,制作多采用夹纻造像,用于佛事活动,移动较方便,故曰“行像”。

24.绿沉漆:指暗绿色漆,色泽深沉静穆,如物沉水中而得名。六朝新创。

25.斑漆:用多种色漆交混而成,是一种多彩漆,也有用一种色漆以不同深浅表现斑纹者,未见实物。

26.小结魏晋南北朝总体风格:绣骨清像,流行纹样:莲花纹、忍冬纹

隋唐

27.隋唐的陶瓷艺术:

28.南青北白:瓷器最早出现于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技艺发展成熟,北方青瓷也有发展,白瓷技艺很高,以生产青瓷为主,所以就形成了制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

29.执壶:又叫短嘴注子,是一种酒壶,壶嘴较短,壶身较高有把手,故曰执壶,是一种壶形器的发展的典型形式。

30.绞胎瓷器:是用白、褐两种不同颜色的瓷泥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

31.白瓷双腹龙柄瓷传瓶:(“双联瓶”又叫“双柄瓶”是隋代白瓷平形器底的典型特点。唐代单体瓶)

32.浅谈唐三彩:三彩釉陶,其实是一种低温多彩釉陶,系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并加入一定炼铅熔渣和铅灰做助溶剂,经800度烧制而成,因一件器物上多有三种及三种以上色釉,又是只在唐代流行,因此得名。

主要釉色有:绿、蓝、黄、白、赭、褐。

三彩器多做为冥器,主要出土于陕西长安、河南洛阳。

种类类:器物类——瓶、壶、罐、钵、杯、盘、碗、盂、烛台、枕等。

俑类:人物俑、动物俑。

人物俑:贵夫人俑、男女、侍俑武士俑、天王俑、力士俑、胡人俑;

动物俑:马俑、骆驼俑等

33.唐代织物装饰:取材——花草树木、祥禽瑞兽、变体花卉、祝愿文字;宝相花、陵阳公样。构成——并列、散装、单独、主题式。(典型:联珠对鸟纹、对兽纹)

34.唐代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织物:团簇花纹锦

35.陵阳公样:是唐代著名的织锦纹样,窦师伦曾被封为“陵阳公”,他创设的织锦装饰纹样以祥鸟瑞兽和仙花瑞草为内容,构成上大都作成双成对。他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们为了纪念他取名为“陵阳公样”

36.宝相花:含有“宝相”、“宝仙”、“宝”之意的花卉纹样。造型丰满,层次平密,其组合上多以牡丹、荷花、菊花为主体,再配上规则的圆珠,象闪光的宝塔,色彩鲜艳并多层次推晕,很是富丽堂皇,因此得名。

37.唐代印染工艺(具体考魏晋的印染):包括绞缬、夹缬、蜡缬

38.雕漆:以漆作胎,在一定厚度的漆胎上雕刻出高低不同的花纹,谓之雕漆。包括剔红和剔黄。

39.金银品脱:用金或银箔凿出花纹,粘贴于器物表面,然后涂漆,打磨光亮,使金银花饰与漆面平齐。

40.镶嵌:以螺钿、珊瑚、琥珀、玳瑁为花纹材料,先磨制出花饰片,然后粘贴于器物表面,再涂漆推光。

41.唐代铜镜艺术(铜镜艺术重点看战国、隋唐):形式有所变化,内容趋于丰富,可谓全盛时期。方圆之外,有八棱、八弧、委角亚子等形式。

装饰手法:传统浇铸、金银平脱、嵌螺钿。

花纹取材:

常见纹样——花鸟蜂蝶、珍禽瑞兽、龙凤飞燕,宝相花等;

受宗教影响——仙真乘龙、海上三神山、太子玩莲、飞天、莲花等;

外来文化影响——海兽葡萄、狮子麒麟、玩波罗球、黑昆仑舞等

纹样处理:布置完美,有环绕、向心、对称、均衡、绘画式构图等。

42.金银器(金银细工)各墓出土的代表性器物:

隋代李静训墓:金银碗、高脚酒杯、镶嵌宝珠金项链、镶嵌宝石金手镯等;

浙江长兴:有碗、银杯、勺、匙、凤钗、银簪、银钏等;

江苏丹徒丁卯桥:有瓮、龟负“玉柱”、酒令筹、盒、盆、蝶、碗、注子、炉、

锅、匙、勺、镯、钗等950余件。

西安南郊何家村:有刻花金碗、鎏金银盘、舞马衔杯、皮囊式壶、鎏金马瑙牛首杯等

43.舞马衔杯银壶:

44.论唐代工艺美术:

宋元

45.宋元陶瓷: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

窑系众多:北方地区——定窑系、耀州窑、钧窑系、磁州窑系;

南方地区——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宋瓷闻名天下,有“瓷器之国”之誉。

造型种类装饰内容最有代表性的器

种类多、变化多,式样新颖、丰富多彩。一种器物往往有多种变化,如瓶—扁腹、直径。碗、盘、碟、洗、

盏托、渣斗、唾

壶、腰鼓、瓷塑

等。

花卉、龙、凤、

鹤、鸳鸯、麒麟、

鹿、虎、兔、游

鱼、婴戏、山水、

回纹、卷枝、云

头、钱纹等。

哥窑的断纹(开

片)、钧窑窑变

色釉,开辟陶瓷

美学欣赏的新境

地。

题材丰富,构成

形式多样。由于

物型的巧妙结

合,有主题突出

构成完整的图案

纹样

有的匀称秀美,

轻盈俏丽;有的

朴实大方,经济

耐用。

46.窑系:形成于宋代,是指以一个名窑为代表,各窑口生产相同品种或相近品种的瓷器,瓷窑的增加和扩大形成了窑系。

47.瓷国:中国在明朝时期的瓷器已经到达瓷器业的顶峰,在欧洲很受推崇,因此瓷器本身已经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所以有时候就称中国为瓷国。

48.开片:是利用坯胎和釉料在烧制和冷却过程中膨涨和收缩系数的不同而形成的,有称“鱼子地”、“百极碎”、“冰裂”者。本为自然缺陷,哥窑瓷器艺人经过不断摸索,可人为控制,使纹片有大小疏密开裂,形成自然优美的装饰纹理。

49.北方民窑有代表性的:磁州窑,基本特点:以白釉剔花为典型的装饰方法,

朴实大方。

50.江西吉州窑很有特点有树叶剪纸贴花花纹

51.元代瓷器影响较大的是:青花、釉里红(釉下彩)

52.青花(景德镇窑):石质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53.釉里红(景德镇窑):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再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在元代取得了很大成就,到明宣德和清康熙、雍正时期颇负盛名。

54.元代瓷器特点:

造型种类装饰方法装饰纹样

形大、胎厚、体重主要有罐、瓶、执壶、盘、

碗、匜和高足杯,另外还

有元代新创的品种,如

《四系小口扁壶》、《高

足杯》、《僧帽壶》及《多

穆壶》等刻、印、贴、划、堆、镂、

绘等多种

印花——元代较盛行,特

别在红釉、蓝釉器物上,

纹样清晰,因红、蓝釉颜

色厚薄不同的呈色效应

而更富立体感

松、竹、梅、牡丹、莲花、

山茶等植物纹样;龙、凤、

鹤、鹿等动物纹样,还有

竹石、杂宝、十字等;材

于历史故事内容的形象

作装饰,如三顾茅庐,萧

何月下追韩信等。松、竹、

梅岁寒三友成为图必有

意装饰的代表。

55.均窑釉:今河南禹县,古属钧州。创烧可能在北宋,金、元都有烧造。亦说附近临汝窑毁灭之后继之而起。金钧为盛期。属北方青瓷系。钧瓷特点为烧成乳浊釉,青中泛红,犹如空中晚霞。因还愿铜作用,还能烧出沉着、恬静、微带紫色的红釉。富有特征的是蚯蚓走泥纹。钧釉釉层较厚,上釉前先素烧,是促成裂纹和缩釉现象的原因。还烧成有天蓝、月白釉,蓝色十分优雅,较淡者称天青,更淡者称月白。常见器物:花盆、炉、洗、钵、尊等。以各式花盆最有代表性。有高有矮,有光素的圆形,又有瓜棱圆形,造型比例和曲直刚柔的尺度把握相当好。

56.景德镇窑:在今浙江龙泉县,以烧青瓷著称,从春秋时期便已开始烧制,宋代达到高峰。元代继续烧造。关于青瓷:晋人形容瓯窑青瓷为“缥瓷”;唐人称越窑青瓷“如玉似冰”,釉为“千峰萃色”、“秘色”;宋龙泉青瓷有玉青、粉青、梅子青等,可与翡翠相比。主要器型:炉、瓶、渣斗、盆、碟、盘、碗等。造型:元代器型高大,有高达1米的瓶,口径60余厘米的盘。元代新创有高足杯、菱口盘、束颈碗、荷叶盖罐、动物形滴砚等。

57.定窑白瓷:定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县间。自唐代开始烧造,到宋代达到盛期。元代已接近尾声。以烧制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

白釉剔花器。制瓷特点:胎料加工细,胎质坚硬洁白并器壁较薄。装饰手法:刻花、划花、印花。纹样取材:多见花卉,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等都有一定数量。划花中多莲瓣、缠枝菊花;印花纹样中有牡丹、海棠、葵花、孔雀、凤凰、鹭鸶、鸳鸯等;婴戏纹样也很有特色多与花卉组合,构成复杂。属于定窑系的还有山西界休窑、四川彭县窑。装饰:以刻花为主,内容有龙纹、虎纹、云纹、直线纹等,刻划简练,以造型和釉色取胜。元代龙泉瓷还出现褐斑点彩装饰。装饰内容丰富:四如意、八吉祥、钱纹、八仙、八卦、马上封侯、百凤朝阳、祥云仙鹤等。均属吉祥图案。文字装饰有汉字,也有八思巴文(一种蒙古文字)。58.龙泉窑:在江西景德镇,宋代主要瓷窑之一。以烧青白瓷为主,工艺讲究,造型严谨。元时创烧青花、釉里红。明代成为制瓷中心。青花,用钴料在瓷胎上绘花,后上透明釉,高温下一次烧成。属釉下彩。特点:1、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2、因釉下而永不褪色;3、原料丰富,云南、江西、浙江都有出产。也可从国外进口。 4、有明净素雅之感,具传统水墨画效果。装饰:缠枝花卉、海水云龙、莲花、蕉叶等。也有与釉里红共同进行装饰的。

59.绘花:用着色剂在胎上画花纹,用笔作画,随心所欲,描绘的云龙、花卉生动活泼,从而使元瓷装饰风格发生变化。

60.雕花:即镂花,在绘画同时,在开光内雕镂花朵、枝叶等,再填以釉色,具有浮雕的装饰效果;

61.北方青瓷:寨里窑青瓷,胎骨一般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釉色深浅不一,有的带青褐色,也有青黄色的。

62.宋代景德镇窑温酒注壶:温酒用具

63.瓷枕:瓷枕是中国古代汉族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作寝具和诊脉之用

64.宋代织锦特点:宋代织物发展了写生花、遍地锦纹,成为一种色彩更加复杂的工艺品。

65.织金锦: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元代统治者所想用的特别流行加金织物,又称“纳失失”。

66.缂丝:简单的说就是“通径断纬”经线相同,频繁地换纬线,南北朝时已产生,多为毛织物,唐代开始应用于丝织物上,并技术成熟。北宋时期能缂出复杂的花纹,技艺十分娴熟。南宋已能缂织名人书画。可以表现运笔效果的颜色浓淡,精细富丽。表现内容以禽鸟花卉为多,亦有山水,取材相当丰富。定州(今河北定县)缂丝最为有名。

缂丝名家:朱克柔、沈子藩、吴熙。

代表性作品《缂丝牡丹》《缂丝山茶》《缂丝莲塘乳鸭图》

67.黄道婆:松江乌泥经人,曾流落崖州,从黎族妇女那里学来纺棉织布技术,

回到乌泥经后传授给当地妇女,使中原地区棉织工艺得到发展。(p225

68.戗金:又名镂金,在漆胎上刻出花纹后,打金胶再填金箔或泥金。戗金名手是彭君宝。所作山水树石,花竹翎毛,都极精细。

69.剔彩:根据花纹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涂饰不同色漆,雕刻时再刻出不同深浅,以显出不同色漆形成装饰花纹,具有立体感。明清是剔彩的全盛时期。

70.元代雕漆艺术:以剔红为主,不入刀锋,出现了张成、杨茂、彭俊宝等雕漆专家。

71.元代金银器:有著名的银槎杯,为著名银工朱碧山制。

明清

72.论明清工艺美术:

73.康熙五色:清代康熙时五彩瓷器的简称。当时五彩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发明了釉上蓝彩以取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并将黑彩也用在釉上装饰,成为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制的彩瓷。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

74.斗彩: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瓷的结合。

75.五彩:在青花轮廓线内再填色釉,它改变了成化斗彩中青花占据主要位置的做法,不再作为骨架,青花只是众色中的一种。

76.粉彩: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初创于康熙,雍正时空前发展。其颜色由于掺入粉质而有柔和感觉,又称“软彩”。

77.珐琅彩:俗称古月轩,是康、雍、乾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用器。在铜胎上以蓝为底色,掐以铜丝,填以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烧制成的铜胎珐琅制作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瓷胎上画珐琅,又称“瓷胎画珐琅”。

78.紫砂陶:是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呈赤褐、淡黄、紫黑等色。制作工艺始于宋代,明中期开始盛行。传说其创始者是供春。制作名家: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被称为“三大”)

79.浅谈紫砂陶(产生、发展、人物、作品、特点):

80.南京云锦:是江宁织造府的名锦,色彩绚丽,图案优美,组织复杂,在我国丝制工艺品中是艺术价值较高的一种。因为色彩富丽灿烂,如同天上彩霞,故称“云锦”。

81.南京云锦品种:库锦、库缎、妆花(颜色最美)

82.苏州仿宋锦:苏州仿织宋锦比较出名,花卉图案处理稍有创新。宋锦图案中规矩纹较多,往往在几何形中表现花卉虫鸟,而仿宋锦则不用几何形外框,也不将花纹组成对称形式,采用连续满地散花。

83.缂丝:明代缂丝大量用金,捻金线直径仅0.2毫米,每厘米缂90根以上;还采用孔雀羽线缂制;缂丝绘画性作品有所发展,局部用毛笔敷彩点染。清代缂丝应用面较大,除轴画、书法、册页外,有大量实用品,如椅披、桌围等。还缂

织名人书画、宗教画。由于技术的进步,有双面透缂、合色线缂织、与刺绣结合、水墨缂丝、三蓝缂丝等。

84.补子:象征官阶的绣品,补子也叫补服,它是缀在袍服的前胸和后背的一块方形绣品,上面绣不同的纹样可用来区别官位、官属。

85.论明式家具的特点:从战国秦汉时期已有发展,唐宋时期已有高起坐家具的雏形,辉煌灿烂的时期是14-17世纪的明代,不仅制作工艺讲究,造型也已成熟,并成为定式,后世称“明式家具”。

86.拔步床:拔步床为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大型床。拔步床的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从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个封闭式的木制平台上(这种平台北京或称“地平”)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有的还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回廊,虽小但人可进入,人跨步入回廊犹如跨入室内,回廊中间置一脚踏,两侧可以安放桌、凳类小型家具,用以放置杂物。这种床形体很大,床前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虽在室内使用,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房子。拔步床多在南方使用,因南方温暖而多蚊蝇,床架的作用是为了挂蚊帐。

87.百宝嵌:百宝嵌工艺出现于明代,它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用百宝嵌成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扬州生产的百宝嵌,花草人物图案,神态生动。

88.宣德炉:明代宣德年间生产,利用从暹罗(今泰国)进口的优质铜有计划仿制的铜器,以炉最有代表性,因此得名。(特点:制作精益求精,纹饰精细娴丽,颜色鲜丽。“宣德炉最妙在色,内涵珠光,外观澹澹穆穆,而玉豪金粟,阴妖与肤里之间”。)

89.景泰蓝:学名珐琅彩,景泰年间所生产的由国外传入的一种珐琅绘器。色彩鲜艳,纹饰复杂,北京、苏州、广东等地是著名产地

90.地方绣:地方绣各有特点:北京洒线绣、苏州蹙金线绣、发绣,山东捻线绣,上海的顾绣。

92.顾绣:上海露香园绣,著名人物韩希孟。多绣花鸟人物、字画。特点:劈丝细过头发。

91.五大名绣:苏、京、蜀、广、湘

92.明式家具的特点及具体分析:功能合理、造型优美、工艺讲究、注重选材

功能合理:表现在各类家具的尺寸都是科学的,关键部位是根据了人体的尺度确定的。

造型优美:表现在在美好的比例和变化中求统一,曲线富于弹性,雕饰简繁相宜。线的运用流畅舒展,曲铁盘丝,富有弹性,深得中国绘画传统。

制作讲究:表现在工艺严格,方中有圆、线脚匀挺、滋润圆滑、平整光洁、拼接无缝。卯榫功夫过硬,能做到“三尖一点”。

家具选材:表现在多用紫檀、花梨、红木、ji(木己)梓、铁梨等硬木,一般木材不能入伙。

93.明代家具生产遍及全国:北京有“御用监”所属的“佛作”及“油漆作”,专门制作宫廷用具;民间较有名的产地有苏州和广东,生产硬木家具。亦称“苏式”、“广式”。家具使用极为普遍。

94.明清漆器工艺:民间漆工艺生产,出现有苏州、扬州、北京、广东、福建、嘉兴、宁波、成都等制作中心。苏州、扬州的镶嵌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嘉兴的描金漆器、成都的雕填漆器、北京的金漆、彩漆,都很著名。

95.金属工艺里的有代表性的器物:包括宣德炉和景泰蓝

96.錾胎珐琅:在金属胎上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在图案轮廓上,在内外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药料,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也呈现宝石嵌金效果。

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97.半透明珐琅:在金属胎上将图案经过雕刻或捶打加工处理,做出浅浮雕,电商珐琅药料烧制而成。

98.画珐琅:用珐琅直接涂在金属胎上,经烧制后显色,富有绘画以为。

99.四羊方尊:

100.虢季子白盘:

101.莲鹤方壶:

102.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战国早期青铜器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是当时教常见实用器形。装饰上显示出了时代工艺成就。装饰花纹都是用红铜镶成,表现了一般劳作习艺的场景,中段有弋鸟、狩猎、宴飨等场面,形象地表现了地主阶级权贵们的生活场景。

103.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04.兽面纹解读:巨目,裂口,额鼻居中,垂直竖起,有双耳或双角,两侧有利爪。

105.夔纹解读:夔龙的躯体像爬虫类,是后来龙的形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母题是蛇类形象,到春秋时期已出现“龙”的雏形。饕餮纹和夔龙纹,它们都不是直接源于生活的形象,但与生活都有一定联系,可以说是间接源于生活。饕餮也称兽面,像牛、羊、虎、鹿、熊的正面形象;论灿烂的青铜文化:

106.追述司母戊鼎,看青铜艺术:

107.论战国秦汉工艺美术:

108.战国秦汉的青铜艺术(类别)体现:一般生活用器、铜灯、熏炉、铜镜、带钩、塑造艺术、少数民族青铜工艺。

109.铜镜艺术:继鉴之后出现的鉴照用具,一般为圆型,片状,也有方形、瓜棱形、瓦形等。正面磨光用以鉴人,背面有钮用于系挂,还有各种装饰纹样。铜镜原理:据《淮南子》记载:镜正面是玄锡(水银)做反光涂料,再用细毛呢摩擦而成。

装饰内容:“山”字、夔纹、蟠螭纹、虎纹、“四神”、规矩纹、水波纹、连续水藻纹等。

表现手法:刻铸、镶嵌、镂空透雕、涂彩朱绘等。

装饰形式:四分式、环绕重复式、图纹式等。

纹理处理手法:除一般刻铸外,有镶嵌、镂孔透雕、涂彩朱绘

110.铜灯艺术:战国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铜器新品种,形式种类有:高足灯、雁足灯、盒灯、行灯、牛形灯、羊形灯、鹿形灯、人物形灯等。

可分为三大类:1、人物2、动物3、其他

111.带钩:战国以来在中原地区普遍使用得的一种带饰,战国时期的带钩,制作精美。

制作工艺:刻镂、镶嵌、鎏金、金银错

所用材料:青铜、金、银、玉、铁等。

汉代带钩,形式:有的细长而无华,有的短宽如琵琶,有的精工制作成各种兽形,还有的在带钩钮上盖上一个印章。鎏金带钩较流行,另有鎏金与玉石材料相结合的。

112.长信宫灯:装饰方法:鎏金,宫女形象。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113.十五盏树形灯:是战国时期出土的最高灯具。整体造型犹如一棵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由三只独首双身、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七节树枝,枝上托起15盏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每节树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状各自不同,便于安装,并可根据需要增减灯盏的数目。

114.博山炉:其炉盖形似层峦叠嶂的山峰,传取自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因有多种宝物,名为博山,因此得名。是熏炉中有代表性的器物。

115.论战国秦汉漆器艺术:

116.漆器制作工艺、装饰技法(几种):传统:雕木为漆,战国秦汉采用新的成型方法-卷木成型,夹纻成型。雕木为胎:传统工艺,直接用木材雕刻成所需器物形态。

卷木成型:用木片卷成筒形,接口处用木钉钉接,底部用圆形平薄板用漆胶粘结合,还要再裱上麻布,然后髹漆完成。

夹纻成型:先以木或泥做成器胎,然后用麻布或帛和着漆灰若干层裹与内膜上,待干即将内膜撤出——脱胎,最后涂漆彩绘。

117.双耳杯:

118.战国时期的丝织艺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特点:代表性龙凤成纹。锦织造技术:三层经线加纬线,工艺复杂。织物纹饰特点:取材广泛,有人物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

在某种动物形态基础上,组合他种动物,形成富有想象的装饰;有选取某种动物局部,与植物或流云配合使用,穿插其间,生动有趣;植物纹样有:卷草、葡萄、茱萸、灵芝。还有外来植物—仙草。动物纹样:卷草、葡萄、茱萸、灵芝等。文字装饰多吉祥祝愿语,与铜镜、瓦当上的文字用意相同,如“万事如意”、“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等。但字形缺少变化。一般不做单独使用,多穿插于花卉纹样之间。几何纹样有作主题装饰的,也有作底纹用的。植物图案布置比较自由,有散点构图、四方连续构图等形式。变化较多样。活泼是其主要特点,与其同时期的铜器、漆器有雷同之处。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六种刺绣:

信期绣,图案单元较小,内容为随装卷云纹和卷枝花草。用朱虹、浅棕红、深绿、黄等色丝线绣成。针脚匀齐、花纹有简有繁。

长寿绣,图案单元较大,内容未穗状流云。用浅棕红、紫灰、橄榄绿、深绿四色,或朱红、绛红、橄榄绿、深蓝四色绣成。纹样构成较疏朗,线条最为流畅。

乘云绣,内容为云纹、叶瓣状、桃花形纹。用朱红(紫灰)、浅棕红(棕)、橄榄绿(草绿)、浅绿等色绣成。图案单元及色彩布置,一般三叶瓣状浅绿色云纹为主体,一端中央有带眼的桃花形纹。

茱萸绣:花纹形同茱萸草,因此得名。用色:朱虹、浅棕红、棕色、深蓝。特点:叶志为深蓝色,花蕾、瓣蒂等用其余三色。

方棋绣:图案为黄色丝线绣成长宽各3厘米左右的斜方格,四隅分别有两对重环和带花瓣的菱形,方格内用棕色、浅绿或墨绿色绣出带蒂圆点和半苞圆点,圆点间行排列。

云纹绣:图案结构简单,多作蚕状,可能是专为随葬而绣制。

119.“万事如意锦袍”:东汉时期的织物,新疆出土,采用三区三色汉锦织法。花纹图案除“万事如意”四字铭文外,主体纹样为流云和茱萸纹

120.彩绘陶: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与在陶坯上画彩、彩料和坯体压磨在一起、经高温焙烧而成的彩陶不同,彩绘陶的色料附着性不牢,花纹受潮或经水容易脱落。

121.瓦当艺术:四川汉画像砖、陕西秦汉瓦当、山东齐国瓦当。装饰取材:人物、车马、宴乐、百戏、讲学、播种、收割、井盐、酿造;文字;几何纹等。

122.玉璧: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123.四神瓦当:古时期,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以为有动物能呼风唤雨,主宰宇宙,心中产生崇拜,部落奉为图腾。商代,人们把天空四方的星象组成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以后作为方位或地域概念。到汉代,四神也被视为武力的象征,并出现在宫殿装饰瓦当及铜镜上。四神瓦当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有驱邪除恶,镇宅吉祥的含义。其造型考究,体现了工匠们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情。

124.装饰方法(发展):鎏金、金银错、镶嵌

125.四神镜:镜背面有四神纹样,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26.青铜镜的文字装饰:多是吉祥祝愿语

127.马踏云雀: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28.帛画:在帛上画画

129.战国刺绣具有代表性的是:代表性龙凤成纹。

130.五时服色:五时服色:即四时迎气制度,不同节令穿不同色彩的服装、用不同色彩的旗帜(幡)。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皂色。与方位神——四神一起使用。

135.漆器装饰上的发展:扣,将器口、圈顶、圈足用金银片包、贴形成装饰。漆绘,用彩色漆料描绘花纹于已髹漆胎上。

油彩,用石绿、朱砂调桐油绘花纹于器胎上,也有在漆底上贴金箔后再施釉。针刻,用针状工具刻划花纹于漆胎上。

131.“扣”(金银扣)初始目的:加固器壁

132.壶形状变化大:方形为钫,圆形为钟。

133.鼎的变化:马蹄形足。装饰:内容取材丰富,有传统形象如龙凤,又有日常生活,由于技法成熟,装饰风格活泼,内容过多样。

134.漆器装饰风格:纹样细致流畅、纹样写实生动、构成形式多样、配色丰富多彩

135.奁:古代汉族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兽御环耳。

136.明(冥)器:是专为封建地主、上层统治者陪葬而生产的器物。

137.彩绘陶与彩陶的区别:功能上:陪葬品-----日常生活用品

烧制上:先烧,然后画,然后烧-----直接画然后烧138.铅釉陶:汉代陶器的新品种,属低温铅釉陶,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在氧

化气氛中烧成,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使釉呈黄色和棕红色,釉色透明,釉面光泽,多作丧葬用品。

139.瓷器及与陶器的区别:原料:瓷土(高岭土)------黏土

温度:1300°C--------------700-800℃

140.秦始皇兵马俑特点:写实塑造

141.说唱佣: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42.四川汉画像砖:多表现农业活动

143.弋射收割画像砖:画像砖画像石,是汉代统治阶级盛行厚葬的产物。它主要用于地下墓室,也包括少数地上祠堂。这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更多的属于绘画性质的艺术形式。已发现的画像砖,主要集中在四川。《弋射收获图》画像砖是其中著名的作品,整个画面,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144.半瓦当:是齐国的瓦当,多出土于山东淄博,典型的是树木双马纹瓦当。145.瓦当装饰:装饰取材:人物、车马、宴乐、百戏、讲学、播种、收割、井盐、酿造;文字;几何纹等。

146.金缕玉衣: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

147.魏晋时期有代表性的器物:虎子、谷仓、莲花樽、盘口壶

148.乐舞杂技宴饮佣:西汉墓随葬品,在这张陶板上,汉代艺术家为我们再现当时风行市井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欢快场景,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化石,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

149.汉代石刻画像艺术各地区不同的内容(取材、构图):汉画主要分布:

山东——济南长青、济宁嘉祥(武氏祠,如历代帝王图)、临沂沂南(北寨汉墓);江苏——徐州地区;(多是手工业劳作,纺织、冶炼图)

河南——南阳地区;(驯兽、斗兽图)

陕西——陕北绥德地区;(门吏图)

四川——彭县、新繁、成都

山东汉画分布面广,出土量大,早中晚期都有。

早期——长青孝堂山;

中起——嘉祥武氏祠;

晚期——沂南北寨。

取材广泛: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孝义故事、烈女故事、生活图像、祥瑞灵异。风格:雄浑沉稳,博大而浑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一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一 1.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__文化的遗址中,而琮是__文化玉器的代表性器物。 2.2.朱碧山是__代著名_匠。 3.3.信期绣出土于湖南省__市,其时代为_. 4.4.铜鼓最早出现于__时期,而_代的作品最为精美。 5..古彩又称__彩,以__年间的作品最负盛名。 6..饕餮纹又称__纹,它是___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7.龙泉窑以烧造__釉瓷器著称,是__时期的重要窑扬。 8..魏晋南北朝植物纹样的代表是___纹和__纹。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9分) 1.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2.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 3.明清时代,吉祥图案极其流行。 4.彩绘陶主要用于陪葬。() 5.汉代青铜器常常素面无纹。() 6.彩绘是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5.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 6.开片即瓷胎中的裂纹。() 7.豆是青铜器特有的器形。()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蛋壳陶的制作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A.捏制 B.镶嵌 C.轮制 D.泥条盘筑 2.粉彩最早出现于() A.宣德年间 B.嘉靖年间 C.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3.何朝宗是____________代德化窑的瓷塑名家。() A.宋 B.元 C.明 D.清 4.画珐琅以____________为胎。() A.金 B.银 C.瓷 D.铜 5.宋代官窑以____________瓷著称。() A.彩绘 B.白 C.黑 D.青 6.中国古代玻璃多属___________玻璃。() A.钠钙 B.钠铝 C.铅钡 D.铅铝 7.秘色瓷为________瓷。() A.青 B.白 C.黑 D.花 8.料器即_________器。 A.珐琅 B.瓷 C.玻璃 D.漆 四、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彩陶() A.装饰绘画在烧造之前 B.装饰绘画在白陶上 C.装饰多为黑、红色 D.胎体普遍轻薄 2.钧窑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四.(20201201175712).docx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四 一、名词解释 1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 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着名彩 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2 新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注 重材料的选择,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其材料、技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 玉器继承。 3 青铜器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 增加美感。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起源于商代以前,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 落。 4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又称“错金银”。始于春秋战国,两汉及其以 后仍在沿用。做法是,在器物上刻出图案,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使器物有 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 5铜镜以青铜铸造的鉴容用具。正面光滑明亮,背面常有装饰图案。中国早期的铜镜 已见于齐家文化遗址,经战国两汉、唐两个高峰后,艺术转向衰落,入清,为玻璃镜取代。6带钩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物品的器具,形如微曲的长条或琵琶等。因展示性强, 往往制作考究、装饰华丽,材质虽以青铜居多,但也常见金银、玉石。出现于西周晚期,战国 秦汉风靡。 7夹纻一种轻巧漆器胎体的制作方法,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以涂 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再于麻布壳上髹漆。始于战国,流行于两汉。 魏晋以来,多用于制作塑像。 8玻璃中国古代,常称“琉璃”等,入清,又称“料器”。曾长期属于铅钡玻璃,其 透明度及耐热性都不及西方的钠钙玻璃,这种情况直到清代才改变。 9 《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着作。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西汉,补 入《周礼》,今存7100 余字。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 要的工艺美术思想。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 10 釭灯汉代流行的一种设计优秀的铜灯。设吸烟管能将烟气吸入灯身,灯身常可盛水,令烟气溶于水,以降低空气污染。灯罩能开合,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光照的方向。河北满城汉 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即属釭灯。 11 多子奁盒 li án一种设计优秀的容器形式。可在一件较大的容器中,紧密地放置若干较 小的容器,如多子妆奁、具杯盒。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今见的作品多为汉代漆器。 12 云气纹成熟不晚于战国,是汉代主要的装饰纹样,其流行同神仙思想有关。它增加了图案 的动感,既可分割画面,又能使各装饰区产生统一的效果。常与动物纹搭配,组成“云虡”图 案。 12 汉代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称“四灵纹”。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 个方位和春秋夏冬四个季节。是汉代流行的装饰题材,体现了汉人的神仙思想和辟邪求福的观 念。 13 瓷器以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制坯,上釉后,经 120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器物。胎体致密坚实, 扣击发音清脆。发明于中国,历史不晚于汉代,两宋是其艺术顶峰。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A)

4.羽觞又称耳杯,是战国秦汉常见的漆器器形。 ( ) 5.宋代官窑瓷器的釉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等开片。()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 确答案的号码填在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24分) 1.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______主。() A.宽带纹 B.折线纹 C.斜线纹 D.三角纹 2.蛋壳陶的制作采用_______的方法。() A.捏制 B.镶嵌 C.轮制 D.泥条盘筑 3.下列装饰纹样周代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 A.饕餮纹 B.象纹 C.蟠螭纹 D.环带纹 4.中国古代玻璃多属___________玻璃。() A.钠钙 B.钠铝 C.铅钡 D.铅铝 5.古代的透光镜主要制作于。() A.战国 B.西汉 C.秦 D.魏晋 6.秘色瓷为_____时期的特色越窑。() A.唐 B.五代 班级 学号

C.宋元 D.明清 7.粉彩瓷器最早出现于。() A.宣德年间 B.嘉靖年间 C.乾隆年间 D.康熙年间 8.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造富有特色的器著称。() A.白瓷 B.黑瓷 2.简述唐代金银器装饰风格的演变。C.青瓷 D.影青瓷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周代染织工艺中的“十二章”纹样的含义。

五、论述题 (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六朝画像砖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2.试述汉代工艺美术的装饰风格和装饰图案手法。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 原始彩陶文化中,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有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2.商周青铜器工艺美术中,青铜是红铜与锡的一种合金。 3.饕餮纹又称怪兽纹(或兽面纹),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 4.充分反映了秦代陶塑工艺美术的卓越技艺的是陕西临潼发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5.汉代漆器的胎主要有木胎、竹胎和夹纻等种类。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植物纹样的代表是莲花纹和忍冬纹。 7.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经常采用黄、绿、褐三种色釉。 8.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原料是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 二、判断题(判断每小题的题干是否正确,并将对或错的答案填在括号内,每空2分,共10分) 6.中国的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错) 7.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对) 8.战国时期的四神纹包括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错) 9.羽觞又称耳杯,是战国秦汉常见的漆器器形。 ( 对 ) 10.宋代官窑瓷器的釉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等开片。(对)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24分) 1.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______主。( A ) A.宽带纹 B.折线纹 C.斜线纹 D.三角纹 2.蛋壳陶的制作采用_______的方法。(C) A.捏制 B.镶嵌 C.轮制 D.泥条盘筑 3.下列装饰纹样周代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 D ) A.饕餮纹 B.象纹 C.蟠螭纹 D.环带纹 4.中国古代玻璃多属___________玻璃。(C) A.钠钙 B.钠铝 C.铅钡 D.铅铝 5.古代的透光镜主要制作于。( B ) A.战国 B.西汉 C.秦 D.魏晋 6.秘色瓷为_____时期的特色越窑。( B ) A.唐 B.五代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试题(A卷)答案 (适用班级:0720771\0720772\0720773)

工艺美术题库2(1)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试题三 1、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半坡型、庙底沟形、马家窑型 2、宋代漆器最讲究的装饰手法是雕漆 3、四神(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六朝时期作为佛教的象征的:莲花纹、忍冬纹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以六朝:青瓷为代表 6、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 7、秦汉陶塑首推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 8、邢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内邱县,盛于唐时代,常见的装饰手法白底黑花 9、司母戊鼎是商时期的青铜器 10、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半坡型、半山型、庙底沟形、马厂型 11、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12、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鎏金工艺制成 13、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14、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15、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16、汉代砖瓦最有特色的是:画像石、画像砖

17、我国已知的最早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胎漆碗和漆筒,有6、7千年历史。 11、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1、制胎。用红铜板制作各种器形。 2、掐丝。是把铜丝压成扁丝,根据装饰花纹,用白芨制成浆糊,将铜丝粘在铜胎上。 3、烧焊。在胎上喷水润湿,普遍撒一层焊药,进行烧焊,使铜丝铜胎牢结。焊结后入稀硫酸液中浸泡,洗净胎上杂质。 4、点蓝。根据装饰花纹的色彩要求,用小铁铲或玻璃管将各色秞料填在花纹轮廓里,先点地,后点化。最后一次点蓝完后加上亮白。 5、烧蓝。点完蓝后进行烧制,点一次烧一次,精品约点蓝和烧蓝反复三次以上。 6、磨光用粗沙石,细沙石、黄石及木炭等逐次打磨,使蓝料和铜丝平整。 7、镀金。为了增加光泽避免生锈,最后加以镀金。 12、描述长信宫灯及其设计思想: 是中国汉代青铜器。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宫灯灯体为青铜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长信宫灯将灯的实用功能、很净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 一、判断题 1. 中国的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2. 商代玉器以器皿居多。 3. 北方地区使用带钩早于中原。 4. 丁缓是汉代著名工匠。 5. 木画是一种在木器上镶嵌图案的装饰方法。 6. 汝窑瓷器多带有精美的装饰。 7. 铁画即以铁为呈色剂的一种瓷器装饰方法。 8. 朱碧山是元代著名银匠。9. 窦师纶是初唐丝绸纹样设计家。 二、单项选择题 1.何朝宗是明代______ 窑的瓷塑名家。 A. 宜兴 B.德化 C.景德镇 D.龙泉 2.张成是元代__________ 工匠。 A.雕漆 B.金银 C.玉器 D.陶瓷 3.古人沿佩玉是由于看重玉被赋予的______ 的意义。 A. 经济 B.道德 C.宗教 D.爱情 4.青铜豆有_____________ 足。 A.高 B.矮 C.大 D. 小 5.拨镂是_________ 器的装饰方法。 A.象牙 B.金银 C.漆器 D. 陶瓷 6.唐三彩是器。A.彩绘瓷 B.彩绘陶C.铅釉瓷 D. 铅釉陶 7.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造瓷著称。 A.白 B.黑 C.青 D. 青白 8.黑陶的装饰常采用的手法。A.彩绘 B.镶嵌 C.镂空 D. 模压 三、多项选择题(有两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 紫砂陶() A.产于浙江宜兴 B.器物多施釉 C.常以造型取胜 D.产品以茶壶居多 2. 殷墟妇好墓() A.发现在河南郑州 B.时代属商晚期 C.出土了大批玉器 D.出土了司母戊鼎 3. 春秋战国青铜器() A.主要为王室铸造 B.已转向适用 C.装饰仍多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采用了许多新的装饰技法 4. 中国铜鼓()A.不仅见于汉代 B.流行于西南地区C.常带金银错装饰 D.云气纹是其主要装饰题材 5.秘色瓷() A.是贡瓷 B.常以贵金属装饰C.釉色粉青 D.造型多硕大雄浑

中国工艺美术史 试题六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六 一、填空题 1、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_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的遗址中,而琮(外方内圆)是_良渚文化(浙江)玉器的代表性器物。最早出现于__周__时期,而__汉__代的作品最为精美。 2、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3、龙泉窑以烧造_青瓷釉瓷器著称是南宋时期的重要窑场 4、晋南北朝植物纹样的代表是_莲花_纹和__卷草(忍冬)__纹。 5、吉州窑的窑址在江西省的吉安,它鼎盛于宋代(南宋)时期。 6、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和马厂。 7、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瑬金工艺制成。 8、料器雕,所谓料器其实就是玻璃 . 9、青铜是红铜与锡合金。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以六朝青瓷为代表。 11、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_红山__文化的遗址,这个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省的_西北_部 12、邢窑的窑址在今__河北__省__内邱__ 县。盛于_唐朝__时代,常见的装饰手法有__白_地黑花等。 13、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它们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 14、“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时期青铜器。 15、我国已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发现的木胎漆碗和漆筒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16、秦汉陶塑首推陕西临潼的秦始黄兵马俑。 17、宋代漆器最讲究的装饰手法是雕漆。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9分) 1. 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 2. “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 ) 3. 明清时代,吉祥图案极其流行。(√) 4. 彩绘陶主要用于陪葬。(×) 5. 汉代青铜器常常素面无纹。(×) 6. 彩绘是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 7. 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 ) 8. 开片即瓷胎中的裂纹。(√) 9. 豆是青铜器特有的器形。(×) 10. 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 11. 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和漆器。( ×) 12. 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 13. 汝窑瓷器多带有精美的装饰。( ×) 14. 在敦煌出土过东魏的刺绣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 15. 窑变指钧釉器物上的黑色斑纹。(×) 16. 祭红指明以来生产的一种红釉瓷器。( ×) 17. 中国的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 18. 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三、单项选择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二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二 判断题 1、瓦当四神纹中的“玄武”代表夏天、南方、赤红。() 2、秦始皇兵马俑中的武士俑都留有胡须。() 3、宋代工艺美术的整体风格为清雅、透逸。() 4、布达拉宫重建于康熙二年。( ) 5、民间有“青花贵宣德”之说。() 6、宋官员的时服是自己做的季节服装。() 7、我国从五代开始有窑名。() 8、玉琮内圆外方象征做人要圆滑。() 9、苏离麻青是一种青花颜料。() 10、宋代贵族女人中流行穿胡服。() 1、原始社会玉就很珍贵,它不代表人的财富,不表示人的等级。() 2、秦始皇兵马俑中的武士千人一面。() 3、宋朝时期我国进入陶瓷时代。() 4、西周的青铜器出现了长篇铭文。() 5、战国时期齐国流通鬼脸钱。() 6、定州花瓷器,颜色天下白。() 7、沈子蕃的缂丝强调绘画性。() 8、明代绵缎有汝花、本色花、织金银三种装饰。() 9、唐铜镜制作的高峰期是高宗一德宗年间。() 10、留园原名“避暑山庄”。( ) 1、玉琮是祭祀天地神灵的法器。() 2、秦始皇兵马俑中的武士千人一面。() 3、中国铜镜制作的高峰期是唐高宗一德宗年间。() 4、清代景泰蓝新工艺就是铜胎画珐琅。() 5、玉琀是放在死者嘴里的明器,雕刻成蝉形,象征蜕蝉再生。() 6、北宋时期京城中流行着胡服。() 7、“堆朱杨成”是日本人尊称我国元代著名缂丝大师张成和杨茂的。() 8、东周青铜器装饰纹样以狰狞的饕餮纹为主。() 9、我国宋朝的陶瓷以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 10、“尖、齐、圆、健”是对上品湖笔的赞美。() 1、玉琮内圆外方象征做人要圆滑。() 2、秦始皇兵马俑中的武士千人一面。() 3、狮子林、拙政园、留园都在苏州。() 4、苏离麻青是一种青花颜料。() 5、玉琀是放在死者嘴里的明器,雕刻成蝉形,象征蜕蝉再生。() 6、故宫太和殿的屋顶为重檐庑殿。() 7、“堆朱杨成”是日本人尊称我国元代著名缂丝大师张成和杨茂的。() 8、商朝青铜器装饰纹样以狰狞的饕餮纹多见。() 9、宋代钧瓷以“冰裂开片”闻名于世。() 10、民间有“青花贵永乐”之说。。() 选择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图腾 ()和()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磨制石器、陶器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取胜,而黑陶以()见长。装饰、造型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最出色。螺旋纹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和()。彩陶、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文化中。龙山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 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工艺。青铜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法和()法。模范法、失蜡法 商代青铜器以()作为主要纹饰。饕餮纹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司母毋鼎 青铜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能上的优点:、熔点比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和锡的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硬度的青铜器。、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加锡可以增加青铜器的光泽度。

《中国工艺美术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蛋壳陶的制作采用____的方法。 A.捏制B.镶嵌C.轮制D.泥条盘筑 2.粉彩最早出现于 A.宣德年间B.嘉靖年间C.康熙年间D.乾隆年间 3.何朝宗是____代德化窑的瓷塑名家。 A.宋B.元C.明D.清 4.画珐琅以____为胎。 A.金B.银C.瓷D.铜 5.宋代官窑以____瓷著称。 A.彩绘B.白C.黑D.青 6.唐三彩是器。 A.彩绘瓷B.彩绘陶C.铅釉瓷D.铅釉陶 7.秘色瓷为______瓷。 A.青B.白C.黑D.花 8.料器即_____器。 A.珐琅B.瓷C.玻璃D.漆 9. 古代的透光镜主要制作于。 A战国B.西汉C.秦D.魏晋 10.战国最重要的铜镜产区是。 A荆楚B.吴越C.齐鲁D.巴蜀 11.妇好墓的年代属于。 A.商晚期 B.商早期 C.商中期 D.西周 12.唐以后的织绵大多采用的技术。 A.经线起花 B.纬线起花 C.通经断纬 D.挖花 13.磁州窑的鼎盛期在。 A.唐宋 B.宋辽 C.宋金 D.元明 14.顾绣是明代的一种刺绣。 A.苏州 B.南京 C.上海 D.北京 15.良渚文化的主要工艺美术品类有。 A.彩陶和黑陶 B.彩陶和玉器 C.玉器和黑陶 D.白陶和黑陶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2. “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 3. 明清时代,吉祥图案极其流行。() 4. 彩绘陶主要用于陪葬。() 5. 汉代青铜器常常素面无纹。() 6. 彩绘是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7. 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 8. 开片即瓷胎中的裂纹。() 9. 豆是青铜器特有的器形。()

中国工艺美术史题库以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多为以矿物颜料绘 画的泥质红陶,(1)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1)黄 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1)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1) 2 新石器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 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1)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1)注重材料 的选择,(1)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1)其材料、技 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玉器继承。(1) 3 青铜器基本为以红铜与锡的合金 铸造的器物。(1)在红铜中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增加美感。(1)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多种。(1)起源于商代以前,(1)商周 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1) 4 金银错青铜等金属器物的装饰方法, 又称“错金银”。(1)始于春秋战国,两汉及其以后仍在沿用。(1)做法是, 在器物上刻出图案,(1)于刻纹内镶嵌金银丝或片,再打磨平滑。(1)使器 物有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1) 5 铜镜以青铜铸造的鉴容用具。(1)正面光滑明亮,背面常有装饰图案。(1)中国早期的铜镜已见于齐家文化遗址,(1)经战国两汉、唐两个高峰后,艺术转向衰落,(1)入清,为玻璃镜取代。(1) 6 带钩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物品的器具,(1)形如微曲的长条或琵琶等。(1)因展示性强,往往制作考究、装饰华丽,(1)材质虽以青 铜居多,但也常见金银、玉石。(1)出现于西周晚期,战国秦汉风靡。(1) 7 夹纻一种轻巧漆器胎体的制作方法,纻即麻布。(1)做法是,以木或泥做 成内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1)再于麻布壳上髹漆。(1)始于战国,流行于两汉。(1)魏晋以来,多用于制作塑像。(1)8 玻璃中国古代,常称“琉璃”等,(1)入清,又称“料器”。(1)曾长期属于铅钡玻璃,(1)其透明度及耐热性都不及西方的钠钙玻璃,(1)这 种情况直到清代才改变。(1)9 《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 技术著作。(1)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1)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1)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 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1)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10 釭灯汉代流行的一种 设计优秀的铜灯。(1)设吸烟管能将烟气吸入灯身,(1)灯身常可盛水,令 烟气溶于水,以降低空气污染。(1)灯罩能开合,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光照的方向。(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即属釭灯。(1)11 多子奁盒 一种设计优秀的容器形式。(1)可在一件较大的容器中,紧密地放置若干较小的容器,(1)如多子妆奁、具杯盒(1)。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

中国工艺美术史 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而琮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代表性器物。2.朱碧山是 ____ 代著名 ____ 匠。 3.信期绣出土于湖南省 ____ 市,其时代为 ____ 。 4.铜鼓最早出现于 ____ 时期,而 ____ 代的作品最为精美。 5.古彩又称 ____ 彩,以 ____ 年间的作品最负盛名。 6.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7.龙泉窑以烧造青瓷釉瓷器著称,是南宋时期的重要窑扬。 8.魏晋南北朝植物纹样的代表是 ____ 纹和 ____ 纹。 9.最早出现于四周时期,而汉代的作品最为精美。 10.晋南北朝植物纹样的代表是散点花纹和卷革纹。 11.吉州窑的窑址在江西省的吉安,它鼎盛于宋代(南宋)时期。 12.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半山和马厂。 13.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瑬金工艺制成。 14.青铜是铜与锡合金。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以六朝青瓷为代表。 16.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满城县,它以青铜瑬金工艺制成。 17.料器雕,所谓料器其实就是玻璃。 18.邢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内丘县。盛于唐朝时代,常见的装饰手法有白地黑花等。19.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它们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 20.“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时期青铜器。 21.我国已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发现的木胎漆碗和漆筒,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22.秦汉陶塑首推陕西临潼的秦始黄兵马俑。 23.宋代漆器最讲究的装饰手法是雕漆。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9分)1.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2.“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 3.明清时代,吉祥图案极其流行。(√) 4.彩绘陶主要用于陪葬。(×) 5.汉代青铜器常常素面无纹。(× ) 6.彩绘是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7.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 8.开片即瓷胎中的裂纹。(√) 9.豆是青铜器特有的器形。(×) 10. 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11. 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和漆器。(× ) 12. 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13. 汝窑瓷器多带有精美的装饰。(× ) 14. 在敦煌出土过东魏的刺绣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15.窑变指钧釉器物上的黑色斑纹。(× ) 16.祭红指明以来生产的一种红釉瓷器。( × )

中国工艺美术史 试题五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题五 一、判断题 1. 中国的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2. 商代玉器以器皿居多。(错,兵器、工具、欣赏品) 3. 北方地区使用带钩早于中原。 4. 丁缓是汉代著名工匠。 5. 木画是一种在木器上镶嵌图案的装饰方法。 6. 汝窑瓷器多带有精美的装饰。(错,早期素瓷无纹,晚期印花刻花) 7. 铁画即以铁为呈色剂的一种瓷器装饰方法。(错装饰画) 8. 朱碧山是元代著名银匠。错,元代金银器雕刻铸造工艺家 9. 窦师纶是初唐丝绸纹样设计家。 二、单项选择题 1.何朝宗是明代___德化__ 窑的瓷塑名家。 A. 宜兴 B.德化 C.景德镇 D.龙泉 2.张成是元代__________ 工匠。A.雕漆 A.雕漆 B.金银 C.玉器 D.陶瓷 3.古人沿佩玉是由于看重玉被赋予的______ 的意义。B.道德 A. 经济 B.道德 C.宗教 D.爱情 4.青铜豆有____ 足。A.高 A.高 B.矮 C.大 D. 小 5.拨镂是_____器的装饰方法。A.象牙 A.象牙 B.金银 C.漆器 D. 陶瓷 6.唐三彩是D. 铅釉陶器。A.彩绘瓷 B.彩绘陶C.铅釉瓷 D. 铅釉陶 7.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造瓷著称。 D. 青白 A.白 B.黑 C.青 D. 青白 8.黑陶的装饰常采用 C.镂空的手法。A.彩绘 B.镶嵌 C.镂空 D. 模压 三、多项选择题(有两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 紫砂陶(c d) A.产于浙江宜兴 B.器物多施釉 C.常以造型取胜 D.产品以茶壶居多 2. 殷墟妇好墓(b c d) A.发现在河南郑州 B.时代属商晚期 C.出土了大批玉器 D.出土了司母戊鼎 3. 春秋战国青铜器(b ) A.主要为王室铸造 B.已转向适用 C.装饰仍多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采用了许多新的装

2014年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841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841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真题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中国工艺美术史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 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一幅锦护膊,锦上的“中国”的含义是()。 A.方国 B.与“四裔”相对的中原一带 C.中山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2.“白地黑花”是()的典型装饰手段。 A.定窑 B.磁州窑 C.吉州窑 D.建窑

3.中国的瓷器诞生于()时期。 A.商 B.西汉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 4.商代青铜器的风格特征为()。 A.柔和优美 B.精巧雅致 C.磅礴富丽 D.神秘诡异 5.古人认为,玉是()。 A.美丽的石头 B.角闪石或辉石 C.和田玉 D.翡翠 6.史籍中的“犀毗”、“师比”等都是对()的称谓。A.带钩 B.禁 C.虎符

7.中国的丝绸起源于()时代。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青铜 D.铁器 8.《陶记》中称之为“饶玉”的是()的瓷器。A.龙泉窑 B.汝窑 C.景德镇窑 D.越窑 9.下图中铜镜是唐镜的是()。 10.自觉的继承基本表现为()。 A.创新 B.改良

D.仿古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尊”和哪些器皿的功能相同()。A.敦 B.豆 C.罍 D.方彝 2.纳石失()。 A.图案由金箔织出 B.是一种织金锦 C.有伊斯兰风 D.宋代流行 3.紫砂壶名家:()。 A.陈鸣远 B.韩希孟 C.陈鸿寿 D.供春

4.明式家具的艺术特点有()。 A.造型洗练 B.庄重大方 C.作工精巧 D.敦厚典雅 5.元代雕漆的代表人物()。 A.黄生 B.张成 C.杨茂 D.彭君宝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彩陶的装饰绘制于烧造之前。()2.嫘祖是现今确知的中国织造金锦的第一人。()3.经锦采用的是纬线起花的技术。()4.古人将玉赋予了道德象征意义。()5.夹纻胎,后世又称为“脱胎”。()6.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是司母戊方鼎。()7.窑变是宋代官窑瓷器的特色。()8.宋瓷的日用器物仿生之风盛行。()9.铜镜的正面常有装饰图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 试卷

简答题: 1.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1)从整体上看,清代的工艺美术虽然在技术得到飞跃的发展,但是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虽然作到了技术精绝,使人赞赏,但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冶。 2)清代的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繁缛、精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但这种装饰手法不论在和工艺品用途的结合方面还是在和器物的协调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3)清代工艺美术不仅品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也具有时代特色。 4)在清代工艺美术领域形成了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两个体系;前者淳朴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后者矫饰造作,具有匠气和雕琢气。 5)清代中期以后,工艺美术品在装饰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生搬硬套,全盘接受。 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所占比重极大。明清时期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图案的表现手法:象征、谐音、寓意、比拟、表号、文字。 2.唐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1、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看,摆脱了以前古朴的风格,具有近代装饰风貌的因素。 2、从工艺美术的题材内容看,出现了大量的植物纹样,主要以花草作为装饰内容。 3、从造型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如陶瓷金银器的造型近于球体。 4、从色彩看,多运用多彩,用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的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 5、从装饰纹样看,植物纹多以牡丹为主题,花卉纹组成S形波浪的卷草,层次丰富,线条流畅,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6、从器物看,最后的陶器唐三彩虽存世时间短,但影响不小。有传奇色彩的秘色瓷的成功烧制为后来的宋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银器称为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器物。 7、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以用‘满’字形容,由于它富于情绪化,也可以用‘情’字来形容。同时还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国风格的影响,熔铸南北,柔和中外。 3.汉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1汉代初期,由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汉代前后四百多年的时间里,青铜器时代已经过去,许多铜器被漆器陶瓷代替。 2汉代儒学的宗教化,厚葬之风的流行,反映在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上,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内容占极大的比重,画象石,画象砖,陶塑明器得到了突出的发展。 3在工艺美术设计上,取得实用和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 4汉代的装饰风格,可以用质、动、紧、味来概括。质,有古拙、质朴的特点。动,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多样的变化。生动的飞禽走兽富有劲健的生命力。紧,汉代的装饰是满而不乱,多而不散。味,这里指的是装饰味,纹样具有独特的风格。 装饰图案的表现方法特点. 1变形的处理,剪影法. 2构图的处理,分割法,多用线做分割处理.3装饰的处理,填充法. 4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填空题: 1、初期的陶器基本上都是烹煮用的深钵形造型。 2、周代开始将鼎定制度化,来象征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并分级别。 3、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制作以仰韶文化为标志。 4、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洲,而上面的纹饰设计由于地域的差异和所处自然环境的区别,反映出不同文化来源和设计特征。 5、在青铜器时代,凤鸟纹事情铜礼器上另一种出现最大的图案。 6、在青铜器时代,鼎是政权的象征,是贵族祭祀、朝娉、宴飨、丧葬各种礼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用器。 7、夏商周三代号称青铜时代。 8、中国古代贵族在行礼或祭祀仪式之前必须洗手,以示清洁虔诚,所以在青铜礼器中还有水器一类。 9、钟是中国古代石金之乐的主体。 10、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是新石器晚期陶器制作中最杰出的作品。 11、兵马俑被称作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12、明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宣德炉,这是中国治金历史上自青铜时代结束后又一次辉煌。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配套2021考研真题库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配套2021考研真题 库 一、名词解释 1彩陶[厦门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彩陶是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图案的陶器。它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又称“陶瓷绘画”。它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窖烧制,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以仰韶文化(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如“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 2舞蹈彩陶盆[厦门大学2004、2005年研] 答:舞蹈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器物,属国家一级文物。它出土于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第20号汉墓中。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优秀彩陶工艺品,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彩陶盆的设计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 3鼎[厦门大学2004年研] 答:鼎是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也是最重要的青铜器物品之一。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在三代及秦汉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它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

鼎的传说,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鼎就是商代晚期时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4马家窑文化[厦门大学2003年研] 答: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为甘肃仰韶文化。它产生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它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它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渐结束。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5“六齐”[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六齐”是中国古代冶炼青铜的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六齐”的出现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认识。 6毛公鼎[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毛公鼎是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整个器身形成优美、流畅而又富于变化的轮廓曲线。纹饰极其简洁,仅于口沿下饰两道弦纹,中填以重环纹,充分体现出西周艺术的时代特色。铭文497字,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已知最早的玉龙出土在_______________文化的遗址中,而琮是____________文化玉器的代表性器物。 2.朱碧山是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匠。 3.信期绣出土于湖南省_______________市,其时代为______________。 4.铜鼓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______时期,而_______________代的作品最为精美。 5.古彩又称_____________彩,以________________年间的作品最负盛名。 6.饕餮纹又称______________纹,它是______________代青铜器的代表纹样。 7.龙泉窑以烧造________________釉瓷器著称,是___________时期的重要窑扬。 8.魏晋南北朝植物纹样的代表是______________纹和_______________纹。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9分) 1.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2.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 3.明清时代,吉祥图案极其流行。() 4.彩绘陶主要用于陪葬。() 5.汉代青铜器常常素面无纹。() 6.彩绘是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7.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

8.开片即瓷胎中的裂纹。() 9.豆是青铜器特有的器形。()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蛋壳陶的制作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A.捏制 B.镶嵌 C.轮制 D.泥条盘筑 2.粉彩最早出现于() A.宣德年间 B.嘉靖年间 C.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3.何朝宗是____________代德化窑的瓷塑名家。() A.宋 B.元 C.明 D.清 4.画珐琅以____________为胎。() A.金 B.银 C.瓷 D.铜 5.宋代官窑以____________瓷著称。() A.彩绘 B.白

中国工艺美术史试卷1答案—胡宏鑫

考试科目:中国工艺美术史年级专业:15级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2.D 3.A 4.D 5.C 6.A 7.B 8.C 9.A 10.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2分,共20分) 1.简、厚、精、雅 2.云雷纹 3.黄大成 4.苏绣 5.规矩镜 6.官、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左右(1分)。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盛行,该时期的文化成为彩陶文化,又因为彩陶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所以也称为“仰韶文化”(2分)。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繁荣(1分)。 2.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炭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1分)。黑陶采用快速的轮盘旋转技术,胎料用纯泥或渗沙,因此质地精纯,有的器壁薄如蛋壳,所以黑陶也称蛋壳陶,有陶器中"黑珍珠"的美誉,其特点总结为:薄如纸、声如磬、黑如漆(2分)。代表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蛋壳杯(1分)。 3.也称蜡模法、拔蜡法或出蜡法(1分)。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现代工业仍在使用。做法是,用蜂蜡制成模,敷泥浆,制成外范,待干,高温焙烧,蜡模熔化,由预留的外范空洞排出,再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即得与蜡模相同的铸件(2分)。在中国,出现于春秋,这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和铸件装饰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1分)。 4.是古代祠堂、墓室等内部的石刻装饰画(1分)。它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表现形式为阳刻块面、阴刻线、阳刻线等,其构图富于变化,造型和线条朴质生动,是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1分)。但由于大部分的作品皆由平面构成,立体感不足,且在造型、构图以及线条运用上均似绘画,因此人们往往以绘画视之(1分)。画像石上的内容包括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活和生活等。著名的有武梁祠石刻、孝堂山画像等(1分)。 5.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1分)。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唐三彩的制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一般作冥器用,也做生活器皿。其制作地点分为西窑西安和东窑洛阳(1分)。唐三彩经两次烧成,用精练的白黏土制胎,用千度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左右,制作规整、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制作方法有轮制、模制、雕塑等(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清代在陶瓷中取得的新成就是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乾隆珐琅彩最为著名(1分)。 (1)康熙五彩:清代康熙时五彩瓷器的简称。又称"古彩""硬彩",五彩是多彩之意,在烧成的白瓷釉上,用红、黄、蓝、绿、紫等色颜描绘,再人窑 出卷教师:姜宏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