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慢性肾衰竭一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石海燕【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9(040)017【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慢性肾衰竭; 尿毒清颗粒剂; 肾功能【作者】石海燕【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西抚州 3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6; R692.5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竭),是相关肾脏疾病病情持续发展至一定程度引发的肾实质损害的结果。

药物治疗可使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有效减轻,对患者病情延缓极为重要[1]。

既往研究发现,从中医学角度给予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在症状、肾功能改善效果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7~72岁,平均(42.4±4.3)岁;病程9个月~6年,平均(2.6±0.5)年;原发病:13例为慢性肾盂肾炎,10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为糖尿病肾病,5例为高血压肾动脉硬化,2例为其他;CKD分期[2]:10例为代偿期,6例为失代偿期,22例为衰竭期。

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6~71岁,平均(41.5±4.1)岁;病程10个月~6.6年,平均(2.8±0.7)年;原发病:14例为慢性肾盂肾炎,9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为糖尿病肾病,5例为高血压肾动脉硬化,3例为其他;CKD分期:11例为代偿期,7例为失代偿期,20例为衰竭期。

纳入病例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诊断明确为慢性肾功能衰竭;②患者本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脑、肝、心等器官损害及泌尿系统梗阻者;②伴有精神性疾病者;③有肿瘤、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者;④近期接受过血液透析者。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辅助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辅助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辅助治疗标签:肾衰竭;中医;辅助治疗一、中药灌肠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荡涤通腑、降浊排毒法)适用于早期或中期慢性肾衰竭、邪实明显而正虚较轻者,主要用于促进尿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多由通腑泻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组成,煎汤浓缩高位保留灌肠,除直接导浊泻下外,还可以通过结肠黏膜的吸收,达到泻浊祛毒,活血通络的目的。

常用药物如大黄、虎杖、槐米、蒲公英、丹参、生龙骨、生牡蛎等煎汤浓缩保留灌肠。

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固定制剂灌肠治疗尿毒证,能明显降低血BUN、肌酐、血磷、血钾及水分等,对于肌体邪实者使用结肠透析以促进尿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复方灌肠剂,如大黄、蒲公英、银花、牡蛎各30g,阳虚较明显者可加用熟附子20g;兼有便血者加用地榆、槐花、棕榈炭各20g以凉血止血;腹胀明显者可加用大腹皮20g,加水600ml煎煮至200ml保留灌肠,一般1~2次/d。

常用灌肠方如下:1.尿毒灵灌肠液由大黄、桂枝、白茅根、牡蛎、生槐花等组成,每晚行保留灌肠1次,每次150ml。

本品具有通腑泄浊,利尿消肿的功能。

用于全身浮肿,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无尿少尿,头痛烦躁,舌黄,苔腻,脉实有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及肾性高血压。

患有直肠疾病或腹泻每日三次以上者慎用。

2.灌肠方大黄15g、牡蛎30g、蒲公英30g、附子15g、黄芪30g、土茯苓30g等药熬成250ml汤剂,使用适当的灌肠技术,以使药液在体内保留时间达40min~2h,起到清除体内聚积代谢物质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作用。

3.降氮液用大黄、桂枝煎成200ml保留灌肠,兼有便血加地榆炭、炒槐花、生地炭各10g,腹胀明显可加厚朴6g加水500ml,煎至200ml,保留灌肠,一般每日1~2次,连续10日为1疗程,休息5日,可继续下一个疗程。

二、中药穴位贴敷法俞穴外敷为中医的特色治法之一,可使药物透皮达俞,通经活络,直达脏腑、经络隧隙,促进脏腑经脉气血流畅,加速排毒之功。

中医药三法合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药三法合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药三法合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发生于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晚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是机体在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某些内分泌活性物质的产生和灭活等方面出现的紊乱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临床报道中药静脉点滴、保留灌肠以及辨证口服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分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我科三法合用,取得了较单法应用更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疗法;三法合用1 病因病机慢性肾衰竭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

各种肾病日久损及各脏腑功能,病情逐步发展而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瘀血蕴滞肾络,肾脏失去开阖功能,湿浊尿毒潴留于体内引发本病[1]。

正虚邪实贯穿于慢性肾衰的始终,正虚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虚损,以脾肾两虚为主,邪实则有外邪、水湿、湿热、瘀血、风动、蕴痰寒化、热化等诸多变化。

其病机特点是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血络瘀阻、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此病机特征决定了慢性肾衰病势缠绵,难以速愈[2]。

2 临床用药2.1 保留灌肠附子15~30 g,茯苓20 g,大黄30~60 g,公英20 g,煅牡蛎50 g,煎液至600~800 ml,日1次保留灌肠。

2.2 中药静脉点滴2.2.1 正气虚衰、湿困、机体抵抗力下降者,黄芪注射液30 ml,日1次静脉点滴,可益气养元,健脾利湿,扩张肾脏血管及全身末梢血管,还可以抑制胃液分泌,防止溃疡发生,减少蛋白定量。

2.2.2 气血瘀滞、肝阳上亢者,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点滴,可活血化瘀、降血压、改善食欲、使尿量增多、改善血尿素氮指标。

2.3 慢性肾衰的具体治疗分为3期2.3.1 慢性肾衰的早期治疗健脾补肾是关键:所谓早期是指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临床上无明显慢性肾衰时湿浊毒邪留滞的症状,仅表现为腰部酸痛、乏力倦怠、夜尿频多、恶寒肢冷等症状。

此时正气虚损,但邪气不盛,治疗以扶正为主,正气恢复邪气自然消失。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况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概况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慢性;中医疗法; 综述文献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属中医学关格、癃闭、虚损等范畴。

血液透析等替代疗法费用高昂,设备复杂,即使发达国家能进行此治疗的也只占总患病人数的10%,且该疗法存在非生理性等缺点,因此非替代疗法仍被广泛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机体代谢产物的排除也是整体功能作用的结果。

当肾功能衰竭时,从尿中排出的毒素减少,但仍能通过皮肤、肠道、呼吸等排出一定量的水分及代谢产物。

近年来中医药已经广泛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恶化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其进展的研究 ;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针对其并发症的治疗;应用单味药物治疗的研究等。

此外,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固定处方、专方专药及中药制剂治疗本病。

这些研究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非替代疗法丰富了内容。

而中医肾脏病名家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后学者提高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及治疗方面的认识十分重要。

现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邓玮[1]将慢性肾功能衰竭16例分为4型。

主方用党参、鹿角胶、菟丝子、白术、茯苓、当归、何首乌、黄芪。

脾肾阳虚型加附子、巴戟天、锁阳;肝肾阴虚型加熟地黄、阿胶、龟版;气虚血瘀型加川芎、益母草;湿浊中阻型加枳实、苍术、胆南星、半夏。

结果:总有效率86.7%。

黄晓军[2]将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分为4型。

主方用山茱萸、大黄、丹参、白花蛇舌草、黄芪、益母草、山药、淫羊藿、茯苓、川芎、泽泻、冬虫夏草。

气阴两虚型加红参、五味子、麦门冬;肝肾阴虚加枸杞子、生地黄;脾肾气虚型加红参、白术、补骨脂;阴阳两虚型加红参、补骨脂、女贞子、菟丝子。

结果: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

黄红勤[3]将慢性肾功能衰竭32例分为3型。

脾肾气阳两虚型用水陆二仙丹加减;肝肾气阴两虚型用二至丸加减;肾阴阳两虚型用调补肾元汤加减。

中医药在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肾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肾病中的应用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中医药在肾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肾病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始终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健康与内脏、气血、经络等因素密切相关。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作“先天之本”,其功能被看作维持整个生理机能的基础。

因此,中医药在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中医药在肾病治疗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了一系列的治疗原则。

其中,调理先天是核心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通过调理先天,可以改善肾脏的功能,促进其自身修复,从而治愈肾病。

三、中医药的具体应用1. 中药治疗:中药能够通过草药的配伍,发挥出协同作用,对肾病起到治疗的作用。

比如,黄芪、冬虫夏草等中药常用于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肾脏的功能。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

针灸疗法在肾病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中医推拿:推拿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能够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舒缓肾病患者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肾脏的功能。

四、中医药的优势及展望中医药在肾病治疗中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能够综合治疗肾病患者的各种病症,提高治疗的效果。

其次,中医药具有较少的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

此外,中医药还能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然而,中医药在肾病治疗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配方和使用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药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肾病治疗中。

总之,中医药在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我们期待中医药在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相信中医药将为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有优势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有优势

利用传统中医方法防治慢性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诸多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过程中接近终点的“停靠站”,“终点站”即为尿毒症。

近年来慢性肾衰防治的研究成绩卓著,但目前慢性肾衰尚无根本的解决办法,透析虽可延长生命、使患者重返社会,但它是非生理性的疗法,会带来许多短期或长期并发症;肾移植现阶段5年至10年存活率也不是很高,移植后费用仍很昂贵。

而中医中药在慢性肾衰的三级预防中,其优势是现代医学所无法比拟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大原则也使得医者在临床上能够较“活”地施治于病人,从而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临床上,患者都有一种很普遍的想法:西医很直接、很明了;中医太玄乎、太深奥。

尤其是肾病患者——长期与疾病抗争的“老兵”,他们不愿去思考一些弄不明白的东西,更不愿去无休止地等待一个很缓慢、繁琐的治疗过程,觉得中医太麻烦了。

但实际上,我个人运用中医中药诊治的几千名肾脏疾病患者,大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均长期稳定,生活质量很高,其中不乏来自国外的患者,西方医学专家对他们说:“no way(没门),你们去试试中医吧!”所以,我要告诉广大肾脏病患者:你们要相信中医,要不怕繁琐,要有耐心,医患配合,最终使你们的疾病能达到一个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延缓进入尿毒症的时间。

肾病的中医机理可从肾虚、湿热、瘀血来解释,古人认为“肾病多虚证”,肾虚也是一切肾病发病的基础。

肾虚,其精、气、阴、阳不足,便会产生与其功能相关的各种病症。

而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也可进一步促进肾脏病的发展,使肾失泄浊,毒邪潴留,加重病情。

治疗上,大的原则可概括为益肾、清利、活血、泄浊等,益肾可辨证选用生黄芪、党参、菟丝子、仙灵脾等;清利可辨证选用青风藤、车前草、荔枝草、蜀羊泉等;活血可辨证选用怀牛膝、川芎、广郁金、益母草等;泄浊可辨证选用土茯苓、六月雪、生牡蛎等。

在治疗的同时,仍需注意保护正气、顾护胃气,以利于疾病向愈。

当然,强调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很多时候仍需借助西医手段来较好地控制血压、血糖水平等,中西医有机结合,方能相得益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医一体化方案对慢性肾衰竭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慢性肾衰竭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就中药口服加中药灌肠一体化治疗效果展开回顾。

结果:本次选取的5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显效26例,占52%;有效12例,占24%;稳定9例,占18%;无效3例,占6%。

临床总有效率为94%。

相较治疗前,治疗后肾功能指标BUN、SCR、CCR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采用中医一体化方案治疗,即依据不同中医证型针对性选取口服药物,并联用中药灌肠,明显增强了临床疗效,且显著改善了肾功能,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慢性肾衰竭(CRF)病情危重,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和肾单位出现不可逆丧失,促使机体内分泌失调、水电解质紊乱、毒物和代谢产物潴留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溺毒”、“水肿”、“虚劳”等范畴,病机复杂,单一给药途径、单一方型较难达理想治疗效果,故祛邪与扶正组方合用,可最大程度改善预后[1]。

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采用中医一体化方案治疗,取得了满意成效,现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慢性肾衰竭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35-78岁,平均(59.5±7.4)岁;病程平均(8.7±1.5)年。

原发病慢性肾盂肾炎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5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肾病15例,其它5例。

均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诊断标准符合。

1.2 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①血虚:脉沉细弱,苔白舌淡,面色无华或萎黄;②气虚:脉虚无力,神疲乏力,苔白舌淡,动则加剧;③阴虚:脉细数,五心烦热情,舌红少津苔,口燥咽干;④阳虚:脉沉弱,舌质淡,畏寒肢冷。

标实证:①湿热:脉滑数或濡数,口干口苦,舌苔黄厚腻,大便不爽,口中异位;②痰洁:脉滑,恶心呕吐,舌胖苔白腻,纳差腹胀;③血瘀:脉沉涩或细涩,口唇青紫,舌质有瘀斑。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摘要】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9例,给予其中医药治疗。

对比其治疗效果。

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内服汤药;膳食干预【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43-0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近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其西医西药及中医药治疗,以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29例对照组及29例观察组。

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0.5)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0例,Ⅲ期患者6例,Ⅳ期患者6例。

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6±4.9)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0.4)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12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2例。

此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给予两组患者以膳食干预,为其选择高热量低蛋白类食物,减少豆类及花生等植物蛋白较多的食物摄入,尽量以动物蛋白摄入为主。

为防止患者因蛋白摄入限制而发生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可给予患者以马铃薯等食物进行营养元素补充。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需在其膳食干预的基础上补充适量维生素以及叶酸,对于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贫血患者,可为其注射50U/kg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益比奥;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808),3次/周,并依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对注射剂量进行调整,并口服补铁药物;对于酸中毒患者,可以给予其2片大黄苏打片(生产厂家:南宁康诺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41010),3次/d;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为其提供硝苯地平缓释片(生产批号:湖北省益康制药厂;生产批号:20140922)口服治疗,25mg/次,2次/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的患者。 参附注射液:侧重于阳虚,伴畏寒、水肿、纳差,舌质淡胖的患者 灯盏细辛注射液:具有散寒解表、活血消积功效;用于寒凝血瘀,见畏
寒肢冷、浮肿、尿少、腹泻、舌暗淡的患者。
不足之处:扶助气血阴阳,活血化瘀为主,排泄浊度之邪的功效不足
14
肾康注射液
◆国家二类新药 ◆国家医保品种 ◆国药准字Z20040110 ◆专利号96117626.1
方法:①全结肠清洗,根据病人耐受程度,选择适当压力进行全结肠灌注,大约持
续1-2h,直至肠道清洁无粪便排出;②结肠透析,利用已配制好的浓缩血液透析液, 按比例配成病人所需要的结肠透析液进行结肠透析,每次保留8-10min,连续更换 透析液,大约1h;③用消毒好的中药保留灌肠30min,每次治疗需2-3h,每周三次。
10
皮肤给药:中药浴
中晚期CRF患者常有皮肤瘙痒、水肿等表现,中医认为是“湿”、 “毒”之证,因脾肾亏虚,气血生化无权,水液运化无力而致。中药 药浴法运用麻黄、紫苏、地肤子、白鲜皮等中药,借助水的热量,促 使毛孔开放,出汗,即中医所谓开肺气,降肾气,从肌表祛除湿毒之 邪 常用药物:橘子叶、生姜、麻黄、桂枝、柚子皮等透表发汗药。 方法:将药物煮开加入浴缸温浴(38-40℃),浸浴20min左右,发 汗效果最佳。
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肺,升清降浊,泻下攻积,逐瘀利湿的作用,达到了 补虚扶正、标本兼顾的目的
17
肾康注射液作用机制
大家好
中医在慢性肾衰竭一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2
慢性肾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三高一低
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 医疗费用高 知晓率低
我国成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8%-9%,肾脏替代治疗 病人(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正以每年11%以上 的速率增长。
慢性肾衰竭的病理损伤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病人需哟终生 的治疗,终末期肾衰患者基本丧失劳动力,给社会、家庭、个人等 各方面造成负担
15
肾康注射液组方
大黄
黄芪
丹参
红花
16
肾康注射液的配方原则
大黄为君药 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升清降浊,据通利水湿的作用
黄芪为臣药
补益脾肺,健脾益肾,以增强肾脏的蒸腾气化,三焦通调水道的 作用,且可益气行滞,活血通经
丹参红花为佐
具养血活血,祛瘀利湿,宁心安神的功效,共同针对湿浊瘀血内 停的主证,以泻其实
仙灵脾、当归、生地黄、黄芪、黄芩、黄 连、大黄、制附片、枳实、竹茹、制半夏、 茯苓。
7
口服给药:辨证使用中成药
健脾补肾,通腑泄浊
尿毒清颗粒
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 和尿毒症早期、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浊证 和脾虚血瘀证者。
补益肺肾
各种人工 虫草制剂
调节免疫,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 尿蛋白;抗脂质过氧化;改善肾功能。
草果仁、知母、茯苓、法夏、厚朴、黄芩、 人参、白术、山药、扁豆、陈皮、苡仁、 砂仁、莲子、桔梗等
桂枝、茯苓、当归、桃仁、白芍药、丹皮、 丹参
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 阿胶、白芍药、当归、川穹、菟丝子、肉 苁蓉、牛膝、杜仲、紫河车、冬虫夏草等
在欧洲国家,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人数虽然不到人群的0.1%, 但医疗花费却占据卫生预算的2%;美国预计到2010年每年用于 治疗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
世界肾脏日的调查:到肾内科初次就诊的患者,2/3已结发生 肾功能衰竭。
3
慢性肾衰竭的一体化治疗理念
原发病多样 并发症多样 治疗方法多样
一体化治疗理念
11
皮肤给药:穴位敷贴
原理:
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将药物敷贴在体表的特定部位, 通过对穴位、经络、脏腑的刺激达到治病的目的。
穴位:
命门:归属督脉,具有补肾壮阳、益气固本之功,主治虚损腰痛、遗尿等。 肾俞: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肾的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纳气利水、强 腰聪耳之功,主治腰膝酸痛、目昏、小便不利、水肿等。 复溜:归属足少阴肾经。具有滋阴补肾、通调水道之功,主治水肿、腰脊 痛等。
通过“望、闻、问、切”获取患者的症状、体征,归纳形成 “证候”,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水湿、湿热、淤血、浊度内盛;
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口服,保留灌肠、静脉给药、 药浴、针灸等措施,扶助脏腑气血阴阳,促进水湿淤浊之邪排泄;
临床实践证明,对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 病的进展、乃至延长病人生命等方面发挥作用。
8
肠道给药:中药保留灌肠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促进毒素的吸附和排泄,避免中药 汤剂引起的胃肠道症状,也避免了一些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
常用的灌肠方是当归六黄汤加减,剂量比口服大。常用中 药如大黄、黄连、黄芩、黄芪、地黄、制附子、煅龙骨、煅牡 蛎、蒲公英等。
9
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
简易方法: 器具:一次性输液器、肛管等 深度:插入肛门17-20cm 体位:取左侧卧位,右腿屈曲向前,左腿伸直 药温:38℃左右 药液量:100-200ml 保留时间:2-6h 结肠透析机:
12
皮肤给药:针灸疗法
原理:
通过针灸对穴位的刺激,从而通过人体的经络,来达到调和脏腑阴阳、 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常用穴位:
大椎、肾俞、脾俞、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
13
静脉给药:中药注射剂
丹参、丹红注射液:侧重于活血化瘀,用于伴有腰痛、舌质暗,有瘀点、 瘀斑的患者。
黄芪注射液:侧重于健脾利水,用于脾虚,水中较明显的患者。 参麦注射液:侧重于气阴两虚,用于伴有口干咽燥、大便干燥、舌红少
及时和早期诊断肾衰竭,适时开始肾脏替代 治疗,尽量保护残肾功能,延缓病情恶化,预防 和治疗其并发症,同时进行卫生宣教,使患者获 得最佳的生存质量和尽可能恢复其劳动能力。
叶任高教授提出CRF的“中西医结合一体化” 治疗方案,通过中、西医疗法的联合使用,综合 互补,来追求最佳的治疗效果。
4
中医在一体化治疗中期什么作用
5
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法
●汤剂 ●成药
口服给药
●保留灌肠 肠道给药
●外敷 ●药浴 ●针灸
皮肤给药
静脉给药
●中药注射剂
6
口服给药:辨证使用汤剂
调理脾胃,增进饮食
草果知母汤 参苓白朮散
调理气血水,减轻水肿
桂枝茯苓丸 济生肾气丸
扶助正气,减少感染
四君、四物汤 左归、右归饮
通腑泄浊,排泄毒素
温脾、温胆汤 当归六黄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