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26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01426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01426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犯罪心理学考点汇总

第一部分单选题( 1 分×20)(第一/二部分,加粗为多次考过)

1. ①孟子-人性本善;荀子- 人性本恶;告子-食色性也;商鞅-预防/治理犯罪靠刑法。

②犯罪原因:德莫克里特-贪得无厌;苏格拉底-面黑;柏拉图-灵魂中的坏成分;孟德斯鸠-精神质变

2.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习惯等。

????????????..?????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

3.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从现象上看:无本质区别;从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有本质区别。

4. 犯罪心理学的9 种具体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及后果,以犯罪人的活动产品,探索其心理因

素和活动规律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如:追踪研究)、比较法、心

理测验法、数量统计分析法。

5. 青少年犯罪:年龄11、12岁~25 岁,特点:突发性/直接性/模仿性/结伙/暴力突出/再犯多/网络毒品多。男性犯

罪集中于青少年时期。中年犯罪:年龄25 岁~55岁。

6. 犯罪标记行为:犯罪人为满足某种心理/情感上的需要而实施的特殊行为,是超出犯罪手段所需范围的非必要行

为。如反复折磨被害人、塞“上路费”。

7. ① 继发型渐变模式:早期无劣迹,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但在某阶段开始私欲膨胀,动摇心理防线,思想、作风蜕变,逐渐堕落走上犯罪道路。(如:好领导开始接受小恩小惠,不知不觉就犯罪了。)②原发型渐变模式:少年时人格就不健全,逐渐发展成犯罪。幼年就有越轨行为,形成犯罪心理时已有顽固的恶习。(由问题少年逐渐发展成犯罪,如:小时偷针大了偷金)③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缺乏逐渐变化的过程,由于发生对个体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突发性地形成犯罪心理。(如:愤怒失手杀人。)

8.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结果-- 使犯罪人形成较为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

9. 犯罪动机的恶化-- 抢劫犯/ 强奸犯防止被认出而杀害受害人、盗窃犯罪因拒捕而发展成抢劫犯罪。

10. 犯罪需要的产生主要源于-- 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的挫折感。

11. 大量研究表明,犯罪人的智力平均处于中下水平,但智能化程度在提高。

12. 犯罪人作案后的积极心理:侥幸/满足/得意,行为:炫耀、挑衅、超常消费、连续作案等。犯罪人作案后

的消极心理:紧张、忧虑、悔恨、恐慌等(做贼心虚),行为:逃避、自首等。

13. 骚乱:蔑视法律,社会秩序混乱失控的集群性行为。骚乱群体:XXX 打砸抢、袭击城管/警察/警车。

14. 犯罪辛迪加: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企业组织,如:各种P2P融资平台--e 租宝/国金宝。

15. 受害人在遇到犯罪侵害时,能最有效遏制犯罪动机的反应类型是:沉着冷静型。

16. 顺从:顺应、服从他人或群体的犯罪行为。协从:帮凶(放钱)。盲从:被利用。胁从:被要挟(放刀)。

17. 犯罪心理矫正的方法:感化教育、强制劳动/ 劳动教育、教育改造。感化教育的作

用:①消除抵触情绪,实现心理相容;②有助于产生对管教干部的依赖和服从感;③唤起罪责感,加速犯罪心理良性转化;④激发重返社会的信心,争取新生。

强制劳动/ 劳动教育的作用:①促使形成新的人生观价值观;②培养劳动与收益的正确观念;③

锻炼意志品质;④ 改变犯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⑤培养劳动技能。18. 初犯征兆:疏远上进、作风正派的人和事;厌烦教育帮助;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兴趣低俗;道德滑坡。

重犯征兆:对自己犯罪原因无正确认识;喊冤枉、归罪于证人和受害人;关押期间学到新的犯罪经验;自暴自弃对回归社会后的境遇

毫无信心。

第二部分多选题( 2 分×5)

1. 犯罪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犯罪心理和行为)。

2.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探讨犯罪心理形成原因、揭示犯罪心理活动规律、探索打击/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

3. 影响犯罪动机的6 因素:犯罪需要、本能、诱因、潜意识、最佳唤醒、认识期望和归因。

4. 犯罪行为情景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3 个要素。

5. 关于犯罪心理画像概念的学术观点有:辨识说、预测说、技术说、描述说。

6. 犯罪心理画像的4 个信息来源:现场勘查、调查走访、法医检验、作案规律的把握。

7. 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方法:归纳性犯罪心理画像、演绎性犯罪心理画像。

8. 犯罪人认知的内容往往歪曲错误,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其他错误认识。

9. 犯罪心理预防的一般原则:早期预防原则、防微杜渐原则、综合效应原则。

10. 我国对犯罪人的处遇制度主要有:劳动改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缓刑、减刑和假释。

11. 缉捕行动的心理依据在于犯罪人的逃避心理,无准备的逃避心理包括:恋家求助、社交亲和;有准备的逃

避心理包括:远离案发地、四处流窜。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 3 分×5)(第三/四/五/六部分,标红为最近3次真题)

1. 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心理推动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应受刑法处罚、应受社会矫治/ 监控的行为。

2. 法定犯罪:行为本身不一定反社会、反道德,只因法律规定该行为应受处罚,因而成为犯罪。

3. 犯罪行为:犯罪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违反刑法、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两大类。

4. 犯罪人属性:犯罪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5. 犯罪群体:多个犯罪个体在相互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犯罪目的和犯罪行为的群体。

6. 信仰型犯罪:基于政治、宗教信仰的错误认知或反社会信仰引起的犯罪。

7. 恐怖主义犯罪:某些组织或个人在恐怖主义理念支配下,通过暴力或其他危险方法造成社会恐怖,实现其政治、

宗教等目的的犯罪行为。恐怖活动的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8. 网络癖瘾:也称网络心理依赖,指由于经常接触网络,导致精神和心理上对网络的一种主观渴求和

继续从事的强烈欲望。

9. 侦查思维:侦查主体在犯罪侦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0. 犯罪心理预测:对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可能性所作的预测,包括初犯预测和重犯预测。

11. 意志选择行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行为人意志努力的结果,且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犯罪人的意志控制

之下,是有意识的活动。意志选择行为模式的典型形式:主动选择行为

12. 反应性行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显意志活动,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

应。如:嫖娼钱不够被嘲笑,恼羞成怒杀了小姐。

13. 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犯罪心理/行为/ 客观规律,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

14.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15. 犯罪认知心理:犯罪人对犯罪相关事物现象、性质和规律进行认识和理解时产生的心理活动。

16. 犯罪个性心理:犯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17.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

18. 流动型犯罪: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人和受害人四要素涉及两个以上地区的犯罪。

P216

19. 有组织犯罪:有组织的犯罪群体共同实施的有组织的犯罪活动。P239

20. 主犯:在群体犯罪中起组织、领导、智慧作用和在犯罪中起首要作用的犯罪人。P251

21. 从犯:在群体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人。P252

22. 心理痕迹:犯罪现场及痕迹物上折射出的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个性品质。(难点)

23. 反侦察心理:犯罪人在其已有犯罪心理结构支配下,处于防御需要,在犯罪准备、实施

和犯罪后情境中出现的逃避和对抗侦查的心理活动。P339

24. 犯罪心理画像: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统计学原理,结合画像者的经验,根据犯罪现场

的物质痕迹、心理痕迹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刻画和描绘犯罪人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和生活背景信息,确定侦查范围的方法和技术。(难点)

25. 犯罪预测: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或未知的犯罪发展趋势、数量增减、种类变

化,以及个体犯罪或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进行的估计与推断。P420

26. 犯罪心理征兆:在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被称为犯罪心理预测依据的返程行为的

表现和征象。P425

27. 犯罪心理预防:通过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给其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以防止个体形成犯罪

心理。P431

28. 犯罪团伙:由三人以上个体所组成,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纠集起来的群体。P240

29.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在主题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得到巩固

和发展。P103

30. 信仰危机:经过一定困惑和忧患对自己原有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知道全面抛弃,但还

没有重新确立新的信仰的精神状态。P145

31. 诈骗犯罪:犯罪人与受害人在直接接触过程中,使受害人丧失警惕后骗取钱物的一种犯

罪活动。P191

32. 犯罪动力心理: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P114

33. 犯罪动机: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也就是内心动因。P114

34. 标签理论:也称标定理论。当一个人被对其有影响的人,如教师、警察、邻居、父母或

朋友等贴上犯罪人的标签,甚至以犯罪人相待时,他就会真的以犯罪人的身份行动,进行犯罪活动,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犯罪人。(难点)P49

35. 罪责扩散感:指在一个群体中,多人共同实施某一违法犯罪行为时,其内心产生的一种

后果是由多人共同造成的,责任由大家分担,因此自己不比全部承担责任的心理感受。

P248

第四部分简答题( 5 分×5)

1. 简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犯罪与犯罪人;②犯罪心理;③犯罪行为;④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规律。

2. 简述犯罪心理的特征①犯罪心理的内隐性;②犯罪心理的整体性;③犯罪心理的危害性。

3. 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基本规律(或两者的关系)是什么?①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

显性,了解犯罪心理一般从犯罪行为入手;②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③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④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的状况而定。

4. 我国学者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代表性观点有哪些?

1)内外因素论;2)动力因素论;3)系统模式论;

4)聚合效应论;5)综合动力论;6)综合动因论。

5. 国外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类?(必考题,多选/简答)

1)生物学观点:①隔世遗传说;②性染色体异常说;③智力落后的观点。

2)精神分析学观点:①原始本能的复活,无意识罪恶感增长的结果;②挫折-- 攻击说

3)学习理论的观点:①塔尔德的模仿论;②萨瑟兰的差别交往理论;③艾森克的条件反射

说;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社会学观点:①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②标签理论;③紧张理论;④亚文化理论。补充:关于个体犯罪的原

因,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因素的观点有:3)和4)全部。

6. 简述犯罪人在准备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特点①紧张,知道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伴随着思想斗争和心理冲

突;②挫折感,如不能发泄出来,心理失衡无法恢复平衡;③合理化,寻找合理的理由来抵消良知带来的压力,缓和心理冲突。

7. 简述犯罪人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表现①犯罪人作案后表现为“积极”的心理特点,如:侥幸、满足、得意、快感等。其需要得到了满足,还未意识到或者轻视将要受到的惩处,因而心理处于兴奋状态;

②犯罪人作案后表现为“消极”的心理特点,如:紧张、忧虑、悔恨、恐慌等。其犯罪行为未能完

全满足需要或者感受到了公安机关破案的压力,常有逃避、自首甚至自杀等表现。

③有的犯罪人只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表现,有的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心理表现。

8. 简述集群犯罪的行为特征集群犯罪又称聚众犯罪,指在集群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犯罪行为。一般表现为球迷骚乱、哄抢财物、族群冲突等以聚众形态的打砸抢烧行为。其行为特征为:

①行为的情景性和预谋性并存;②情绪的狂热失控性;

③行为的公开性、疯狂性;④集群行为的非持续性。

9. 网络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网络犯罪指以网络为犯罪诱因,以互联网为犯罪手段,所有与网络有关联的犯罪行为。

1)网络犯罪的心理特征:① 动机的多样性;②角色随意;③罪责感降低;④侥幸心强。

2)网络犯罪的行为特征:①犯罪空间虚拟;②犯罪方法智能;③犯罪行为隐蔽;④犯罪行为连续。

10. 简述累犯的行为特征累犯是受过一定刑罚处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罪的人。(惯犯是反复实施同类犯罪)①类似性,行为方式具有习惯化、定型化和个性化的特点;②狡诈性,已掌握一定的作案经验和应付侦查的手段;③疯狂性,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对受害人毫无同情和怜悯;

④周期性。一方面受犯罪人个人需要满足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以社会治安大气候为转移的。

11. 进行犯罪心理画像前需要做的前期基础工作有哪些?①犯罪现场勘查与分析,注重细节和行为痕迹的

逻辑分析,特别是标记行为的分析研究;②被害人特征的研究分析,动态地掌握和获悉犯罪人的心理特征;③犯罪人特征的研究分析,根据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揣摩犯罪人的各种特征和心理活动。

12. 简述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2017.10案例分析+2018.4 简答)

1)犯罪人的身心属性,包括两方面:①生理属性(主要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面部特征/体态/

步行特征/动作特点/有无残疾等);②心理属性(主要有人格/能力/情绪情感/心理变态等方面)2)犯罪人的地点属性,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认识特征和行为方式。

3)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史,主要包括有无劣迹、有无犯罪前科、是否为职业犯、犯罪手段等。

4)犯罪人的社会特征,主要包括家庭和成长背景、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社会群体层次。

13. 简述犯罪心理预测的步骤

①确定预测对象;②搜集预测资料(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③处理预测资料(定性分析法、定量分

析法);④预测结论。

14. 对犯罪心理进行预测,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搜集预测资料?

①观察法,制订观察计划并在自然状态下观察预测对象,获取其在心理活动、个性特征、行为方法、人际关

系、个人追求等方面的资料,并做好记录。

②调查法,主要包括谈话、活动产品分析、问卷等方法。

③心理测验法,可获知预测对象在个性特征方面的信息,如智力高低、性格倾向、气质类型等。

15. 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表现P103 (难点)

①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②个人欲望急剧膨胀;③作案经验更加丰富;④犯罪活动多方向发展;⑤

犯罪意识具有弥散性;⑥反社会心理增强;⑦犯罪职业化增强。

16. 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P19 ①犯罪人;②被害人;③时空环境;④行为方式

17. 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形成的规律P21

①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有外显性,了解犯罪心理一般从犯罪行为入手;

②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

③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④犯罪行为的性质有犯罪心理状况而定。

18. 邪教犯罪人的心理及行为特点P159

1)心理特点:①偏执与错误的认知;②不健全人格;③犯罪动机的复合性。

2)行为特点:①行为组织性;②作案手段残忍性;③行为破坏性;④手段多样性。

19. 暴力犯罪者的心理特点P163

①较低的认知水平和能力;②解决问题方式的缺陷;③强烈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20. 暴力犯罪的特点P169

(1)团伙性

(2)突发性、冲动性、情境性

(3)残忍性、疯狂性

(4)游戏性

21. 分析刻画犯罪人的主观心理品质P347

(1)分析刻画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2)分析刻画犯罪人的智能和职业特征

(3)通过言语分析,刻画犯罪人的个性特征

(4)从遗留痕迹中分析犯罪人的行为水平

(5)通过分析作案过程,刻画犯罪人的意志特征

第五部分论述题(15 分×1)

1. 论述影响和制约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86

1)犯罪行为人因素,指影响和制约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人主体因素,主要包括:行为人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状况、行为人的身体条件、行为人具有的作案的知识和技能。

①行为人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状况,是影响和制约犯罪行为发生的主因素,也是决定行为人

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决心和维持犯罪行为的主因素。②行为人的身体条件,影响其对犯罪方式、犯罪手段的选择,尽量做到扬长避短。③行为人具有的作案的知识和技能,如过往积累的犯罪经验、专业知识等。

2)犯罪行为情景因素,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能够感知并影响犯罪行为的情景因素。犯罪行为情景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三个要素。

①侵害对象,不直接决定犯罪行为的实施,但会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②现场条件,分为有利于

实施犯罪行为的条件和不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条件。③现场气氛,能影响行为人的情绪,从而影响其行为。

2. 论述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83

①互动律。先以人的原有心理背景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体内外因素的互动(相互作用/斗争/转

化),使个体原有心理结构发生变化。该演变过程可分为内化、外化、强化三个过程。

②心理选择律。人在同一时间不可能感知所有事物,只有符合个体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各种影响才被列

入反映对象,其他无关信息则处于被排斥地位,不为个体所感知。

③“量变- 质变”转化律。个体由于接受了一些外界消极影响,使其品德逐渐变坏,这个逐渐变坏的过程就是量变

的过程。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犯罪心理就形成了。

④反馈- 强化律。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个体不良心理意识通过信息反馈得到强化的结果。

3. 分析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主体在外部积极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改变了错误认识,从而使其心理结构向积极的方向转化。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3 种形式:渐进型、顿悟型、反复型。

1)外部条件,即外界适宜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①良好的宏观社会环境;②适宜的教育、开导、规劝,包含学校/家庭/单位/社区的共同努力;③榜样与参照;④社会和司法评价体系对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否

定评价,对良善行为和改恶从善努力的肯定评价;⑤有利的人际环境。

2)内部条件,个体自身存在某些积极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①道德观念尚未完全丧失;②同情心、怜悯心尚未泯灭;③还有悔恨、内疚的心理。

因此,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一方面需要来自外界适宜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个体自身还存在着某些积极的心理因素。

第六部分案例分析题(15 分×1)

1. 结合案例说明犯罪心理画像的主要内容

1)犯罪人的身心属性,包括两方面:①生理属性(主要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面部特征/体态/步行特征/动作特点/有无残疾等);②心理属性(主要有人格/能力/情绪情感/心理变态等方面) 2)犯罪人的地点属性,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认识特征和行为方式。

3)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史,主要包括有无劣迹、有无犯罪前科、是否为职业犯、犯罪手段等。

4)犯罪人的社会特征,主要包括家庭和成长背景、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社

会群体层次。

2. 结合李玫瑾教授案例说明实施犯罪心理画像的具体步骤

①以细致勘查和广泛调查为基础,掌握翔实的基础材料;

②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甄别和整理;

③犯罪过程的重建和还原;

④进行犯罪心理画像,形成书面画像报告(文字报告而非一张画);⑤犯罪心理画像的验证和访谈。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 浅析基于学校心理学视角的青少年犯罪行为 摘要青少年犯罪行为为各国的普遍现象,是由于其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引起的。如何发挥学校的作用,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为学校心理学研究的重要 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学校心理学预防和干预 学校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身心有缺陷和学习有困难的5~18岁的“问题”青少年。作为 学校心理学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通过心理诊断,把握学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为学生身上 出现的异常表现进行干预,提供咨询。据统计,在我国中小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儿童约 占10%左右学习不良。我们从调查研究中了解到,学习不良儿童不但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顽症”,而且引起了诸多问题如辍学、逃学、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在众多对学习不良儿 童进行的研究来看,学校心理学的贡献是独特且令人鼓舞的。 1 青少年犯罪高峰现象概述 “青少年的犯罪率远高于其它年龄段的犯罪率”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一旦迈入青 少年期,犯罪率就飙升至高峰,随后逐渐降低。Moffitt通过对官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 对于犯罪青少年而言,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一种犯罪称作终身型反社会行为,具体表现为其一生都会持续犯罪;另一种是仅在青少年时期犯罪,其被称为青少年暂 时型反社会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在青少年犯罪高峰现象中的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只是暂 时的,仅有少部分的青少年会选择终身犯罪。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青春期的大量反社会行为呢?有几种理论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释。 Moffitt提出的成熟代沟理论认为: 由于生理成熟与社会角色的发展不匹配而引起的矛盾引起了行为的偏差。而Newman 和Ferracuti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说进行整理后,将其分为人际因素论和个体因素论两 大类。持人际因素论者认为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为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 影响因素。人际交往问题可能呈现两种情况,要不是与青少年关系密切的家庭、社会团体 本身有问题,要不是他们与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个体因素论又被分为可变和不可 变两种,不可变个体因素论的学者将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归因于青少年的内在特质或一些 难以改变的因素,如遗传基因与生理特质。可变个体因素论的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主要归因 于少年个体可改变的内在特质。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些因素,个体则不会步入 歧途。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范式为一般犯罪理论。一般犯罪理论认为所 有的犯罪都有共同的特质:为了追求利益。绝大多数会采取犯罪行为的人,只不过是想追

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集群犯罪的特点是。(此题多选) 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 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 C、事先无预谋 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 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此题多选) A、简略和概括 B、完整与合理 C、详细与具体 D、夸张与突出 3、心理是一种现象。(此题多选) 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 B、不良个性 C、消极的情绪 D、犯罪行为“ 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两极性 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态度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此题多选) 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 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 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 B、多重趋避斗争 C、双趋斗争 D、多趋斗争 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 A、原发型 B、继发型

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 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 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投射作用 D、升华作用 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 B、集团犯罪 C、集群犯罪 D、合作式犯罪 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此题多选) A、认知失调 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 C、心理冲突激烈 D、行为反常 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标签理论 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此题多选) A、言语 B、心理冲突 C、行为 D、身体语言 E、面部表情 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 B、报复对象易转移 C、作案时疏于防范 D、事后后悔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1分*12=12分) ( ()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 ()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4分,共计20分) 2、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 3、情绪型动机犯罪: 4、初犯: 5、过失犯罪: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3小题分,共计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属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 A、民事违法行为 B、虞犯 C、监管矫治犯罪的人员 D、解除劳教人员 2.研究犯罪心理学有其特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A、犯罪心理的隐藏性 B、研究的间接性 C、犯罪人心理的抵触性 D、难以试验或不可试验性 3.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中,包括() A、反社会意识B、畸变的需要 C、犯罪动机D、不良兴趣 4.犯罪心理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有() A、特定的气质B、消极的性格特征 C、扭曲的道德意识D、错误的法律意识 5.下面哪些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A、预谋发动机制B、情境互动机制 C、自我强化机制D、挫折攻击机制 6.犯罪动机的形成一般要经过() A、萌发阶段B、过渡阶段 C、定型阶段D、消失阶段 7.突变性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 A、原发性B、继发性 C、由人际冲突引起的突变性D、由特定气氛引起的突变性 8.下列是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包括() A、暂时型B、停止型C、醒悟型D、渐进型 9.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 A、享乐B、贪婪C、虚荣D、意志薄弱

10.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有() A、犯罪行为的狡猾性B、动机斗争的复杂性 C、犯罪体验的综合性D、行为实施方式的智力性 三、问答题(共3小题,每10小题分,共计30分) 1、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2、试述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 3、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1小题,每20小题分,共计20分) 王某是个四川妹子,1976年12月2日出生在四川省某个农村,1993年10月去深圳打工前,只读过小学的她在村里帮父母干农活。 在深圳打了几年工,王某嫁给了大毒贩朱木弟,朱因非法大量持有毒品在广州被判了无期徒刑后,王某接过了丈夫的衣钵,通过男友吕某从云南省芒市的一个沈阳人李某那里大肆贩毒。他们将购毒款600万元到1000万元从银行汇给毒贩阎某,阎某将毒品装在压路机的碾子里,用大货车将压路机运到广东南海交给绿吕某,吕再将粉运到广州,王某雇人在荔湾广场1205房设立了制毒工厂,用咖啡伴侣等物将从云南云来的海洛因以1:3的比例用搅拌机混合,再放入钢模内,用千斤顶压成块状。 据去年11月因运输21公斤海洛因在南海被抓的阎某交代,他和王王某千万元的交易至少有10多次,交易额远在亿元以上。 王某为了安全贩毒,还从四川老家将两个弟弟妹妹接来广州帮其运送毒品。 今年6月26日,鼓楼警方从广州女毒枭王某的制毒工厂起获七公斤海洛因、100万元现金,以及搅拌机、压模机等制毒工具,至此,震惊南京的历史上最大一宗贩毒案基本告破。这起历时10个月侦破的特大贩毒案,抓获涉案人员80余人,其中,抓获南京一线毒贩李某、钱某三兄弟、刘某等11人。缴获毒品海洛因八公斤,缴获毒资300余万元,缴获豪华凌志轿车一辆,查封房产三处。7月23日,王某等人被依法移送起诉。 请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试析王某的犯罪原因、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1 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2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3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犯罪:、5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67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8 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9 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10触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11。

指不同: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犯罪心理结构类型12。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 有的不同犯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罪心理状况的特点。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犯罪动机是 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动机、 13 是犯罪心 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5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累犯:14年内再犯应当 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 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犯罪心理15 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 理倾向。: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 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团伙犯罪16 体的总称。:是指在掌 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犯罪心理矫正17成为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守法的公民。: 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内省疗法18 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二、填空题、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1 :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依犯罪经历的差异,2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渐变型、突变型、机遇 型3 、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定型化阶

犯罪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题 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 A、反社会意识 B、错误的法律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 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隐密性 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 A、良知冲突 B、角色冲突 C、利益冲突 D、趋避冲突 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 B、人格 C、气质 D、情绪 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 ) A、本能论 B、追求完美论 C、挫折-攻击论 D、潜意识理论 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 A、互补性 B、习惯性 C、倾向性 D、强制性 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 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 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 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认同作用 D、转移作用 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 A、常态心理犯罪 B、诈骗型犯罪 C、愚昧型犯罪 D、贪污受贿型犯罪 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期末考核作业) 姓名:李晓阳 班级:2013级应用心理学班 学号:20130124152 课程教师肖大兴

18岁少年连伤数人被逮捕 一、基本案例介绍: 小A(由于该案例为笔者亲自撰写且真实发生在笔者的身边,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案例介绍及其后分析中所涉及人名、地名均为化名。),男。2015年6月,因打伤数人在家中被警察逮捕。小A因为出生时哭闹程度远远强于同龄婴儿,父母带其去算命。算命的老太太说他将是他们全家人的克星,一生不会富贵。于是父母让他从小和爷爷生活在一起。有一个哥哥,哥哥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7岁时因想吃米饭(当时他和爷爷吃的是很粗糙、难以下咽的玉米饭,他的父母吃的是大米)盗取邻居家的钱被当场抓获,被要求磕头认错,邻居将其行为大肆宣传,父母不管不顾。11岁时因连续四个晚上去邻居家鸡圈偷鸡被发现被当众扇耳光,要求赔偿1000元,父母罚其在露天院子的地板上跪了一夜(冬天),不帮忙偿还赔偿,爷爷不得已卖掉猪帮其还款。16岁时喝醉用酒瓶打伤一名下晚自习回家的女生小B,被女生父母诬陷强奸要求赔偿20000元,父母不予理会,半夜砸开家里放钱的柜子,盗走父母所有积蓄“还债”(剩余的钱给爷爷买了被子和粮食),小A之所以不顾一切还债是因为他对划伤小B的脸有所愧疚而不是承认其强奸了小B,但小B父母向外宣称小A是因为强奸了小B而违逆父母盗取钱财。父母不帮其解释,反而向外宣称小A就是灾星。18岁时由于父母不愿意出钱给爷爷治病,爷爷病死在寒冷的茅草屋中。父母为了避免麻烦在茅草屋里随意挖了一个小坑把爷爷埋掉。小A 因在镇上高中读高二,月末才能回家,所以一个月后才知道爷爷去世。父亲将爷爷死时邻居给的礼金(当地一种风俗,人死后给其家人礼金冲走晦气以示安慰。)和爷爷养的猪(小A的学费、生活费来源)变卖所得的钱全部给哥哥娶妻用(当地风俗,人死百天之内结婚为大喜),并要求小A退学挣钱养家。小A不依,回学校的时候父亲将他从车上拖下来拳脚相加并口出恶言伤害小A。愤怒不已的小A抓起一根铁棍猛砸父亲的身体,将父亲打成重伤,4根肋骨断裂。母亲、和哥哥阻止、均被打成不同程度重伤。三名来劝架的邻居也被打伤,其中一名被铁棍击中要害部位,被迫切除睾丸。二、犯罪心理特征 激情伤人,即本无任何伤人之意,但在受害者的刺激、挑逗下失去理智,失控而重伤他人。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犯罪心理学》笔记 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 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 (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性质: 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 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 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3、测验法 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 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 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 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犯罪心理学试题

犯罪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6、投其所好,见机行事,自我吹捧,虚构事实,公关意识强,随机应变,胆大冒险,心存侥幸是()的心理特征。 A诈骗犯罪人 B 贪污受贿路犯罪人 C 抢劫犯罪人 D 制毒贩毒犯罪人 7、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是()犯罪动机的典型表现。 A 累犯 B 初犯 C 惯犯 D 激情犯 8、下列哪项不属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A 犯罪主体的高智能、高学历、低年龄 B 犯罪成本低廉化 C 侵犯客体单一 D 犯罪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团伙犯罪的特点()。 A 犯罪成员以青少年为主体 B 并非以犯罪为唯一目标,人员不固定,时而纠合时而散伙 C 组织严密,角色固定,分工明确 D 犯罪机遇诱发犯罪意向,既可能事先有谟划,也可能事先无谟划 10、下列哪一类型不属于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 A 贪利动机 B 虚荣自我显示动机 C 取乐动机 D 财物动机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 A 随机冲动性强 B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 C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 12、下列哪一项为爆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 B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 C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D情感冷漠,刻薄残忍 13、下列哪一项属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 A年龄因素 B意志的两级性 C参与错误的活动 D有害的行为习惯 14、()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

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 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犯罪心理结构⑴犯罪动力结构;⑵犯罪调节结构;⑶犯罪特 征结构;⑷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⑸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 的因素; 4.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⑴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 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⑵强烈的、畸变的需要;⑶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 ⑷不良兴趣; 5.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⑴特定的气质:①胆汁质→暴力犯罪; ②多血质→诈骗罪;③粘液质→贪污罪;④胆汁质、粘液质 混合型→危害国家安全罪;⑵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⑶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⑷不良的行为习惯; 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⑴消极、不良的心境;⑵实施犯罪时异 常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⑴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⑵特征 结构中的潜意识;⑶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8.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它们之间按 一定层次相互结合而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它们的关系是: ⑴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 和推动着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⑵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起调控和制动作用;⑶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⑷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9.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⑴一般模式:①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②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⑵特殊模式:①过失犯罪心理结构;②不稳固、不完全的犯 罪心理结构;③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10.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恶变→衰落;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A: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B: 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 C: 已满14周岁 D: 未满25周岁 答案: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 A: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B: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C: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D: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答案: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A: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B: 青少年好奇心强 C: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D: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答案: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 青少年好奇心强 ,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 A: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B: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C: 青少年的年龄 D: 不良社会环境 答案: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 A: 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B: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论变态心理测试的必要性: 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测试前的说明: 18岁以下者最好在家人的陪同下测试,看答案前请做好心理准备,答案可能会很恐怖。 看完题目后,可把答案写在留言中,然后认真与标准答案比对。 如果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超过5题一致,那么请直接前往医院就诊,事态紧急,不能耽搁,上帝保佑你! 第一题:企鹅肉 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第二题: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临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第三题:水草 有个男孩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孩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人在钓鱼,可那老人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人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人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孩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为什么? 第四题: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犯罪心理学简答题

●简述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简述犯罪生物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颅相学:相信大脑的形状与头骨能够揭示一个个体的性格与心理发展 二、 ⒈身体表征说:⑴头大;⑵脑半球不平衡;⑶脸部不对称,颚部及颧骨过度发展,上颚变形;⑷眼睛有缺陷和异状;⑸耳朵大小不寻常,类似非洲的黑猩猩;⑹鼻梁扭曲,向上或呈鹰钩状;⑺嘴唇肥大并突出;⑻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类似无尾猿;⑼胸膛的肋骨过多或过少,有多余的乳头,骨盆与正常人差异极大;⑽手臂过长,有多余的手指与脚趾;⑾头发变形,有众多、早熟的皱纹;⑿有纹身的习惯 ⒉天生犯罪论:①人的物理结构决定犯罪倾向的存在;②天生的罪犯是退化的家族的祖先遗传下来的;③纹身是远古人类和那些仍然停留在野蛮状态的人的重要特征 三、体型说:以人的身体结构作为人的犯罪心理发生的基础,从身体的形态来探讨犯罪行为的类型。认为人的体型不同,犯罪几率不同,所犯罪行也不同。体型与犯罪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四、遗传说: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遗传说的基础。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 五、脑功能失常说:人体脑部遭受伤害而引起脑部功能失常,可能导致机能失调、情绪失控和性格剧变,进而行为异常 六、血型说:血型是遗传的。血型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血型论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血型的特质进行了犯罪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人类有A、B、AB和O四种血型,每种血型人群的气质和性格不同,犯罪倾向也不同。 犯罪生物论之评价:在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生理素质的优劣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并不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有通过对个体的综合考察,才能获得有关犯罪心理形成的科学结论。 ●简述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早期生活经验对偏差与犯罪行为的影响。 本我(非理性,本能欲望,快乐原则)、自我(理智,常识,现实原则)、超我(良心理想至善原则)三者协调发展,则呈现出正常的人格状态;某一人格占绝对优势,则呈现异常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果:本我过度发展,超我功能不张,导致个人无法以道德良心来规范本我的欲求,极易导致犯罪。超我过度发展,会引起持久的罪恶感和焦虑,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不同人格的发展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口唇期(0~1)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酗酒,抽烟,吸毒,得到满足导致依赖性人格;二、肛门期(1~3)大小便训练不足容易形成偏执的个性;三、性器期(3~5)恋母(父)情结如果得到较好的解决,则可顺利形成超我;如果得不能解决,就不能更好地抑制自己的本能,长大后可能引起犯罪行为; 四、潜伏期(5~12)对性缺乏兴趣,转向学习、游戏、体育及同辈人团体活动,男女童界线清楚;五、生殖期(12~20)进入青春期发育期,性能量重新涌现,恋母(父)情结可能再次闯入意识,个体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摆脱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

犯罪心理学期末测试题1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分校2007年下半学期期末考试 开放教育专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试题 2008年1月 姓名:学号:年级: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心理 2、犯罪心理结构 3、犯罪目的 4、犯罪心理预测 5、变态心理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________与累犯,偶犯与_________。 3、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 5、情绪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罪犯进行_____________是进行心理矫治的前提。 8、虞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30分) 1、按犯罪的不同动机来分,犯罪可分为哪五种类型?

2、少年犯罪人的动机特征主要有哪几点? 3、造成行为人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 4、在犯罪心理的预防中,一般与特殊心理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5、什么叫犯罪动机,它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6、团伙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1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