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璃工艺分类论述
琉璃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琉璃的相关知识点总结1. 琉璃的起源和历史琉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据史书记载,当时商代末年的商王武丁灭商后,和商朝的一些手工艺人并没有被赶出京城,他们倒是得到了新王的招待,受到了不少的尊重。
从这些手工艺人所做的各种手工制品来看,中国的文化交融是很早的。
甲骨文战国家这个时候就有波斯的影响,琉璃也有,“周室谏伸,波斯伸泄究谢斤,谢斤多琉璃,大王之急迫多易波斯之,以谢神灵。
公问献。
”这则也是孤谈了一下,有人说这是波斯的吉祥物,还有人说〝谢斤多琉璃〞波斯王得着了不少的琉璃,之后波斯才把呼颜斯洛送给王的。
把波斯的大使吸引住了、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与公召使同座省会吃饭、向他献送了宝贵的礼品、以求得公召使的支持。
不过,琉璃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比较明显,只不过这段历史中发生了不少的波折。
在暴雨或是上雨的日子中,遭受了不少的洪水。
这次船难让村里陷入了水淹之中,村民无家可归。
这时候徐从禄的一个表哥在远方开了一家琉璃厂。
徐从禄无需思索,以前画地为牢破例子装抵押,拿着这些东西投奔到表哥这里。
这份手艺也就由此传了下来。
2. 琉璃的制作工艺琉璃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熔制、成型、修饰和烧制等步骤。
首先是原料准备,琉璃的主要原料包括石英砂、石灰、硼砂等,其中石英砂是最主要的原料。
然后是熔制,将原料混合后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熔化,使其变成一种黏稠状的玻璃状物质。
接着是成型,将熔化的琉璃倒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后形成所需的形状。
3. 琉璃的特点琉璃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纹理,可以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花瓶、饰品、吊坠等。
由于琉璃的成分中含有一些金属元素,所以在阳光下会呈现出流光溢彩的效果。
此外,琉璃还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和光泽度,非常适合用于装饰和工艺品制作。
4. 琉璃的应用琉璃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建筑、装饰和工艺品制作中。
在中国,古代宫殿、寺庙和贵族家庭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琉璃的踪迹,它被用于制作各种花纹图案和装饰品,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中国智慧:古法琉璃之精美

中国智慧:古法琉璃之精美大家可能都知道琉璃是古代玻璃一种称呼,但是为什么叫琉璃?在古代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下,古人又是如何打造出精美的琉璃的,而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文的角度去尝试了解一下琉璃之美!中国古代制造琉璃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
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古法琉璃相传是公元前493年越国的范蠡(lí)铸剑时所发现,范蠡认为此物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献给越王。
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还,并命名为“蠡”。
(蠡,基字义读作lǐ,意为虫蛀木,引申为器物经久磨损要断的样子。
估计也是将剑打磨到极致。
)其后,“范蠡”访遍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
同年因为战事,西施前往吴国和亲,西施不得不舍情取义,临别时将“蠡”送还。
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泪水在其中流动,被后人称之为“流蠡”(琉璃谐音)。
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盛行,阴阳家用陶质的坩埚、土釜或平敞的粘土炉子来氧化焙烧方铅矿以制取铅的,这样,当氧化铅生成后,一旦与陶质埚、釜内壁的粘土成分接触,只要器壁温度达到900℃左右,就会在埚、釜壁上生成一层铅釉。
有学者曾就此做过模拟实验,结果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古人智慧无穷,或者也可能是一种偶然机会发现的!)而玻璃和琉璃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从外观上,玻璃是一种透明物体,而琉璃是半透明物体似透非透;没有玻璃那么明亮,但正因为这一点,使琉璃承载了厚重的文化,成为文化产品。
从烧造工艺上来讲,两种类型的烧制温度不一样,琉璃是1500度,而玻璃是在1000度;而且,在琉璃原料煅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气泡成为其鲜明特点。
在琉璃爱好者的眼里,琉璃是有生命的,这些气泡正说明了琉璃在呼吸。
这些气泡也使得琉璃更具表现力,在灯光的照射下能发出炫目的光彩。
琉璃佛工艺过程

琉璃佛工艺过程一、引言在我国佛教文化中,琉璃佛作为佛教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信仰、文化、审美等多重价值。
琉璃佛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本文将对琉璃佛的工艺过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璀璨的佛教艺术瑰宝。
二、琉璃佛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琉璃佛是指以琉璃材料制作的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
2.分类:根据制作材料和工艺,琉璃佛可分为以下几类:(1)石琉璃佛:以石材为原料,采用雕刻、磨制等工艺制作而成。
(2)铜琉璃佛:以铜为主要原料,运用铸造、雕刻等技法创作。
(3)瓷琉璃佛:以瓷器为载体,通过绘画、雕刻等手法表现。
(4)玻璃琉璃佛:以玻璃为主要材料,采用吹制、打磨等技法创作。
三、琉璃佛工艺过程解析1.设计:制作琉璃佛前,首先要进行设计,确定佛造像的题材、造型、比例等要素。
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以保证作品的完美呈现。
2.选材: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
石琉璃佛常用青白石、汉白玉等;铜琉璃佛可选用红铜、黄铜等;瓷琉璃佛则以高温瓷、低温瓷为佳;玻璃琉璃佛需选用透明度好、硬度适中的玻璃材料。
3.制作:根据工艺要求,进行制作。
石琉璃佛需经过雕刻、打磨等工序;铜琉璃佛涉及铸造、焊接、雕刻等环节;瓷琉璃佛的制作过程包括拉坯、修坯、绘画等步骤;玻璃琉璃佛则需采用吹制、打磨等技术。
4.装饰:为增加琉璃佛的艺术效果,常对其进行装饰。
如石琉璃佛可在衣纹、花瓣等处镶嵌宝石、珍珠;铜琉璃佛可运用镶嵌、贴金等手法;瓷琉璃佛可通过绘画、烧制彩釉等手段;玻璃琉璃佛则可运用切割、打磨等技法创作图案。
5.验收与保养:制作完成后,对琉璃佛进行验收,确保质量达标。
合格的琉璃佛需具备良好的色泽、造型、工艺等特点。
此外,为延长琉璃佛的使用寿命,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如避免阳光直射、防止磨损、定期擦拭等。
四、结语琉璃佛工艺过程复杂多样,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凝聚了匠人辛勤的劳作和智慧。
琉璃的制作工艺

琉璃的制作工艺
琉璃是一种古老的玻璃工艺,其制作技艺源自中国古代。
琉璃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原料的准备、制作工序以及后期的加工。
首先,需要准备玻璃原料,包括硅砂、碳酸钠、石灰石等。
然后将这些原料进行混合、熔化,制成琉璃坯。
在制作琉璃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确保琉璃坯的质量。
接下来是制作工序,将琉璃坯进行釉彩和装饰加工。
釉彩是将琉璃坯表面涂上一层玻璃釉料,然后经过高温烧烤,使其与琉璃坯融合成一体。
装饰包括刻画、雕刻等工艺,使琉璃制品更加精美。
最后是后期的加工,包括毛磨、打磨、抛光等工序,使制品表面更加光滑,质感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琉璃制品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气泡、裂纹等问题,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细致的处理。
总之,琉璃的制作工艺需要掌握一系列技艺和经验,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琉璃制品。
同时,这种古老的工艺也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传统工艺。
- 1 -。
故宫琉璃瓦烧制工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故宫琉璃瓦烧制工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故宫琉璃瓦烧制工艺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琉璃瓦是一种由高温烧制而成的彩色瓦片,其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它不仅具有保护建筑结构的功能,还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装饰而备受赞誉。
在故宫中,琉璃瓦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屋顶和檐口,成为了这座古老宫殿的一大特色。
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的琉璃瓦烧制工艺无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琉璃瓦的烧制工艺非常繁琐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首先,选取适宜的材料,如陶土、质优的瓷土等,经过细心的挑选和混合,以保证瓦片的质量。
然后,将混合好的原料精心捏制成瓦片的形状,并进行初步烧制以增强其稳定性。
接下来,关键的一步是彩绘。
琉璃瓦的装饰与图案是其独特之处,花鸟、人物、文字等多种图案都可以在瓦片上细致地呈现出来。
这需要瓦工们具备一定的艺术技巧和经验,他们用手工工具将丰富的图案绘制在瓦片上,并施以适当的釉料。
最后,瓦片经过再次烧制,使彩绘图案与瓦体紧密结合,使其不易脱落。
故宫琉璃瓦烧制工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实用性,更在于其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这一工艺需要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才能保证瓦片的质量和装饰效果。
同时,对于故宫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琉璃瓦作为故宫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故宫琉璃瓦烧制工艺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瑰宝,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材料与制作工艺以及装饰与图案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故宫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我们认识和欣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琉璃瓦烧制工艺的背景和重要性。
浅谈山西琉璃艺术

浅谈山西琉璃艺术山西琉璃艺术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之一,也是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名。
山西琉璃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历史悠久。
在山西省,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山西琉璃的雏形。
根据考古学家们的考证,山西省的晋南地区就是我国古代琉璃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那个时代,山西琉璃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器型规整,色泽鲜艳,尽显其古老绚丽的魅力。
山西琉璃通常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为原料,再经过熔化、成形、装饰等多道工序而成。
其中的装饰工艺尤为精妙,包括雕刻、刻画、彩绘等等,这些传统的装饰技艺使得琉璃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在封建社会里,山西琉璃逐渐成为了宫廷贵族的专属艺术品,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城门、园林等建筑装饰,成为了封建社会权贵阶层的象征。
而在民间,山西琉璃则成为了家庭装饰和日常实用的工艺品。
琉璃灯笼、琉璃饰品、琉璃吊坠等琉璃制品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自1953年至今,山西省政府对山西琉璃的保护与发扬,从不遗余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山西省大力支持山西琉璃的发展,不断深入研究琉璃的工艺技术,提高琉璃的制作工艺水平,丰富了琉璃的题材类型,同时还进行了琉璃工艺的现代化改造。
在这种政策的带领下,山西省的琉璃工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如今,山西省的琉璃制品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品,不仅在国内拥有着广阔的市场,而且还远销海外,获得了世界各地人们的青睐。
这一切都源于山西省人们对琉璃工艺的热爱与坚守,同时也得益于山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
山西琉璃工艺之所以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更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在不断发展。
琉璃工艺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可以说是山西省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如今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山西琉璃保持着其独有的魅力,它融入了现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其工艺技术成为了当今工艺美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法琉璃的起源与制作工艺

古法琉璃的起源与制作⼯艺古法琉璃的起源与制作⼯艺⼀、琉璃⼀词来历我国在西周即有了由⽯英砂加碱性氧化物和⽯灰⽯加热后得到含部分玻璃态的烧结体, 根据琉璃态的多寡,称谓有所有没,玻璃态少者为釉砂,玻璃态多者为玻砂,这些都是玻璃的先驱体,古籍上统称为“琳琅”,按许慎所著《说⽂解字》中解释,“琳”美⽟也,“琅”似珠者,“琳琅”主要指⽟⽯和珠宝之类饰物,包括天然⽟、⽯、玛瑙,以及⾮天然的釉砂和玻砂。
琉璃⼀词最早见于西汉恒宽的《盐铁论》中有“……⽽碧⽟、珊瑚、璃,成国之宝”。
璃也称琉璃,流离,《魏略》⼀书记载“⼤秦国出⾚、⽩、⿊、黄、青、绿、缥、绀、红、紫⼗种琉璃”。
《魏书.⼤⽉⽒传》:“某国⼈商贩京师,⾃去能铸⽯为五⾊璃。
于是采矿⼭中,于京师铸之”。
《中国⼤百科轻⼯卷》指出“琉璃原为梵⾳语,汉代名壁琉璃,为宝⽯名称,青⾊,莹澈有光,光彩纷繁离,因⽽有名。
主要产于⼤秦国(古罗马帝国)、宾(今克什⽶尔⼀带)”;但魏书记载,璃是以矿⽯冶炼成的透明玻璃,⼜称颇。
《硅酸盐辞典》引⽤许慎《说⽂解字》中琉璃即壁琉璃,胡语也,梵书⾔吠璃,吠与壁相近。
辞典中还明确指出琉璃为琉璃是外来语,传⾃西域,源于巴利⽂的Veluriyam[1]。
综合以上⽂献记载,琉璃⼀词起源于汉代,为外来语,所指范围⽐较⼴,包括天然⽟⽯及⼈⼯仿制品—玻璃,涂铅釉陶(如琉璃⽡),均可称琉璃。
琉璃为当时玻璃的主要称谓,进⼝的和⾃制的玻璃,均称为琉璃。
也有民间传说称琉璃⼀词源⾃春秋时期越国⼤夫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相传是公元前493年越国的范蠡(LI)铸剑时所发现,被越王命名为“蠡”。
其后,“范蠡”访遍能⼯巧匠,将“蠡”打造成精美的⾸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
同年因为战事,西施前往吴国和亲,西施不得不舍情取义,临别时将“蠡”送还。
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为之五⾊⽯就是最(琉璃)。
也有传说称⼥娲补天时从汾河捞起的五⾊⽯所动,⾄今还可以看到泪⽔在其中流动,被后⼈称之为“流蠡”(琉璃)早的琉璃。
中国建筑琉璃装饰性研究综述

26 [人文色域]中国建筑琉璃装饰性研究综述■宋小河/上海大学摘要:我国琉璃T艺具有悠久的W史,其中琉璃引人建筑中并广泛应用不论是功能性还是装饰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主要研究建筑琉璃及其应用,并对我国封建礼制等级制度下的建筑琉璃的美学特性进行总结与探索关键词:建筑琉璃;封建等级制度;装饰性―、琉璃的历史起源与界定1. 琉璃的起源琉璃在西方出现的很早,早在距今4300年左右,伊拉 克阿斯玛尔就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琉璃残片:在距3600今年 前,两河流域出土了最早的琉璃制品,这表明彼时两河流域 的先民们已经有能力制作完全琉璃质地的器物了,这种制作 琉璃器皿的技术很快传到叙利亚、塞浦路斯、埃及和爱琴海 地区,证明两河流域是当时琉璃技术的起源地,距今2600年 前,琉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已十分流行。
但是西 方流行的琉璃以钠钙琉璃为主,其耐温性较好且追求透明质 地,但并非本文所研究的中国本土的琉璃类型..中国的琉璃 是以铅钡琉璃为主,其成品并没有很好的透明质地,这是因 为当时的技术不好,作为助溶剂的铅分tt大,烧成温度比较 低造成的2. 我国琉璃的界定“琉璃”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众多早期《孝经•援 神契》中有文字记载:“神灵滋液琉璃镜”西汉桓宽将汉 昭帝时关于官营盐铁的辩论集成《盐铁论》一书,其中《力耕篇》有“……璧玉、珊瑚、瑠(琉)璃成为国之宝”的记载, 东汉《汉书•地理志》有:武帝使人人海市琉璃.:《后汉书•西 域传》有:“大秦国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琅讦……”。
而“琉璃”在中国众多古 典文献中也表述为多重名称,如“谬琳”“流离”“陆离”“青 金石”“青玉”“颇黎”等。
早在《古今瓷器源流考》中就 表述得就很清楚:“古昔琉璃本属金石之类……今之琉璃则 系熔化药石,制成釉彩,施于陶器闲其光华润泽,遂以是 名之耳。
”所以,在古代“琉璃”一词在名称与定义上出现 了混乱,所指的并非同一种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琉璃工艺分类论述
■方心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摘要〕在国家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文化政策下,许多传统手工艺也逐渐打破纯艺
术与实用艺术之间的界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琉璃工艺因长期的定义不明、种类纷杂,而多被学界所
忽视。
但当下手工琉璃的传承人仍坚持不懈,顺应时代的发展,寻求各种材料、技法的突破以及造型设计上
的创新。
笔者深入琉璃非遗传承人群体中实地考察,试对当下中国琉璃工艺制造进行系统的分类论述。
〔关键词〕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分类设计
在中国工艺美术历史上,对琉璃的称谓也多种多样。
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对于琉璃和 玻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简单明了的回答:“琉璃即原始玻璃”。
上海工艺美院的徐勤教授认为低温铅釉烧造 而成的带色陶器为琉璃,而高于1200°C 烧造的则为颜色釉。
而在《硅酸盐辞典》中为琉璃下的定义是:“铅 釉烧成的带色陶器,一般用于建筑及艺术装饰'
且看清康熙年间,孙廷铨在我国第一部有关琉璃工艺的专著《颜山杂记》中谈到:“琉璃者,石以为 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
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而 后生。
”由此可知,琉璃是人工烧制而成。
从原料构成和工艺中我们可以判断,古琉璃实际是类似于现代 的硅酸盐玻璃。
而事实上,手工琉璃的烧制技艺和呈现形式,南北东西各地区都有所不同。
溯源而上,早 在春秋时期琉璃制品在色泽和器型上是以仿玉器为主。
隋唐时期,琉璃烧造业开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方面因为外来交流的繁荣,琉璃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出现了高铅玻璃而且在色泽和质地上也更加 薄透清脆;另一方面,陶土素烧后上低温釉二次烧造的技术日渐成熟,被广泛运用于墓葬陪葬的明器唐三 彩和建筑装饰的琉璃瓦生产当中。
到宋代,这种低温釉陶便被称为琉璃,而透明的钾铅琉璃则被称为璀玉。
明清时期,琉璃的称呼已被社会广泛认为是特指宫殿、庙堂建筑上的琉璃瓦构件。
2008年开始,北京、山西、山东博山、华东等地的琉璃烧制技艺先后分批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从种类上大致可分为:粗陶胚琉璃瓦和非琉璃瓦类。
然而这四个地区琉璃制造工艺技法所呈 现出的特点与品质是各不相同的。
一、山西传统“范式”琉璃瓦
早在我国宋代李诫著述的《营造法式》中,就对琉璃技术作了较详细的记录。
宋代以后低温釉陶逐渐 被称为琉璃,到了明清时期,琉璃专指琉璃瓦及其他琉璃建筑构件。
山西作为中国琉璃瓦的主产地,其琉璃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至今,全国其他地区的琉璃瓦烧制窑 口追根溯源都是从山西迁徙而来的。
山西境内琉璃瓦的生产分布广泛,以太原、介休、河津、阳城等地影 响较大,最出名的有河津吕家、太原南郊马庄苏家及阳城后则腰乔家。
琉璃瓦的技艺的传承和经营也大多 是父子传狱家族企业。
随着山西政府对环境空气的治理要求逐年提高,琉璃瓦在烧制过程中所排放烟尘的问题难以解决,加 之传统建筑形式的式微,导致部分地区琉璃瓦产业萎缩和制作技艺荒废。
2008年,“山西传统琉璃制作技 艺”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部分非遗传承人在政府的扶持下积极转型,整合各方面资源, 探索保护和传承该技艺的新道路。
以太原南郊马庄苏家“苏氏琉璃”为例,通过成百上千次研发试验,其 彻底掌握了孔雀蓝、宫廷黄古法釉料配置技术,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琉璃牌匾、居家摆件和园 林装饰等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的琉璃作品,受到全国琉璃爱好者的欢迎。
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守业创业, 为古老的山西琉璃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北京门头沟“官式”琉璃瓦
北京宫殿、庙宇、园林建筑上所用的琉璃建筑构件主要产自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早在元 代建立大都时,政府就从山西迁徙大量烧制琉璃的手工艺人在此设立窑厂,专司营造京城宫殿、庙宇所需 的大量琉璃砖瓦、构件。
从此,琉璃渠窑厂历经元、明、清三朝兴盛,长期承造符合皇家规范的建筑构件
X IN 30I U IZ H E N G 1N G
华 1 艺f l 20
XINRUIZHENGMING 华夏艺潭
和建筑装饰,并将造型和尺寸标准化、定型化,被匠师世代奉为规矩的标准样式。
所以也被称为“官式琉璃”。
官式琉璃构件与民间琉璃构件相比,在窑中烧制和退火的时间更长。
除了尺寸的标准化之外,官式琉璃的造型更加庄重,色彩的规格等级也非常严格。
官式琉璃瓦的制式开发有十样,然而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太和殿在实际建造中也只用到八样。
北京官式琉璃瓦就是这样在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中透着从容和淡定。
如今的琉璃渠村坚持“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原则,一方面将神秘的琉璃制作方法、造型制式尺寸、釉料配比秘方全部公开,著书成册遗于后人。
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工业旅游,让游客了解神秘的琉璃工艺生产过程,并参与制作,扩大了产品的销售,也传播了中华民族的琉璃文化。
三、山东博山“器式”琉璃品
不同于山西和北京,山东博山琉璃烧造工艺是中国琉璃技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玻璃器的烧制与加工工艺。
博山琉璃业历史悠久,这里发掘出土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元末明初琉璃作坊遗址。
以博山地区的烧造成型工艺为典型代表,从制作上大体可以划分为热成型和冷成型两种,分为烧造、灯工、雕逐、内画、磨烛等诸多手工技艺形式。
其制作出的工艺品实用与艺用并重,既可制成簪琪、珠串等首饰用品,也可制成摆件、花瓶等室内陈设品。
因为琉璃大师高龄化、烧制成本增加和环境保护问题,博山琉璃艺术的传承情况一度令人担忧。
2014年11月,博山琉璃烧制技艺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政府的扶持下博山的琉璃烧制企业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1、成立新概念工作室,与艺术院校合作交流,扩大影响力。
2、注重品牌打造和推广意识,以高端订单和艺术收藏品市场为生产导向。
3、提高艺术水准,开发创新使用价值的日用快销产品。
同时,当地政府利用多种平台深人市场,进行博山琉璃的品牌推广,也为博山琉璃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四、华东“汉式”琉璃品
“汉式”脱蜡铸造琉璃品艺术大约兴起于在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地区。
随后台湾、中国东部沿海的琉璃脱蜡铸造企业和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例如:王侠军的“琉园”、杨惠珊和张毅的“琉璃工房”、上海大学庄小蔚为代表的学院派琉璃工作室,都是华东地区脱蜡铸造琉璃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脱蜡铸造琉璃技艺,最早见于西汉中山郡王琉璃耳杯。
这种技艺从泥稿设计到最后作品调整、签名,步骤先后多达12项,其中最重要的是将蜡模翻制为耐火石高模后,加热脱取蜡模,再填入琉璃原料铸造出琉璃作品。
在国内,最初恢复这种中断千年的传统工艺是杨惠珊和张毅琉璃工房。
他们的作品大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如佛像、神兽、花卉为主题,诠释中国文化深奥的哲学与美学特征。
由于脱蜡铸造琉璃作品可以极细微地呈现作品细节、拓展作品的创作空间,因此华东地区脱蜡铸造琉璃行业整体呈现出的状况是:1、以赏玩类工艺品为主,在设计中融人思想与观众达到情感的互动,欣赏功能大于实用功能。
2、以工作室为主导的企业不断追求材料的融合和技术上的创新,拓展琉璃的创作空间。
3、由于 近些年的政策原因,作为赏玩类的琉璃市场现状并不乐观,也有企业转向建筑装饰市场,开拓壁画、背 景墙等装饰琉璃市场。
琉璃在中国出现以来,因其材料配方和制作工艺的难度,一直是居庙堂之高而未真正亲近民众的日
常生活。
因此,在面临整个社会巨大转型的过程中,琉璃的烧制技术被抛在了历史的“后背”,成为亟待被关爱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现代人追求高品质生活,审美提高,更加注重器物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这无论是对粗陶胚琉璃瓦还是非琉璃瓦类琉璃都是一个全新的契机和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琉璃烧制技艺,在政策的扶持下,需要在制造工艺和技术上进一步创新提升,以期提升大众对中国传统琉璃艺术的审美情趣。
因此,要增强琉璃工艺传承人的美学素养,融形式、功 能、材质、技术于一身,将现代设计文化的价值导向带入琉璃的烧造中,创新琉璃烧制这门古老的手工艺。
这些任务已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 (清)孙廷铨.颜山杂记[M].济南:齐鲁书社,2012(10).
[2] 柴泽俊.山西琉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 朱和.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周静邬烈炎.现代玻璃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6] 庄小蔚.铸造诗意一玻璃艺术方法论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