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浅析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浅析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是指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运动员,他们在力量训练方面有着一些特殊的需求和考虑。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以发展和提高综合力量水平为目标。
综合力量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力量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举重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比赛成绩。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以安全为前提。
由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尚未完成,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生理结构不同于成年人,因此在力量训练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训练中应特别注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技巧,避免过度使用重量和训练量,以防止运动损伤和骨骼发育异常。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以全身均衡发展为目标。
在选择训练动作和方法时,应注重全身各个肌群的训练,避免只注重某个肌肉群的发展。
全面均衡的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第四,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以轻重适度为原则。
力量训练的强度和负荷应根据运动员的年龄、体格和训练经验等因素来确定。
过度的负荷和训练量可能导致运动员过度疲劳和受伤,甚至对免疫系统和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负荷。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与其他训练项目相互配合。
除了力量训练,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还需要进行技术训练、耐力训练、灵活性训练等其他项目的训练。
这些训练项目的综合配合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和竞技能力。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以发展综合力量、安全为前提、全身均衡发展、轻重适度和与其他训练项目相互配合为原则。
通过科学和合理的力量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

浅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摘要:举重是一项以发展力量为主的竞技体育运动。
为了使运动员在训练中避免更多的运动损伤,应采取较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发展力量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一、举重绝对力量来源的生理基础绝对力量是举重运动员进行举重运动的基础。
这种力量不纯粹是一种自然力量的存在,需要通过科学训练获得。
通过力量训练,举重运动员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愈大。
②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得到改善。
只有支配肌肉的神经中枢的机能改善,才有可能使肌肉运动单位发生最大的紧张性变化和使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进行活动,这样大脑皮质相应的中枢就需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皮质神经细胞发放一致的高频率的兴奋冲动。
③使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得到改善。
由于力量训练可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网增加,从而增强了肌肉组织所需的氧气和养料供应。
此外,由于力量练习时的不断牵扯,肌腱和韧带的细胞亦增殖、长大和坚实,使肌肉组织中的结缔组织增多、增强,脂肪减少,从而提高了肌肉组织的收缩率。
二、举重力量训练理论举重力量训练就是要与专项技术相结合,使训练所获力量不断转化到专项技术动作上,做到循序渐进,有效挖掘运动员潜力,确保运动成绩不断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量训练是举重专项能力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关每星期训练次数问题虽然有些成功的运动员每星期训练超过5~6次,但他们的训练方法还未被广泛采用。
有些优秀的举重运动员,他们每周训练7次。
在赛前一个半至两个月,有时还每天训练2~3次,但成绩不够理想。
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每天练2~3次才能生效:①合理的营养,充分保证有机体力量恢复的物质;②教育手段;③各种不同运动量节奏和科学训练手段。
所以,举重项目的力量也与速度项目一样,要掌握相对于个体而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加大力量训练负荷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专项力量训练负荷数量,提高强度,增加训练负荷。
探究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

探究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训练和科学的方法,以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和技术水平。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生理特点和训练目标,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方式,以达到提高力量和技术水平的目的。
本文将通过探究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来帮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更好地进行力量训练,提高竞技水平。
青少年是举重运动员的成长期,他们的身体处于发育和成长阶段,此时进行力量训练对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力量是举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力量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骨骼、肌肉、关节等身体结构的发育和成长,提高身体素质。
2. 建立良好的运动基础。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是为了在今后的竞技生涯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建立良好的力量基础,才能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
3. 提高运动表现。
力量是举重运动员的关键素质之一,通过力量训练可以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爆发力、稳定性和耐力,从而提高其在比赛中的表现。
4. 预防伤病。
通过力量训练可以增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身体韧性和稳定性,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提高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和恢复能力。
二、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训练原则,以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这些基本原则包括:1. 渐进性原则。
力量训练需要遵循渐进性原则,即从易到难、从小到大,逐渐增加负荷和训练强度,以促使肌肉适应训练刺激,达到提高力量的目的。
2. 特定性原则。
力量训练需要根据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目标和具体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方法,以确保训练的特定性和针对性。
3. 多样性原则。
力量训练需要注重多样性,包括不同的训练动作、器械和训练方式,以综合提高不同部位肌肉的力量和功能。
少年男子举重运动员赛前四周训练的研究

竞技体育运动 是要求运动员把平 时训练水平在 比赛 中体现 出来的一项运动。平 时的训练水平再 高但不能在比赛中有良好 的发挥 ,最终的结果都有可能是前 功尽 弃。要在 比赛 中有较 好 的发挥,除了平时刻苦训练,打好扎实的基础之 外,做好赛前
高度 竞技状 态 的主 要途 径 , 它使 运 动员从 身 、技 战术 、 心理 、 恢 复和 思 想等各 个 方 面做 好 充分 的准备 ,其 实质 就是 各方 面训练 水平得 体
到提高,并为比赛做好充分准备。本文就是赛前四周的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安排 、赛前训练的恢复、赛前训练的心理调整以及赛 前运动员 控制体重的调整来对青少年 男 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进行探讨研 究,并把 自己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大家。 关键 词 : 青少年 ; 举重 ; 赛前 ; 训练 作者简介 : 刘鹤林 (96 ) 17一 ,男,浙江温州人 ,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二级教练 员,主要研究方向: 动训练。宋小芳 (9 5 ) 运 18 一 ,女,
来 对 青少 年 男子 举 重 运 动员 赛 前训 练 进 行探 讨 研 究 。
一
约l 0~2 %,甚至在赛前一到两周时基本 不安排身体素质练习。 0 ()赛前 四周训练的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内容和强度 2 的安排。进 入赛前训练,在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内容 和强 从 实战出发,精 选几 项发展速 度、力量 的 I I 练项 目。身体 素质
2 研 究方 法 .
本文主要采用实践法 、资料分析法。 二 、赛前四周训练计划示例 ( 见表 1 表 2 )
摸 高等。专项训 练内容主 要精选 抓举、挺 举、前后蹲、硬拉 、
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赛前训练的阶段时间一般定为一个月,运动员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具备全面的专项技术。
这段时间的训练任务主要是以提高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的熟练性及稳定性,并保持一定的训练运动量,使运动员的体力情况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在心理上能处于备战的状态,为比赛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赛前心理训练青少年运动员心理不成熟,比较缺乏比赛经验,会严重影响其竞赛水平的正常发挥。
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和赛前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以及产生不良状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但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周期短,准备不足,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特别是临赛前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我们应以青少年运动员现有的心理水平为基础,根据参加比赛安排好赛前心理训练。
举重运动的项目特征是,比赛强度极大,神经高度紧张,动作时间短,成败只是一瞬间。
因此,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要想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特别是要战胜势均力敌的对手,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和出众的身体条件及专项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基于这个特点,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诊断和心理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举重运动员神经肌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及意志品质的顽强性、勇敢性和沉着坚定性。
特别是赛前高度的自信心,注意力集中、及时性和稳定性,以及临场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和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赛前训练的安排模式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最期盼的,但这种良好的状态不可能随时出现,是通过科学的准备和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水到渠成。
一个运动员平时可以随便举起的重量,并不是本人的最好成绩,只有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能在竞赛中不受任何干扰举起较为理想的重量,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或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平。
通过多年训练的积累,我把赛前准备期安排为一个月。
浅析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浅析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在举重比赛中,力量是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为了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力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从训练计划、训练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浅析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一、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应根据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能状况、体重等因素制定。
一般来讲,初学者和幼年组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重点应放在技术训练上。
中青年组和青年组的力量训练应加强力量基础的培养和力量的提高。
紧接着是训练周期、训练强度、训练方法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二、训练方法1、卧推训练:卧推是提高青少年举重手臂肌肉力量的重要训练内容。
具体训练方法是将双手放在杠铃上,稍作调整后快速或缓慢地推起杠铃。
初练者重量应尽可能轻。
2、深蹲训练:深蹲是锻炼腿部肌肉和核心肌群的有效方法。
运动员将杠铃放在肩部,蹲下至大腿和小腿成90度角,然后再起来。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技术训练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掌握正确的举重姿势。
3、硬拉训练:硬拉是锻炼腰腹肌肉强度的好方法。
训练方法是将杠铃放在腿中央,双手握住杠铃,并将背挺直,然后将杠铃拉至髋部。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训练方式。
4、助推训练:助推训练是提高肩部和胸部肌肉力量的好方法。
运动员需要将杠铃最后抬起,这需要肩部和胸部肌肉力量的帮助。
三、注意事项1、核心重点:力量训练的重点是核心肌群的训练,这些肌肉包括腹肌、背肌、大腿肌肉等,对于提高举重能力非常重要。
2、合理安排训练量: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还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训练量的安排需要合理,不宜过度。
3、定期休息:力量训练需要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肌肉得到充分的恢复和生长。
4、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训练成功的关键之一,参加高强度的运动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补给,以支持肌肉生长和恢复。
总之,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需要按照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力量训练计划,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坚持注意事项,才能在训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特征与训练技巧分析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特征与训练技巧分析随着体育锻炼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关注举重运动。
举重是一项高强度的体育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的训练技巧。
青少年作为举重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特征和训练技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将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特征和训练技巧进行分析,以期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特征1. 身体素质发育较好青少年的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但在青少年时期,骨骼和肌肉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身体素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为其进行举重训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灵敏度和协调性也相对较好,这有利于其在举重项目中迅速掌握技巧。
2. 学习能力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很快地掌握举重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要领。
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快速适应不同的训练强度和频率。
3. 心理素质需加强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对于训练的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耐心、毅力、自控力等,以提高训练的效果。
4. 保护意识不足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训练时容易因为缺乏保护意识而受伤,因此需要在训练中特别加强对身体的保护和注意力的集中。
1. 术前准备在进行举重训练之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需要进行一定的术前准备。
包括进行热身活动、拉伸和放松肌肉等,以充分准备身体和心理状态。
2. 技术细节的训练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进行举重训练时,需要重点关注技术细节的训练。
比如抓握力的加强、蹲举和挺举的动作配合等,都需要进行专门的练习,以提高技术水平。
3. 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频率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
不宜盲目追求高强度的训练,以免引发身体损伤。
4. 营养和休息的重视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重视营养的摄入和休息的充分。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训练效果的增强。
浅谈举重项目赛前训练计划安排和注意事项—唐彦英

浅谈举重项目赛前训练计划安排和注意事项—唐彦英浅谈举重项目赛前训练计划的安排和注意事项宁夏体育运动学校唐彦英赛前训练计划是赛前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形成和培养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依据。
通过赛前训练计划的安排和实施使运动员在身体、心理、技术、战术、体能、体重、以及信心毅力等各方面达到最佳状态。
运动员通过科学合理的赛前训练准备,使身心完全得到调整和恢复,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和高昂的情绪,心理处于“战斗”准备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较为理想的成绩。
本人根据举重项目的特点,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多年的参赛与执教经验,认真总结、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般赛前训练以一个月为宜,赛前一个月的训练负荷节奏,在正常情况下,第1、2周大负荷,达到运动员负荷的90%以上强度。
在出现疲劳的初步症状时,第3周改用小负荷调整,由90%的强度调整到70%-60%。
第四周即赛前最后一周又逐渐加强度,由60%上升到90%以上。
在安排赛前训练内容时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做出慎重的选择,如果突然加大负荷量和强度,随意插入一些平时不练或少练的内容,如身体素质训练和静立力训练都是不合适宜的。
一、赛前一个月的第1、2周的训练负荷大,突出专项力量、专项素质、竞赛技术的训练强度,使机体产生疲劳。
第1、2周的训练方法:第一,总负荷量要减少,强度要适度提高,辅助练习减少,增加了专项技术标准动作的比例,减少训练课次数,减少每组的次数。
赛前第二周强度可以达到90%-95%,但组数和次数(每组不超过两次)减少,要求动作协调、准确有速度,辅助练习则安排有助于促进抓举和挺举技术的内容,适度保持下肢、腰背、上肢、肩带力量的练习,但组数和重量都不大,要求轻松自如,留有余地。
第二:逐渐减小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练习的项目也集中于抓举、挺举和少量的辅助性练习,这段时间基本上取消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项目,减少力量训练,这时大重量的弓身、实力推、深蹲、窄拉都已经停做,训练基本以速度力量为主,其结果为体内的恢复过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发表时间:2017-02-08T15:13:54.787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0期作者:单亦刚[导读] 赛前训练的阶段时间一般定为一个月,运动员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具备全面的专项技术。
山东省高密市竞技体育学校261500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的最基本原则是做到实事求是、因人而异。
我对赛前训练的认识是:
一、赛前训练的目的
赛前训练的阶段时间一般定为一个月,运动员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具备全面的专项技术。
这段时间的训练任务主要是以提高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的熟练性及稳定性,并保持一定的训练运动量,使运动员的体力情况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在心理上能处于备战的状态,为比赛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赛前心理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不成熟,比较缺乏比赛经验,会严重影响其竞赛水平的正常发挥。
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和赛前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以及产生不良状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但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周期短,准备不足,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特别是临赛前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我们应以青少年运动员现有的心理水平为基础,根据参加比赛安排好赛前心理训练。
举重运动的项目特征是,比赛强度极大,神经高度紧张,动作时间短,成败只是一瞬间。
因此,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要想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特别是要战胜势均力敌的对手,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和出众的身体条件及专项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基于这个特点,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诊断和心理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举重运动员神经肌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及意志品质的顽强性、勇敢性和沉着坚定性。
特别是赛前高度的自信心,注意力集中、及时性和稳定性,以及临场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和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赛前训练的安排模式
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最期盼的,但这种良好的状态不可能随时出现,是通过科学的准备和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水到渠成。
一个运动员平时可以随便举起的重量,并不是本人的最好成绩,只有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能在竞赛中不受任何干扰举起较为理想的重量,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或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平。
通过多年训练的积累,我把赛前准备期安排为一个月。
这个期间的训练特点是:完整的技术动作多,技术性强,强度集中,密度减少,总运动量减少。
不要企图在赛前一个月内提高成绩,即使有所提高也不一定会在比赛中表现出来。
只有平时的训练让运动员不遗余力地在强度、密度和量上“吃饱”,才具备赛前训练调整时的扎实基础。
不如此,这种赛前调整如无源之水。
正是有了平时训练的基础,赛前调整才有针对性、目的性,使运动员既不感到疲劳,也不产生松弛怠慢,充满竞争的渴求。
赛前训练准备的后两周与前两周应有所不同。
后两周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对竞赛的估计更加充分。
赛前训练安排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因人而异。
因为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情况不同,必须做到有针对性,区别对待。
赛前前2周训练模式基本上是与平时心理相同,只是逐渐减少运动量及强度。
但从第三周起训练内容到训练方法上变化比较大,训练项目主要集中于专项技术类的动作和专项的成功率上,其次是突出一些重点辅助性项目,继续减少运动负荷量和强度。
到最后一周时,大重量的上拉、深蹲等一些辅助项目动作都基本上不做了。
总训练负荷量要减少,保持适当的有效强度,专项的抓举、挺举技术动作要适当增加。
运动员赛前最后一次训练与比赛相隔时间,最好取决于运动员个人具体情况,因人而定,既可以休息一天,也可以休息两天,关键是不使运动员的肌肉松弛为原则。
四、赛前训练强度的安排
训练、比赛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训练为了比赛,比赛为了出成绩,比赛的成绩又反映了训练水平的高低。
根据带训实例,基本上在赛前最后两周时要进行一次专项技术强度练习,试举的强度一般控制为95%——97.5%。
在试举重量的过程中,要求和比赛的规则模式相一致,并且要求运动员确保成功率,尽量做到举则成功的地步。
采用这样的训练手段,目的是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和勇气。
在这次强度之后的训练课中专项技术的强度一般控制在90%以下,到赛后最后一周时,专项的强度逐渐减至80%左右的重量进行练习。
这样的安排能使运动员减轻体重负荷的强度,能保持较旺盛的精力。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赛前最后两周训练计划安排是否恰当,对比赛影响特别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否则,很有可能使阶段系统练习所培养的竞技状态破坏殆尽。
赛前减运动量训练有助于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但减运动量太早或太多都有可能降低训练成绩。
五、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成绩应实事求是地估计分析
对运动员曾经举起的某一重量,要进行综合评定和分析: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当时体重是多少?是否用拉力带?是分解动作,还是完整的技术动作?体能和心理状态如何?只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才能使教练员、运动员做到心中有底,产生自信和自强。
但也不能抱侥幸心理,想举起的重量和能举起的重量并不是一回事。
因此,通过综合评定和分析,要客观地估计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的成绩,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放矢,激励运动员举起这个重量。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全方位、多变化的,要想获得赛前良好的竞技状态,体能、技术、心理素质三者都要掌握好。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只有三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取得比赛的成功。
重视赛前训练,实施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完善创新,才能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取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