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六讲:IS-LM-BP模型解析

合集下载

06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运用 共94页

06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运用 共94页
品、机关办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 需的支出等。(构成GDP)
特点:政府购买性支出构成总支出一部分,因而 政府购买性支出变化会直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直接 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一)政府购买
其它条件相同时,政府购买性支出上升能够使IS曲 线从IS0向右上方移动,把均衡产出从Y0提升到Y1。这类 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以提升总需求的政策,被称作是 扩张性财政政策(pro-active fiscal policy)。 政府购买性支出下降导致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这 类目标在于抑制总需求水平的财政政策被称为紧缩性财 政政策(tight fiscal policy)。
功能财政思想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即存在通货紧 缩缺口)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 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盈余, 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如果起初不存在盈余(存在赤 字),政府也要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哪怕出现更大的 赤字。
反之,当存在通货扩张缺口时,政府有责任减少支出, 增加税收。如果起初存在预算赤字,就应通过紧缩减少 赤字,甚至出现盈余;如果起初存在预算盈余,不应担 心出现更大盈余,而宁肯盈余继续增大也要坚定地实行 紧缩性政策。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运用
6.1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6.2 财政政策的政策工具与效果 6.3 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与效果 6.4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6.2 财政政策的政策工具与效果
一、西方国家的财政
税收
政府收入
国家财政
公债
政府购买
政府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
一、西方国家的财政
(一)政府购买 含义: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用
能在金融市场上影响货币的供求(二级市场上的公开市场 业务),促使利率发生变动,既具有财政政策的功能,也 影响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IS-LM-BP模型(宏观经济学,曼昆版)

 IS-LM-BP模型(宏观经济学,曼昆版)
怎么理解BP与r无关呢? 可以将之简单的理解为国际间私人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形。
即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全来自于国家。 此时国际收支平衡必然与进出口平衡一致。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IS-LM-BP)HNIST
情形4意味着什么?
水平的BP曲线与垂直的的BP曲线完全相反。 因此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将之简单的理解为国际间私人资
国际收支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发生的。 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国际收支以交易为基础,而非以支付为基础。
有些交易可能不涉及货币支付也计入国际收支,例如:向印尼 海啸灾区捐赠物资。
国际收支的会计报表叫做国际收支平衡表
2、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HNIST
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四部分组成: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IS-LM-BP)HNIST
情形3:
情形4:
r
BP
r
LM
LM
r1
r1
BP
IS
Y1
Y
IS
Y1
Y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IS-LM-BP)HNIST
情形3意味着什么?
垂直的BP曲线意味着国际收支(BP)与利率(r) 无关,而只与国民收入(Y)有关。
回忆: BP = NX ( Yf,Y, e ) - F (r - rf) = 0。
经常项目 资本和金融项目 储备资产 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核算体系跟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什么区 别与联系?试举例说明。
2、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HNIST
国际收支核算体系跟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区别与 联系:
NX = NCO = F + BP
F 是个人和企业的净资本流出,它是国内外利率

IS-LM-BP讲义

IS-LM-BP讲义
假定财政政策是增长税收,它对经济会有什么影响?不考虑货币政策时,能够得到拟定旳效果。但是,考虑了货币政策旳不同反应,这种增税旳财政政策就会有不同旳可能效果。 如右上图所示,假如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量不变,税收增长使IS曲线向左移动从而收入或产量降低,利率下降,这表明增税引起经济衰退。 右下图显示,假如中央银行试图保持利率不变,在增税使IS曲线向左移动时,中央银行必须降低货币供给量才干保持利率不变。货币供给量旳这种降低,使 LM曲线向上移动。能够发觉,利率不下降,但产量或收入旳降低不小于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旳水平,这意味着中央银行保持利率不变旳政策加重了经济衰退。
十一、IS-LM模型不论是产品市场均衡还是货币市场均衡,都是单个市场旳局部均衡,只有两个市场同步均衡,整个经济才干处于平衡状态。IS-LM模型拟定了一种特定旳Y和R旳组合点,在这一点上,两个市场同步均衡。这一模型可用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旳配合关系,同步也能够藉此进一步认知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国家宏观经济旳影响。
LM
IS
IS
Y
Y
r
r
r
Y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财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因为只有一种利率与货币市场均衡相一致,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造成利率上升。与此相对照,在IS曲线垂直旳场合,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但是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却不会因为利率提升而下降。
第一种情况:如右图所示,货币需求对利率无弹性,即LM 曲线垂直。这时,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没有影响,IS曲线旳右移只会造成利率上升,而不会影响产量,这意味着,财政政策旳效应完全被利率旳提升所挤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最有效,增长货币供给量,垂直旳 LM 曲线右移,对降低利率、提升产量具有很强旳影响。
IS
IS

宏观经济IS-LM-BP模型

宏观经济IS-LM-BP模型

宏观经济IS-LM-BP模型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经济体社会利益的最优化。

而IS-LM-BP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开放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IS-LM-BP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IS-LM模型的基本理论IS-LM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John R. Hicks在1937年提出,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模型之一。

IS-LM模型通过分析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来描述经济体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投资储蓄平衡(IS)曲线IS曲线表示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平衡关系,它表明了对于给定的利率水平,总投资和总储蓄相等。

IS曲线呈现负斜率,表明利率水平的下降可以鼓励更多的投资,从而提高总需求。

货币市场平衡(LM)曲线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平衡关系,它表明了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

LM曲线呈现正斜率,表明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利率的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IS-LM均衡分析IS和LM曲线相交的点即为IS-LM均衡点,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平衡。

在这个均衡点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利率和产出水平同时确定。

BP模型的基本理论BP模型是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国际贸易因素的一种扩展模型。

BP模型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货币市场平衡(LM)曲线与国际资本流动在BP模型中,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平衡关系,但与IS-LM模型不同的是,LM曲线的位置和斜率会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当国际资本流动增加时,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当国际资本流动减少时,货币供给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资本流动平衡(BP)曲线BP曲线表示国际资本流动和净出口之间的平衡关系。

BP曲线呈现正斜率,表示利率的上升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净出口;利率的下降会导致资本流出,减少净出口。

IS-BP均衡分析IS和BP曲线相交的点即为IS-BP均衡点,表示国内产出水平和国际资本流动同时达到平衡。

第六章-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第一节-开放经济的基础知识PPT课件

第六章-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第一节-开放经济的基础知识PPT课件
若不考虑外汇储备变动,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之和等于0,则有
B q P n m y E (r f R r ) 0
rrf qnymE——R BP曲线
-
9
四、BP曲线
1.BP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其经济含义:
2.BP曲线的斜率取决于
n
3.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与BP曲线
BP,NX=0
4.BP曲线的移动 当汇率贬值时,BP曲线向右下方 移动;
当汇率升值时,BP曲线向左上 方移动;
BP>0
完全资本流动,BP>0 完全资本不流动,BP<0
完全资本流动,BP<0 完全资本不流动,BP>0
BP<0
BP,r=rf
-
10
第五节 IS—LM—BP模型
一、IS—LM—BP模型形式
1.IS曲线:
表示,如出口、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等; 借方:凡是涉及本国居民向外国居民支付的交易都属于借方项目,用“-”表
示,如进口、本国对外的直接投资等;
-
5
三、国际收支平衡的涵义
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经济 交易:
(1)自主性交易, (2)调节性交易,
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平衡,也就是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借贷两方的总量相等;经常项目 +资本和金融项目=0
二、国际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3.要素禀赋理论 4.规模经济理论
-
2
第二节 汇率及其决定
一、汇率和汇率制度
1.汇率(foreign exchange rate)
2.汇率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 应折合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 (2)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 算应兑换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 3.汇率增减的涵义 (1)直接标价法:汇率上升表示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Get格雅《宏观经济学》第六讲:ISLMBP模型解析

Get格雅《宏观经济学》第六讲:ISLMBP模型解析

《宏观经济学》第六讲:IS-LM-BP模型解析第六讲开放经济的三重均衡——IS-LM-BP模型第一节国际经济的根本知识一、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

理论背景: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财富的积累必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分工。

根本思想:各国按照各自有利条件〔绝对本钱低〕进行分工和交换。

每个国家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出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举例: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

各国的本钱情况如下〔本钱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30404030设英国和葡萄牙各自的劳动总人时为70。

没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情形下的产量与消费量: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1单位1单位1单位1单位有国际分工情形下的产量: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单位0单位0单位单位有国际贸易情形下的消费量〔假定贸易条件是1单位呢绒交换1单位葡萄酒〕: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单位1单位1单位单位由此看来,英国生产呢绒的本钱低于葡萄牙。

这样,英国只生产呢绒,葡萄牙只生产葡萄酒,英国进口葡萄酒出口呢绒,葡萄牙进口呢绒出口葡萄酒,双方进行国际贸易,都是有利的。

政策主张:根据这一理论,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2、大卫·李嘉图的比拟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的代表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例如,英国与葡萄牙生产呢绒与葡萄酒的本钱情况如下:呢绒 葡萄酒英国葡萄牙1090120 80这就是说,葡萄牙生产这两种产品都比英国有利。

IS-LM模型

IS-LM模型
IS-LM-BP模型


IS-LM-BP模型表示,由于外贸 余额是收入的函数,资本项目是 国内利率的函数,假定国民收入 上升,则会引起消费增加,接着 进口也会增加。如果出口保持不 变,就会产生贸易赤字。为了消 除赤字,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必 须减少资本输出,增加资本输入, 而资本的输入必须以高利率来吸 引。因此,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 衡,利率必须同国民收入同升降, 于是在IS一LM曲线上增加了一 条正斜率的国际收支曲线BP。 该曲线表明:收入上升,利率 也上升,从而使资本流入,由此 弥补贸易赤字。


M/P=L1(i)+L2(Y) 按照希克斯的观点,灵活偏好(L)和货币数量(M) 决定着货币市场的均衡,而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 既决定于利率(i),又决定于收入(y)的水平。由此, 在以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的座标平面上, 可以作出-条LM曲线。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持有现金的愿望和货币 数量相等,即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一致,并且 同既定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相一致。
IS-LM模型在一个平面坐标中表示,横轴表示经济需 求面决定的收入或产出(Y),纵轴表示利率(R)。 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 均衡条件。


封闭条件下的货币、财政政策效应

如图,货币扩张会使LM曲线右移,这带来利率的下降、国 民收入的提高。财政扩张会使IS曲线右移,这带来利率的上 升、国民收入的提高。


注意事项 在分析IS-LM-BP模型时必须注意两点: (1)该模型像其他模型一样,也有假设条件。 首先,它的建立必须以国内经济的均衡, 即以IS-LM的成立为前提;其次,BP的移动 是在浮动汇率下进行的。 (2)BP靠近正点并非意味着它将终止运动, 相反,它总是在E点上下运动,从而形成现 实生或中国际收支"失衡一均衡一失衡"的循 环过程,由此也印证了矛盾运动的不平衡 原理。

第三节IS-LM-BP模型

第三节IS-LM-BP模型
精品资料
BP曲线(qūxiàn)的推导
(一)链条 r F NX y
国内利率上升,使净资本流出下降,从而净出 口减少(因为净出口=净资本流出)。净出口 减少意味着进口的增加(NX=X-M)。从进 口函数M=M0+γ·Y分析,进口增加意味着国 民收入增加。
(二)BP曲线(qūxiàn)的形状
基于利率和收入平面,BP曲线(qūxiàn)向右上 方倾斜。
(三)和BP曲线(qūxiàn)有关的点
BP曲线(qūxiàn)上的点精品资:料 国际收支平衡
开放经济(jīngjì)中的IS曲线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IS曲线发生了变化。
(一)收入恒等式比较
封闭(fēngbì)经济:Y=C+I+G
开放经济:Y=C+I+G+NX
(二)收入恒等式的展开式比较
封闭(fēngbì)经Y 济 (Y T ) e dr G
y
精品资料
IS方程(fāngchéng)比较
封闭(fēngbì)经济Y来自e G Tdr
1
1
开放经济
Y
eG
q
T
dr
n
EPf P
1
1
精品资料
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完全(wánquán)
流动
(1)初始状态
BP为水平线,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条件为r=rw;A为均衡点。
(2)分析过程
若一国实行独立货币政策,使货币 供给量增加,从而使LM右移至 LM’,出现国际收支赤字,这时存
σ→∞时,资本完全在国家之间流动(liúdòng)。
(二)资本完全流动(liúdòng)时的BP曲线
BP斜率:γ/σ;截距:见方程
σ→∞时,BP斜率为0,BP曲线为水平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第六讲:IS-LM-BP模型解析第六讲开放经济的三重均衡——IS-LM-BP模型第一节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一、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

理论背景: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财富的积累必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分工。

基本思想:各国按照各自有利条件(绝对成本低)进行分工和交换。

每个国家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出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举例: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

各国的成本情况如下(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30404030设英国和葡萄牙各自的劳动总人时为70。

没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情形下的产量与消费量: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1单位1单位1单位1单位有国际分工情形下的产量: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2.33单位0单位0单位2.33单位有国际贸易情形下的消费量(假定贸易条件是1单位呢绒交换1单位葡萄酒):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1.33单位1单位1单位1.33单位由此看来,英国生产呢绒的成本低于葡萄牙。

这样,英国只生产呢绒,葡萄牙只生产葡萄酒,英国进口葡萄酒出口呢绒,葡萄牙进口呢绒出口葡萄酒,双方进行国际贸易,都是有利的。

政策主张:根据这一理论,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的代表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例如,英国与葡萄牙生产呢绒与葡萄酒的成本情况如下:呢绒 葡萄酒英国葡萄牙1090120 80这就是说,葡萄牙生产这两种产品都比英国有利。

英国的比较成本:英国尽管在两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在呢绒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葡国的比较成本:葡国尽管在两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在葡萄酒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设劳动总人时英国为220,葡萄牙为170。

没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情形下的产量与消费量:5.1801201.190100======葡酒的绝对成本英酒的绝对成本英葡萄酒的比较成本葡呢绒的绝对成本英呢绒的绝对成本英呢绒的比较成本67.0120809.010090======英酒的绝对成本葡酒的绝对成本葡葡萄酒的比较成本英呢绒的绝对成本葡呢绒的绝对成本葡呢绒的比较成本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1单位1单位1单位1单位有国际分工情形下的产量: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2.2单位0单位0单位2.125单位有国际贸易情形下的消费量(假定贸易条件是1单位呢绒交换1单位葡萄酒):呢绒葡萄酒英国葡萄牙1.1单位1.1单位1.1单位1.025单位基本思想:①两国商品比较成本的差别,决定了两国间比较利益优势的差别。

②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将分别集中生产本国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国际分工,就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节约劳动和增加使用价值数量。

③两国用不同劳动时间生产的产品相交换,对双方都有益。

政策主张:根据这一理论,李嘉图提出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其学生俄林将其理论加以完善。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H-O的要素禀赋定理的主要观点: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贸易基础:要素丰裕度差异→要素价格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

贸易利得:贸易能够增进世界和各国福利。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

4、产业内贸易论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的进口和出口贸易。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①同类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基础。

②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③不同国家偏好的差异是产业内贸易的市场条件。

二、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1、国际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标准币材。

1816年英国最先宣布,在1821年正式开始,黄金时代为1821—1914年,1880年普遍确立。

2、金汇兑本位制不铸造金币,市场上也不流通金币,本币不可兑换为黄金,但本币可以以固定汇率兑换成某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的国家的货币,并在该国兑换黄金。

二战后短暂存在。

3、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黄金为后盾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核心内容是“两个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折合1盎司的黄金官价)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即“固定汇率”。

1973年3月后,各国放弃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4、牙买加体系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达成。

内容:浮动汇率制、黄金非货币化增加特别提款权。

5、欧洲货币体系•1998年5月11日,第一枚欧元硬币降生•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开始工作•1999年1月1日,欧元在11个成员国正式启动•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欧元区12国流通市场第二节汇率与国际收支一、汇率(一)汇率及其标价外汇是指外国货币,或者对外国货币的索取权,如在外国的存款和外国支付承诺等。

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在现行的货币制度下,汇率以两国货币实际所代表的价值量为依据。

汇率的两种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这种标价法又称为付出报价。

⏹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是以1单位或100单位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这种标价法又称收进报价。

(二)汇率制度1、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在这种制度下,中央银行固定了汇率,并按这一水平进行外汇的买卖。

中央银行必须为任何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按官方汇率提供外汇。

当有盈余时购入外汇,当有赤字时售出外汇,以维持固定汇率。

2、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

浮动汇率制分类: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自由浮动又称“清洁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汇率完全由市场力量自发地决定。

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指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或减缓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的情况售出或购入外汇,以通过对供求的影响来影响汇率。

1944年7月—1973年2月,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其它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1973年2月以后浮动汇率制。

(三)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S 外汇供给D 外汇需求E 0Q外汇交易量汇率0J均衡汇率的决定S 0S 1D 0D 1J 0J 1Q 0Q 1E 0E 10QE 均衡汇率的变动E 2E 1实际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时外汇供过于求,有汇率下降的压力;实际汇率低于均衡汇率时外汇供不应求,有汇率上升的压力;外汇供给增加,汇率下降;外汇供给减少,汇率上升。

外汇需求增加,汇率上升;外汇需求减少,汇率下降。

1、汇率的决定因素汇率的基础是货币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说是在20世纪初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系统提出的。

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前者说明某一时点上的汇率的决定;后者说明汇率的变动。

(1)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货币发行国或第三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

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国内具有购买力。

因此,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了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BAP B P A R 国的物价水平国的物价水平汇率=(2)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汇率是由两国物价指数变动幅度的大小决定的。

新汇率等于旧汇率乘两国物价指数比率,其计算公式为:00101‘R gP gP R P P P P R BA B BAA⋅=⋅=R ‘为新汇率,R0为旧汇率,gP A 、gP B 分别为A 国和B 国的通膨率,01AAP P 和1B BP P 分别为A 国和B 国基期与下一期的物价变动率。

例:设一篮子商品在美国值20美元,在中国值100元人民币,后来美国物价上涨30%,同期中国上涨60%,则新汇率应为多少?解:1538.6110020%)601(%)301('=⨯++=R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和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

PP E e f ⨯=⨯=国内价格水平国外价格水平名义汇率实际汇率2、影响汇率的其它因素 影响汇率的因素:①国际收支状况:顺差导本币汇率升值,逆差导致本币汇率贬值;②通货膨胀:一国物价上涨导致其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引起外汇需求增加,则外汇汇率上升。

③利率:利率上升使资本流入,外汇汇率下降,利率下降,使资本流出,外汇汇率上升。

④经济增长率:影响需具体分析。

⑤财政赤字:赤字一方面导致通膨使本币汇率贬值,另一方面又使利率上升使本币汇率升值。

⑥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增加,可增强一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保持汇率的稳定。

此外还有投机性、政治性及其它偶然性因素。

(四)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币贬值、外汇升值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本币升值、外汇贬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净出口函数:PEP ny q nx f +-=γ为边际进口倾向;q 为自发性净出口,由收入、汇率以外因素影响和决定的净出口;y 为国民收入;E 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P 为本国的价格水平;Pt 为国外的价格水平;n 为正参数; 从上式可知:1、Y 影响净出口(反向)。

实际收入y 提高,消费能力提升,进口增加,NX 减少。

2、实际汇率影响净出口(同向)。

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出增进减,NX 增加。

汇率变化(货币贬值)在多大程度影响净出口,从而改变一国国际收支?经济学家马歇尔、勒纳等人进行了研究本币贬值(出口商品价格下降): ex 大,出口增加幅度大于本币贬值所致换汇损失幅度,从而使外汇收入增加;反之, ex 小,出口增加幅度小于本币贬值所致换汇损失幅度,从而使外汇收入减少;本币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升): em 小引起进口减少幅度小,外汇支出变化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