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见有三类
密教七种知见

最后一种就是大圆满知见。大圆满知见就是所有一切妙有就是我的性所显现,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即空即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一切有都是我的妙性显现。所以不是在相之外去见性,也不是在性之外取相,相都是我们的妙性所显现的。譬如造房子,造房前先要工程师设计图样,设计图样的时候要通过大脑,要思维怎么样建造,算好要多少材料,这一切都要经过大脑。大脑的功用怎么起来的?就是靠我们的佛性起作用。一个人心脏不跳已经死了,而大脑没坏,这大脑为什么不能起作用呢?是因为佛性离开身体了,它就不起作用了。就像电灯,电网电线拉好之后,没通电,电灯就不亮,通电之后电灯才亮起来。佛性等于是电,所有这一切作用都是佛性的作用,一切相都是佛性所创造、所显现、所看见的。所以一切相就是我自己,我就是一切相,这就是大圆满知见。即有即空,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你说空,明明有三千大千世界,森罗万象;你说有,一切相都不可得,都是镜子里的影子。因为我们的佛性就是大圆镜智,朗照大千十方世界。因此,有佛性就有一切相,这些相就是我们心的妙用,性的显现。佛性本身无相可见,但它能现一切,所以相就是我们的本性。这是大圆满知见。
第三种是声闻见,即罗汉见。就是说偏空之理,不知道佛性之妙有。
第四种是唯识见。唯识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的法相宗,就是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取来的《成唯识论》,是法相宗最要紧的一部经论。其中讲三种性:一是遍计所执性,二是依他起性,三是圆成实性。什么是依他起呢?就是一切事物皆是依靠别的东西而生起的。譬如这个杯子,本来没有,是瓷土放到窑里面去烧,烧成杯子。桌子本来也没有,是木头做成的。佛经里叫做因缘所生,就是关系条件聚合起来而生的,所以叫做依他起性。从依他起性来看,一切东西都没有自体,都是依靠别的东西合起来的。东西既然本来没有,就不着相了,就进到圆成实性,就见到本性了。假使着相,不知依他起的假相,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去追求,那就是遍计所执性。就是普遍执牢,认为实有,这就是妄想。所以第一种是妄见,第二种就是知道一切东西本来没有实体,都是虚幻不实的,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放下,就证到本性——圆成实性了。
六、不正见:常执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则

谈烦恼圣开导师生长在我们这个娑婆忍苦世间的人们,除了那些超凡入圣的觉者之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生起烦恼,或堕地狱的大烦恼。
“烦”是扰,“恼”是乱,凡是能扰乱人们的身心,使人心烦意乱的见思二惑,就叫做烦恼。
“见惑”即是见解上的错误与迷惑,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恶见,即五不正见,就叫见惑。
“思惑”既是思想上的错误与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人之五种病,又名“修惑”。
烦恼会成为一种习气,会产生“烦恼魔”,因许多的魔都会从烦恼门而入,凡是从此门而入,障碍世人身心、善业道业者,则叫“烦恼魔”,在四魔中,它占了一位。
世人因为贪、嗔、痴三毒等烦恼所造的业,因这些业而感受的苦,则叫烦恼业苦。
因此烦恼业苦,而使这个世间变成污秽不堪,人人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一切不净,乖违真理等五浊恶世,而烦恼浊即占其一。
故知人的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都是“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一、贪:贪乃不应得而得,不该取而取,越份追求不义所得者,则叫“贪”。
二、嗔:嗔是嗔恚,嗔恚无忍之心,叫嗔心,嗔心似猛火,能烧功德林;嗔性如毒,会伤害一切众生,故叫嗔毒。
三、痴:痴是愚痴,无正知正见,以非为是,认假作真,邪迷谬见,因果迷乱,义理全乖,无明迷昧,心行黑暗,故叫痴。
四、慢:慢是高己轻人,计有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等七种。
虽分七种,皆以“高举”为性,都叫做慢。
五、疑:不信三宝功德,不信圣言真理,不信因果报应,不信六道轮回,对一切善法犹豫狐疑,则叫做“疑”。
六、不正见:常执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则叫“不正见”,又名“五恶见”。
以上六种,乃是人的“根本烦恼”,再分开为十种:贪欲、嗔恚、邪痴、高慢、狐疑,叫做“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则叫“五利使”。
“五钝使”与“五利使”,合称为“十使”,又名“十惑”,这十种根本烦恼,能使世人流落于生死六道轮回之中,永无了期,烦恼无尽,所以叫做“使”,故烦恼又叫“结使”。
读《品质》有感(精选21篇)

读《品质》有感读《品质》有感(精选21篇)读《品质》有感篇1读了课文《品质》使我在对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感到同情的同时,更多是给人留下了思考。
格斯拉兄弟虽然做得出顶好的靴子,却没有人肯买他们的靴子。
而大公司的靴子虽然皮革低劣,做工粗糙,却照样有人买。
其原因何在?虽然,还看似是因格斯拉兄弟不愿登广告造成的。
但其背后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矛盾。
20世纪初的欧洲可以说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较为成熟。
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生产主流。
姑且不论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单其在数量上已占有很大的优势。
而与此同时,传统的手工业,虽因其在质量上要优于早期由机器生产的大规模产品。
但终因其接一份定货,往往要花费好长时间去做它,而这一时间上的明显劣势而导致没有顾客愿意等。
可以说,格斯拉兄弟生产的高品质靴子不仅没能为其在同行业竞争中产生优势,反而成为在那个时代中生存的一大不利因素。
其次,同样是因那个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因而,人们的心境也变得浮燥,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直接,也更注重表象。
大多数只注重物质的式样,而非其质地。
一双式样时髦的劣质产品更胜于式样陈旧的优质品已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衡量标准。
因而很少有人会去买格斯拉兄弟的靴子。
当然,几乎所有事件的形成总是由其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所决定的。
同样格斯拉兄弟的命运,虽然在客观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其本身的性格也是其被社会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作为一名鞋匠,格斯拉兄弟无论在手艺上还是在工作态度上都可用高品质来形容。
但作为一名20世纪初期的商人,可以说,他们在观念上确实跟不上这社会的发展潮流。
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倘若不去挖开覆盖在金子上的泥土,又有谁会知道这是金子,格斯拉兄弟虽做出顶好的靴子,但他们不去登广告,又有谁会知道他们能做出全伦敦最好的靴子?可以说,文章虽反映了上世纪初的社会环境,但至今仍对我们有着现实意义。
读《品质》有感篇2读《优秀员工应具备的十二种品质》,感受如下:一、忠诚“忠诚”的“忠”,在《说文解字》里,是“尽心”的意思,强调竭诚尽责。
什么叫正知正见

什么叫正知正见?以什么为标准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
例如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都是颠到。
以转迷为觉,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趋向菩提为目的。
便是正知正见。
以“三法印”、“一实相印”为标准,便是正知正见。
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anityq4 sarva-sa/skqrq4)、诸法无我(nirqtmqna4 sarva-dharmq4)、涅槃寂静(1anta/nirvqzam),是三项根本的佛法,并可依此三项义理的原则,用以印证各种说法之是否正确,故称为“三法印”。
三法印在佛教思想体系中极其牵绵广远,在《阿含经》中佛陀经常宣说无常、苦、无我的正法[2];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在当时号称佛学的百科全书[3],对佛学的名相及佛法义理的内涵都有详细的解说及深入的辨析,其中对三法印进行了十分全面的诠释,并且对三法印与一法印之间的同异进行了辨析。
从对三法印的现代诠释来说,首先应推印顺法师,他在《佛法概论》中揭示三法印是“三大理性的统一”[4],三法印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及“从无我贯彻一切”的统一性。
同时,印顺法师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中[5],以三法印为佛教研究法的原则,认为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原则、普遍法则与最高法则。
印顺法师将三法印视为研究佛法的根本核心,也进一步说明了印顺法师的思想体系。
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法则、普遍法则,也可说是最高法则,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
印顺法师说:“法是普遍的必然性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
只有合乎三法印的道理才是佛法。
如《大智度论》中说:“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
《杂阿含经》对三法印只不过一种类似的说法,并且这句话在相应的巴利语系经典中并没有见到。
在《大智度论》中才明确提出三法印的概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种性辨别三标准

空性见是佛法的根本智,必须亲证!理解的,“心开意解”的,只是相似,破我法二执及烦恼的力度是不足的,因为这只是在意识中对某概念进行的“体会”,与亲证真实不是一码事。常常有人在谈到传统文化时,就凭着意识“依文解义”,把儒家中的“心性”之说,及道家之“道”,就等同于佛家的“本觉、真如、佛性、菩提”,甚至有把外国的“上帝”、“梵天”、“神”等也牵强进来为“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发如此论调者,其是否真明空性、真证空性,让人疑着。天上有许多层次呢!明朝的憨山大师对此有过评论(憨山大师的证量及“古文水平”现在何人能比?),黄龙祖师接引吕洞宾的公案也可略见一斑。“知邪辨正”的《楞伽经》也专有几处在辨别这些相似处(古人好像从未把外道之流拉来“入伙”)。若不能厘清,则成了“理障,碍正知见。”若是证了空性再来谈传统文化的东西,才可转化为佛家后得智的内容。
凡夫与修行人的区别,就是以这个出离心作为鉴别标准。从“行业主题”这个角度来说,出离心就是要超越生活层次、社会层次,不留恋这种层次,而直接切入到“生命”这个主题中来。
佛法正见八要(112)
正见八要之八:种性辨别三标准
(2)空性见
佛法正道与外道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空性见。
佛法讲一切法空、无我、无自性、不可得。所以,刹那破除我法二执证得空性,为大乘声闻初果,也算是正觉(三菩提)。而外道总有个我、有个境界、有个量、有所得。因此,外道最多只能达到无色界,只能守在阿赖耶识的相似清净位上作究竟。
从“行业主题”来说,菩提心是从生命层次,回返入社会层次、生活层次,随顺众生,利益大众。
再就佛法五乘层次作个简单比较:
总之,有出离心而无空性见与菩提心,那是外道;有出离心和空性见,而无菩提心,那是二乘;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而无空性见,那是附佛外道,也非真菩提心,相似而已;无出离心而说有空性见和菩提心,那是凡夫咿呀学舌;无出离心而说有菩提心,最多是世间善法;有真空性见,自然具备出离心;有真菩提心,自然具备出离心和空性见。
知见就是自己的法界 要树立正确的知见

知见就是自己的法界,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知见文/仁德上人个人的人生知见决定着你的命运与未来的一切果报。
正确的人生知见,是成就十方诸佛的关键、根本。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正知见,妄想解脱成佛那是不可能的。
正确的知见不但你自己能解脱成佛,同时还能帮助你周围的人解脱成佛;如果你是错误的知见,自己不但会堕落、造罪造业受地狱的果报,还会影响到周围的亲人近人都会受到伤害。
修行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正知见,这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真正的正知见?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呢?什么又是正法正道、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行为呢?只有一句话,只论见性不着相、妙用同体大慈大悲的心。
也就是说,不管一切事相的表面现象形式,只管从自己心地下手用功,把握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念头,保持无私无我、无求无着、无情执、无私心、无执着烦恼。
一个具有正知见的人,决定不会受到邪知见的干扰,并且会借用自己的慈悲心,影响感化救度邪知见的人走向正道,树立一个正确的知见。
个人知见的正确是修行至关重要的关键,是必须要通达了解的非常重要的大事。
只要知见正,所修行的皆是正法正道;只要知见偏邪不正,所修行的一切一切皆是造业造罪,逃不出自作自受的果报与下场。
佛法的重点是正知见,这个知见一定要坚定地树立起来。
如果没有这个正确的知见,是不可能圆成佛道,因为无上的佛道要靠落实圆满的佛知见才能达成。
如果佛的知见还没有树立起来,无论怎么样的修行,皆是盲修瞎练。
因为你心中有什么知见就会修到什么法界里边去,把握自己的正确知见,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重点。
若求成佛必须要具备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呢?自己问自己的心吧?道理听明白容易,落实道理难,但不落实又无法证明真理。
每一个人的知见是你自己的法界,你的所有的修行成果不外乎你的小法界。
你个人的知见和个人的决定,就是你个人的小法界、小宇宙、小范围、小圆圈,无论是怎么样的明白道理,无论是怎么样的用功修行,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神通感应,无论修出来什么样成绩成果,皆不可能超出你自己设定的小宇宙、小法界、小范围、小圈圈、小环境、小境界、小成就、小成果,不可能超出你知见以外,这是你必须要明白的一个事实真理。
慈城罗珠堪布——菩萨的见、修、行、果

菩萨的见、修、行、果大乘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和结果,是菩萨道行人修行的方法和目标。
我们都自以为是大乘行人,如果对这些都一知半解,修行就无从下手。
社会上有很多人不愿意进这个门,这是因为福报不够、根基浅薄、机缘不成熟的缘故。
而我们虽然愿意进这个门,却对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不看、不学;或者仅仅将之作为研究课题,虽然学了一点理论上的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却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在行为上仍然是敷衍了事。
如果这样,则永远也无法体会到佛法的微妙之处。
所以,仅仅了解还不够,还要从现在起,循序渐进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实践。
身体力行很重要,能否做到不是最强调的,关键是去做。
走上这条道路以后,即使做得不是很圆满,在发心和行为上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改观。
下面,我将对这四个问题分别进行讲解:一、见解菩萨的见解包含显宗和密宗的见解。
密宗的见解今天不讲。
简单来讲,显宗菩萨见解的基础,就是深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
这个观点在经书中也有记载,它并不是一种善巧方便,实际上就是这样。
无始以来,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无数次地互为父母,这是事实,不是修行的方法。
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曾作过我的父母。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这一点。
我们不能认为空性和大光明是菩萨特有的见解。
空性和大光明虽然是菩萨的观点,但却不是菩萨所特有的、不共的观点。
这在经书中讲过,阿底峡尊者也特别强调过。
大、小乘共同的法都讲空性,只是大乘的空性更深广而已。
声闻、缘觉得四向四果,都以证悟空性为前提。
从证悟空性方面来讲,大乘、小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有解脱道,就必须有空性,因为空性是通往解脱唯一的道路。
菩萨特有的、不共的见解,就是知母、念恩、报恩。
这个见解的根源,首先就是要毫无疑问地明白:所有的众生都曾经作过自己的父母;其次还要意识到,这些众生在作我们父母时,与现在的父母一样,宁可自己挨冻受饿、造作恶业,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对我们恩深似海;具有这些见解后修出的结果,就是无条件、无自私心地报答众生、利益众生。
庄子:知见的四个层次(开悟篇)

庄子:知见的四个层次(开悟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选自庄子·齐物论上古时候的真人,他们的知已经达到了极致。
怎么样的极致呢?庄子说“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在他们的知里,就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存在过,就从来没有什么事情真正地发生过。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这是知的最高层,庄子形容说“至矣,尽矣,不可加矣”。
实际上,你自以为发生了的事情,只不过是对你那个发生的一种解读和判断,就像你晚上做了一个梦,你梦见自己被一只老虎追赶,第二天醒来你就对你的梦进行了某种阐释,你在分析它,并赋予某些和你的恐惧相关联的意义,这样你就真实地把你的梦延伸到你的现实中来了,梦就参与了你的现实,并成为你的体验。
换句话说,你经历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你所经历的事件的看法,是看法给事件赋予了生命力,同时,你的看法里面还携带着你众多的情绪及感受,正是这些情绪及感受,让事情“好像”真正地发生了。
在实相层面,一切的发生都仅仅是个发生,在真人的知里面,它本身就是一个梦幻,梦的到来也是一个偶然事件,它是没有真实意义的。
把庄子的这个“有以为未始有物”的心法落地到我们的现实层面来,就是说你千万别当真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事情,如果你生病了,你无需去判断生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生病这件事情于你而言,就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了。
生病,固然会在你的生命体验里留下痕迹,那是因为你还有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你还有一个我的存在,这就让生病得以附着在上面,好像是发生过一样。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庄子在描述知的最高层次后,接下来就接着讲后面的三个层次,而正是这后面的三个层次,才让我们的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知见有三类
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见解,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
修行路上,正知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正知见,就不是正法;
没有正知见,修行路上就会漫无目的,最终迷失方向。
以正确的知见来指导自己的生命,是借用佛菩萨的眼睛来看世界;借用佛菩萨的智慧慈悲来做事情,落实在生命实践中就是修行;如法修行就可以解脱烦恼,最终圆成菩提道果。
正知见有三类,世间的正知见是因果,六道轮回,以及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的看法。
出世间的解脱道是以三法印,即“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为正知见。
大乘诸法实相则以“十如是”为正知见。
世间的正见只能转向善道,但不能
出世。
因果和六道轮回是佛教的基础,佛教相信有因缘果报,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感召了我们今生的果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的因果包括一
念因果、现世因果和三世因果。
佛教认为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
欲界的众生,又可分为三善道(天、人、修罗道)
和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都轮回在这六道中。
八正道是解脱道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是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通过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
八正道以正见为主体,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再以正思惟增长真智;以
正语修口业、不作妄语;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发心修习涅槃之道是正精进;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没有丝毫的邪念;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这是佛陀教导我们脱离邪非的八个方法,依此修行最后证入涅槃的境界。
佛法各宗各派对正知见的叙述可能不同,但是没有离开无我的空性见,断惑证真入圣流,必须是要见到空性,认识无我。
大乘诸法实相以“十如是”为正知见。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 又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法华以佛知见为大事,《法华文句》曰:“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
”佛知见,有开示悟入的次第,初于十住位断一分之无明,得少分之知见,谓开佛知见,十行谓示佛知见,十回向谓悟佛知见,于十地断尽无明,知见圆明,谓入佛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