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差问题说课稿

合集下载

和差问题优秀导入教案

和差问题优秀导入教案

和差问题优秀导入教案教案标题:和差问题优秀导入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差问题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运用和差问题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和差问题。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和差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和差问题的实际问题。

2. 学生需要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道简单的和差问题,例如:有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差是4,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和差问题的概念和性质,解释和差问题的解法可以通过列方程组的方式来解决。

2. 教师通过示例详细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和差问题,并列出方程组进行解答。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和差问题。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较为复杂的和差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学生独立或合作解答问题,并向全班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策略。

五、归纳与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 教师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和差问题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并及时向教师请教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概念讲解、练习与讨论、拓展与应用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差问题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解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和差问题(二)·教案

和差问题(二)·教案

和差问题(二)·教案第一篇:和差问题(二)·教案和差问题第二讲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分享麒麟飞到北极变什么啊?答案:冰激凌世界上什么鸡跑的快?答案:肯德鸡块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梅花(没花)又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野梅花来了一群羊(水果)答案:草莓来了一群狼(水果)答案:杨梅来了一群狮子(体坛名将)答案:郎平什么动物最没有方向感?答案:麋鹿(迷路)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1、和差公式?2、甲、乙两筐共装苹果75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筐苹果还比乙筐多7千克.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三、知识讲解(Teaching):基础知识说到“和差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人人都会说:“我会!”和差问题的计算太简单了.是的,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有计算公式: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会算,还要会灵活运用,要把某些应用题转化成和差问题来算.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例1】兔妈妈拔了29个萝卜分给了小白兔和小黑兔,因为分的萝卜不一样多,兔妈妈让小白兔给了小黑兔5个,这时再来数发现小黑兔比小白兔多出1个萝卜,你知道原来小白兔和小黑兔各分到了多少个萝卜吗?【解析】这道题关键也是要找到暗差,小白兔给了小黑兔5个后,小黑兔又比小白兔多出1个萝卜,画图来分析,可以得出原来小白兔比小黑兔多5⨯2-1=9个萝卜.这时就可以根据和差问题问题来解决了.(29+9)÷2=19(个)方法一:小白兔:,小黑兔:29-19=10(个)(29-9)÷2=10(个)方法二:小黑兔:,小白兔:29-10=19(个).答:甲仓库有大米20包,乙仓库有大米36包.———————————————————————————————————————————————————【例2】甲校原来比乙校多48人,为方便就近入学,甲校有若干人转入乙校,这时甲校反而比乙校少12人.甲校有多少人转入乙校?【解析】利用移多补少思想思考,48÷2=24(人),当甲校转入乙校24人时,那么甲乙两校的人数就一样多,当甲校继续有同学转入到乙校时,每转入一个同学,甲校就比乙校少2人,12÷2=6,当再从甲校转入6人到乙校时,甲校就比乙校少12人,所以甲校一共转入乙校24+6=30(人)时,甲校就比乙校少12人.【例3】有三块布料一共190米,第二块比第一块长20米,第三块比第二块长30米.每块布料各长多少米?【解析】先画线段图,从线段图可以看出,以第一块为标准,第二块减少20米,第三块减少20+30=50(米),总和减少20+50=70(米),即190-70=120(米).120米相当于第一块布料长的3倍,求出第一块布料的长度,第二块、第三块就可以求出.(20+20+30)=120(米)⑴ 第一块布料长度的3倍是:190-⑵ 第一块布料的长度是:120÷3=40(米)⑶ 第二块布料的长度是:40+20=60(米)⑷ 第三块布料的长度是: 60+30=90(米)【例4】大象、老虎、猴子三只动物的年龄中,大象和老虎共90岁,大象和猴子共70岁,老虎和猴子共40岁,请你算一算,三只动物各多少岁?(90+70+40)÷2=100(只)【解析】大象、老虎、猴子三只动物的年龄和:大象的年龄:100-40=60(岁)老虎的年龄:100-70=30(岁)猴子的年龄:100-90=10(岁)答:大象60岁,老虎30岁,猴子10岁.【例5】四年级有4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班共多少人?【解析】乙+丙+丁=131 甲+乙+丙=134,两式相加(甲+丁)+2(乙+丙)=265,而甲+丁=(乙+丙)+1 所以3(乙+丙)=265-1,乙+丙=88,甲+丁=89 这四个班共有88+89=177人。

和差问题教案

和差问题教案

和差问题教案一、引言和差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旨在通过对数值的和与差的运算进行解题。

此类问题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及相关的竞赛题中。

本教案旨在介绍和差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和差问题。

二、基本概念1. 和差的定义和差是指两个数值之间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结果。

假设有两个数值a和b,它们的和用a + b表示,而它们的差用a - b表示。

2. 和差问题的特点在和差问题中,通常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通过计算数值的和与差来求解未知数或满足一定条件的数值。

此类问题常常涉及到未知数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巧妙地运用代数方法进行求解。

三、解题思路在解决和差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思路:1. 分析问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所给的条件和要求,确定需要求解的未知数或目标。

2. 建立方程:根据所给条件,假设未知数,并建立相应的方程式。

3. 求解方程:利用数学运算法则,将方程进行化简、整理,使其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4. 验证答案:将求得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中进行验证,确保所求解满足题目要求。

四、解题技巧在解决和差问题时,可以运用以下技巧:1. 利用代数运算性质:根据数学运算性质,合理地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法则,简化复杂的计算过程。

2. 列表法:当问题中的数值较多时,可以将所给的数值列成表格,以便更清晰地观察数值之间的关系。

3. 倍数关系:在一些和差问题中,数值之间存在倍数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值的特点,利用倍数关系进行解题。

五、例题演练1. 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为15,差为3,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解题步骤:(1)假设第一个数为x,第二个数为y,根据题意可得以下方程: x + y = 15x - y = 3(2)将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可以采用消元法或代入法,最终解得:x = 9,y = 62. 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为20,差为4,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解题步骤:(1)假设第一个数为a,第二个数为b,根据题意可得以下方程:a +b = 20a -b = 4(2)将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可以采用消元法或代入法,最终解得:a = 12,b = 8六、拓展应用和差问题不仅仅应用于数学中,还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中找到应用。

奥数:和差问题教案

奥数:和差问题教案

三年级奥数和差问题(教稿)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画图线的方法表示倍关系中两个量,以更方便的找到解题的思路。

2:更熟练掌握解答差倍问题的方法,理解差倍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更加熟练的运用画图线方法,更准确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更好的理解差倍应用题中各倍数和差倍数的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和差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为了解答这种应用题,首先要弄清两个数相差多少的不同叙述方式.有些题目明确给了两个数的差,而有些应用题把两个数的差“暗藏”起来,我们管暗藏的差叫“暗差”。

相关链接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例1: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分析与解答:我们可以这样想:假设第二筐和第一筐重量相等时,两筐共重150+8=158(千克);假设第一筐重量和第二筐相等时,两筐共重150-8=142(千克).解法1:①第二筐重多少千克?(150-8)÷2=71(千克)②第一筐重多少千克?71+8=79(千克)或150-71=79(千克)解法2:①第一筐重多少千克?(150+8)÷2=79(千克)②第二筐重多少千克?79-8=71(千克)或150-79=71(千克)答:第一筐重79千克,第二筐重71千克。

例2: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两人年龄各多少岁?分析与解答:题中没有给出小强和爸爸年龄之差,但是已知两人今年的年龄,那么今年两人的年龄差是35-7=28(岁).不论过多少年,两人的年龄差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当两人年龄和为58岁时他们年龄差仍是28岁.根据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就能解此题。

解:①爸爸的年龄:[58+(35-7)]÷2=[58+28]÷2=86÷2=43(岁)②小强的年龄:58-43=15(岁)答:当父子两人的年龄和是58岁时,小强15岁,他爸爸43岁。

和差的变化规律教案7篇

和差的变化规律教案7篇

和差的变化规律教案7篇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优秀教案的编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和差的变化规律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和差的变化规律教案篇1说教材我讲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商的变化规律”,这是一节新授课,“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

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的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口算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由此我定了一下教学目标:通过计算,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培养学生初步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方法:探究法,合作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题卡、小黑板我们的`校本研修主题是:在数学课堂中如何使用激励性语言。

我在本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抓住适当的时机,适时,适当,适量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和差问题讲义

和差问题讲义

和差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及思路。

教学难点;,形成策略思想,形成思维策略,进行策略化解题。

知识点,公式(和+差)÷2=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和-较大数=较小数和-较小数=较大数较大数-差=较小数较小数+差=较大数教学过程例一,参加体验夏令营的学生共有96人,男生比女生多8人,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习1,甲乙两桶油共重100千克,已知甲桶比乙桶少油20千克,甲乙两桶油原来各有油多少千克?习2,数学兴趣小组有学生35人,男生比女生多3人,这个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暗差,有些题把两个数的差“暗藏”起来,我们管暗藏的差叫“暗差”例二,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两人年龄各是多少岁?习1,今年小刚和小强两人年龄和为22岁,一年前,小刚比小强大4岁,今年小刚和小强各是多少岁?习2、粮仓运来面粉和大米共4820千克,面粉比大米多20袋,每袋重50千克。

粮仓运来面粉、大米各多少千克?例三,甲乙两书架共有书480本,如果从甲书架中取出40本放入乙书架中,这时两个书架的本数正好相等,甲乙两个书架原来各有多少本书?习1,两筐苹果共有180个,从乙筐中拿出15个放入甲筐,这时两筐苹果的个数相等。

甲乙两筐原来各有苹果多少个?习2,.甲、乙两筐苹果共76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乙两筐苹果就一样多,.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例四,甲乙两桶油共重196千克,从甲桶往乙桶倒10千克后,还比乙桶多2千克。

甲桶和乙桶原来各有油多少千克?习1,甲乙两个修路队共有1980人参加修路,从甲队调出285人到乙队, 这时乙队比甲队还少24人,求甲乙两队各有多少人?习2,、甲、乙两个学校共有1245人,如果从甲校调20人去乙校后,甲校比乙校还多5人,两校原有学生各有多少人?例五甲乙两人共有150元钱,如果甲增加13元,而乙减少27元,那么两人的钱数就相等,求甲乙两人各有多少元?习1,甲乙两船共有乘客623人,如果甲船增加34人,乙船减少57人,那么两船的乘客同样多,求甲乙船各有多少乘客?习2, 纺织厂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共有工人48人,如果从第一车间调出8人,第二车间增加4人,第一车间的人数比第二车间还多2人。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线段的和与差》说课稿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 线段的和与差》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画法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线段的和与差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详细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接触初中数学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讲解和展示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线段的和与差。

2.讲解:通过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线段的和与差的运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练习:布置一些线段的和与差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2.4 线段的和与差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2.4线段的和与差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4节“线段的和与差”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属于几何学的范畴。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理解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在数轴上进行加减运算的,从而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从简单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出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并通过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材还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如线段的性质、分类和表示方法。

他们对数学图形有一定的认识,但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图形展示,让学生在直观上感受和理解线段的和与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任意两线段的和与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线段在数轴上进行加减运算的原理,以及如何运用线段的和与差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展示线段的和与差图形,让学生在直观上感受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一段路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段路程的和与差。

2.新课讲解:介绍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讲解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3.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方法。

4.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和差问题说课稿

和差问题说课稿第一篇:和差问题说课稿用画图策略解决和差问题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用画图策略解决和差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用画图策略解决和差问题》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画图策略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本课通过让学生回顾过去多画图策略的应用,将过去对画图策略的零散印象集中起来,形成策略。

同时,又对后续画图策略解决面积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画线段图,会利用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懂得如何检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策略,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息。

重点: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难点:能正确利用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学生准备直尺等。

当然,……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件辅助教学法。

学法它渗透在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那么,如何才能将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统一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呢?在教学过程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5.4.1 和、差、倍、分问题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5.4.1和、差、倍、分问题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和、差、倍、分问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和、差、倍、分概念,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和、差、倍、分概念,学会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讨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和、差、倍、分概念的引入,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灵活运用和、差、倍、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差、倍、分概念。

2.知识讲解:讲解和、差、倍、分概念,示范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3.实例分析:分析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提高:引导学生思考和、差、倍、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和、差、倍、分概念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和、差、倍、分问题1.和:两个数相加的结果。

2.差:两个数相减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画图策略解决和差问题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用画图策略解决和差问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用画图策略解决和差问题》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画图策略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本课通过让学生回顾过去多画图策略的应用,将过去对画图策略的零散印象集中起来,形成策略。

同时,又对后续画图策略解决面积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画线段图,会利用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懂得如何检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策略,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息。

重点: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利用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学生准备直尺等。

当然,……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课件辅助教学法。

学法它渗透在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那么,如何才能将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统一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呢?
在教学过程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在这一环节,我直接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入新课。

在过去我们学习了哪些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快速切入课题,在回忆中激起学生对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回忆,激起学生学习新策略的激情。

引出本课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直接出示书本第48页例1.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让学生画一画,你能画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分别表示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吗?
学生对用两根线段表示不同的两个数多少有一点经验,这里主要是激起学生对画图方法的一次回忆。

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线段图,让学生比对,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要求学生把题目中的信息在图上表示出来,填在括号内。

填完后看着线段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小组内说一说,不足之处相互补充。

说完以后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小宁加上12枚就和小春一样多。

小春减少12枚就和小宁一样多。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

引导学生做完以后对所求出的得数进行检验。

让学生说一说体会。

并对学生进行谈话,其实画图策略不是今天才学,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多次运用,比如:画图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周期规律中画图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找出规律。

学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画图策略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这个环节通过回忆,激起学生对曾经用过的画图策略的回顾,使画图在学生的意识中上升为策略。

(三)、深入探究,巩固练习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

1、算一算(书本第49页练一练)
本题意于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提示学生检验。

2、画图计算
本题意于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画图策略运用于实际题目中,自己画图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反馈总结,提高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2这个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3你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还反思了学习过程,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最后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我力求简单明了,形象的反应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突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