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Sports Biochemistry课程编码:13A50031学分:1.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推荐教材:1.张蕴琨、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1.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2.许豪文、冯炜权、王元勋,《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人体科学各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牢固掌握运动人体的基本代谢规律,掌握三大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和特点,熟悉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过程及特点。

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和生化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预防或推迟运动性疲劳的手段和方法。

掌握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及应用生化指标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状态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少年儿童、女性及老年人的生化特点,并能够根据其特点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课程的基本要求1.任课教师认真讲授课程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课上专心听讲。

2.任课教师根据所授知识,布置针对性的课外作业,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并设法解决在日常学习、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的适应性变化。

掌握酶催化反应的特点,理解运动引起酶的适应性变化。

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用物质代谢的知识理解与分析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掌握运动中生物氧化的过程及ATP的合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生物氧化的过程及ATP的合成。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运动生物化学试验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试验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总学时数:102.课程性质:非独立开课3.面向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本科)4.应开实验项目:75.应开实验时间:本科二年级下学期6.实验类别:技术基础二、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运动生物化学是我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必修课程,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常用测定技术,加深对对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初步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2.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分析实验结果。

3.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工作能力,包括阅读参考资料、拟订实验计划、选用基本仪器、准确进行测量等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和事实求是的作风。

三、主要仪器设备1.722s分光光度计2.离心机3.EKF便携式血乳酸分析仪4.恒温水浴箱5.干燥箱6.移液枪、试管、洗瓶等四、主要消耗材料1.血乳酸测试配套试剂(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尿肌酐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提供)3.血尿素氮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提供)4.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天津市现代高科技研究院中山研究所)5.蒸馏水、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球等五、实验项目设置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本课程非独立开课,考核方式以学生书写的实验报告为主。

根据课程学时安排,可酌情增加实验技能考核内容。

七、实验指导书及参考书1.张蕴坤等《运动生物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生化反应及其调控的学科。

它通过对生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肌肉收缩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本文基于《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正文内容:一、运动能量代谢1.ATP的合成与降解ATP合成途径:磷酸肌酸酶系统、糖酵解、线粒体呼吸链ATP水解途径:ATP酶系统ATP合成与降解的调控机制2.线粒体呼吸与能量产生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糖原、脂肪与蛋白质的有氧氧化过程线粒体呼吸的能量产生途径3.无氧能量代谢糖酵解过程与有氧氧化的关系乳酸及其在运动中的代谢二、酶的活性变化与调控1.酶的活性变化机制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酶的调控机制酶的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酶的温度、pH及离子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受体介导的调控机制3.运动对酶活性的影响运动对酶合成的调控运动对酶降解的影响运动对酶催化活性的调控三、肌肉收缩机制1.肌肉结构与功能肌纤维的结构与类型肌肉收缩过程中的能量转化2.肌肉收缩机制肌肉收缩的起始与停止过程肌纤维与肌肉收缩的关系3.肌肉收缩的调控机制神经递质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钙离子的释放与肌肉收缩的关系激素对肌肉收缩的调控四、运动对生化指标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的生化指标运动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2.代谢指标的变化运动对血糖、血脂的影响运动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3.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控运动对免疫指标的影响运动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五、运动生物化学的应用前景1.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员能量供给的优化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长跑训练中的应用2.运动生物化学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肥胖防控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总结:《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进一步深化了对运动生物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5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生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人体的化学组成、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化学》,冯美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曹建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4]《运动生物化学题解》,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及与各学科的关系。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一、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庄元杨小强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庄元杨小强

授课题目第一章生物分子概论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1、导入5分钟2、讲解75分钟第一章生物分子概论 75分钟3、结束 10分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多媒体演示、提问、讨论的教学方法。

基本内容备注第一篇生物分子概论第一章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化学第一节糖类一、概述(一) 定义:糖类是一类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多羟基醛:葡萄糖多羟基酮:果糖(二)存在和分布碳水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分子,每年全球植物和藻类光合作用可转换1000亿吨CO2和H2O成为纤维素和其他植物产物。

如:•植物体85-90%的干重是糖。

细菌、酵母的细胞壁糖结缔组织中的糖: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核酸的糖、脂多糖(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中的糖细胞膜及其他细胞结构中的糖血型糖食用糖:蔗糖医疗用糖:葡萄糖及其衍生物,如葡萄糖酸的钠、钾、钙、锌盐等绿色植物的皮、杆等多糖:纤维素粮食及块根、块茎中的多糖:淀粉。

动物体内的贮藏多糖:糖元昆虫、蟹、虾等外骨骼糖:几丁质食用菌中的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灵芝多糖、昆布多糖等。

(三)糖的化学组成•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有些还有N、S、P等。

•单糖多符合结构通式:(CH2O)n,•符合通式的不一定是糖:CH3COOH(乙酸),CH2O(甲醛),C3H6O3(乳酸)•是糖的不一定都符合通式:如C5H10O4(脱氧核糖),C6H12O5(鼠李糖)。

二、糖的分类(一)单糖: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分子糖的糖。

丙糖:甘油醛;丁糖:赤藓糖戊糖:木酮糖、核酮糖、核糖等己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二)寡糖(低聚糖)讲解讲解结合演示提问讲解结合演示可以水解为其他糖的糖。

一般由2~10个单糖分子缩合形成的糖二糖:蔗糖+水=葡萄糖+果糖;乳糖+水=葡萄糖+半乳糖;麦牙糖+水=葡萄糖+葡萄糖三糖:棉籽糖(三)多糖:可水解为多个其他单糖或其衍生物的糖。

淀粉、糖元、纤维素等。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王凯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编号:144213英文名称:sports biochemistry课程类型:专业方向任选课总学时: 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 0学分:2开设专业:休闲体育先修课程:运动解剖运动生理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从而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重视最新科学成就的介绍和体现体育专业的特点及需要。

在体育科学和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体育专业各层次教学中被列为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体育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使学生初步了解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初步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基本规律。

2.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能力(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恢复、反兴奋剂及其监测技术、机能监控和评定、制定运动处方等)提供理论和方法。

3.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1.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2.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3.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重点与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1.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2.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3.掌握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4.熟悉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5.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重点与难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及其与ATP合成的关系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1.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2.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3.掌握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4.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 生化教案(体育学院用)

运动 生化教案(体育学院用)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理论教研室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
教学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任课教师:何伟
教学年度:2006-2007第一学期
教学对象:体育教育学04级1班和2班
教学时间:2006 8-12
二00六年九月
第一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8 月 30 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二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9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三次课
上课日期:2006 年 9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四次课
上课日期:2006 年 9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五次课
上课日期: 2006 年 9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六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七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八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九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一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二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三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四次课
上课日期: 2006 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五次课
上课日期: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六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七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八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九次课
上课日期: 2006 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一、引言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运动和运动训练对生物体生化过程的影响的学科,对于理解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旨在为运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详细的指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运动在生化水平上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深入了解运动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理解运动对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的影响;3. 了解运动对激素分泌和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4. 熟悉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 掌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1. 运动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1 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运动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3 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能量代谢与运动2.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2.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2.3 运动与饮食的关系3. 物质转化与运动3.1 碳水化合物代谢与运动3.2 脂类代谢与运动3.3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4. 激素与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4.1 运动对激素分泌的影响4.2 运动对神经递质的影响4.3 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5. 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1 运动对肌肉代谢的影响5.2 运动对骨骼的影响5.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6.1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6.2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常用技术和方法6.3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

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运动生物化学现象;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

平时表现主要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课堂讨论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学院教学大纲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专接本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任课教师:XXX2014年2月24日至2014年6月29日XX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08011106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体育教育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体育科学学科之一,也是体育科学中应用基础性的学科。

本门学科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运动时机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能量转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并应用这些规律为运动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2.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特点,能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3.课程任务: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并学会应用理论指导运动实践活动,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部分绪论1.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2.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1.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第二节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一、概述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四、运动与酶适应五、运动与血清酶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一、糖代谢二、脂质代谢三、蛋白质代谢四、水代谢五、无机盐代谢六、维生素代谢第四节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一、腺苷三磷酸——ATP二、生物氧化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

第二章糖质代谢与运动1.教学内容:第一节糖概述一、糖的概念和化学组成二、糖的分类三、糖的生物学功能第二节糖的分解代谢一、糖的无氧酵解二、糖的有氧氧化第三节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一、糖原的合成二、糖异生第四节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一、糖原与运动能力二、血糖与运动能力三、乳酸代谢与运动能力四、糖代谢与运动适应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糖的概念、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

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1.教学内容:第一节脂质概述一、脂质的概念二、脂质的分类三、脂质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一、脂肪的动员与水解二、甘油代谢及其生物学意义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四、酮体代谢第三节运动时脂代谢的特点一、运动时的脂肪代谢二、运动时脂肪酸的利用三、影响脂代谢的因素与运动能力四、脂肪分解代谢与运动适应第四节运动、血脂代谢与健康一、血脂的概念、分类及功能二、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

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概述一、蛋白质的概念与功能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过程一、相关概念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三、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第三节运动时蛋白质代谢一、蛋白质代谢与运动适应二、外源性蛋白质与蛋白质代谢第四节运动时氨基酸代谢一、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与运动二、个别氨基酸代谢与运动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以及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一般规律;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适应。

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1.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二、能量供应的相互联系三、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之间的联系第二节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利用一、磷酸原供能系统二、糖酵解供能系统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四、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调节一、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二、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和过程;了解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理解代谢能力、供能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1.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第二节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一、脑内代谢变化二、神经递质的变化三、其他因素第三节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一、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二、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第四节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一、疲劳链二、突变理论三、运动性疲劳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第五节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一、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三、过度训练四、运动能力提高的代谢适应机制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理解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运动后不同物质的代谢恢复规律和代谢适应机制,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

第七章运动与适应的分子调控1.教学内容:第一节分子生物学基础一、核酸二、基因与基因组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和调控第二节急性运动的分子事件一、非力竭运动的分子事件二、力竭运动的分子事件第三节慢性运动的分子事件一、慢性运动诱导的遗传物质变化二、慢性运动诱导的代谢物质变化三、基因芯片技术在运动员选材研究中的应用第四节运动适应的分子调控一、细胞信号转导二、运动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2.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NA的自我复制过程,RNA的生物合成及功能、了解与运动关系较密切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急性力竭运动与非力竭性运动对生物分子变化的异同作用。

第八章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1.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义一、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第二节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分析一、血乳酸二、血尿素三、血红蛋白四、尿蛋白五、血睾酮六、血清肌酸激酶七、尿肌酐第三节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一、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二、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三、有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第四节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综合评定一、运动人体机能综合评定的意义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综合评定的方法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评定运动人体机能和训练效果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及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学会根据所学生化指标和评定方法,结合实际对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及其运动适应能力做出综合评定。

第九章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1.教学内容:第一节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一、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特点二、儿童少年的代谢特点三、儿童少年代谢调节的特点第二节科学安排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生化依据一、体育教学和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二、适宜运动负荷的生物化学分析第三节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一、无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二、有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三、身体机能状态的生化评定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儿童少年的代谢及代谢调节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生化依据;熟悉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第十章女子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1.教学内容:第一节女子身体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一、女子身体化学组成特点二、女子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特点第二节女子不同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一、女子月经周期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二、孕期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三、产后女子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四、更年期女子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三节女子的特殊营养与运动一、女子在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二、女子在体育锻炼中的特殊营养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女子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以及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熟悉女子在不同的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及合理的体育锻炼;了解女子体育锻炼中的特殊营养需求。

第十一章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1.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老年人机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一、中老年人机体化学组成的特点二、中老年人物质代谢的特点三、中老年人系统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四、中老年人健康状态的存在问题第二节人体衰老与体育锻炼一、人体衰老机制的主要学说二、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第三节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生化特点与体育锻炼一、高血脂症二、肥胖症三、糖尿病四、骨质疏松五、痛风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老年人的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以及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了解中老年人健康状态存在的问题、衰老机理的主要学说。

第十二章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1.教学内容:第一节影响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一、影响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二、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三、影响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第二节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一、发展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二、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三、发展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第三节提高运动能力的物质手段及生化基础一、补糖与运动能力二、补液与运动能力三、补充蛋白质与氨基酸与运动能力四、补充维生素与运动能力五、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六、中药与运动能力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掌握提高机体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方法,能够将提高运动能力的科学手段运用到实际运动训练中。

三、课程教学时数分配四、成绩评定(一)考核内容、方式:1、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大纲规定的各个教学章节。

2、考核方式:考试(二) 总评成绩构成:综合成绩=末考成绩×80% + 平时成绩×20%注:末考成绩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作业1+作业2+作业3+作业4)/4五、教材与参考书[1] 张蕴琨主编.《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2] 张爱芳主编.《实用运动生物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3] 许豪文主编.《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4] 冯美云主编.《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7月.[5] 许豪文主编.《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六、说明(一)大纲是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制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