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辨析题复习

2017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辨析题复习
2017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辨析题复习

1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1.学生观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这些内容单独去记忆,工作量很大,所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口诀是:“两独一发”。记住学生观的大框架,然后理解记忆每一条所蕴含的意义。

2.新课改下的教师观主要包含的内容有: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我们提供的口诀是:“四者一社区”。这样大家就能够快速记得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要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3.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主要包含的内容有: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我们可以以“四个转向”或者是“学习过人”口诀去进行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就可以快速、有效地记住这些教师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几个知识点。

2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

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3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

1、直观性原则: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

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量力性原则

贯彻量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重视儿童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特点,恰当把握教学难度

8、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贯彻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的基本要求:保证教学科学性,结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各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4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3)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4)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或者说,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5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提供可能性,

环境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动力,是决定性因素

6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

a.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b.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7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

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引导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8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9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0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结构功能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1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 )发展性原则;(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 )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5 )因材施教原则;(6 )整体性发展原则。

12认知风格,

场独立,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

13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4动作技能培养途径,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5教师备课的要求,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6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 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

2.前运算阶段

2~7 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年龄大致处于7~12 岁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 岁以后,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7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有意注意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达到成人水平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较慢

2、广度接近成人

3、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18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能分析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9学习动机,

培养: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设置榜样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20成败归因理论

内部和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身心状态,外部环境

21 自我效能感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影响因素:学习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21国家学制建立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2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4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保持学习活动。(四)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2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6意志品质和培养,

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

1.培养行为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

3.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

4.有意识的创造困难情境,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

27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8中学生情绪问题及解决办法,

忧郁,孤独,愤怒

1敏锐觉察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29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0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在因素: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内在因素: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31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32学习策略和方法,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画线、多种感官参与),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组织策略(列提纲,结构图)

2、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环境努力资源利用

训练学习策略遵循的原则:

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原则

33个体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上四种统称为缺失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三种统称为生长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

34 家庭教养方式,

放纵型权威型民主型教养方式

35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遗传,社会文化,学校教育,个人主观

36 教师对不同气质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胆汁质类的学生首先要讲明道理,然后要耐心说服,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教育学生注意严格要求自己,要养成做事有计划、有目标

(3)对粘液质的学生,教育者应理知、热心和有耐心。

(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多鼓励,多赞赏他们的优点,要有意地去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他们的缺点,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和有利的一面。

37中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38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①教学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重点突出;

⑥组织严密;⑦课堂气氛热烈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

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和提高质量。

39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的容量日渐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对直观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

有意记忆占据主导地位,能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0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主动性

理解材料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材料精细加工,深度理解

运用组块化,合理组织材料

多重编码,提高信息加工质量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遗忘

41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42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