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教育论文
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思考

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思考作者:刘长旭陈春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3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党和人民的看家本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章从90后大学生马克主义信仰存在问题入手,剖析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路径,以此能够使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2013 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出现“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最终难免导致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
在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精神灵魂,是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思想保证。
在我国,坚定的理想信念实质就是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90后大学生是未来实现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西方的很多新思潮、新思想不断传至中国,特别是西方的普世价值的传入,对当代大学生有很深的影响,这是影响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观因素。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牢固也包括主观因素,如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们思想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整,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合主客观因素,大学生信仰很容易导致多元化。
二、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一)自我弱化因素90后大学生的信仰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深层表现,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吸收程度,个人的意识愿望,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意识观告诉我们,人要从事一项实践活动,都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它源于人的某种需要,而正是这种需要,才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动力。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潘思云学号:91民商法学院2010级8班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一、引言:我国当下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哲学依据,它可以引导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把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不科学的发展观念让我国的经济社会出现了诸多不协调的问题,这就使得对当代人们对经济社会及其发展形式的认知情况进行探讨成为了必要。
所以介于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后备军,掌握着社会的明天,我们围绕着这一群体做了一个关于“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大学在校本科生。
为了增加覆盖面,取得更加可靠的数据,我们遂采用以网络为媒介兼以发放纸质调查问卷,采访,询问等形式开展了这次调查。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1年11月13日至2011年11月31日。
调查内容拟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途径,持有态度,简单的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其的影响等方面。
二、调查报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刻苦专研,还应该关注这个时代的脚步,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而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南针,与祖国的脉搏息息相关。
这正应是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对象,奈何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微。
(一)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只识皮毛却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含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十分空洞,更别说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刻地思考了。
其相关情况如下:(1)当代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通过老师的课堂教授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过其中只有少数人会寻求其他的途径进行学习。
根据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会真正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为哲学,通常是在人们深入思考后所得出的思想和精神的产物,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的结果,从现实出发,又要超脱于现实。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社会正义问题,认为社会正义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积极干预。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正义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发展和公正的分配。
他认为,社会应该保证人人平等,量力而行,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而分配财产和权利。
马克思认为,社会应该消除贫困和不平等,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正义与道德、法律和政治密不可分,社会正义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实现。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密切相关。
如何实现社会正义,成为当代社会所需要重视的问题。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正义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在法律、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中实现平等,消除种族、性别等歧视,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公正的机会和资源。
此外,当代社会还需要重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从而增强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关注贫富差距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特殊照顾和扶持,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同时,当代社会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和创业,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生态,为每个人提供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马克思的正义观认为,社会变革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经之路。
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关注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的改善和完善。
同时,当代社会还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当代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在中国的实践和启示【最新法学论文】

中文摘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理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
它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利益诉求,它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价值理念。
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便产生了社会不公正问题,便有了对社会公正的要求。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建国后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为解决社会不公正不公平问题做出了种种探索和努力,但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问题凸显出来。
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矛盾急剧凸显,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殚精竭虑,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呕心沥血。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公平公正?这一系列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摆在执政党和全国人民面前,迫切需要理论界去研究、去破题。
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就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论述;其次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正观,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论述。
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公正观的形成;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公正观的主要内容;三是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的理论价值。
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在中国的实践,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公正思想展开论证。
最后从如何认识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正观的角度给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社会公正;实践;启示AbstractAchieving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is a value of ideal which human pursui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social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premise of social stability. It reflects the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for an interest and the value 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peopl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natu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roblems of social injustice and the demands for social justice exist since the human society formed.From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social injustice is prominent, with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in spit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CPC 's leadership made all kinds of explorations and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cial injustice. In particular, with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establishing gradually and social restructuring in full swing, a sharp social contradictions highlighted, in order to safeguard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 Communis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racks one's brains, works wholeheartedly for the construction fair just society.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roun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est adjustments and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how to further implement people-centere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How to promot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fair and just? This series of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issue is put before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are needed urgently to study, to presentation.The first part of this text is the preface, firstly,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were discussed; Second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ing are combe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social fairness, three part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One is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social fairness formation; the main content of social fairness of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was discussed in part two; Part three is the theory of Marx's thought of social justice value. The third part is the practice of Marxist social fairness in China .The social fairness thoughts of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is discussed respectively. Finally, several enlightenments gets from the angle on how to understand social justice, realize social justice is the request of the socialist essence and how to build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Key words:Social equity, Practice, Enlightenment新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doc

马克思主义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摘要】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趋向多元化,但存在着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功利至上等误区,学校要积极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也要提高内在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价值的反映和判断,并影响着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等,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指导人们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评价的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他们在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大学生在朝着文明、健康、向上方向的同时,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正文]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当今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一些原有观念或拼弃或搁置,而新竖立起来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很快建立健全,加上封建观念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甚至产生以下误区:1. 个人至上。
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原则,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
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之上。
有的同学直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别人,关心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而又的同学则坚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思想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主动关心集体、同学,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客官为他人主观为自己”是客观上给他人带来好处,尤其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思想上回到“主观为自己”的出发点,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谈谈90后——马克思主义作业

谈谈九零后我写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大作业,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老师,向现阶段社会的中流砥柱,谈谈我对九零后的思考与看法。
我91年出生,今年24岁,是一个纯正的90后。
我出生在农村,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个时候,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是很高的,我记得春夏交际的时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那正是播种、除草、施肥,营务庄稼的时候,爷爷奶奶每天一大早就会起床,去干农活,八九点回来吃早饭,然后又出去干活,有时候中午他们不回来,我会把饭菜送到地里,爷爷奶奶吃完简单的饭菜,把草帽扣在脸上,躺在田坎边上,稍微休息一下,又会一直干活直到天黑回家。
那时候我感觉爷爷奶奶真的是有使不完的劲——虽然他们已经快60岁了,而且我觉得他们一天到晚劳动还很快乐,似乎那并不是一件劳累的事情。
我小时候见过一次农村分田地的场面,那场面,说不上有多么正式,但是很热闹,家家户户派一两个人,大家跟着村里的干部,像走街窜巷的卖货郎一样,走到一个个田坎上,指指量量,大家说着笑着,田地就分好了,大家分到自己的田地,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个时候农村不会有荒田荒地,大家都巴不得把自己家的田地一分一寸都种上庄家,有的人觉得自家的田地不够,硬是拿着锄头在满是石头的山腰上,开出一片三角地来,哪怕是种点花生芝麻之类的小作物,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因为那都是自己的,不用给别人一分一毫。
那个时候,田地之于农民,就相当于河流之于小鱼,蓝天之于小鸟。
田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的“银行”。
没有田地,农民即使有再好的种庄稼的本领,也无施展之地啊!描述我小时候农村的一些景象,我想表达的是,改革开放的的确确,真真实实的是一项伟大的决定,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普遍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城市在新的经济政策下,充满了活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以及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篇一:《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女性的解放思想,通过探寻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及解放途径,以实现两性的平等即女性真正意义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女性解放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被誉为女权主义流派三大家之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其阶级分析法审视和研究妇女问题。
将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兼收并蓄的汲取其它女权主义流派的进步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中异军突起。
其世界性的影响延续至今,堪称一股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思潮。
一、概念与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 年代。
其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是一种女权主义思潮,也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对女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世界女权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为一个女权流派,泛指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女性思想中汲取营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学说进行关于女权话题的文化建构。
作为一种女权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及所受的压迫,借鉴马克思的阶级、异化等概念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形成了带有明显的马克思话语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把女权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结合起来。
其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依据,考察、分析、解释女性问题,阐述女权主义的观点,进而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妇女的丑恶现实进行抨击。
它强调消除妇女压迫必须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只能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伊莱· 扎莱茨基、海蒂· 哈特曼和英国的朱丽叶· 米切尔等。
课题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探析

马克思主义论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信仰使人产生精神上的依托,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和理想的归宿。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后备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当代大学生普遍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认同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来指导学习生活,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存在信仰薄弱或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学生信仰多元化趋势出现,大学生在多样的信仰当中徘徊不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比重降低,有的甚至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外,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部分大学生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只看到眼前的资本主义发展现状较中国相对发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运抱以怀疑态度,甚至放弃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仰。
第三,部分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作一种教条。
不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时生搬硬套,不是内化为一种方法和思维方式,而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课业负担,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部分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不能辨别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盲目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政治灌输。
以至于他们不明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科学信仰。
2 产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本身就不只是一种‘现实’的,它是执掌着传统,超越着现实,而旨归于未来的”,①其缺失与弱化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历时性。
归结起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教育研究摘要:随着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崛起的新一代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兼具着使命感和责任感。
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环境当中,对大学生正义观教育的重要性凸现出来。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正义观;教育内容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79-02纵观历史,“正义观”古今中外都是一个很普遍的话题,并且对象领域很宽阔。
在中国古代,就一直强调一种大义灭亲、互帮互助的正义观念;而从外国的“阿纳克西曼德、郝拉克里特等人就开始将正义观念提到宇宙观的高度,儒家借助‘天道’将正义观念世界观化。
”[1]此外,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正义”主要用于人的行为。
“而罗尔斯通过进一步概括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契约论,使之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而提出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
”[2]罗尔斯的正义观强调的是平等。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将正义的理想与现实基础相联系,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将理论的完整性与开放性相统一[3]。
可见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
一、90后大学生“正义观”的现状当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正义观,忽视正义的存在。
当前在校大学生多数为90后,正对这一现状,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价值取向方面,“3%的同学认为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8%同学坚持利人亦利己。
”[4]可见,多数90后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还需加强教育。
此外,当前大学生在正义观这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复杂的特点,首先,正义观念与正义行为的不协调性。
虽然很多大学生在脑海中有这种正义观或正义感,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这种正义行为很难实行,有材料显示:“在路上遇到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仅有24.6%学生选择了‘挺身而出,坚决制止’,有17.2%学生选择‘求助他人’,而58.2%学生选择‘静观其变’或‘看事态发展再决定自己怎么做’或‘想管但怕自己吃亏’,选择‘尽量回避,少惹麻烦’占48%。
”[5]可见,很多大学生对正义感这个词的认知度不够高,在脑海中的正义观念也不是很强烈。
因此,大部分感受都从虚拟人物特征描绘中感受的。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教育内容当今不同版本的正义观百花齐放,那么,在校大学生的正义观教育要坚持哪一种正义观呢?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具体包括:正义的人、家庭、政治、分配、劳动以及代际正义论等内容。
但是就在校大学生来说,有关个人正义以及家庭正义是与其生活密切联系的。
所以,对在校大学生的正义观内容教育更加侧重这两方面。
1.个人的正义观正义的人主要涉及的就是个人的正义,我们知道,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也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正义问题的主旨是个人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是个人对社会规范的践行,是对社会秩序的确立和维持。
衡量个人正义的标尺是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的良心。
”[1]而个人正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德性和德行。
首先,德性是个人正义的核心内容。
离开了德性,个人的正义就是空谈。
那么什么是德性呢?所谓“德”就是品德,道德。
老子用道来解释德就是抓住了德的本质。
“德”与“得”的想通,意思是得到、获得。
先秦时期的“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就是“德”的含义。
其“内德于己”指的是养好自己的品德,修身养性,增加自己的内在能力,就是一种自律,自己的意思。
而“外得于人”指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
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
所谓“性”指的就是万物的品质。
合起来。
德与性就是指人的一种自然秉性。
在古语《中庸》中提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但是,从古至今,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强调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友好、互助的品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当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德性论。
但是,德性是一种思想品质,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精神状态。
其根基就是物质关系。
恩格斯说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6]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德性观是从社会存在中去找根基。
个人的德性是来源于经济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改变。
涉及经济关系其核心概念就是利益。
那就是说,个人的德性前提就是利益。
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德性就必须要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关系。
养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正义观念。
最后,德性是有关于个人的品性,个人内在的修养。
但是,德行与德性比起来更为重要。
所以,具备一种良好的道德品性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通过一种外在的行为将内在的品性表现出来才算是一个真正具有正义感的人。
而在伦理学当中,德行可能包括道德性行为和道德行为。
而道德性行为必须要通过与社会、人群接触才能够体现出来。
因此,强调的是一种人际交往。
就是在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为人处世方式。
而个人的德行又有善恶区分。
狭义的去理解道德性行为的德行就是一种真、善、美。
可见,通过个人自身的善良意志,塑造一个真、善、美的社会。
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祥和,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个人正义观教育的具体内容。
2.家庭的正义观家庭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共同构建的,也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家庭的正义问题是人们对家庭这一现象是否合乎社会发展,是否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及家庭正义的本质、尺度、内容等的探究。
”[1]而对当前大学生来说,其爱情观与婚姻观也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受市场经济影响,外来价值观的冲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首先,爱情正义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是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也引发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爱情观上,已经从原来的“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7]向开放的男女之间平等、自由的恋爱观转变了。
但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价值取向的爱情观。
比如:功利主义的爱情观。
片面强调对方的财、貌等爱情观是一种非正义的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西方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的渗入。
但是更多的也是整个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身形成了这种爱情观念。
因此,要对当今在校大学生进行一种爱情的正义观教育,是一种要求男女双方都相互尊敬、共同进取的爱情观。
只有这样爱情的正义观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其次,婚姻正义观。
我国现在婚姻已经从原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观转变为自由,不受干涉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
但是,整个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现象,随着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在校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卒年增大,尤其是社会上片面对待女性的做法仍然存在,很多女大学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种不正义的婚姻观同样也是当前婚姻观当中的典型,这种想法在无形之中不仅仅给男大学生带来了更大了压力,也同样地引发出很多社会上的隐性问题。
因此,要让在校大学生明白,婚姻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事情,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相互承担责任,这样的婚姻才能够长久。
要坚持一种社会主义的爱情婚姻观,正如恩格斯所说:“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
到那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8]三、树立对90后大学生“正义观”教育信心当今在校大学生多半都是90后,虽然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缺乏责任感、非主流、张扬、有个性等等,但是有调查显示“31.6%的‘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59.5%虽然有人生目标,但不明确。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追求奋斗型、责任型人生,其人生目标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9]因此,对待当前在校大学生正义观教育要有足够的信心,在教育手段上不仅仅是要转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加强学校教育课程的授予,在社会制度中也要完善对善恶惩治的制度,这样让大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社会正义感增强。
燕继伟说过“在努力达到正义的要求时,我们往往会注意别人是否也这样做,如果他们的行为对我们有所影响,这一倾向会更加明显。
”[10]所以,在教育手段上要不断地跟上时代。
结合网络信息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参与,让大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正义的魅力。
相信,随着大学在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教育的逐渐普及,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正义感会逐年增强。
参考文献:[1]倪勇,等.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5.[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65.[4]刘和平.“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及对策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3).[5]海南高校政研会.海南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2004,(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7]王文锦.礼记破译.曲礼上第一[m].上海:中华书局,2001:1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9]杨朝清,鞠阳.“90后”大学生思想生活生活状况调查[j].青年文化,2009,(5).[10]燕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69.(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