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示范(总结报告范文模板)-呼吸运动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示范——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

[实验目的]

1、学习动物呼吸运动调节的实验方法。

2、观察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

[实验对象]

家兔,体重2-3kg,公母不限。

[实验材料]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呼吸换能器、刺激电极;动物生理实验常用手术器械,兔手术台,气管插管,注射器,50cm橡皮管;生理盐水,2%戊巴比妥钠溶液等。

[实验步骤]

一、动物准备

1、动物麻醉与保定:以1ml/kg体重的2%戊巴比妥钠溶液耳缘静脉缓注射麻醉动物,取背位仰卧将实验动物保定于兔手术台,并剪去颈部的毛。

2、颈部手术与气管插管:以常规方法分别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双侧颈迷走神经、穿线备用;作气管插管。

二、连接并调试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以橡皮管将呼吸换能器与实验动物的气管插管相连,根据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说明书,进入系统的“呼吸运动调节”实验项目,实时记录呼吸曲线。

[观察项目]

1.记录正常呼吸曲线,作为对照,认清曲线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2.无效腔增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在气管插管的一侧管连接一50cm的橡胶管,观察呼吸运动的影响。

3、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观察高浓度CO2对呼吸运动的变化。

4.低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堵塞气管一侧管5s,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5.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首先以中等强度电刺激一侧完整的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再分别剪断双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最后,分别电刺激一侧迷走神经的中枢端与外周端,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结果及结果分析]

正常呼吸运动及各种因素作用后呼吸运动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1、正常呼吸曲线:在正常麻醉状态下,实验动物保持平稳的呼吸节律,其中上升支为吸气,下降支为呼气;曲线疏密反映呼吸频率,曲线高度反映呼吸幅度。动物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在肺牵张反射和呼吸调整中枢的共同调节下,维持平稳的节律性呼吸。

2、增大无效腔,呼吸加深加快。增加无效腔以后,主要是使呼吸道的阻力加大而加强呼吸运动,另外也有通气量不足造成的PCO2升高和PO2的影响(具体机理见后述)。呼吸道的阻力的加大,使呼吸肌受到的牵拉力增加,呼吸肌本体感受器(肌梭)兴奋增强,通过传人神经达到中枢,反射性引起被牵拉呼吸肌收缩的加强,使呼吸运动增强。

3、增加吸入气中CO2浓度,呼吸加深加快。当吸入气中CO2↑,

进而使PCO2↑,通过两条途径使呼吸运动增强。第一条为中枢途径,即血中CO2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CA作用下,使H+↑(CO2 + H2O—→H2CO3—→HCO3- + H+↑),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和呼吸肌作用,使呼吸运动增强;第二条途径为外周途径,即血中升高的CO2作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沿各自传人神经传入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兴奋增强,通过传出神经和呼吸肌作用,使呼吸运动增强。以第一条途径为主。

4、缺氧,呼吸加深加快。吸入气中O2下降,使血中PO2↓,以上述同样的两条途径,加强呼吸运动。但由于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效应是抑制作用,因此缺氧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外周作用。

5、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迷走神经作为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神经,通过及时抑制中枢吸气神经元而调节呼吸的深度与频率,参与呼吸节律的调节。

(1) 电刺激完整迷走神经,呼吸变浅,频率加快。当电刺激时,冲动不断传人呼吸中枢,抑制中枢吸气神经元,在呼气尚未完全时,即从吸气转变为呼气。

(2) 切断一侧迷走神经,吸气稍有延长,频率变慢。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时,肺牵张感受器感受到的肺扩张刺激不能传至延髓的呼吸中枢,吸气不能及时转变为呼气,使吸气延长;但由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作用,在吸气后仍可转变为呼气,表现为长吸式呼吸。但由于另一侧迷走神经的代偿作用,呼吸变化不十分明显。

(3) 当另一侧亦切断时,吸气明显延长,频率更慢。机理同上,由于双侧迷走神经均已切断,肺牵张反射完全失去作用,长吸式呼吸表现更明显。

(4) 电刺激迷走神经离中端,呼吸运动未见明显变化;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呼吸运动的变化及作用机理与电刺激完整迷走神经相同。以上结果说明,迷走神经是肺牵张反射的传人神经。

[实验小结]

1、在正常情况下,动物维持均匀的节律性呼吸运动。

2、动物的呼吸运动受到肺牵张反射、吸入气中CO2和O2等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