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科普知识
核辐射知识及核辐射防治-精选文档

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根
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
辐射源 剂量(毫希/年)
放射诊断
0.22
放射治疗
0.03
医用同位素 0.002 核爆炸落下尘 0.01
放射性废物 0.002 职业照射 0.009
其他辐射源 0.012 核电站周围 0.001~0.02
10000: 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5000: 每年的工作所遭受的核辐射量; 700: 大脑扫描的核辐射量;
60:
人体内的辐射量;
10: 乘飞机时遭受的辐射量; 8: 1: 建筑材料每年所产生的辐射量; 腿部或者手臂进行 X 光检查时的辐射量。
死亡或重度损伤。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辐射危害
以下是遭受的辐射量(单位:毫雷姆)的后果: 450000~800000: 30 天内将进入垂死状态; 200000~4500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 内死亡; 60000~100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因核电而增加的辐照剂量 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 谨防饮用水的核污染 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
辐射危害及防护
辐射危害: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
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
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 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 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 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核辐射冷知识

核辐射冷知识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放出的能量或粒子,它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核辐射相关的冷知识。
一、核辐射的类型核辐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速度较慢,穿透力较弱。
β粒子有正电子和负电子两种,速度较快,穿透力较强。
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速度极快,穿透力最强。
二、核辐射的防护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核辐射,防护措施也有所不同。
对于α粒子,可以通过一层薄膜材料,如纸张或皮肤,进行阻挡。
对于β粒子,需要较厚的材料来进行阻挡,如塑料或铝等。
而γ射线的阻挡要求更高,需要使用厚重的铅或混凝土等材料。
三、核辐射的剂量单位用来表示核辐射剂量的单位是戈瑞(Gy)。
1戈瑞表示每千克物质所吸收的能量为1焦耳。
剂量较小的时候,常用毫戈瑞(mGy)或微戈瑞(μGy)来表示。
四、核辐射的影响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效应和肿瘤效应。
遗传效应是指核辐射对人体基因造成的影响,可能导致后代畸形或遗传疾病。
肿瘤效应是指核辐射对细胞造成的损伤,可能导致细胞突变,进而形成肿瘤。
五、核辐射的应急措施在核事故发生或核辐射泄漏时,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来保护人员和环境。
首先要尽快撤离事故现场,远离核辐射源。
其次要封闭室内,关闭通风设备,以减少核辐射进入室内的可能。
同时要及时进行核辐射监测,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六、核辐射的利用虽然核辐射对人体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但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放射性示踪、肿瘤治疗等。
但在利用核辐射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剂量,以确保安全。
七、核辐射与核能的关系核辐射是由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而核能则是指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核能可以用于发电、航天等领域,但核能的利用也会产生核辐射。
因此,在核能利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核辐射的产生和释放,以确保安全。
总结:核辐射是一种具有一定危害性的放射性现象,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核辐射的基本知识与分类

核辐射的基本知识与分类核辐射是指由放射性核素放射出的粒子或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
它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辐射形式。
了解核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分类对于我们正确应对辐射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辐射的基本知识核辐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由α粒子组成的,它们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带正电的粒子。
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一般只能穿透几厘米的空气或一层薄纸。
β射线是由高速电子组成的,它们带负电荷,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可以穿透几米的空气或数毫米的金属。
γ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没有电荷和质量,穿透能力最强,可以穿透数厘米的铅或数米的混凝土。
核辐射的强度通常用剂量率来表示,单位是西弗(Sv)或戈瑞(Gy)。
剂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辐射能量对单位质量的吸收量。
人们每天都会接受到一定剂量的自然辐射,如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
而核事故或核辐射泄漏则会导致剂量率增加,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二、核辐射的分类核辐射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核辐射可以分为自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自然辐射是指地球和宇宙中存在的自然放射性物质所产生的辐射,如地壳中的铀、钍和钾元素。
人工辐射则是人类活动产生的辐射,如核电站、核武器试验和医疗放射等。
根据性质,核辐射可以分为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
离子辐射是指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够将物质电离的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和X射线。
非离子辐射则是指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不能将物质电离的辐射,如γ射线和中子射线。
不同类型的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α射线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快,对人体的穿透能力较弱,但如果被吸入或摄入体内,会对身体内部的组织造成较大的伤害。
β射线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较慢,对人体的穿透能力较强,但能量较低,对人体的伤害相对较小。
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能够穿透人体的各种组织,对人体的伤害最大。
三、正确应对核辐射的风险正确应对核辐射的风险是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核辐射防护知识

建立防护屏障
在可能受到辐射影响的区域,应建立防护屏障,如使用铅板、混凝 土等材料,以降低辐射的穿透和扩散。
内部辐射防护
控制摄入放射性物
质
避免摄入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 物、水等,尽量选择安全可靠的 食物和水源。
减少吸入放射性物
核辐射事故的心理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
为受到核辐射事故影响的民众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 解紧张、恐惧等情绪。
01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普及核辐射防护知 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02
03
组织专业人员介入
针对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员,组织 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 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核辐射防护知识
• 核辐射基本概念 • 核辐射防护措施 • 核辐射安全标准与法规 • 核辐射事故应对与处理 • 核辐射防护技术与应用 • 核辐射防护教育与培训
01
核辐射基本概念
核辐射定义
01
核辐射是一种由原子核自发射出粒 子或电磁波的现象,包括α射线、β 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等。
02
核辐射是由原子核内部变化引起 的,不同于电磁辐射和离子辐射 。
随机效应
02
长期低剂量核辐射暴露可能增加癌症等疾病的风险,但具体发
病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
遗传效应
03
核辐射可能对生殖细胞产生影响,增加后代出生缺陷和遗传疾
病的风险。
02
核辐射防护措施
外部辐射防护
避免直接暴露于辐射源
在核辐射环境下,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远离辐射源,避免直接 接触放射性物质。
穿戴防护装备
核辐射危害与预防知识普及

核辐射危害与预防知识普及核辐射是指由放射性核素的放射线和粒子所引起的辐射现象。
在核能发电、医疗、工业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中,核辐射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若不正确处理和预防核辐射,将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提高公众的核辐射危害意识,本文将就核辐射的危害以及预防知识进行普及。
一、核辐射的危害核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短期效应主要体现在辐射病的发生,如急性放射病、发热和胃痛等。
这些短期效应主要发生在高剂量高强度的辐射情况下,如核事故或放射治疗过程中。
长期效应主要呈现为慢性辐射病,例如白血病、甲状腺癌、遗传变异等。
这些效应在低剂量长期辐射情况下逐渐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长远的威胁。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外,核辐射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和排放会导致土壤、空气和水源的污染,进而影响生物链的稳定性。
长期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也会承受生殖能力、生长发育和基因稳定性方面的损害。
二、核辐射的预防知识1. 注意辐射设备的正确使用在医疗和科研领域,医生和科学家应正确操作辐射设备,并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防护设备,如护目镜、手套和铅板等。
医护人员和研究人员还应受到相关的培训,了解辐射安全知识和紧急应对措施。
2. 强化核电站的安全措施核电站是常见的核能利用方式,但其安全风险不可忽视。
应加强核电站的设备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此外,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安全后勤保障,以应对突发事故和泄漏事故。
3. 加强核废料的管理和处理核废料是核工业活动的副产品,必须得到妥善处理和储存,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严格的废料管理法规,并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监督和管理。
4. 推广核辐射监测技术核辐射监测技术的发展对及时发现和评估核辐射风险至关重要。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核辐射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确保辐射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提高公众的核辐射意识公众在面临核辐射风险时,需要具备正确的应对和防范知识。
核辐射物理知识点总结

核辐射物理知识点总结核辐射物理是一门研究核能放射性衰变、核反应、离子辐射和电磁辐射等现象的学科,涉及核物理、粒子物理、原子物理、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知识。
核辐射物理对于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应用核技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核辐射物理的基本概念、辐射种类、辐射防护、核裂变和核聚变等方面的知识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核辐射的基本概念1.1 核辐射的定义核辐射是指原子核发生自发性变化时放出的一种高能射线。
这种高能射线能够穿透物质,使物质产生电离、激发和损伤等作用,因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生物学危害性。
1.2 核辐射的种类核辐射主要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四种。
其中,α射线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束,由氦原子组成,其穿透能力相对较弱;β射线是高速电子束,其质子数变化,穿透能力大于α射线;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其能量较高,能够穿透物质达数厘米,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中子射线是由中子组成的射线,穿透能力最强,很难被阻挡。
1.3 核辐射的单位核辐射的单位有居里(Ci)、贝克勒尔(Bq)、辐(rad)、格雷(Gy)等。
其中,居里是衡量放射性核素活度的单位,1居里等于1秒内放出2.7×10^10次核变化;贝克勒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用于衡量放射性衰变速率的单位,1贝克勒尔等于1秒内有1个核衰变事件发生;辐是国际单位制中用于衡量辐射吸收剂量的单位,1辐等于1克组织吸收1爱因斯坦能量;格雷是国际单位制中用于衡量辐射吸收剂量的单位,1格雷等于1焦尔/千克。
1.4 核辐射的生物学危害核辐射对人体的生物学危害主要表现在辐射照射后会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电离、激发和损伤,导致遗传变异和癌症等疾病。
因此,正确了解核辐射的危害性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核辐射的辐射防护2.1 核辐射的防护原则核辐射的防护原则包括时间原则、距离原则、屏蔽原则和个人防护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可以通过缩短接触辐射源的时间、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使用屏蔽材料和配备防护设备等方式来降低辐射的危害。
核安全小常识:辐射日常知识

辐射日常知识Q:辐射如何辨别?A:辐射无声、无色、无臭、无味,大部分亦无法凭触觉感应其存在,只能利用仪器探测量度。
Q:如何防护及治疗?A:若在辐射污染初期,只属皮肤或衣物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须彻底清洗,并服用碘片以防身体吸入放射性物质;若已证实吸入放射性物质并出现症状,则只能针对相关症状作支援性治疗,以及长远监察日后出现癌症等问题。
Q:受辐射污染有什么临 症状?A:若吸收剂量少,可以全无症状;若吸收剂量较高,会有轻度“急性放射病”,出现呕吐、暂时性白血球减少、轻度造血机能损伤;再严重者会令造血机能严重受损、肠胃道损伤;若吸收剂量极高,更会损害中枢神经并即时死亡。
Q:受辐射污染有什么后遗问题?A:后遗问题通常指受辐射污染后6个月才出现的机体变化,包括晶体浑浊、白内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响导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损出现造血功能障碍,以及出现各种癌症。
另亦会有遗传效应,令生殖细胞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异,导致畸胎等问题。
日本发生核辐射对中国将会有什么影响?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核能是最安全同时最可靠的能源。
但是,近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发生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的事件让人对此产生了怀疑。
神秘的核能究竟是怎么回事?核电安全吗?核辐射危害有多大?……与常规能源相比,核能具有不可比拟的三大优势。
首先,核能的能量密度非常大,消耗少量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非常巨大的能量。
一座电功率为100万千瓦的燃煤电厂每年要烧掉约300万吨煤,而同样功率的核电站每年只需要30吨核燃料,相差10万倍。
在节省大量的煤炭、石油资源的同时,核电的利用开发还极大地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其次,核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
它不向大气排放SO2、NOX和烟尘,也不排放温室气体。
由于有“多道屏障,纵深防御”的理念,在核电站正常运行时,它的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排放也可忽略不计,例如,2009年美国的核发电量是中国大陆的11倍多,而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报告,美国人年辐射剂量的小于千分之一来自于核电源(另51%来自于医疗,37%于岩石、土壤及氡,各5%于宇宙射线和人体自身,2%于生活消费品),来自于核电的年辐射剂量是煤的1/100、国际航班的1/200、或者等同于每年吃一个香蕉。
核辐射预防知识家庭应急指南

核辐射预防知识家庭应急指南一、核辐射预防知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核辐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越来越被重视。
了解核辐射预防知识对于保护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核辐射的基本知识以及家庭应对核辐射事故的应急措施。
二、核辐射的分类和危害核辐射主要分为三类: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射线可以通过不同的物质和结构,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人体长期接触辐射可能导致辐射病、癌症、遗传变异等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三、核辐射预防的基本原则1. 减少暴露:远离核辐射源,特别是在核事故发生后。
尽量待在固定的防护区域内,避免接触污染的土壤、空气和物体。
2. 防护装备:佩戴合适的防护面具、手套和防护服等防护装备,减少辐射对皮肤和呼吸系统的伤害。
3. 分散污染:及时清除屋内和屋外可能沾染核辐射的物体。
使用湿抹布或吸尘器清理,确保污染物不会再次散播。
4. 饮食卫生:选择新鲜、健康的食品,避免食用可能受到辐射污染的食物。
尽量去壳、去皮、去鳞等方式减少核辐射风险。
5. 定期检测:在核事故发生后,及时对家庭成员进行核辐射检测。
若发现超过辐射安全标准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四、核辐射家庭应急指南在核事故发生时,家庭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立即避难:根据当地政府或相关媒体发布的核事故紧急通知,及时避开核辐射源,到指定的避难场所或远离核辐射污染区域,避免进一步暴露。
2. 关闭门窗:在避难场所内,关闭门窗,使用湿抹布或胶带封住门缝和窗缝,阻挡空气中的辐射物质进入室内。
3. 户外活动限制:限制户外活动,尤其是在核辐射高峰期。
避免接触受污染的土壤和植物。
4. 饮用食物安全:在核事故后,尽量不要食用自产的蔬菜水果和饲养的家禽家畜,优先选择市场上的新鲜食品。
5. 储备生活物资:平时应储备足够的食物、水和医疗用品等生活必需品,方便在核事故后的应急情况下使用。
6. 保持通讯畅通:核事故发生后,保持通讯设备畅通,及时获取政府和媒体发布的应急信息和指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辐射科普知识核辐射目录一、辐射定义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
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
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
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二、辐射单位常用辐射单位:核电站物理量老单位新单位换算关系活度居里(Ci) 贝可[勒尔](Bq) 1Ci=3.7× 1010Bq照射量伦琴(R) 库仑/千克(C/kg) 1R=2.58×10-4C/kg吸收剂量拉德(rad) 戈[瑞](Gy) 1Gy=100rad剂量当量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100rem三、天然辐射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
据有关资料统计,天然辐射造成的公众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
照射成分年有效剂量(毫希)正常本底地区照射量升高的地区宇宙射线0.38 2.0宇生放射性核素0.01 0.01天然辐射陆地辐射:外照射0.46 4.3陆地辐射:内照射(氡除外) 0.23 0.6陆地辐射: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吸入222Rn 1.2 10吸入220Rn 0.07 0.1食入222Rn 0.005 0.1总计2.4四、人工辐射人工辐射源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辐射源、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平均核爆炸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
辐射源剂量(毫希/年)放射诊断0.22放射治疗0.03医用同位素 0.002放射性废物0.002核爆炸落下尘0.01职业照射0.009其他辐射源0.012核电站周围0.001~0.02五、辐射防护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
辐射的种类自然界存在着三种射线:α(阿尔法)、β(贝塔)、γ(伽玛)射线。
人类接受的辐射有两个途径,称为内照射和外照射。
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
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辐射的危害核爆炸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死。
剂量越大,危害越大。
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三原则是指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受照的剂量限值。
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主要有哪些?剂量限值5年平均值(毫希/年)任一年值(毫希/年)职业照射20 50 公众照射 1 5注:中国将颁发的标准等效采用国际基本安全标准。
外照射防护方法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外照射。
外照射的防护方法有受照射时间的控制、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和采用屏蔽三种方法。
控制内照射原则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内照射。
控制内照射的基本原则是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对于放射性核素可能进入体内的途径要予以防范。
如何防护α射线由于α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1)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2)防止伤口被污染。
核爆炸β粒子防护β粒子、其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因此,β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
但是,β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
因此其防护就复杂的多;(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3)防止伤口被污染;(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γ粒子防护γ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a)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b)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采取屏蔽措施。
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
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六、核辐射效应核爆炸头10几秒内放出的中子和γ射线对生物体、电子器件和其它物体的核辐射防护杀伤破坏作用及效果。
由于中子和γ射线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又称贯穿辐射效应。
早期核辐射主要由弹体内核反应产生,或从裂变产物中释放,或由中子与空气作用产生。
早期核辐射对人员和物体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即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射线的能量),其单位为戈[瑞],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质吸收一焦[耳]射线能量的吸收剂量。
早期核辐射可直接或间接使物质电离,造成辐射损伤,其主要杀伤破坏对象是人员和电子器件。
人员在短时间内受到1戈瑞以上剂量照射时,会发生急性放射病;电子器件在大剂量或高剂量率作用下会引起瞬态干扰和永久损坏;瞬发γ射线可引起核电磁脉冲、内电磁脉冲和系统电磁脉冲;中子还会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γ射线会使摄影胶片感光和光学玻璃变暗等效应。
早期核辐射的强度由于空气吸收,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即使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级的大气层核爆炸,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事半径也不超过4公里。
早期核辐射穿过物体时期强度将被削弱,可用一定厚度的物质来防护,工事和重型兵器本身对早期核辐射效应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七、辐射环境人类生活在放射环境中实际上,人类的生活没有一刻离开过放射性,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 宇宙射线;2.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3.人体内部的放射性。
微量的放射性不会危及健康。
人们的放射性活动人类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放射性。
例如,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希/年。
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希;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毫希;每天抽20支烟,每年有0.5-1毫希;一次X光检查0.1毫希等等。
因核电而增加的辐照剂量专家们研究测算表明:全人类集体辐照剂量中,3/4来自自然界。
约1/5来自医疗及诊断,核电的份额是1/400。
假定全球人类的预期寿命为60岁,则每天抽一包烟将减寿7年,而核电的影响是减寿24秒。
对于核辐射污染,即放射性污染,常人往往只注意到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核辐射核工厂里某些特殊车间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危害,或者医院的X射线治疗所产生的放射性造成的影响及损害,而未考虑生活中还会有放射性污染源。
实际上,生活中的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
要防止生活中的放射性污染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关执法部门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
另一方面,政府及执法部门要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对容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商品要进行定期监测。
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经常利用工业废渣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经放射性衰变产生了放射性气体及其子体产物,悬浮于室内空气中,氡及其子体产物放射出能量较高的α射线(粒子),人若吸进这样的气体,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
如果长期受到照射,便容易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
另据国外报道,大多数家庭居室中自然出现的放射性气体氡,如果与烟气混合,将会有致命的影响。
氡是肺癌的一个致病因素。
另外,装修居室用的花岗岩及其它板石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氡,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经监测表明,室内氡气多在通风不良的地方积累,所以经常打开居室的窗户,促进空气流通,使氡稀释,这是减少室内氡浓度的良好措施。
装修房屋用的石(板)材要有选择地使用。
石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随矿床、所在地等天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增减,必须对其进行监测,才能知道是否适合居室装修。
谨防饮用水的核污染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谨防饮用水受到核污染。
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
如果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浇灌农作物、蔬菜。
其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普遍增高,食用有害人体健康。
中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
据报道,通过有关部门监测,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中含氡的浓度过高,若长期饮用这种矿泉水就会危害身体。
因此,各地有关执法和监督部门,要对矿泉水的开发项目要严加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商品矿泉水的卫生指标,还要重视它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
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U、Th、Ra、210Po和210Pb。
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这些物质含量稀少,但如长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质亦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慢性损害。
平时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风排气,警惕煤烟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内。
禁止食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
如果必须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时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佩戴金银首饰是人们,尤其是女士们美容化妆的重要生活内容。
殊不知经常佩戴首饰也会给人们带来烦恼,那就是容易患"首饰病",即皮肤病。
一般来讲,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掺入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这些首饰制品的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
据报道,美国专家在检验了几千件首饰后发现,其中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严重地损害,如果长期佩戴,有可能诱发皮肤病或皮癌。
金银首饰,不宜常戴。
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进行含放射性物质测定。
室内摆件虽然体积和重量均较小,但它们是“宠物”,紧密贴近人,其放射性有时也会伤人:宝石,有名贵的金刚石(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猫眼以及普通宝石水晶、玛瑙和石榴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