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学设计讲课讲稿
溶解度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英东中学的陈国聪,我讲授的课题是“溶解度”。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授课采用设疑、分组讨论、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
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
以讨论交流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学法指导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四、教学设计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根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知识线索,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出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准确描述溶解度概念,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通过简单的计算题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溶液概念设下疑问物质能不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2新课学习饱和溶液学习:活动一探究物质能否在水中无限溶解。
如果不是溶解多多少与什么有因素有关,将学生分做实验给出个自的结论。
结论:在温度一定时,溶剂一定时溶解物质有限,当溶剂改变溶解性改变活动二探究温度是否也影响物质的溶解量,实验过程参照教材。
实验结论:溶剂一定时,改变温度物质的溶解量改变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两个活动引出,强调前提条件。
找同学说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通过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条件的理解。
固体溶解度的学习:由于刚学习过饱和溶液的定义,所以可以直接给出溶解度定义,并且强调关于溶解概念要注意的几点绘制溶解度与温度关系曲线参照表9—1 然后和教材对照绘制是否正确,教师指出曲线上任意一点,找学生说出代表的意思。
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一道计算题“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气体溶解度的学习:学生结合教材的例子和定义自学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内容我应该掌握的知识点4 课堂作业“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多少克5 板书一饱和溶液1活动一结论:温度一定时,溶剂一定时溶解物质量有限,当溶剂改变溶解量改变2活动二结论:溶剂一定时,改变温度物质的溶解量改变3饱和溶液定义:P34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的转化:P35二固体物质溶解度1定义:p36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溶解度说课稿

溶解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2 的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二部分重点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含义以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对学生理解溶液的组成、性质和定量表示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今后学习化学平衡、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溶解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溶液的形成、溶质和溶剂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但对于溶解度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分析和处理数据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能根据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
(3)学会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图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
(1)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溶解度曲线的综合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以及溶解度的测定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溶解度教案(二)2篇

溶解度教案(二)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根本原理;2.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3. 可以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原理,讲解计算方法和应用;2. 实验法: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展溶解度的计算和应用问题的讨论,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
3. 实验:进展几个简单的溶解实验,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通过实验结果引发学生对溶解度计算的考虑。
4. 计算: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一些例题进展讲解和解答。
5. 应用: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溶解度应用问题。
6. 总结:归纳溶解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强调关键点和易错点。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工具:1. 例如图或实验装置:用于讲解和展示溶解现象;2. 计算器:用于溶解度的计算;3. 教材或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学生复习。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计算和应用问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的分析才能和表达才能。
教学拓展:1. 涉及溶解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活科学等;2. 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探究,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才能;3. 进一步讨论溶解度的实际应用,如提纯技术、药品制剂等。
溶解度教案(二)精选2篇(二)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的: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实验的方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溶解度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包括溶解度曲线的识别、计算溶解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溶解度》说课稿_5

《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溶解度。
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
同时,在利用数据研究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知识难度不大。
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
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
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
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四、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
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
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练一练
气体溶解度
课堂检测投影:(1)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喷出。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
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1.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A.溶
质和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温度C.溶质
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2.当温度升高时,
其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是A.硝酸钾
B.氯化钠 C.氢氧化钙 D.氧气3.打
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
此时溶解度变小是因为A.温度升高 B.温
度降低C.压强增大 D.压强减小4.在
40℃时,200g水中溶解80g氯化钾溶液达
到饱和,则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__
__。
40 ℃时将40g氯化钾加入50g水中,
充分溶解后,形成了氯化钾的________(填
“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g 。
5. 右图是A、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
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
高而减小的物质
是。
(3)t
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
学生回答:
讨论回答得出气
体溶解的度的含
义及影响因素
5分钟后汇报答
案
搜集信
息的能
力。
加深对
溶解度
曲线的
理解。
通过生
活中喝
汽水的
例子,展
开讨论,
学生自
然而然
的掌握
影响气
体溶解
度的两
个因素:
压强、温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