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建筑照片

合集下载

城事:里院记忆馆:穿越时光之旅

城事:里院记忆馆:穿越时光之旅

里院作为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是青岛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着,它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传统的里院建筑格局和商住功能特色,在漫长的时空中不断进行着蜕变和演化。

048里院记忆馆:穿越时光之旅《百年时光里》主题影片通过时光穿梭的镜头,以各时代的媒体(报纸、收音机)作为媒介进行串联,讲述里院发展的百年时光里剪影。

青岛建城之初,来青岛的务工人员是以华人男性为主。

实景刻画20世纪初里院居住场景,床铺、生产生活工具,从中可以窥见居住者的职业身份。

Qingdao Liyuan Memory Museum◎撰文/拾玥◎图片由里院记忆馆提供百年里院见证城市历史里院是青岛本土一种传统的居民形态,已有百年历史。

“里”代表了中国古代单元制的居住模式,“院”是由建筑或围墙围合而成的空间。

青岛里院属于合院式商住两用建筑,初建于德租时期。

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壮大和青岛人口急剧增长,里院住宅应运而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规模建设。

里院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将中国的庭院建筑、德国的花园城市、日本的混凝土建筑等融合在一起,如同福建的土楼、开平的碉楼一样,逐渐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样本。

1922年《青岛概要》称里院为“华洋折中式”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楼房的建筑特点,但比西方集合住宅更加人性化。

德租时期的众多里院建筑使用许多兼具西方和中式建筑元素和装饰,呈现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特性。

粗犷的花岗岩斧剁石砌墙基、黄色拉毛墙面、红瓦坡屋顶,亦使得里院建筑区成为青岛城市色彩美学的精髓之一。

里院生活记忆馆触摸历史文脉里院内部高质量的空间秩序浓缩了青岛的近现代发展史,多元共生的文化观念在此诞生049更大空间复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里院居住的家庭氛围,民国广告画报、小餐桌,时钟……从中可以窥见里院家庭生活氛围。

青岛古村落旅游景点

青岛古村落旅游景点

青岛古村落旅游景点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拥有着众多的旅游景点。

其中,青岛的古村落景点也是备受游客喜爱的地方。

这些古村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文化魅力。

青岛的古村落景点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老城区的四方街和八大关。

四方街是青岛最古老的商业街区之一,建于19世纪末,是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里有着许多保存完好的欧式建筑,如德国总督府、德国领事馆、德国邮局等,这些建筑都是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现在已成为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八大关是青岛最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之一,位于市中心的海岸线上。

这里有着许多保存完好的西式建筑,如德国总督府、德国领事馆、德国邮局等,这些建筑都是当时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现在已成为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除了四方街和八大关,青岛还有许多其他的古村落景点,如石老人村、大麦岛村、崂山村等。

这些村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岛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些古村落中,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传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如古老的石板路、传统的石雕、古老的石桥等。

这些都是青岛古村落的独特魅力所在,让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青岛的古村落景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岛的历史和文化。

如果你来到青岛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些古村落景点,让自己沉浸在历史和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青岛的独特魅力。

青岛八大关浪漫的欧式建筑风情

青岛八大关浪漫的欧式建筑风情

青岛八大关浪漫的欧式建筑风情青岛是我国东海岸的一座美丽城市,因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风情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青岛八大关,这些古老而浪漫的建筑群萦绕在市区的金沙滩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些青岛八大关浪漫的欧式建筑风情。

一、总览八大关建筑青岛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的金沙滩附近,是青岛独特的欧洲建筑群落。

这八大关别墅群分别为栈桥、德国领事官邸、英国领事街、法租界、日本热带馆、皇家花园、法国领事官邸和直隶总督府。

这些建筑早已被列为青岛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二、栈桥-极具历史价值作为八大关的起点,栈桥是青岛海滨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建于1892年,这座木制石桥曾是德国统治时期重要的船舶运输码头。

如今,栈桥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闹的游览景点,桥上设有观景平台,游客可以远眺海滩和市区的美景。

三、德国领事官邸-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走进德国领事官邸,你会被它那独特的欧式建筑风格所折服。

建筑采用立面对称、尖顶装饰和飘窗等元素,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感。

它是德国殖民者在青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八大关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一。

四、英国领事街-浪漫的街道风情沿着英国领事街漫步,仿佛身临英国小镇。

这条街以其洋派建筑风格而闻名,建筑外墙多采用红砖和白色装饰,给人一种古典庄重的感觉。

街道两旁的建筑屋顶修剪整齐,墙上常常挂有蔷薇花等植物,更增添了街道的浪漫气息。

五、法租界-法式的浪漫风情法租界是八大关中唯一的法国殖民地遗址,这里保留了许多法式建筑的特色。

例如法国市政厅和法国领事官邸,建筑风格独特,给人一种法国古典浪漫的感受。

此外,在法租界还能找到欧式花园和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让人仿佛置身于法国的小镇中。

六、日本热带馆-东方与西方的交融日本热带馆是八大关中一座特别的建筑,它结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元素,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建筑特点包括曲线屋顶、汉白玉和黑旗石等材料的运用,使得整座建筑如同一座东方宫殿,独具魅力。

带你领略不一样的青岛——八关山

带你领略不一样的青岛——八关山

带你领略不一样的青岛——八关山八关山位于小鱼山的北面,海洋大学的东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聚集的地方。

八关山历史上曾叫“万年山”和“定庵山” 1891年以前的青岛时称胶澳,由沿海的十几个小渔村组成。

它们隶属于即墨县仁化乡。

八关山一带属于青岛村管辖。

历史记住这一天,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同意在胶澳设防。

此为青岛建置之始,一个海滨渔村,成为军事重镇地。

在八关山麓建造的广武中营和崇武中营,位置分别是鱼山之北(今海大南部鱼山路操场一带)和八关山西北部(今海大北部五校门一带)。

这是在海洋大学校园土地上第一次出现的建筑物。

当然这些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

我们只能从仅存的几张老照片上目睹这些建筑的影子。

八关山名字起于何时,因何而起,无从考证。

历史上曾叫过“万年山”和“定庵山”。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德国的俾斯麦兵营作为万年兵营,遂兵营附近之山,被称为“万年山”。

八关山,也许有些青岛人也没太听说过。

它位于青岛海洋大学东侧、小鱼山的北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带曾是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聚集的地方。

我为了解八关山专程爬过几次,山顶海拔82。

4米,树木丛生,山顶除了有海大蓝色墙壁教学研究楼外,当时还有些地瓜秧田地,周围环境杂草遍布显得比较荒凉。

海大依山傍海而建。

这海自不必多说,而这山正是海大小鱼山校区所依的八关山。

相信有不少人都已爬过它了,不知你对它的印象如何?也许,比起青岛其他的景点来,它不够美,不够高,甚至于名气也不大。

那么,你就因此轻视它了吗?我想这也是不应该的。

八关山还是有着它的历史文化渊源的。

其范围大致在沿福山支路、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红岛路、齐河路、延安一路、南海路、汇泉路至海边一带。

早在19世纪末,德国侵略者占领青岛后,即在八关山北麓辟建“俾斯麦兵营”。

现中国海洋大学内的水产馆、海洋馆和地质馆等建筑,即当时旧物。

1914年,在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期间,日本人在八关山南麓兴建了一所“青岛中学”,俗称“日本中学”。

近代青岛特色民居——里院建筑

近代青岛特色民居——里院建筑
澳 地 区沦 为德 国 殖 民地 , 国 开 始 了对 青 德 岛 1 年 的 殖 民统 治 。 6
— —
迎宾馆 , 老的市政府等众多建筑对里 式柱式等造型进行装饰。 院内多采用外廊
院 建筑 产 生 了巨 大 的影 响 , 非 常巧 妙 地 式 建 造 方式 ,并 设 置 有单 跑 或 双 跑 楼 梯 。 它
进 院 ,套 院 等 等 。
三 、独特 的里院文化
在德 国的殖 民统治期 间 ,青岛本土
里 院建 筑 多 为临 街 而建 。 西方 商 住 受
中在 大 鲍 岛 区 。 由于 受 德 国殖 民者 的 城市 式 住 宅风 格 影 响 . 院临 街 立 面 多采 用 传 经 济 迅 猛 发 展 , 口迅 速 膨 胀 , 院 建筑 里 人 里 规 划 及 商 业政 策 等 因素 的影 响 , 时 的商 统 的 三段 式 设计 , 层 窗 台 以下 的墙 基 多 随 处 可 见 。 过 几 十 年 的 发展 , 岛 早期 此 一 经 青
历史的反映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 的不断发展和城市
发展重心的转移 ,传统的里院建筑正处于逐 渐衰落
和消逝中。
图 7 里 院 建 筑
图 2 里 院 建 筑外
新 的 变化 , 院 建筑 就 在 这 个 时期 应 运 而 里

以上以黄色墙面为主 ( 2 ,并装饰有精 图 )

里院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
19 年 1 月 ,德 国 以 “ 87 1 巨野 教 案 ”为借
会 设 置排 雨 槽 ,与粗 瓷质 排 雨 管 相 连接 。
二、里院建筑 的特点
屋 顶局 部 建有 山墙 . 开 有 天窗 , 到 了 并 达

里 院 建 筑 是 中西 结 合 的 一 种 特 殊 的 很 好 的 采光 效 果 。 街道 与 内庭 院 以 门洞相

青岛八大关西式建筑的历史遗迹

青岛八大关西式建筑的历史遗迹

青岛八大关西式建筑的历史遗迹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以其独特的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其中,八大关是青岛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该城市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大关以其西式建筑而闻名,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过去的辉煌和洋人的足迹。

本文将介绍八大关西式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独特之处。

青岛的西式建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德国人开始在这里建造建筑物。

八大关的西式建筑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们展示了德国建筑风格的特点。

这些建筑物包括别墅、官邸、教堂和商业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

在八大关的西式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曾在青岛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

这座建筑是典型的德国风格,具有浓厚的欧洲风情。

它是青岛历史遗迹的重要象征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除了毛泽东旧居,八大关的西式建筑还包括蕃茄红楼、浸锁园、德国总督府等。

这些建筑物在外观和内部装饰上都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征,展示了德国人在青岛的建筑才华。

走在八大关的街道上,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德国小镇,这种独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这些西式建筑的保存状态良好,部分建筑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确保这些历史遗迹得以保留并向公众开放。

游客可以自由漫步在八大关的街道上,欣赏这些古老建筑的壮丽风貌。

八大关的西式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象征。

它们反映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成为青岛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建筑物还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和欣赏的机会。

总的来说,青岛八大关的西式建筑是该城市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德国风格和独特的历史意义而受到赞赏和保护。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建筑物,了解青岛的历史和文化,并欣赏其独特的魅力。

青岛的八大关西式建筑是必游之地,为游客提供了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青岛近代建筑完美诠释

青岛近代建筑完美诠释

自动播放;背景音乐《腾格尔-我热恋的故乡》青岛八大关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有八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待街道(山海关、嘉峪关、武胜关、宁武关、居庸关、韶关、紫荆关、正阳关),故称“八大关‘,实另有函谷关、临淮关两街。

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是中外闻名的度假疗养胜地和风景游览区。

百年来,国内许多政治家、名人到过这里,为八大关增添了许多迷人色彩,留下许多名人轶闻。

青岛的老照片青岛历史上遗留下20多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欧陆风韵的城市风貌。

中山路、湖北路路口的旧照片中山路、湖北路路口右边是水师饭店,主体尚存,细节变动很大,左边露出的半个塔楼是中山路邮电局,我上高中的时候还在,经常去临中山路一面那个大窗户买杂志,印象很深刻。

后来拆除盖了百盛.中山路、湖南路路口的旧照片中山路、湖南路路口和很多德式建筑一样,这座建筑上精致的塔楼也没了,据记载是被日本人拆掉的象海信金座这样“欧陆风情”的粗制滥造在青岛越来越多了为青岛历史上较优秀的办公类建筑,位于中山路216号,建于1914至1922年间,原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青岛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

是八大关别墅区最美的建筑之一。

龙口路上的老房子八大关别墅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帄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

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青岛八大关的房子都是什么人住着?

青岛八大关的房子都是什么人住着?

青岛八大关,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其中不乏一些名人的故居,也有一些被改造成酒店或咖啡馆的老房子。

那么,青岛八大关的房子都是什么人住着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老房子被改造成了酒店或咖啡馆。

比如,位于八大关中心的“中华大饭店”,是一座建于1932年的西式建筑,曾经是青岛市的办公场所,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家豪华酒店。

还有位于八大关南端的“假日酒店”,这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曾经是日本总领事馆,现在则被改造成了一家高档酒店。

还有许多小型的咖啡馆和旅店,这些都是老房子的新生命,为八大关增添了一份浪漫和文艺的气息。

八大关也是名人故居的聚集地。

比如,位于芝罘路的“宋庆龄故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女权主义者、教育家宋庆龄的故居,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纪念馆。

还有位于江苏路的“鲁迅故居”,这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现在也是一座纪念馆。

还有一些名人故居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或文化中心,比如位于湛山路的“徐悲鸿纪念馆”,这是纪念中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地方,现在展示了徐悲鸿的艺术作品和生平事迹。

八大关也是一些富豪和名流的居住地。

在八大关的一些豪宅里,住着一些富有的商人、政治家和名流。

比如,位于江苏路的“万国公馆”,是一座建于1924年的西式建筑,曾经是美国大使馆的办公场所,现在则是一些富豪的私人住宅。

还有一些豪宅被改造成了高档公寓,比如位于芝罘路的“八大关公寓”,这是一座建于1929年的豪宅,现在已经改造成了一些高档公寓。

青岛八大关的房子,既有历史悠久的名人故居,也有被改造成酒店和咖啡馆的老房子,还有一些富豪和名流的豪宅。

这些房子不仅仅是一些建筑物,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体现,它们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也为青岛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青岛八大关的房子,是青岛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让人们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银行
基督教堂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军队在小青岛码头耀武扬威。

新华社发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1947年6月拍摄的青岛老城区风貌,高处建筑为圣弥爱尔大教堂。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1949年前,深受压迫和剥削的青岛港码头工人,干着“铁锨不离手,杠棒不离肩”的繁重劳动。

这是工人们抬着
二三百斤重的大筐往船上装货。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
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
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
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这是庆祝解放的游行彩车经过市政府门前。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图为在市政府门前举行的庆功检阅大会。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左图:1956年9月5日拍摄的青岛市主要商业区——中山路(资料照片)。

右图:青岛市近年来加强了对老旧建筑的翻新和保护,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让现今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貌新华社记者李紫恒2009年8月3日摄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
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
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
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青岛市近年来加强了对老旧建筑的翻新和保护,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西部老城区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
貌。

新华社记者8月3日李紫恒摄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
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
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
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这是青岛老市政府大楼,现在是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地,仍然保持着原来建筑的风貌新华社记
者李紫恒8月3日摄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
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
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
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游客在位于小青岛的海军博物馆内排队参观我军第一代常规潜艇。

新华社记者李紫恒4月19日摄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2008年青岛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跻身世界十大良港。

图为正在作业的青岛港前湾三期集装箱码
头。

新华社发闫军2005年3月10日摄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
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
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
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2008年9月2日,残奥会火炬传递的帆船即将到达终点站——青岛五四广场。

当日,北京残奥会圣火在青岛进
行传递。

新华社记者杨光摄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
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
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
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2008年9月20日,青岛市举行健康健步跑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近万市民参与。

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1949年6月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宣布青岛解放。

这座经历了
无数次外强侵略的海滨小城,从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青岛市本着“不拆老的,发展新的”的原则,拉开了开发东部建设“大青
岛”的序幕,青岛进入快速发展期。

60年后的青岛,已成为黄海之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800万青岛人民安
居乐业的家园。

随着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航空物流枢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
已经清晰看到了一个向着未来扬帆起航的青岛!
八大关
小鱼山是青岛离海最近的一座山,海拔只有60米,面积2.5公顷,山虽不高却能看青岛前海全景.山上建有三层八角的览潮阁,东西各有一亭,连接阁与亭的曲廊壁上镶嵌壁画《八仙过海》和《蒲松龄宇宙》等壁画。

小鱼山正门
门牌上是福山支路24号
刻有鱼形的半扇朱漆山门
鱼形装饰的廊窗
小鱼山的山标比较有特色。

仔细看一下,这个圆形图案中包括了“小”、“鱼”、“山”三个字。

拥翠亭
碧波亭
高18米三层八角阁——览潮阁。

可观赏潮起潮落的壮观海景。

绕阁一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青岛风貌
远处探入海中的东海国际大厦
汇泉建筑
那座有三个红球的山是“信号山”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
远处的尖塔是“青岛电视塔”,电视塔建在“太平山”上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概括青岛的最经典的一句话
鲁迅公园
远观第一海水浴场
览潮阁是1984年建成的,所以一进门地面上就是铜镶的“1984”几个数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