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PPT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受”通“授”,传授) • (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
• (1)吾师道也 • (名词作动词)学习 • (2)惑而不从师 • (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 •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名词作动词)低于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名词作动词)从师 • (5)吾从而师之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6)圣益圣,愚益愚 •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3)吾从而师之 •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
词“而”。
•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 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古义:一般人。 • 今义:大家;许多人。
• (5)小学而大遗 • 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 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 育。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
劝学
• (6)师不必贤于弟子 • 古义:不一定。
•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 需要。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判断句)
•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判断句)
•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 存在的地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必修三语文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文学常识的基础概念,还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更进一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本单元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文学是指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社会批判,从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反思。
因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艺术。
文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例如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寓言等。
叙事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描写是说将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外貌等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化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抒情是说通过诗歌、歌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议论是指通过文章或演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寓言是指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思想。
二、修辞手法在文学中,修辞手法是使语言别具一格,形象化、语言化的表现方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是指将两个没有实际关联的事物通过比较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描写就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现一个安逸闲适的情境。
2. 暗喻是指不直接表现命题,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意思。
当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意自可,从而产生某一种情感与体验。
例如诗歌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描写,就是将美好的、遥远的故事隐秘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意境与共鸣。
3. 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质与行为。
例如,“月儿胖了,笑眯眯地冲山谷飞来”,就是将月亮拟人,给予月亮一些形象的特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排比是指对同类或相近的词语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加强修辞的效果。
例如,毛泽东的“我们要创造新的历史,我们要万众一心,我们要发扬光大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通过排比的方式表达了开创历史的决心与信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 .
. .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 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 .
●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29)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 .
古代君主的自称。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30)河内凶 古义:
.
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1)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
今义:一般行走。
(3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 (1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袱一样,像口袋一样。
.
.
(1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
.
.
(15)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 (16)履至尊而制六合:
.
.
. (17)序八州而朝同列: . . .
.
名词作动词,种植。
.
.
名词作动词,穿。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办好。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7)填然鼓之:
.
名词作动词,击鼓。
(8)故木受绳则直:
.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 (10)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 (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水。 . (1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 .
· ·
·
, “又” , “曝”
, “智” , “性”
再 晒 智慧 资质、禀赋
(7)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复习 PPT课件 人教版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 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 的同声一哭。” 许广平曾说:
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 “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 析。
故都的秋
(悲凉的颂歌)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庭院秋晨 (色)
秋槐落蕊 (形)
以情驭景
味
以景显情
景人合一
秋蝉残声 (声) 秋雨话凉 (味) 北国秋果 (实)
连用虚词,意态活现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 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 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在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 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 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 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 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 以“我”为主 • 因“实”出 “虚” • 即小见大 • “情致”与 “文”
体会思想情感 鉴赏艺术手法 品味语言
复习要点
识记本单元文章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 。 识记本单元中四篇文章所涉及的常用词语的音、 形、义 。 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觉散文中 的“自我” 。 品味散文的语言,体会不同作家表现出的不同的 语言风格。
语言品析
• 反复申说 曲义深远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人教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 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

C 2、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輮使之然也 ⑧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⑨赢粮而景从 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⑨⑩ B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C①③⑤⑦⑧⑨⑩ D①③④⑤⑥⑧⑨
5、青,_____________,而青于蓝。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8、________,风雨兴焉;_________,蛟 龙生焉;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1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__以__五__十__步__笑__百__步__,则何如?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_____是__使__民__养__生__丧__死__无_。憾也
3、谨庠序之教,申__之__以__孝__悌___之__义___,
是( )
D
A、輮(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
骐骥(jì)
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
一项是( )
C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B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复习全总结

(动词作名词,败逃的人)
复习 韩 愈
一、注音:
句读( 老聃( 近谀( 郯子(
) 或不d焉òu( )
) 蟠(dān )
) 贻(
)
yú
) 须臾( )
tán
经传(fǒu )
苌p弘á(n
)
冉(
)
yí
怡(
)
yú
zhuàn cháng rǎn yí
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传道受业解惑 或师焉,或不焉
三、解释红色字
1、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2、赢粮而景从 3、云集响应 4、内立法度,外连衡 5、南取百越之地
(并吞)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名词作状语,对外)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
6、履至尊而制六合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8、序八州而朝同列 9、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 10、以愚黔首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弱国入朝
天下非小弱也 弱
西举巴蜀
举国欢庆
举
杀人如不能举
名词 名词
策略 鞭子
形容词的使动 削弱
形容词
弱小
形容词作动词 变弱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攻取 全 尽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2015.4.1《寡人之于国也》1、字音弃甲曳.兵( ) 洿.池()鱼鳖.()养生丧.死()鸡豚.狗彘.()庠.序( ) 孝悌.()饿殍.()2、词义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贬义)【判断正误】那些骄兵惰帅,平日受了大俸大禄,畏敌如虎,以致京都失陷。
老将军算有忠心,犹能建立宋朝旗号。
然仅逍遥河上,逗留不进,坐视君父之难,只算得以五十步笑百步......。
()任建民把“中国式过马路”和“美国式过马路”所做的对比,特别是“美国式过马路”还不如中国的标题,被很多人认为是“五十步笑百.....步.”。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贬义)③不违农时:不违背适合农作物耕种、管理、收获的季节。
(褒义)3、文常①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劝学》1、字音靛.青()蓼.蓝()跂.望()跬.步()骐骥..( ) 锲.而不舍( ) 埃.土()驽.马( ) 参.省、参.透()金石可镂.( )2、词义①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褒义)【判断正误】中国的核工业起步晚,但是青出于蓝....,现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了。
()②积土成山:比喻积累少能变成多,聚集小能变成大。
③跬步千里: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④驽马十驾:比喻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只要坚持努力,就可以同能力强的人并驾齐驱。
(褒义)⑤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单元考点链接理解文言文重点实词的含义Word版含答案

单元考点链接理解文言文要点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而对文言实词和词组含义的理解,主假如联合详细语境对其含义进行推测。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种状况:① 注意一词多义;②注意古今异义;③注意词类活用;④注意通假字和偏义复词;⑤ 注意与文言有关的古文化知识和特定术语的含义。
一、实词含义的推测1.构造推测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好多,在对举句中,地点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同样,词义邻近或相反,这样经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剖析,就能够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如“悟过去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只有从构造上对举剖析,才能推知是“挽回、挽救”的意思。
2.语法推测法。
句子的构造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点,为我们推测词义供给了依照。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任,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任,状语大多由副词充任等。
如“吾师道也”中的“师”所处的语法地点是在名词的前方,应当是谓语,因此它不是名词,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学习”的意思。
3.成语推测法。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存了大批的文言词义,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即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百依百顺”可知其义为“遵从”。
4.代入推测法。
关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说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详细语境中贯穿文意,解说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尽”“审查”“的确”等,分别代入查验后,可知其应为“的确”之意。
二、词句内容的推测1.正确掌握课内出现的文学文化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对常有的官职、制度、礼仪、科举等知识,要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如“辟” “除”表示授与官职,“调”“徙”“转”则表示官职的调任、补任。
2.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解答的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2-4段:孟子比喻挖坑:五十笑百,何如?
• 第5段: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 第6段:富民教民
王道之成
• (农业,渔业,林业,纺织业,牧业,教育)
• 第7段:王无罪岁
天下民至
•
行王道 施仁政
•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通“毋”,不要) •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无”通“毋”)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颁”通“斑”)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涂”通“途”,道路)
野之中兴起。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受”通“授”,传授) • (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
• (1)吾师道也 • (名词作动词)学习 • (2)惑而不从师 • (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 •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名词作动词)低于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名词作动词)从师 • (5)吾从而师之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6)圣益圣,愚益愚 •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这也是逃跑呀。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宾语前置句) • 译文:(做到)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
君王,不曾有过。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
者顶着东西了。
• (4)申之以孝悌之义。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 今义:保养身体。 •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古义:可以凭借(靠)。 •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古义:这样(做了)却……。 • 今义:转折连词,然而。
•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判断句、省略句) • 译文:(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但
• (7)木直中绳,以为轮。
• (省略句)
• 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 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 (8)无以至千里。
• (固定句式)
• 译文: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答案】①叙史实 ②仁义不施
• (1)合从缔交 • (“从”通“纵”) • (2)锄櫌棘矜 • (“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 (7)追亡逐北 • (动词用作名词)逃兵,逃亡的人 • (8)外连衡而斗诸侯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 (9)吞二周而亡诸侯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 (10)却匈奴七百余里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 (11)序八州而朝同列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 (12)约从离衡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 (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
•
• (1)填然鼓之 •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 (2)然而不王者 • (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 (3)树之以桑 •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名词用作动词)穿
• (5)王无罪岁 • (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 • (6)养生丧死无憾 • (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 •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 (8)谨庠序之教 • (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 (6)师不必贤于弟子 • 古义:不一定。
•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 需要。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判断句)
•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判断句)
•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 存在的地方。
•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省略句)
• 译文: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 上(人家)。
•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固定句式)
• 译文: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 我小呢?
寡人之于国也
• 粟米(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 洿池( ) 鱼鳖( ) 鸡豚( ) • 狗彘( ) 庠序( ) 孝悌( ) • 饿莩( )
• 【答案】 • sù yè cù ɡǔ • wū biē tún • zhì xiánɡ tì • piǎo
• 第1段:梁惠王问: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蓼 蓝颜色更深。
•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 冷。
•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定语后置句)
•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 强健的筋骨。
• (1)序八州而朝同列 • (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 •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名词用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 •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名词用作动词)当帝王
•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像布袋一样
• (5)天下云集响应 •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 (6)赢粮而景从 • (名词作状语)古“影”字,像影子一样
劝学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不可以已
②注重积累
• (1) 以为轮 • (“ ”通“煣”,使弯曲) • (2)虽有槁暴 • (“有”通“又”) • (3)君子生非异也 • (“生”通“性”,资质、禀赋)
• (1)木直中绳, 以为轮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名词作状语)每天 • (3)其曲中规 • (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 (3)不拘于时。 • (被动句) • 译文:不受世俗的限制。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宾语前置句) • 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 (6)而耻学于师。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14)以弱天下之民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 (15)以愚黔首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 (1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
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 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 好的结果)。
•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 徙之徒也。
• (判断句)
•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 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 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 (2)为天下笑者,何也?
•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古义:把……作为。 • 今义:动词,认为。
•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 今义:山东省。
• (4)宽厚而爱人
• 古义:爱护人民。
• 今义:①指丈夫或妻子;②指恋爱中男 女的一方。
• (5)以致天下之士
• 古义:两个词,以:来;致:招纳。
• (被动句)
•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 (3)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状语后置句)
• 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 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省略句) • 译文:(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
• (判断句)
•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
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判断句)
•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 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判断句、省略句)
• 译文:(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
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3)吾从而师之 •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
连词“而”。
•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 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古义:一般人。 • 今义:大家;许多人。
• (5)小学而大遗 • 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 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 育。
Hale Waihona Puke • (7)小学而大遗 •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8)位卑则足羞 • (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耻 • (9)而耻学于师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义:求学的人。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古义:用来……的、……的凭借。 •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得快 •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 (8)积善成德 •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 (9)用心一也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